誓策预 发表于 2016-12-27 09:00:08

当前太极拳界存在着很多误区,特别是对初学者的教学时

太极拳初学浅析


当前太极拳界存在着很多误区,特别是对初学者的教学时,具体表现在教拳的顺序步骤和语言词汇的表达上。 很多教拳的老师,人为的把练拳教学复杂化了。没有首先在思想理念上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都在讲太极拳的要领 ,一下子会背给学生听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哪怕站一个桩也会讲很多要求,什么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意守丹田等等,只是在文字上挖空心思的表达,而没有一个结合身体实际动态和感觉的合理解释。 就是没给人指个明确的方向或给条路走走 ,只讲要求 没讲达到要求过程。在自己也不懂,还没有体悟,也没法解释的情况下尽引用名家理论讲给学生听。把前辈练功结果当作过程在教学生,更要命的是某些老师竟然滑稽的给初学者讲穴位和经络的走向等。诸不知太极拳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一定规矩下从无到有的孕育,是以一层理论一层功夫的逐步递进式的教学。言传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顺序,必须用生活化的比喻去引导学生,必须自己能解释得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身教,必须自己身上有体会,能让学生在老师身上摸着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如盲目的灌输反而让学习者总想找什么丹田、气感和如何配合呼吸,导致精神上的执着和紧张.使得其不知从何处入手,以至造成顾此失彼.练拳几十年仍然迷茫彷徨,不知练太极拳究竟该怎么练。


太极拳的教学首先是理念上和思维方式的真确与否。特别是对初学者的教学时,应严格按规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相对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向。使学生明白练太极拳之所以能健身和技击的原因 ,是通过这种运动方式去调整自身从精神到肢体的高度放松和高度协调。 也就是说“松”和“协调”才是太极拳的精髓 。放松能让人精神愉悦气血流畅。而达到身体健康的效果。协调能使身体各部相随联动步调一致,而发出强大的爆发力和穿透劲。 那我们就因弄明白怎样才能放松和协调,应该经过怎样一个过程步骤。那么我认为首先要把心静下来你才有可能去洞察身体的变化,才能明白应该调整哪里。那么如何让心静下来呢?这就涉及到一种方法了,那就是站桩。一般来讲老师在教站桩时会讲很多要求,(比如:要虚领顶颈 要含胸 沉肩 等等)其实这无疑是在让学生背包袱使得学生顾此失彼,而难以入静。


要想静心必须在自己身上找一个合理的关注点,那就是自己的脚底。为什么要把关注点放到脚底呢?因为身体的放松的前提是支撑的合理,而脚底则是身体支撑的最低端。(注:有间隔淡淡地关注,而不是可以深度地关注以免造成执着.......由于文字表达的局限性需要当面演示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单明了,也就是以一念代万念。既能静心,又能逐步培养洞察自我的习惯,来感觉自己身体各部的舒适与否去加以调整。只有把身体体支撑点的左右前后调平衡了, 身体各部的肌肉及内脏才不至于受斜向牵引。这时身体的支撑就相对中正舒适了, 身体才会在这种中正舒适的状态下逐步放松下来,放松了气血就会相对流畅。心静了、 支撑中正舒适了、 肌体放松了、气血流畅了身体的良性状态也就慢慢形成了,使学生进入无思无虑的无极状态。这时的身体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神经的传导功能也增强了。也可以说初步完成了一个向内审视自己的过程,是身体萌发动意进入太极状态的一个良好开端。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是在人体从无思无虑的无极状态逐步过渡进入阴阳互济虚实互换的太极状态的一种训练和调整。只要先守静心、中正、协调、平移、过度时松沉转换这样一个规矩。 等到身体有了一定的体会后,再逐步进行细节上的协调性的调整。就是在动态中把支撑间架和重心转换调整合理了,使高度动作协调了,也就是无过无不及。说简单一点也就是人体在运动中支撑点左右前后的平衡始终保持一个最合理舒适流畅的状态,并能做到随遇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太极的精髓“松”,身体感觉到怎么叫做松了以后,各关节的转换能象水一样流动起来了,那么其它的一切要求都自然形成了。这是在一定的运动规范内从无到有逐步孕育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只有到你的身体感觉到什么叫松的时候,才会孕育出其它的各种技能。比如说缠丝劲,它是身体在运动时各关节所走的圆或弧线叠加起来所形成的一条不规则流动的空间线路。(需要老师在学生练到一定境界是才能慢慢给予演示讲解)缠丝劲是功夫不是局部的一个所谓缠丝动作就能说是缠丝劲了,是身法的运行在肢体上整体协调的体现。


一、功夫
人们都把外形看得见的动作的速度和力度认为是功夫,其实功夫是身体对外界事物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判别能力和应急处事的精准程度,及能够在合理支撑的下把人体的潜能在瞬间推到极致的一种综合素质。
二、气
气应该是人体肌肉在身体内逐步放松后,血液流畅了肌肉敏感度增加了之后感觉到的血液在机体内流动渗透及肌体张弛的一种感觉罢了。


