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625次阅读 3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6:58:33
李翁椿年,字雅轩,生于1894年农历6月14日。1914年(20岁)拜杨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为师,追随乃师十余年,深得杨澄甫衣钵。晚年定居成都后,受西蜀道家清虚无为思想的影响,明确地提出了“大松大软”的练拳主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本质灵魂,这是雅翁对太极拳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他人生的重大成就。

太极拳是李翁雅轩一辈子的专业,他拳架严谨有法,姿势舒展大方,气势雄浑磅礴,推手功夫轻灵虚妙,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专心致志不懈地追求纯粹的太极拳, 81岁时还在自责要努力练拳,穷毕生精力,深研细究,因而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雅翁勤学善思,数十年间,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对照研究,集腋成裘,蔚为大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拳学遗产。雅翁有眉批《太极拳体用全书》,公开发表后,曾受到非议。《太极拳体用全书》署名杨澄浦著,实际上文字部分出自其学生郑曼青之手。雅翁于1948年10月在该书中作了眉批,对书中的拳式的文字叙述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细品批语,可证雅翁认识之彻,境界之高,实为其体悟不断升华的基础。同时,亦表明雅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高尚品德。

雅翁的拳学思想,由于很多是间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录,所用的纸张或报纸边角,或其女的作业本背面,都是信手拈来,字迹潦草。这册《李雅轩精论汇编》,是笔者历年多方收集,随时摘抄而成。既无时间顺序,也没分门别类,资料凌乱,条文重复,错漏偏颇,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统和纯正风格,始终是雅翁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方向。我们也不难发现,雅翁“忧道不忧贫”,对当时太极拳普遍背离方向的练法,老人也因曲高和寡而忧心如焚。

雅翁的拳学思想是不断深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领悟。他的只言片语,完全是散金碎玉,无比珍贵。但是,由于他用文字记录的思想片段没有明确的时间脉络,杂乱收集起来的资料很难显现雅翁最终的的拳学思想,这是需要后学者认真体会和研究的。另外,雅翁是以武立身以武扬名的武术大家,他的太极拳是以武术技击为重点的,在这方面应该说他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可是,时代的前进也要求太极拳继续发展,尤其是对太极拳“道”的研究在理论上应该是是无止境的追求。所以我们除了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雅翁的拳学思想外,也应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争取有新的发现和发展。这样才无愧于古圣先贤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也为后世学人继承中华文化寻找更为便捷的道路。

缘于此,笔者将李雅轩太极拳精论逐条评赏,既是学习的阶段性心得,也便于好友同道研究讨论。
2010-07-10

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
(一)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养成习惯,日后虽遇真传,亦难改正。
[评赏]择师不慎,列为五忌之首,可见其重要,所以一定要寻找“明师”——明白拳理——而非徒有其名的“名师”。“入门引路须口授”,只有“明师”才能把你引进正确的门。如果一旦误入杂门外道,一开始路走错,就“学拳容易改拳难”了,不仅浪费生命,而且劳而无功甚至反而有损。另外有人以为看看书本和影碟,依样画葫芦就可以学好太极拳,那更大错特错了。太极拳内外兼修,动静互根,有它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就像现代广告字体和传统书法艺术一样,前者横平竖直似乎完美无缺,但是徒俱形式而没有内涵的广告字体永远达不到中国书法的艺术高度和价值高度。所以,倘若无缘遇到名师,等等吧。

(二)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它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不易改正的。
[评赏]毕竞“明师”太少了,对现在世面上的有些老师大胆怀疑也许还是对的。窃以为“对《老子》信仰不坚,不本5000言之道理用功”,才容易参入其它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太极拳力戒 “浅尝辄止”,最忌“自作聪明”,雅翁所训极是。何为明病,何为暗病,后文有述。

(三)有不良嗜好,如烟、睹、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昏头胀脑,不能悟道矣。
[评赏]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都是以德为先,无论练武习文,老师都要以德为训,所以不良嗜好皆在禁止之列。不良嗜好的确对人身体有害,也影响自己集中精力练功,所以,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是必须的。然而,太极拳不是宗教,不要有不必要的忌讳。太极拳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状态,不要因为练习太极拳就刻意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因为太极拳要求不用力,所以什么体力活都不原意干了,这是不对的。更不要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忌讳和禁忌,如必须朝着哪个方向练拳或要求什么特定时间练功等等,这些都是故作神秘,糊弄人的。另外,凡是那些自称有秘笈诀窍而求玄弄奇,或在人前卖弄又故弄玄虚的人,你不要轻信。太极拳是用武修身、以武证道的载体,拳以载道,而“大道至简”,是最平淡无奇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条件,也没有稀奇古怪的要求。贵在持之以恒,故《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会了拳架套路,有较好的场地、有宁静的心情,随时都可以养练。

