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辞功 发表于 2017-3-16 08:46:19

练传统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一些感悟

忙里偷闲,我把最近练拳和推手的体悟以语录形式(为节约时间)提供给吧友,敬请吧友拍砖。松是传统太极拳盘架和推手的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练出松沉劲,有了松沉劲再勤奋刻苦练习,就会出轻灵劲。它们之间是一种系统的训练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极柔软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达到坚刚,坚不可摧,势不可挡。此时的架子和推手外似绵软内确坚刚。,用意不用力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经济,更好的用力。盘架子时慢同样是训练手段,是为了整合身体各个部位,劲力支撑八面,达到周身一家,其目的是为了快,快如疾电。推手中灵敏的听劲,化劲是训练手段,而要达到的目的是我顺人背,得机得势,所以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但这一切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劲作后盾。6,站桩是基本功或筑基功,不是比谁站的时间长,而是通过桩功寻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尾闾穴内收,命门穴外突与百会穴,大椎穴上下连通一线的内在劲力对拉拔长的感觉,再把这种内在感觉放到拳架中练习,所以找感觉,稳感觉,化感觉十分重要,不可不察。

松静是传统太极拳修炼的灵魂,盘架子时要做到慢,稳,圆,匀,柔。功深后多在匀上下功夫,盘架时呼吸做到深,长,细,匀,调整好气息,由自然呼吸功深后逐步过渡到逆腹式拳势呼吸,但一切都不能违背顺其自然的法则。低架行拳长功力快些,高架行拳长功力慢些,要因个人身体素质而定。每天盘架时间最好在四十分钟以上,收功要后散步片刻。传统太极拳功夫修炼,要以盘架子为主,其它均作为辅助功法如抖大杆,太极尺练习等。修炼传统拳架长功力或内劲快些,简化套路次之,竞赛套路更次之。盘架子宜空腹进行,如饭后须待四十分钟后进行。松,松,松,太极功。水平相当长期搭伴训练推手的双方谁先松下来,谁就先进步和提高。盘架时的自认为很松或外观似乎很松者,在与别人对抗性推手中遇到大力压逼就松不下来的是假松,在任何珂刻情形下都能松沉下来化掉对方来力是真松。放松不容易或松不易练是一种错误的自我心理暗示,往往会阻碍你的进步。,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记得以往我们师兄弟之间推手训练,把对方发岀者,老师不吭声,而把对方来力,特别是又快又猛的力走化干净者定会受到老师表扬。腰如车轴学吃亏这句话千真万确,请初学推手者铭记。要有志同道合,不计较输赢好的武伴,可以相互督促,你追我赶,在训练时双方要攻防互换,防守者不能回击对方,只能听化对方之劲。训练时间最好每天两小时。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熟悉了彼此的劲路时,要及时更换武伴,同时多与比自己功高者推手,有迷惑不解之处请教老师。仅以上这些就会难到许多人。所以一个人是练不出太极拳搏击功夫的,不信你试试看。太极推手的实质是彼此双方都想控制对方的重心,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要引进落空,而不要引进落实。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有的靠堵截对方的力,但这样易犯顶劲,而且用力不经济,不划算,而真正聪明做法是给对方的力找通道,而要做好这点就必须练好听化劲。试想咏春拳等打木人桩都能练出功夫,更何况你每天打的是活人桩,每天坚持练习能不出功夫吗?

