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忌永 发表于 2017-3-1 08:31:25

好长时间没写点东西了,闲来无事继续提笔说说太极真的十年不出门吗

好长时间没写点东西了,闲来无事继续提笔,说点练拳体会,主要目的还是想提醒一下大家,练太极要方向对路,方法对头,免得南辕北辙,遗憾无限。还是那句话,这只是我个人的体悟,谬误之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太极真的十年不出门吗?
从2006年起,我接触太极真的满10年了,10年求索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古人说太极10年不出门,点出了学习太极道路之艰难。太极到底难在哪?需要一个人耗费10年的光阴去求索。我通过自己的练拳实践感悟到,太极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去学习,它是存在于你的寻常思维之外,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运动,如果惯性地用自己理解的其他武术形式去学习太极,那就会空耗时光,劳而无获。这样说来,如果不按照常规思维去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10年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取决于2个前提,一是你得有个真正懂太极的明白老师(注意这个老师可不是网上某些著名的大师),二是你本人的悟性足够好。第一个前提是关键,有了这个前提,最起码让你不会再走那些冤枉路。第二个前提决定你最终的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我刚起步的时候就是按照常规的武术形式去理解,去练习的,认为只要下苦功就会出功夫,结果走了好多年的弯路,这一部分已经在我的前一篇文中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所以当你有幸碰上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他会一开始就引导着你朝着劲路沉落,身上空灵的方向上去学习,而不是其他。起初你会觉得不习惯,很难做到,甚至很难理解同时也会产生怀疑,但一定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收获(在这里这就取决你悟性了)。悟性好的人不出几个月就会有感觉,劲就会逐渐沉下去,身体就会按照“六合”的要求合起来,手慢慢开始虚起来,自己就会越来越有兴趣,继而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悟性差一点的就会进步慢些,有的甚至任老师怎么教,也上不了身,有人就会半途而废。当然,大浪淘沙,是自然规律,在前一篇文中,我说过太极拳是小众的艺术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就要考验老师的智慧了,需要方法得当,涉及到一个训练方法的问题,我自己的学习实践告诉我,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老师让你体会某个感觉,如果是每一个学生都用同一个方法,感悟得到的如获珍宝,感悟不到的则茫茫然不知所说为何。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差别对待,因人而异,施加不同的办法,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会出感觉,另一个就不一定,可能换一种方法就会出同样的感觉。所以,必须以学生能体会得到老师要所要求的那种状态和感觉为唯一的标准。这样寒去春来,不出三年(我自己的体会)就会小有成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更高,就会欲罢不能,永远也离不开太极了。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有了整体感觉,每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收获,就看自己下的功夫有多大了。这样算来,太极上身真的不需要十年(注意这是有前提的),但太极之路又是没有止境的,十年时间又怎么能够用呢!
二、太极到底是个啥感觉
好多好多练拳的拳友都会有一个迷茫,太极是个啥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剪不断,理还乱,这里仅就我个人现阶段的体会谈点看法。检验是否是真太极的办法就是试手,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不是诳一下摔倒或拿住别人,也不是先下手为强用蛮力一推老远那种。从对方看,一搭上手,脚下虚空,没有跟,使不上劲,处于背机背势,怎么努力对方都制约着自己,都不得劲;从自己看,劲沉脚下,浑身松开,对方动向,心里明白,劲不在自己身上,对手被控,随时可发。这里可能我表述的不够简洁,但大致是那个意思。如果两个人一接触,对方是个硬的,基本上可以说明他还没有踏进太极之门。但如果是个软的你可以长驱直入,也说明还是没入门。有的拳友,采用竞技推手的办法,转个几圈后猛地发力把对方推出圈外,虽赢得了荣誉,但失去的确是太极的真谛。


要想获得真太极的感觉,获得“棚”劲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这么说,离开了“棚”劲,啥也干不成。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一篇文中已做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在这里我再啰嗦几句。首先,“硼”劲不是单一方向的,是多维的,身体哪个部位都可以“棚”,哪个方向都可以“棚”,对方碰哪,哪儿就有“棚”劲,坐着躺着都有。这是因为不论躺着或坐着,都有一种介质与地面相连,都会把对方的劲通过肢体和介质引入地下,进而反弹上来。其次,“棚”劲是由脚底反弹的劲路到达与对方的接触点形成的,自己是被动的,对方是主动的,注意这里所说的被动,是指肢体动作要“随”“顺”,而不是形势上的被动。实际上一旦有一方形成“棚”劲,形势就是主动的了,就会出现我上段文中提到的你自身的感觉。再次,“棚”劲一形成,自己身体的劲路是通透的,从脚底直达接触点,速度极快,意念到了,劲就出去了,但要注意肢体一定都是松的。最后,“棚”的训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整而分,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先求整的感觉,然后在去求分的感觉,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一旦你获得了真正“棚”的感觉,那么祝贺你已经取得了踏入太极之门的“金钥匙”。


三,谁家太极是真传
估计问这个问题的拳友会不少,我始终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真传拳法,只有真传的功夫,也就是说,上上一辈是真传,到自己的师傅这一辈就不一定。因为太极是体悟的艺术,能不能真正的继承下来,得看机遇和悟性。真传的太极实际只有一个阴阳的规律,这就是过去前辈们所说的,法万变而理唯一,这个是太极的普遍性。各个流派是由于太极的后世传人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体悟而形成的风格特色,这个是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我们说天下太极是一家,这是从总规律上来说的,实际上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都是这个道理,比如形意的三体式,如果你掌握了太极的规律。身体是个什么要求和状态,那个一说就明白,对方一碰你的肢体,马上就会被弹出去。八卦也一样,手往对方胳膊上一搭,松沉的感觉一出,一转掌对方就出去了,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就是这个理。


四.几个微妙的感觉(只是现阶段我自己的体会,层次高的拳友会更妙)
一、手是虚空的,这个需要肢体的放松,与人搭手对方感觉是沉甸甸的,对方想进进不来,这里面有“棚”。二、劲不在自己身上,是“放”在对方身上,这一点需要好好体会,搭手试劲,劲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别人身上差别非常明显。三、要仔细体会发放前“静”的瞬间,这个瞬间的感觉很微妙,做好了也即劲也合好了,劲是沉在自己脚下,合在对方身上。四、身体有了初步的感觉后,意念就不要老放在肢体上,而应注意调整到多注意自身的状态上,松的意念到了,“放”的感觉有了,“静”的状态也出来了,说明自己身体状态到位了,对方已经被我控制了,脚下失跟了,这时就随意可以发放,就并不在意手放在在哪里,脚放在哪里了。
先说到这里,得空再聊吧。

袂相 发表于 2017-3-1 08:31:33

既然无处不棚,怎么又合到对方身上?到底是棚是合你想好了再说,,

频咦 发表于 2017-3-1 08:31:39

楼主“棚劲”上身了吗?“对方一碰你的肢体马上就会被弹出去”这样的真是神功。

周思恩 发表于 2017-3-1 08:31:50

十年有成,算是快的,但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长时间没写点东西了,闲来无事继续提笔说说太极真的十年不出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