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大刀王”
2004年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绝技金奖;2006年被贵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传承人”;2007年获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提名奖,并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团队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四部委表彰的“先进集体”称号…… 面对这些殊荣,“中国刀王”龙光清深感民族绝技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化精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原始的野性和神奇,张扬着生命的伟力,是人类对生活的挑战、对艺术极限追求的具有个性化的特殊技艺。我们有责任对呈现萎缩趋势的民族绝技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历史渊源道出绝技之根
以斜走大刀闻名海内外的龙光清,出生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乡甘溪村下甘溪“巴狄”(傩戏)世家。相传,黔东北有个叫“涧靖雄”的苗寨,山洞鬼邪猖獗,尤其是“地壤”坡的妖魔一到夜里就出洞害人。为驱逐妖魔,苗族法师文武教大顿、法通带领弟子点起火把夜入洞穴施法降妖。为彻底制服妖孽,大顿、法通号召全寨男女修了一座庙求地神爷爷助阵。地神爷爷召见二人施以整治妖魔的法技。二人得道后率弟子进洞捉妖,经过7天7夜苦战终于将妖魔王“大滚”捉拿。从此,寨上瘟疫减少,子民安居乐业。后来,苗族傩师为人驱病降妖,都会设法场进行表演。
打小就跟着大伯学习傩戏文武教的龙光清,特别着迷武教(傩技),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大量的傩技技法,如“芘泥布日(仙人托磨)”、“掬轧犁(手捧烧红犁铧)”、“跶钩能(脚踩刀口)”等,为第二十八代传人。20多年来,他从苗族傩戏中不断挖掘和创新,先后培养了上千名绝技文化人才,并独创和表演了赤脚斜走大刀、枪尖舞蹈等优秀绝技节目。由他发起创建的贵州民族绝技文化研究会,通过有计划组织调查、抢救和整理研究,使我省各民族传统绝技文化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
刻苦学艺奠定绝技基础
松桃作为贵州苗族的绝技之乡,在传承民间绝技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村串寨的苗族绝技演艺给幼小的龙光清留下了深刻印象。刚入门时,他就开始幻想着长大后,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表演和传承民间绝技绝活。他说:“世界上没有特异功能,所有的绝技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要发展绝技事业,提升绝技表演的文化品位,培养高水平的绝技表演新人,不能靠故弄玄虚,只能靠勤学苦练,靠不断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
有了理想后,龙光清在表演四门棍、扁担舞等武术气功时特别来神,因为那些都是长辈们的拿手绝活。他天生活泼,聪明过人,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学什么。在农村还愿时,长辈们用泥巴做傩公傩母塑像,他也帮着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武术和傩技功夫,他认定这就是民族绝技的根。看到长辈们把烧得通红的铁板捧在手里表演,他特别好奇,一见就学,舞棍一看就会,很快熟练掌握了其中的种类和套路,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上刀山绝技。20多年来,龙光清培养的上千名武功、绝技及民族绝技文化人才的绝技表演已传遍五湖四海。特别是他独创并表演的赤脚斜走大刀、枪尖上的舞蹈、火海伏魔、刀山飞人、钢绳上走火龙和仙人推磨等10多个尖端绝技节目,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绝技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龙光清告诉笔者,刀是苗族人民降妖除魔的武器,火是苗族人民的衣食;有了刀可以开山建房,有了火鬼神就会躲避,所以苗族同胞们爱火,喜欢跳火场,踩火海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了今天的“下火海”、“走火龙”绝技。
在龙光清12岁时,就仿照前辈们用一把苗刀插在竖起的杉木柱子上,用绳子向四方拉紧,进行上刀梯练习。任民办教师时他一边教书一边教武,在本地设立武场培训学员,苦练苗族傩技和武功绝技,并组织武术队和刀梯队四处演出,一度把23把刀换成23把剑进行表演,成立了龙剑刀梯队。不仅如此,他还担任武术教练,先后在周边的四川(今重庆秀山县)、湖南和本省周边县乡传授武术和绝技达1000余人。一次,他应邀在湖南花垣县两河乡教武时,当地习武爱好者为了检验他的功底,请来一位自称少林寺23代弟子的人。对方十分傲慢,双手将40公斤重的沙包在头顶上举了5下,不想,正患感冒发烧的龙光清却用一只手像抓小鸡似的举过头顶转个不停,只此一招就把对方吓跑了。龙光清说:“我练的是硬功,加之从小就有一股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我能战胜他。”
为提高技艺,龙光清长年奔走于湘、黔、川,与有名气的武术散打、拳师学习交流武艺,曾拜师武术、拳击专家张传良、徐影。阅读了大量武功杂技、民族文化艺术书籍,更有甚者周游全国各地进行武术、气功交流和傩技教研,博采众长,为从事研练武功绝技、傩技打下了基础。
五把大刀托起绝技之魂
为了创建斜走大刀,龙光清绞尽脑汁把教武得到的部分积蓄和家里仅有的粮食卖了用来制作大刀。由于经费不足,只做了一把3米长的大刀。后来又打了两把4米多长的大刀,这是通过两场无偿演出换来的。再后来靠省吃俭用和利用节假日进行演出,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打了一把6米多长的大刀,耗资7万元。靠着不断的演出积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最大愿望,请10多个能工巧匠历时两个多月打造了一把长12米、重1.23吨的世界第一刀,为此耗资13万元。为了打刀,他总共耗资25万元。
