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练内家拳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4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
        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专业队的运动员相比较的话,其差距真不是略逊一筹的问题。因为要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在这里我们不做详述。
         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这种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后来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政治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第二部分
         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
         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先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觉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姿势状态下造成肢体上受到压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自动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过度疲劳或其它等原因,大脑对肢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而这时由于肢体压迫造成的疼痛不断的加大,使大脑不断的收到大量的紧急求救信号。如果这时侯大脑对此还是没有反应的话,脑神经就会因为受到这种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馈而产生出各种幻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梦往往都很恐怖,我们便会从噩梦中惊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肢体的极度不安造成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理状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来决定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说到心态的转变,大家就会想到佛家所说的修心。没错,我们所说的转变思维模式的确跟佛家所说的的修心有关。那么大家一定要问:佛家历来只注重心性上的修为,而忽略形体上的锻炼。这跟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无论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问题。因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学中,技击只不过是人体在生理改造的进程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的把表象当成了目的,那么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终难蹬内家之堂奥。
         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
         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劲与道家的先天一气,佛所说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炼的都属同一资源。 中国的老祖宗们用周易来解释万事万物。认为天地之间人是一小天地,宇宙为一大天地,人天是一理,也就是说天道即人道。 人在未出生时,犹如宇宙的原始状态,阴阳未判,天地未分,无形无相,无我无他,浑浑噩噩,一气浑然。 当婴儿出生后,正如天地已分,物质世界产生,分阴分阳,有善有恶。先天之元气即先天之气,随着人的成长,为知识情欲所惑。元气渐消,体质日弱,若按易学之理术,扭转契机,把握阴阳,引中和之气,返还原始之初,使人体质增强,以复先天之本能也。
       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离上坎下,震东兑西,而乾坤两卦分别居于西北和西南。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本来是乾健之体,阴阳是相和的,正如先天八卦图所示。乾卦中的三个阳爻表示纯阳之气,坤卦中的三个阴爻表示纯阴之气,而当人落入后天则阴阳分离,乾卦的中爻陷入坤卦,坤卦的中爻陷入乾卦,这样一来乾卦与坤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先天而变为后天,乾卦转为离卦,离卦属心,心属火,故称离火。坤卦转为坎卦,坎卦属肾,肾主水。故称坎水。 要想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就必须使坎卦中的阳爻入于离卦的中爻,让离卦变回乾卦。离卦中的阴爻下归坎卦的中爻,让坎卦变回坤卦,这叫做坎离交媾。由此而行,周天运转,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即所谓后天返先天,至此,于道来说还并未到达究竟。需更进一步使乾坤交媾也就是阴阳相和。易理是一分为二现在是由二返一。所以古人云:得其一而万事毕。
         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炼上所总结的鼎炉,药物,火候,河车运转,结丹等术语,其用意只是作为比喻。比如丹田窍穴虽有其方位,但却无实处,使得后学难识其本来面目。在此奉劝各位,用功一定要从无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极静笃之时自然明了其中奥秘。玄关玄窍只不过是用后天之呼吸引发先天真一之气,并没有固定方位。但却有其真实景象,古人所言实不虚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大意是说,如果大家都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那必然会有善恶的产生.这样一来,所谓美的东西也就不美了,所谓善也就不成其为善了。所以老子奉劝世人,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等,都是人为划分,这一切都源于人的后天欲望。因此他主张无为,希望大家不要被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蒙蔽。
哲学家们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也曾指出,天地之间,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也能融会贯通。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看法,具体到拳术中又如何理解呢?
         王芗斋先生说练拳要从抽象中求具体,在虚无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无,大部分人对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理解的。
        下面举例说明,当习拳者在站桩时,双手如报球状。球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因此而产生的撑抱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
         试力时身体犹如站在水中,水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由运动而感觉到上下,左右,前后都有相应的阻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如果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的话,那么大家都忽略了关键性的一点,那就是两个事例当中所谓的抽象都来自体后天的器官——大脑的想象。