左右轮换的单推手是太极推手的基本功,不要计较输赢,就是要让对方不断地逼迫你松腰落胯,含胸拔背,用腰胯的转动尽可能地化掉对方的力,切记不可用手臂的力量拨开对方的劲道,而要用自己的腰胯转动化掉对方的来力,所以“刻刻留心在腰间”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14,杨式小架148式(吴式老架)推手及散手训练体系为定步左右单推手,定步四角推手,定步的圆柔推手,活步进三退三推手,活步的九宫步推手,五虎炮捶(太极五星捶)单练,乱踩花推手,散手。每一层训练阶段和层次要求都不同,必须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不管那类推手都应该以定步推手训练为主。外家拳多数从刚中求柔,最后达到刚柔相济,内家拳一般从松入手,从松中求刚,最后达到刚柔相济,所以内外家拳术功夫的修炼入手途径不同,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因此天下没有最好的拳种,只有修为最好的人。当练习推手有一定基础后,一定要多进行无规则的自由式的高强度对抗性推手,这对提高听劲,化劲,功力和体能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对提高机体的灵敏度,挖掘自身潜能有非常好的效果。推手有一定基础后,要经常与身高体壮力大者(没练过推手的也行)试手或进行自由式推手,不要怕吃亏,不要计较输赢,尽量放松肢体去感知对方的重心,力道,劲路,输了不要责备对方用蛮力,不会推手,而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传统太极拳功夫不是讲究以柔克刚吗?不是讲究引进落空吗?你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功夫还没有练到,更要认真反思自己,这样你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得到提高。曾听一位武友讲过一件事,说九十年代初期某市举办推手比赛,某代表队就请了一位打了十多年铁的铁匠稍加训练就获得了该级别的推手冠军,此事真假无从考证,但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训练推手时为练出中定劲,听劲和化劲以及轻灵劲,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由对方可踏进圈内向你进功也可以将你采捋出圈子,当然你可以也只能在圈内进行脚步腾挪听化掉对方的进攻,踩线和出圈子为输,攻防互换,我开始是直径一米二的圈子,练了一段时日,对方不能把我推或采捋出圈子,我就把直径缩短为一米,现在巳缩短为八十分分,这样训练感觉到运动量大大加大,每晚挥汗如雨,出去与别的师兄弟一比试,他们都说我听劲,化劲,内劲较以前提高很快。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我老师常说与别人推手比试要做到五字诀的要求即敬,静,进,近,劲。敬即示弱。静即心静神聚。进即不随意动步。近即粘住对方。劲即贴身发劲。说手摸劲不是实战,但训练又不能逾越这一阶段。

在活步散推手训练当中要逐步培育出连环攻击,边化边打,化打合一等等意识,特别要注意将意图和劲路要隐于内,而不能显于外,隐于内对方不易知晓,带意不带形,带形必不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将引化拿法,擒拿摔跌贯穿于活步散推手的训练当中,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恐惧心理,这一阶段就是要走出崎岖路,前程大道通。当各类推手练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与别的武术门派多进行切磋交流,真诚虚心学习其它武术门派搏击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武学修为,只要做到真诚求教定会有所收获,在现实中许多老师与同门学生推手,学生们不还手,怎说怎做,有的老师就会真认为自己了不起,真遇到真打,真干时就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别的门派比试主要是练胆气,也就是常说的精气神,如果不经历这个阶段的训练过程,即使有真传,往往遇到真打实干,自己虽有功夫但因胆气不足往往发挥不出来,所以这个过程是每个真正习武之人不可逾越的过程。

常言道:一胆二艺三下手,无此何必费功夫。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太极散手必须是在上述六种推手都训练的非常纯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训练,散手的训练是练习手,眼,身,法,步最好的方法,对方无论拳脚攻击你,首先要必须接触到你的身体,与对方接触后,全凭平时练就的功夫与之搏击,是不讲着术,不拘方向,进退随意,随机应变因对方动而动,最忌临阵时怯场,最忌临阵前预先拿出主意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本能灵机的反应,散手外观上看不出什么门道,表现在外的是拳打脚踢,而内中却含平日里练就的沾连粘随,掤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有拳,掌,肘,肩,胯,膝,脚,头顶的打击,有人误解太极击打不善用脚,其实你平时练的左右分脚,蹬脚,摆连脚等等还少吗?金鸡独立就是膝顶对方要害部位,而且由于练太极拳长时期练出的松沉快速的末稍劲击打在对方身上更具穿透性和伤害性,闪战腾挪,一定要敢于进身粘住对方,达到我顺人背,这样击打更为有效,给对方的伤害就更大,在散手中一定要有虚无的气势,灵机的变化,记得一次有位练散打的年轻人右手猛击我左胸,随即伏身左手搂我右腿想把我摔翻在地,我化开左边攻击,右腿为虚,对方刚要搂起我右腿,我就势提膝顶撞,二者劲道合拍刚好顶撞在对方脸上,对方倒下。事后对方对我说是他自己抬我的膝撞自己。