松桃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是1989年亚运会期间走出国门冲出亚洲的,当时松桃共有13支演出队,在亚运会表演的是该县长兴镇满地村的一支表演队,队长叫龙虎,如今在贵阳市红枫湖长年表演。龙光清的斜走大刀是1993年开始在省城贵阳演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刀长度的延伸,这个绝技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龙光清的表演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所到之处,掌声不断。迄今,这个绝活已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蜚声海内外,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世界第一刀”。
一种精神绽放绝技之花
现年45岁的龙光清,首次在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就获得了金奖。他表演时,大刀距地面8米高,呈35度斜坡。整个刀身全部由龙光清自己设计绘画,上刻花、鸟、鱼、水等图案,刀背上的锯齿根据“中华民族”的拼音字母打造而成。
虽然龙光清多年来一直在全力壮大和发展苗族绝技文化,但真正让他领悟到其中意蕴的是两场终身难忘的演出。
一次,在湖北襄樊演出时,龙光清正准备表演赤脚走大刀,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这无疑增大了表演的危险性。主办方担心发生意外,坚决要求他停止表演。但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都戴着斗笠穿着雨衣期待着他的出现,他咬了咬牙还是决定搏一搏。当他走上大刀时,他请主持人同时朗诵“大刀精神”。当时,全场震动了,在场观众掌声热烈,很多人流出了激动的热泪。去年“五·一”节,在南昌厚田沙漠,龙光清冒着40度的高温,在脚底板被沙子烫满水泡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顶着烈日走上钢刀,再次让现场观众折服。
龙光清说,他的绝技来源于苗族傩文化。松桃苗族人世代爱好武术,他们的傩戏中有很多武戏,松桃苗族傩戏(巫文化)的历史,能让人找到苗族绝技文化的根源。而苗族人用走大刀表现出的一种民族力量,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绝技给人民带来的是一种快乐,也给人民带来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在我们绝技苗乡,每一种绝技都是一部历史,是苗家儿女热爱生活、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真实纪录,是苗族历史的记载……”龙光清掷地有声的话语,真切地表达了一个出生边远苗寨以习武为生的苗族壮年,对民间民族绝技的深切领悟。龙光清赤脚走刀锋,融合了苗族轻功、气功等绝技绝活。
在民运会上,龙光清的爱徒杨明珍将4根通电发亮的日光灯管、4只气球、4个鸡蛋、4只高脚酒杯等道具一一摆好,然后深吸一口气,赤脚轻巧地踩到鸡蛋上,身体也随着支撑物的晃动而微微摇摆。当时,全场音乐嘠然而止,观众也随之屏息凝神。在观众战战兢兢的注视下,杨明珍完成了转盘子、二指碎碗等动作。龙光清说:“这是苗族的轻功,苗语叫做‘扭下’,是苗族祖传的绝活,得从小练起,练习的时候,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得在夜深人静时,避免外界的干扰。小时候在村子里,每逢节庆,都会有这样的轻功表演,不过,那时没有气球、高脚酒杯、玻璃板,我们用的是猪尿脬、土碗和木板。今天的表演,是经过我改良的轻功。”
而去年在第八届民运会上由14岁的松桃苗族小姑娘龙凤芝表演的“枪尖上的舞蹈”,同样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当龙凤芝光着脚丫出场的时候,观众席传出一阵惊叹声。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她慢慢地爬上由10杆枪尖横切面大小各异组成的“舞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半蹲着还有点晃动的龙凤芝。当她稳稳地站立起来后,全场爆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她在上面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或蹲或立,手里的扇子形如同一只在花朵上起舞的蝴蝶自由飞翔。当她亮起脚底板时,人们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丝受过伤的痕迹。
作为龙凤芝的师傅,龙光清谈起这个节目就眉飞色舞:“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练习这种功夫需要惊人的毅力,需要非常坚定的意念,需要一套复杂的训练系统,更需要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们苗族民间有上刀山的传统绝技,赤脚走大刀是我在这个绝技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从1986年开始,我就开始练习了,花了五六年时间才练成。在练习时,一是特别重视人的意志训练,手、足发力或轻或重都与意念息息相关;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这可是千锤百炼得出的功夫;三是平中求奇、出神入化、从无到有;四是通灵入化、轻重并举、软硬功夫相辅相成;五是有超人的意志和轻捷灵巧的身手。也因为如此,20多年来我培养了上千名武功、绝技及民族绝技文化人才。现在‘上刀山、下火海’绝技表演已传遍五湖四海。我一直热衷于弘扬民族民间绝技,成立了表演队,还发起成立民族绝技文化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