         这么一来,大家就把问题给单一化了。也可以说是陷入文字障碍中了,因为人认识事物都是有标准的。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那么标准从何而来呢?当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等等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逐渐形成个人意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的大脑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识经验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内容从记忆库中调出来。所以说,人们在站桩与试力中所运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们只不过是把真实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了一下而已。这并非是抽象。对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来说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才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抽象呢?抽象就是不能有具体的形象,换句话说,它不是现实中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触摸到的物质。庄子说物物者非物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把现实中的某些个体七拼八凑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质的物质,包括人本身,都不属于抽象的范畴。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佛在两千多年千正悟到的自性本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自性变化而成的。而中国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说法。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不管这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还是心物一元论,不管现代科学能否辨别其真伪,人类的先贤就是这样来解释宇宙的。
         而不论是道家学说还是佛家学术,这与咱们谈论的抽象又有什么联系呢?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一生二。这个一是只天地万物未分之时,属于混沌状态。所以,老子叫它无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还不能赋予名称的意思。对人来说属于没生之时。
        那么,数字二又叫两仪或阴阳,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于运动而分化出天地,随着天地的产生而生成万物。自此,天地万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对人来说为己生。
         物质有了名称就产生了分别,有分别便会有矛盾。然而矛盾的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比如:长短、大小、高低、前后。假如没有长的观念也就不会有短的概念产生。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如果从拳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换句话说,是一个事物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个事物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那么这个事物为何物呢?老子把它称为一。在拳学中,王芗斋先生说使身体动作达到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要想能达到这个中平,那么就非得回到一的状态不可,而这个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一气,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抽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先天一气是有的话,可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说它是无,你只要按规矩练,练对了它就有相应效果。它既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佛家讲不执着不着相。金刚经说的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养浩然之正气。这个正不是代表正义,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正。所谓不勉强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说: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勉强,没有后天欲望的驱使,如此中道方为从容。
         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老人,他认为,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圆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谓矛盾就像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维持这种圆融的状态就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要想解开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这种表面的圆融才能统一所谓的矛盾。在拳学中,王芗斋说一法不力无法不容,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上所谈皆是法则,具体用功又当如何呢?前面已经说过,易学从数理上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要想由后天返到先天,从数理上讲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从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变化的过程。然而,数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来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让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让你去研究手指。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可任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具体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因为人活着,包括成长,发育,全部依赖于先天一气。它是一股活力,内含无限的生机。它和人的关系就好像燃油与汽车,没有油的燃烧车是发动不起来的。而当人落入后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后天欲望与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后,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其功能。
         神秀法师对此曾有,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诗句。王芗斋先生说,改造生理,发挥量能。
         那么,什么叫改造生理呢?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损之又损才能由二变成一,才能发挥良能。发挥先天一气的作用。那么这个由二变成一,或者说损之又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你不断的去掉后天意识,因为在后天当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假如不能打破这个局面的话,你将永远也不能统一矛盾而融会贯通。相反,如果你真的能在锻炼中有所体悟,那么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改变。正如佛所说,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练它它也不会多,你不练它它也不会少。如果你存有一个念头想去求它,就已经执着了。关键是你要能放下。只要你能把后天意识放下,当下即是。就这么简单。可难就难在放下了却难以保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勤奋练习的原因。所以六祖说:顿悟还需渐修。见地有了,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功修持了。
         因此,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练武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先要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最后才能练神还虚。精气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还虚之理,合着规矩练习,那么你每练一日,都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的后天意识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显露一分。后天意识去得越干净,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强,你的武功也就越高。