太极散手确实能培养一个人的勇敢机灵的心理品质。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是一个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一个从心知到身知的艰辛过程,是-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今天觉得是正确的东西,可能过一阵又觉得是肤浅可笑的东西,不知有多少修炼者在默默祈祷着“顿悟”的到来,其实“顿悟”来源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证,来源于是否用心志来练拳,来源于人生的磋跎和磨厉,拳如人生,人生如拳。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即费时,更耗神,在这一原因复杂的艰辛过程中有的放弃了,有的淘汰了,有的落伍了,因为在修炼的过程中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只有默默地奉献,辛勤地耕耘。所以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不屈精神,更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不屈毅力,苦中有乐,这不正是修炼者真实的人生写照吗?如果你准备要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你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了吗?在太极散手训练中“闪战”和“腾挪”身法尤其重要,闪战不仅指敏捷,迅速,特别是在对方击打来势凶猛时粘住对方用平日里练就的听劲和化劲柔化掉对方的来力,(绝不是躲闪),并同时给对方以击打,传统太极拳散手中的“闪战”身法突出地体现出守中有攻,攻中有守的重要特点,较之单纯攻或守,机动灵活的多,有人说: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逢闪必进,逢进必闪。说明了闪与战是同时完成的,主要是利用腰胯的拧转或配合脚步的同时移动,达到我顺人背的目的,只有练到腰腿灵活,才能得机得势,所以拳论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皆然。

”“闪战”是身躯转动度极小和极快的避实击虚击打方法,使对方由进攻优势转换为劣势,首先要做到不与对方来力顶撞,而是通过柔化劲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角度,使之落空,并迅速乘机松活抖弹地击打对方。在太极散手中“腾挪”是身法变化及步法移动含有灵敏轻便的富有弹性的掤劲(绝不是手臂之局部力量,而是通过长期盘架和各类推手练就的整体内劲在手臂的外在表现),提起精神,使上肢与下肢在虚实转换时都不要失去掤劲,平日里练就的松肩沉肘这时就有助于小臂的腾挪之势,下肢虚腿与膝胸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实腿并不是全然占煞,虚腿也非全然为虚,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样才能灵活变化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只有练就了“闪战”和“腾挪”的身法和步法,在散手中就会显得身手轻灵敏捷,听清对方的劲路这样就更能有效地击打对方,缓慢可以转化为迅速,沉稳可以转化为轻灵,可以避免迟滞之弊,可见传统太极拳并不只是要求缓慢,不要求敏捷,而且对敏捷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散手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实传统太极拳中的各类身法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只有练就了这样周身一家的功夫,才能在散手对搏中处于让对方对你束手无策之地。 在传统太极拳推手和散手训练中要一切面向实战,逐渐在不断的磋磨中培育和掌握技击基本原则并把它意识化而形成自身的本能反应,如“横来直去”,“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间首尾应”,“带意不带形,带形必不赢”等等潜意默化的意识。

每日坚持不懈地盘架子是推手和散手的根本和基础,是体能和内劲增长的最根本途径。我有一位昔日年轻武伴身高体壮,体重252斤,长期练习散打和摔跤也训练过传统拳架和推手具有一定的听劲和化劲水平而且暴发力和速度极快,最近几晚找我切磋散手,我用意识粘着对方,让他进攻,一接手我走化了他几次击打,我故意露出破绽想试试他的劲道,他击打了我胸部两次,我承受住了对他的击打无什么感觉,可我近身击打他两次,他却承受不了弯下腰去,再比试我近身粘住他让他动弹不得,事后他说“最近拳架练少了,内劲不足啊”。难道是我抗击打能力比他强吗? 绝不是我的抗击打能力比他强。虽然通过长时期盘架,站桩及推手等训练对太极内功增强有很大帮助。常言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那么传统太极拳内功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太极内功:传统太极拳内练功夫,指以重点训练内在精神气质,内在呼吸方法和内在劲力为主的功法系统。〔1〕站桩法。〔2〕调息法。〔3〕单式练意法。〔4〕推手练功法。〔5〕练劲法等。)通过这些系统训练后肯定具备了比一般人要强的抗击打能力,如在太极中兴之地永年县至今还流传着身体前后左右的靠树法,以增强抗击打能力。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训练方法不是抗击打的主要原因,更不是追求的方向。当然在对方击打你时,如果你正好是呼气这样不易受伤,反之吸气时易受伤,所以高手在实搏中往往控制对方的呼吸。但是如果对方快速有力击打你的头部等要害部位呢?你是否还有抗击打能力吗?现实中这样的悲剧还少吗?那么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抗击打能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练好听劲,化劲和粘劲。我老师以前常说:“身再高,体再重,力再大,他还是两只脚在地,不可能有三只脚在地。”说明了人体的重心在推手和搏击中的重要性,对方力再大,肌肉再发达,只要没有破坏到我身体的重心,对方这个力是不起作用的,这也说明了练理不练力这一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的这个道理,只有化的干净才能打的干脆,特别是在对方进攻之劲落空后有失重心的情形下再施以击打效果更好。这就是我老师常说的“要听化(话),才不会挨打”。当然功夫是相对,有时化对方的力化的拖泥带水,不十分干净,但还是走化掉了对方大部分力量而保护了自己,还有就是在搏击中一定要敢于近身脚踏对方中门粘住对方,破坏对方攻击的空间和距离,比如对方双手持棍子向我劈打,如果退让躲闪,有可能刚好落在对方棍子前端的力点上,如果我近身粘住对方,缩短棍子击打的空间和距离,这样对方的棍子威力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传统太极拳练的是贴身近打的功夫。第二个原因就是要有整劲。我们为什么每天一遍遍地盘架子,就是为了使自己身心协调一致,内外达到高度完美的合一,