三、内功
内功则是身体各部乃至内脏整体高度协调后,在动作上出现强大的惊炸力和穿透力的体现

四、缠丝劲
缠丝劲是身体在运动时各关节所走的圆或弧线叠加起来所形成的一条不规则流动的空间线路。缠丝劲是功夫不是局部的一个所谓缠丝动作就能说是缠丝劲了,而是身法的运行在肢体上整体协调和劲路圆满后的体现。此劲只能意会或接触性感受而不能言传,如在文字上和动作具体化进行探究,就会落到外形动作上去了,即是有了也是局部单一的死劲而已。


五、真意
无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着想从那条路回家吗?肯定不用是吗?这是潜藏在体内的下意识。练拳也要到这个程度,不用时没有,要用时不用想就自然出来了,无意有序才是真意。


六、下盘功夫
脚底踏在地面舒适了,身上关节才会松开,受力点能自然转换流动,力量才不至于冲动根基,才会显得下盘稳固。


七、站桩、练套路的目的
站桩、练套路的目的是调整支撑间架,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呢?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也就是要获的动物的灵动。那么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其次是调整身体的动静间架。使身体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动态,回归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的灵动状态。


八、何种拳架较为合适
在练太极拳时,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主要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以找松灵感为主,尽量让这种松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培养这种松灵感的练法,是在静心﹑中正﹑协调上去行拳,如不静心﹑中正﹑协调,是绝对练不出松灵感来的,身上、手上未有松灵感功夫永远练不上身。


九、练套路时能否发劲
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学拳初级阶段就在练套路时发劲。这时当前太极拳界的一个大误区,因为在身体松灵感还没有找到间架还不合理的情况下发劲大都只不过是在拧脊椎骨罢了,长此以往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只蓄不放的过程,决不能无谓的浪费劲力。就像做生意赚钱一样钱再多也不能随便乱花,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资本以备不时之需。我们应该明白:厚积才能薄发;忍者才能无敌。练功也是如此只有积累深厚的功力,才会有可能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惊天举动。因此练拳者切记除了上场作表演之外,平时练习千万不要发劲,这样才符合练拳健身的初衷。


十、呼吸如何配合
关于练拳配合呼吸也是现在很多练拳者中的一个误区。有不少拳友在练拳时在有意识的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其结果非但没能配合成功反而造成闭气和呼吸困难导致胸闷。其实只要在练拳时重心的移动、身体的张弛和动作的转换协调了呼吸也就自然配合了,此配合绝非刻意纯属自然形成。


十一、如何体会松胯
松胯对于练太极拳这非常重要,只有胯松下去了,能自由转换重心了,才会对太极拳理有所悟,然而怎么才能让胯松下去却是一个难题。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松胯的方法:可模仿或设定一个场景,你在一块撒了油的玻璃上行走,走快了你会滑到、落步重了会把玻璃踩碎。你去体会一下此时脚底重心转换的味道,去感觉一下脚底的踏实感,就会大致明白胯是怎么松的了。


十二、合
所谓“合”就是身体各关节在运动时都能落到应该落的位置上,如骨架支撑对了身体就放松了,也就自然松落到该落的位置上去了. 也就是说做到松紧互换才能开和有序,每一动每一转换各关节都在合理舒适的位置就得力了, 也就处处合了 。

现在关于太极拳的很多理论书上都有,但那都是前辈们功夫上身后动作结果在身上体悟的一种描写,是他们对自己意境的一种表达。我们真正要探讨的应是这些理论背后的东西,不仅只是对动作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其意境的揣摩和理解,探讨这些结果是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获得,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去认识的。宏观的方法和理论我们的前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可说已没有什么空间留下了。但微观的空间还很大,(就像去旅游别人给你指个方向介绍沿途有多少个景点,但沿途各景点的美妙之处还得由你自己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如只是走马观花就永远感觉不到景色的美妙。)因为微观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由待于我们每练习者去体悟去发掘验证,千万不要去相信有什么武功秘籍,所谓不传之秘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思想意识,合理调整身体骨架支撑,才能启动人体已近乎掩盖先天功能。运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去激发人体的潜能,这才是我辈需要去探究的方向目的所在。


萧山 三伯伯习拳随笔(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恳请拳友斧正)

咕颗 发表于 2016-12-27 09:00:19

这个作者也是半路出家练拳的?会技击?

兕棚 发表于 2016-12-27 09:00:30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拳术的理解也不相同
练不成功夫的,就当是锻炼吧
久而久之的,体能总会有提升,体质总会增强,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合理
总之,太极拳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一项运动,好好体悟吧

洽犒 发表于 2016-12-27 09:00:38

这么多的文字,核心就是无极到太极,其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练习或运用!但这一关卡住了无数人,这些人就只能在枝节上踏步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前太极拳界存在着很多误区,特别是对初学者的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