         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练的问题了。从武术的角度说,不论你是练站桩,还是行拳架。都必须合这规矩,使自己逐渐从后天状态恢复未生之时的先天功能。在这当中,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彻底的改变你的思维。也就是让你明白,现已形成的在头脑中的都属后天的意识。要想恢复先天功能,就要把后天意识清扫干净。佛家称为转识成智或叫明心见性。倘若真的能转,习练者在身体方面跟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王芗斋先生说:心理作用于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变化之后,再把身体方面的体认信息反馈于心理。这样,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先天功能已经在你身心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了。
         如果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变,那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认识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确。顺便提一句,所谓身体上的改变,就是身体应该越练越软,软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能达到老子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再好不过了。在武术中叫抻筋拔骨。这个过程在锻炼中会很不舒服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所谓去掉后天意识,发挥人体的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说是无杂念,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入静。可别忘了,佛说过本来具足。你本来就是静的,只是后天把你给扰乱了。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无形当中等于又多了一条杂念。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话又变成了后天的欲望。结果是似是而非。这就是人后天意识的惯性,很难一下子解决。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啦,现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么又不对了?
         下面,咱们来看看王芗斋先生是怎么说的。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说身体要如大冶烘炉,无物不淘熔。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吗,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怎么办呢?结论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让你头脑中纷飞的杂念像水中的灰尘一样。当水被盛入容器中后,让它自然沉淀。不要去管它。倘若一用方法,反会事与愿违。
         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确很难。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感叹地说:吾道千年后,渗透禅关有几人啊!
         前面已经说过,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是无杂念,也就是静。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静也是着相。因为有无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现,而不是先天的本身。这就是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头脑中的诸多杂念都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后天杂念从头脑中清除干净,不就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了吗。而且,许多前辈高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比如说:道本无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问题并不象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先贤们说的空也好,无也好,并没有错。他们所说的空和无并非有无二相其中之一的那个无,而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无,或者说是空。也可以说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有。确切地说它应该是非有非无。
         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其表现,如果认为它是有的话,可在人练功的过程中,它即没有身体上的固定方位,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言。假如说它是无,但它又却能不断的使人体产生出种种不可思议之妙。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人与万物都同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表现。前面已经说过,当先天一落入后天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人做为道的载体,在练功过程中从身心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也必然如此。要么就是有,要么则是无。其两者同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于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现象所蒙蔽,也不要因为无的现象而迷惑。既不要因为有好的感觉而得意,也不要因为有太多坏的感觉而苦恼。因为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现象。因此,在你前进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觉都是过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确的把握尺度,而万万不可设立具体的标准。这就是规矩也就是道的法则。在此提示一下,我们通篇所谈的,皆是教授大家从身心两个方面怎么才能合于道。而至于能不能成为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说:佛道儒三家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劲所修所练的都属同一资源,而没说是同一究竟。
         下面,我们将继续以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为主线,对内家拳进行具体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纪念先父王芗斋的文章中写到,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没有较高的学识与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更无法使功夫臻为上乘。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我融入于宇宙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放大,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习练者必须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与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那么什么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呢?
         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动力。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芗斋先生提出的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则原理。而是天与人两者所共有的原则原理。换句话说,就是产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么。很显然,道理就是天地人同为道的产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产生。所以,道的法则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求与遵循的原则原理。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呢?