形象地说就是为了勾(挖)通身体沟壑让水的流向在我们意识指挥下能畅通无阻地流向目的地,尽量减少内部的损耗。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方如果整劲练的不好,发劲质量不高,其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对方发出的劲力为100斤,由于自身松净不够就会自身损耗百分之三十。记得初学推手时常见老师在谈笑间就发人于丈外,我们师兄弟就问老师:“没见您用多大劲就把人发出去了,是何原因?”老师回答说:“我是松着发劲的”当时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要在松柔的基础上练出整劲,努力提高发劲的质量。这时对方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的劲力再通过我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地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即便走化得不是十分干净,但作用到我身上的劲力巳非常小了。,第三个原因就是要会借力。一是借对方之力,这就需要扎实的拳架基本功和在推手中练成的灵敏听劲和化劲及深厚的内劲,达到我顺人背,做到“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初学推手者往往把两臂撑的很圆想把对方拒之门外,误认为这是掤劲,殊不知掤劲是内劲,是节节贯穿周身一家之劲,(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整劲),实际上如果对方比你松你是拒不住的,对方一松就进来了,所长我老师常说推手要“敢于请进来,还要送出去”望读者细细体味。二是借地面之力,练出了松沉劲,你就能透过脚底借地面之力,谁的松沉劲质量越高谁就借地面之力越大,比如一个体重只有120斤的人与你推手,如果他的松沉劲质量高,能充分借地面之力,那么他的体重可能就是200斤,

试想这个体重的人与你推手,你会十分吃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小个子能战胜大个子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借腰胯螺旋之力,试想人的手臂再粗有腰粗吗?肯定没有,在推手中通过松沉劲所借地面之力,传递到腰胯螺旋再传递到双臂形于手指,你与这样的对手推手会不吃亏吗?当然所借的这些力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完整的统一,所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是很有道理的,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值得真正热爱传统太极拳武术的人穷其毕生精力探索的!这难道不是传统太极拳的内涵吗?传统太极拳拳架及其推手和散手是富有传统哲理的高深武学,是终生不尽之艺。没有老师的入门引路,单凭书本,光碟的学习是无法入门和提高的,即便有老师传授,而自己不努力,不下一番苦功夫,也会收效不大的,特别是勤奋练习推手者前三年进步是最快的,其推手功夫很快就能赶上或超过先学者,但再想提高确实困难重重,“练到三年方知羞”啊。我是走过弯路的,为了赶超一位师兄,自以为是,参杂重力训练,则误己,结果-搭手比原来还差,师兄笑着说我一手的硬力,我的劲太好听了,我当时心中十分难过。后来宋老师一句“斯技旁门甚多”点醒了我。所以,练好听化劲和内劲是练好太极拳功夫的关健和核心,若与其它拳术比较研究,才发现:斗力、拼硬、抢速度,太极拳皆不如人。化不开,粘不住,不免受制于人。

所以,我始终尊循老师的教导: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

濂翳嗜 发表于 2017-3-16 08:46:28

对照楼主的习武过程来看会更清楚。

沃茂 发表于 2017-3-16 08:46:35

在推手训练若能除重心外加上制其手则更佳。,请参考!

瘉朽偷 发表于 2017-3-16 08:46:45

真的是自己的东西,经验丰富,很好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练传统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