(四)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子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麻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夫。
[评赏]一般外家硬功,,尚形式,重方法,讲力量,研技巧,此皆是后天人造,非本能之学也。外家功夫常以“拳练万遍神理自现”为激励,提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练,这种超越身体极限,自己折磨自己的方法,是太极拳所不取的。太极拳强调要有“神明的感应”,那种将神经练麻木、毫无灵感的功夫,是与太极拳的练功方向背道而驰的。但是,若能即时醒悟,幡然改悔,敢丢敢舍,回头是岸,亦未必不可悟道。况太极拳本应普渡众生,有教无类,任何人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即可成佛。只不过要舍去自己后天已经修炼而成的优势,难矣哉。

(五)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歧途而无法纠正,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
[评赏]太极拳不是表演,不是展览,更不是团体操,甚至不是为了比赛,可在人前显能。雅翁强调,太极拳是是独自修炼没有止境无限追求的功夫,且歧途杂路太多,易受引诱,稍有不慎,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雅翁反复告诫,切不可离师太早,因其志尚未坚定,其法尚未巩固也。何为外功杂拳,窃以为,凡做加法者,必为外功杂拳,炫技弄巧者,必为外功杂拳。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道至易,凡做减法,平淡无奇者,近太极拳之道也。
锻炼方法:
1、初学时,从学动作入手,细心模仿,一式一式地学会。此时对一般必不可少的规则: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呼吸自然、动作和顺、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举动轻灵、运行和缓等,必须要求逐渐的能够掌握。同时要纠正姿势:四肢的部位距离、身势的重心、所向的方向,进退转换的姿势,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俱要要求正确。

[评赏]首先,雅翁要求初学者细心模仿,一式一式的学会,这是传统的师傅教徒弟的办法,非常有效。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心也比较浮躁,已经很难做到了。姑且不说初学者急于求成之难免,更因为是太极拳的进步是整体的进步,好则俱好,不可能哪一式做得好,哪一式做得不好。正如书法一样,尽管有所谓的“永字八法”的学习方法,即写好一个“永”字,就通晓书法了,事实证明,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是不成功的。窃以为对初学者而言,可以先学部分难度不大的动作姿式,反复练习,以至熟练,再贯串全套。因此,笔者将115式简略为28式,时间约为十余分钟。实验以来,颇有实效,尤其是对老年、体弱、事忙者,非常适合。善学者,从简略拳架中,领悟太极拳的精髓,也是能做到的。其次,雅翁对一般必不可少的规则,已经非常具体了,初学者就照此练功吧。但要知道,太极拳需要心悟体证,其周身关要,先贤论述甚多,雅翁所列规则,历来奉为经典。但是,具体要求往往因派别不同而各置一词,同一语句又领悟有别,令后学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以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据说,雅翁对有些规则的提法还是持有异议的,如含胸拔背在晚年他就有否定的理解。至于具体的拳、掌、腕……等细微处,仅一句话而带过,“俱要要求正确”。但如何才能算正确,就不是用文字语言能说清楚的了。何况,雅翁传拳,向来不传“六耳”,即有第三人在场,他就缄口不言。所以对这些具体而微的要求,散见于各种感想和体会之中。对初学者,雅翁不厌其烦的将周身关要一一罗列出来,就是为了说明太极拳是非常精微细致整体周到的,切不可大而画之。各关节要领,先贤论述甚多,各有各的体会和强调。笔者也为避免语词不精确而产生歧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曾试探性对全身各关节的状态和心意的运用重新定义,兹转于下:形态的要求:脊竖、胯正、胸开、背落、目敛、睛藏、鼻直、舌顶、颔收、颈立、头浮、腹垂、腰旋、臀稳、腋虚、裆圆、肩定、肘悬膀吊、臂垂、腕断、指舒、腿稳、膝活、踝松、足平。心意的要求:神舒、体静、手灵、步轻、骨升、肉降、意满、劲匀。整体要求:静轻慢匀、松散通空、圆融无碍、平实不奇、正大庄严、静穆祥和、动静互根、开合同一、气聚丹田、劲敛腰脊、如立针毡、自尔腾虚。上列各条,是各相关部位的标准,万不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凡此皆是意,过河就弃舟,得鱼即忘筌,真学者也。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雅翁反复要求要抓大体,不要琐琐碎碎的找,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突出抓几个重要环节:
雅翁特别提出抓几个重要环节:松静柔软、行气用意、稳静安舒,对身桩、头部、呼吸、用意,都作了专门说明。需要注意的是,“用意”他列了两条,不知是抄录者的错误或者是特别强调,现分述如下:

松静柔软:在练习的时候,周身关节和肌肉务须放松,不可留有丝毫的拘滞之力以自缚其身,须全身松软到“柔曲百折若无骨”才对。
[评赏]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特别强调松,并以为松是太极拳最为独特的东西。其实不然,通过放松让身体变得柔软的运动多的是,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不论体育运动也好,生产劳动也好,日常生活也好,都要求人们身心放松。尤其是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如骑自行车、使用筷子等,都是最自然放松的状态,熟能生巧,效用最好。另如瑜伽、体操、舞蹈、杂技、外家拳等等都有各自的放松要求。当然,太极拳对放松的要求更为极端更为彻底。太极拳的放松,主要是通过松弛肌肉,延伸关节,宁静思想,最后达到整体的、内外一致的放松,从而让自己回归到婴儿般柔软顺随的状态。
松与柔软都不是太极拳的终始目的,它只是实现舍己从人我顺人背的手段和结果。因此太极拳的松与其它运动或活动的松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之一是整体的松与局部的松;之二是太极拳特别注重心意的松(即内外均松)不仅是肢体的松;之三是太极拳的松是“轻松”,是丝毫不用拙力的松,体现出来的效果是“轻”。还需要特别指出的区别是,太极拳不需要超越身体极限的痛苦训练过程,而是通过慢慢养练,不知不觉地从享受中获得松的结果的。如果刻意追求松,反而不能松,正如越想睡着越睡不着觉一样。
在这里,雅翁是把松与静并提的,而“静”字是个大话题,另文阐述。
雅翁所谓“拘滞之力”,是指要逐渐把自己的紊乱的小肌肉群理顺,随时处于松弛状态,正如那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仔细看他们的肌肉群,在没有发力的时候,就是处于非常松弛状态的。有理由相信,如果长期坚持练习正确的太极拳,四肢将会变得秀挺健美,灵活有力。
“柔曲”句宜理解为“柔身百折若无骨”为好,将“柔曲”更正为“柔身”,这样不容易失去中正。
行气用意:须手势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势的动作上为准则。呼吸要自然深长,不可稍有勉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神气的向往,并配合以呼吸的鼓荡,使动作随着呼吸的鼓荡以开合,使呼吸顺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
[评赏]这条最难,非口授身传不易理解。“气”与“意”的概念太复杂,它既是哲学概念,也是中医学概念,同时也是古代修炼者的修行概念,本人不敢妄解。
雅翁此处说的“行气”,可以肯定不是呼吸之气,但好像又与呼吸之气相关连。如果弄不懂“气”,就暂时不管它,记住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即保持自然呼吸“不可稍有勉强”就行了。在初级阶段没有必要非要把“气”这个概念弄个清楚明白。
至于“意”,那倒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太极拳的特点或者说与其它运动的根本区别,就是“用意不用力”。雅翁提出“行气用意”后又专项提出“用意”一条,可见其重要。
怎么叫“用意”?雅翁已经明确指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意识的贯注、神气的向往,简单的讲,这就叫用意。什么叫松?什么叫懈,这也是需要认真辨别的。窃以为贯注了意识的松,才是真松,就是不懈,如果说这样还难以理解,那么,什么叫“行气用意”呢,老论曰:“精神能提得起”、“全身意在精神”,就把它理解为精神罢。