         古人对先天一气早就做过这样的描述。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于天地之间。
        练拳就是要将人体内部的先天一气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通过锻炼而产生联系。其中之关键就在于后天意识的转变。转变的越彻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刚刚开始超越自我。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够做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中国传统内家拳能不能练好,完全不在于体质的好坏和身材的大小。孙禄堂先生曾云:苟有气即能练,天姿不昧既能成。因而,练武首要修德。古语说,厚德载物。试想一个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么能够做到无我呢。难怪佛家把行愿搁在第一位。练武也是一样,后天意识改变不了,先天功能在身体上就不能得以发挥。先天不能在身体上发挥作用,即使你练的是内家拳但实际上早已和内家拳背道而驰了。因为后天之躯是不能融于自然的,更不可能浑圆放大。
         在单双中与不着相一篇中,王芗斋先生说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着相,力亦破体也。盖双重之病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
         上述这些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因为就人体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虽然都有连带关系,但只要是你的身体发生动作,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动无不动。只要是你还没有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那么身体只要稍一动作,那怕是一点细微之力都会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到统一。这里说的统一指的是肢体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还包括与外界的联系。而只有达到神,形,意,气,力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避免单双重与着相之弊。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统一可不是组合。因为神,形,意,气,力本身就是组合在一起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统一呢?众所周知,神,形,意,气,力都是人体的组织或是组织特性。也就是说,是先天一气在后天载体上的表现。既然如此,那么想要统一就只能是让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产生作用。使人体的各组织和组织特性从各司其职的状态,通过运动调整而达到一以贯之的先天状态。然后,再逐渐的与体外发生联系,使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由自身的统一逐步发展到内外的相互统一。从而产生出一动无有不动的高度协调统一状态。
         王芗斋先生说,根据自己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感觉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而产生。然浑圆扩大需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这里说的细微之棱角并非单指形体而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于言行举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棱角。有棱角才会与外界产生矛盾。比如,在练静功当中。先是在身体方面产生大面积的疼痛感。而后由于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渐消失。但最困难的还是思想上的转变。比如在你安静的时候别人打扰了你。人们总是喜欢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其实,错误不在别人,而是由于在你自己的内心当中还存有很强的自我观念。所以,你总是觉得是别人影响了你。因此古人为什么说要在闹市中取静。这里说的闹市并不是指喧闹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这个恶劣环境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看看你是否还能保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的良好心理状态。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验证。即使你练功练到杂念变得很细微的时候,那最难克服的一丝杂念,必然是你头脑当中最为顽固的思想观念。这就是细微之棱角。它比躯体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将永远也无法做到老子说的流存无碍而不住的无为境界。王芗斋先生说,郭云深老先生心极虚,而腹极实。所以练拳其实是修心。只要你能虚得下心,那么不但任何棱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项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讲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各项力量来说,虽然名称各异。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杠杆,轮轴等等。但在实际当中,绝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能单一而练。它们就像人体本身,从外观上看,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统一之后,所谓各项力量实际上都是先天一气的统一发挥。若单一而论,则又变成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义之拳了。然而,拳论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象参互而为的说法。其中精神假借这几个字又当如何解释呢?所谓精神假想其实是先天功能在人体上的发挥,而使人感受到的无穷无尽的景象。因为任何感受都要通过大脑,所以称它为精神。而假想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脑想像出来的一样,因而把它称为假想。如果把这些由先天而产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于文字的话,不论你如何描述总是有挂一漏万之感。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包罗万象的道来说实属强言。因此后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碍中。把精神假想错误的理解成用后天思维去做幻想。而没把王芗斋先生说的精神方面须切实以为之,且莫流于虚幻的金玉之言认真体会。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使见奇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往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力归一。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园。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缓,以便于观察,也就是自检。如此这般一遍一遍的练去,最后直至身体动作无论快慢,都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处处相合。顺畅而没有滞点。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为关键。倘若身体一用拙力,心里一急一燥,那无疑就和内家拳的法则背道而驰了。用功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内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于实际当中毫无意义可言。
         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
         郭老在论形意拳明劲一篇中说到:明劲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所以体质不坚,故发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气血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至于身体筋骨不能健壮。而明劲易骨之道则是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内,练至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毕矣。正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体是也。注意,这里说的六阳纯全正是后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第三部分的开头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卦爻的变化来给大家予以说明,人是怎么从先天落入后天,又如何运用顺逆之理从后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
        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在内家拳这三个阶段当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明劲阶段,习拳者的大小关节都要打开。周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身体动作才能做到无一处不合,发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闾和胯最为关键。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此处为一身之根节,如果打不开,人体上,中,下三节就不能统一。发力就会脱节,所发之力非整体而是局部。问题还不光如此。关节不开,周身不能统一。不仅仅是造成习拳者在发力时,劲力不能由脚跟起,通过腿,腰,肩,臂最终达于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习拳者在技击当中与对方所发之力产生硬碰硬的顶撞。
         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以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国传统内家拳在技击当中有其非常独特的内涵。在上一个段落中已经说过,做为内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到来力不受,在此同时,还要做到去力无阻。这也就是内家拳为什么能够做到硬打硬进没遮拦的道理所在。倘若敌我双方力一接触便产生顶力而受制于对手的话,那么就只能是靠运动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攻击或化解了。所以说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么,什么是来力不受和去力无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具备了这层功夫的习练者,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记住,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这叫做逼迫式打法。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身体也就会自动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无论是形体的贯通还是神气的薄厚,习练者必须在平日的练习中。于身心都不用力的状态下长此以往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所收获。否则,未亦有得。八卦,太极,包括其它内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
        老师的话 :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与其它国粹一样。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大学问。 在教学上,需要学生与老师心心相应。当老师的要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细心观察,做学生的对老师的要求要耐下心来反复体会。像这样多少年下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几个好学生。所以在过去,师徒之间亲如父子那是没错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干什么都要求效率。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艺。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里面,像武术,国画,书法,京戏这些国粹,没有一样是不吃功夫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困难。因为它们是决不可能象其它学科那样多少人聚在一起上大课,按着编排好的教程按部就班去学就行的。做为学生,就更不要指望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速成。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入门的那天起,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内家功夫已经是奄奄一息。因为现在市面上这些所谓练内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没人极力挽救的话,我们的子孙们,以后就只能是在武侠小说和影片里把内家功夫当神话瞧了。
         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这门武功向来是不传外姓的。到了我这一代,若在技艺上和祖辈们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规矩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与其让它自生自灭,还不如把它留给真正喜欢它,热爱它的人们。虽然这样做违背了先辈的遗训,但我个人认为,传统武术这支奇艳不应该为个人所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属全人类所有。如果此举真的能让它重放异彩的话。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应感到欣慰才是。
        几年前我遇到几个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我见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就把本门功夫和多年来我个人的练功经验传一一传授给了他们。在此,我要告诫各位,中国正宗的传统武学,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方面的功效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只是现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实只要功夫做对了,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都会让你受益无穷。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来。只可惜现在的练家子大多都没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认真的阅读文章的一二三部分,这些都是我口述学生们整理的。这次在网上发表的只是梗概,要想进一步了解还需大家能静下心来聚在一起体会交流。我的这几个学生在内家功夫的修炼上已初见成效,相信给大家充当个指路牌,帮助大家认清什么才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在健身,技击等等一些问题上做个入门的见证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有热情,有闯劲。至于能否象我预想的那样,在几年之内通过交流让一批有识之士走上内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最后,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都能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中华武术才会有新的希望!
2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名份极严,著称于世。以杨氏太极拳解放前的规矩而言,要想成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帖,举行拜师仪式,向师父、师伯、师叔行过三拜九叩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室弟子。不是入室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人。
——太极拳修炼的三重境界
                     桂林古南门太极拳辅导站学员     余晓雷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小姐有一句台词,道出了中华武学的奥秘。
这句话,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人。