稳静安舒:练拳时,要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部上顶、尾闾中正,摒除一切杂念,然后出动。一手一势,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在身体方面有了适度的柔软,在中气方面增大了内部的力量,在脑力方面有了清醒的灵觉,以后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松沉的气势、灵觉的感应、以及柔软而有弹性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阶级神明”。
[评赏]这里重点谈“安舒”。雅翁提出来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顶、中正,摒除杂念,就是为了获得舒适的练拳方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就是舒适的状态。通过这种在舒适的状态下的长期锻炼,身体适度柔软、中气逐渐强大、头脑愈宜清醒,照此方法继续锻炼,则“自然而然”的气势松沉、“自然而然”的感觉灵敏、“自然而然”的内劲充实,并由此而愈练愈精,阶级神明。说起来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太极拳功夫,是在舒适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增进的,决不是因为“狠下功夫”,“汗流浃背”苦练成的。应该仔细玩味老论中“得来不觉费功夫”的话。换句话说,凡是费尽心力获得的功夫,至少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
窃以为,太极拳是用哲学思想来指导,需要智慧来领悟,与其它外家武术的训练方法有着本质区别的内家拳。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后还要用功。现在人们普遍都把太极拳当成外家拳来练了,整天“劳其筋骨,苦其皮肉”。之所以如此,是以为勤奋苦练就能成功,殊不知太极拳的用功不是要冲破生理极限的苦练,而是依靠自身的领悟和感觉。如果太极拳像外家功夫一样苦练,吃苦受累却收效甚微甚慢,又何苦非要练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学习其它运动或练其它功夫,效果还快速显著得多。
笔者认为,凡是以外家拳的方法如强调刻苦训练、讲求手法技巧、片面追求功夫等思维习惯来练太极拳,可以获得功夫,但难以称之为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只有用内家拳的思想方法来练习太极拳才是学拳正道。
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梁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

[评赏]注意“身桩”这个概念。现代体育运动锻炼的是外部肌肉,主要以四肢为主,即使锻炼身桩,也是以锻炼胸肌、腹肌为主要目的。如何锻炼内脏器官,现代体育没有准确的说法,只是认为通过有氧运动就会提高心肺功能。北京厚朴堂主徐文兵先生认为现代健身房应该更名为健体房,因为它只是健体,不是健身,这一字之差,道出了中国内功与现代体育的本质差别。因为中国传统的内功养生术注重的是“养身”,手脚的锻炼并不重要。这个观念反映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就有了“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的至理名言。
四肢是身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身桩来说,它就落在次要的位置上。雅翁把身形四肢百骸的要求精简到只是“身桩”,这就是他提出的抓大体的做法。而身桩的重点在胯,老论指出“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谓腰腿求之,可理解为腰腿之间求之,腰腿之间为何,胯也。凡不能松胯,则立脚不稳,上下不随,周身不畅,必然手自舞之,足自蹈之,全身板结,不能整体协调。要知道腰、胯、肩是人身体的三大关节,首先要把这三大关节松开,才能逐步做到全身各个关节乃至细小关节的放松。身桩各部位,腰的板滞人们容易感觉,肩的耸结也较易明白,但胯的阻涩却最难发现。所以习练太极拳应首重胯关节的松弛和膝关节的畅达。雅翁提出胯,而他对胯的要求也很简单,“不前出,不后突,坐正”就行了,没有更多的复杂要求或奇奇怪怪的说法。尽管简单,却是没有难度的高难要求,需要细心体悟的哟。
“尾闾中正神贯顶”,脊梁是尾闾与头顶的连接处,若脊梁不直,则难贯上顶。脊梁拔直。这也是没有难度的高难要求,但它是立身中正的起码条件。
肩宜空,肘宜垂。注意,雅翁没有用传统的“沉肩坠肘”的说法,对肩提出的是“空”!肩如何空?首先要明白一般所说的肩,是把肩膀混为一体的。肩与膀应该是两个部位,“空”是指肩与膀之间的间隙,间隙越大,则越空,在运动时,肩与膀不要有丝毫牵扯。若架肘耸肩,身体与手成为板块,牵一指即动全身矣。窃以为,肩要稳,膀要坠,肘要垂。把肩与膀脱节断开,把小臂与大臂在肘处脱节断开,把腕部脱节断开,直至每一手指都脱节断开,就是空了。

头部:头宜虚灵着上顶,下颚含垂,舌宜自然舒适的附于上颚,不要用舌尖用力去顶上颚为宜,否则神意不舒,唾液不生。太极拳以自然为原则,作到大自然,大舒适,心神泰然之后,口中方有唾液回甜。