我的理解,见,就是在修炼中参悟的意思。
太极拳的修炼,也可以依照这个路径去参悟,逐步提高自己的境界。

首先,见自己。

与其他内家拳一样,太极拳的修炼,也从调身,调息,调心入手。这是见自己的三个修炼的内容。
调身。就是立身中正,去僵、化柔。
无论静态的桩功,还是行拳走架的套路,包括推手,都是要把我们不符合气血导引的偏斜、僵硬之处,予以松活柔化,有一处僵硬,即是调身不当。
或者站桩的时候中正松静了,走拳架时招式之间过度、转化不自然,也是调身不够功夫。
站桩中正、行拳松活了,推手时横顶竖撞,也是调身不到家。

调息。就是呼吸舒缓,均匀。
西方体育,是通过加速四肢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使得肺部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新陈代谢加快,来达到健身目的。
中国气功,尤其是太极拳,是使自己的身体运动放松下来,呼吸慢下来,使得血管自动舒张,减少由于肌肉紧张、关节扭曲对血液循环的阻碍,来实现气血通畅的效果。
因此,建立在调身基础上的调息,就是通过呼吸的均匀、绵长,使得自己进入修炼状态。

调心。就是心志安舒,静笃,虚极。
调身,调息,是生理层面的修炼。调心,是“见自己”的心理层面的修炼部分。
调心的要求,就是致虚极。
虚极,就是宇宙混沌未开的状态。
时间是不可逆的,思维、心理活动是可逆的。
如何让自己的思维迅速进入虚极的状态呢?
调身,调息到位之后,想一下自己的师父,再想一下自己师父的师父,不到一秒钟时间,思维迅速以超光速回到混沌朦胧未开的前宇宙虚空之中。保持这种状态。
一开始,可能思绪万千,根本退不回去,或者一会回去,一会回到现实。这都不要紧,不要强求。
站桩的时候,有这个状态了,就慢慢起势、金刚倒锥,一招一式,慢慢往下走。
调心坚持一段时间,实际的修炼效果,是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会得到极大改善,很多慢性病,像高血压、失眠、肠胃病,会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随时随地,可以练,没有空间限制;想练多久就练多久,没有时间约束;男女老少都可以练习,不受年龄、性别、职业限制,不像散打、跆拳道,过了壮年,再练就会受伤,动作也达不到标准动作的速度与力度了。
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练习太极拳,“见自己”,一般坚持半年,就可以有切身体会了。




然后,见天地。

天地,自然之谓也。
天地,依阴阳之道运营,故有四时八节。

见天地,就是太极拳的修炼,要依天地自然环境变化,顺时顺势而为。

春木肝,万物生机勃发,练拳,经络导引,以养肝为要,饮食起居,也配合时令。
夏火心,拳势中,要把旺盛的心气,生发出来。
长夏土脾,要护脾守中,不偏不倚。
秋金肺,萧杀之气开始,树叶焦黄,草木收敛,练拳时要注意少汗,动不过烈。
冬水肾,固肾藏精,拳势特别注意舒缓收敛,养神为主。

此外,天气的阴晴雨雪,练拳要因应变化;
地形的阴阳向背,地势的陡缓坡弯,都是“见天地”要注意的。

天有好生之德。
不杀生,不违背天道行事,都是“见天地”要修炼的。




然后,见众人。

众人,众生之谓也。
地藏王宏愿,要度尽众生后,自己最后一个成佛,真是大气概!

见众人,就是在社会、在人群中,修炼太极拳。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人在家庭中,有父母兄弟。
人在社会上,有上司、下属,有客户,有竞争对手,有单位,有国家,有种族。

见众人,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社会中修炼太极拳,就是要遵循“见众人”之道。

修身。让自己有谋生的本事。
有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学拳交得起学费,教拳养得活自己。

齐家。要娶妻生子,要有能力供养老人,扶持兄弟。

治“国”。在单位里,要有一席之地。
要能把太极拳里,运用到工作上。
制定工作计划时,要量力而行;费用开支时,要量入为出。
与同事相处,要不丢不顶;与客户打交道,要不亢不卑。
单位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谐,正是太极拳的生活哲学之体现。

平天下。
我们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领先世界4800年,近代落后15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又奋起直追,实现了GDP全球第二。
但是,天下还不是那么太平。
美国在推行亚洲战略,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都在边境虎视眈眈。

我们如何应对?
太极拳理告诉我们:接、引、化、发。
接,我们理性面对挑战,不回避,也不退让,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易;
引,我们不直接顶撞,而是把事态引导到和平解决的轨道上来;
化,我们不激化矛盾,但是我们有化解矛盾的愿望与筹码;
发,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结语,太极拳就在我们身边。
明白了这些大道,我们练拳的时候,就能心平气和。
有些人,练拳的时候,执着于招式,呼吸,不会调心。这是没有“见自己”。
有些人,不看时间地点场合,不看季节,生活节奏混乱,杀生酗酒,这是没有“见天地”。
有些人,这边练着拳,那边想着股票的涨跌,同事间的勾心斗角,邻里间的鸡毛蒜皮,钓鱼岛的纷纷扰扰,这是没有“见众人”。

太极拳,一种符合天道的自然修炼之道。
她平实,无华。
她一直在你身边。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要符合“见自己,见天地,见众人”之理,你就是在练太极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11-25 04:38 , Processed in 0.082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