[评赏]能否有唾液滋生回甜,是检验太极拳练后是否心神泰然的重要标准。从雅翁拳照看,虚灵上顶之势明显,但下鄂含垂似乎不是每势都做到,还是当以自然顺势为准,不必刻意。笔者也曾听到重庆太极拳大家喻铭心先生说,雅翁曾经为他调整过身势,其中就是将其下鄂内收含垂,这一动作的修正,使他终身受益。舌附上鄂,这是气功家普遍使用的方法,不可用舌尖用力去顶,微微触及即可。
雅翁在此处提到“以自然为原则”,要求作到大自然、大舒适,这是完全符合中国理论原典的最高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法自然就成为了传统中国学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太极拳所说的自然,非客体的河流山川的大自然,是指行为动作不预设目的,顺随规律,毫不做作,使手若行云,脚如流水的自然。另是指太极拳的各项技法要求,既要合乎道(老子哲学思想之道),又要合乎理(古典拳论之理),更要合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自然,如走路、吃饭、一些手工劳作等“习惯成自然”的自然。要把练拳时的心境与这些动作时的心境相比较,如果心境一致就是自然,否则就是不自然,那就需要慢慢调理自己身心,使自己的拳式动作慢慢做到自然而然,所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指此。更重要的是心态要自然,如果抱着我开始练拳了的想法去练拳,反而就不容易自然。而那些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而“报仇雪恨”的目的去练拳,就更与太极拳的本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以金庸说:“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另外,有些太极拳大师为保持名誉或者财利,往往兼习杂门功夫以显示自己的功夫,这在心性上就更不自然,与太极拳的道也离得更远了。
请注意,雅翁再次提到舒适,而且是“大舒适”,为什么要舒适,前节已经叙述,学习者切不可随意放过。

呼吸:在初学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即可。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动作,这是练太极拳很要紧的一件事。必俟动作纯熟,养成习惯,虽在不注意之中,也能作到身心安舒,然后再逐渐地试探着以呼吸去配合动作,才能配合恰当,身心舒适。

[评赏]几乎每一个初学者在学习了很短的时间后就提出要学习呼吸法,总认为呼吸是中国传统内功的诀窍,老师也以呼吸法而神之秘之,学习者也对呼吸法想之望之,以为掌握了呼吸法就掌握了太极拳的钥匙。其实孟子“气以直养而无害”已经把呼吸的方法说透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那有这样简单!但是,雅翁在这里说,只宜找呼吸舒适(又是舒适)、自然深长(又是自然),并把“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动作”是练太极拳“很要紧的事”。雅翁这样明白的教导,那些神秘呼吸法、想学呼吸法的同志,该清醒吧。

用意: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又说“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所以入手功夫,就是要把意识贯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最高境界,则是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

[评赏]雅翁在此处再次提到“用意”,而且反复说“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指出“有力则笨”。那么,怎么叫不用力呢?那就是要逐步做到一丝一毫的力都不要用。不要理解为只是不用大力,可以用合适的力,这种打折扣的说法都不符合雅翁原意。雅翁把大松大软作为太极拳的练功方向,是他对太极拳学理论的重大贡献。窃以为凡是能引起用力的观念都是错的,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两条金科玉律中的含、拔、沉、坠,都容易引起用力的概念,需要留意。

至于怎样才叫不用力呢,讲的人真无法解答,问的人以后也觉得问得糊涂。窃以为,在搞不清楚的现阶段,只注意这几个方向的力就行了:脚下不要有压力,手上不要有横力,全身有悬挂之力,不要有惯性力。

(1)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尤静。动,所以活气血,静,所以养脑力。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每一动,其身势、腰腿、气息、神识,无不配合恰当。其运用不尚拙力而用技巧,以柔克刚,逆来顺受,故可以变化自如,此皆由于沾、粘、绵、随,不丢不顶,故可以随心所欲。功至极深,能使对方来力荡空,如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评赏]此乃太极拳总纲。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效用、练功方法、攻防技巧,乃至最高境界,皆叙述完备。太极拳之特点,雅翁高度概括为“动、静”二字,若真正悟出动静之关系者,即入太极拳之门也。静藏动,动存静,动静互根。老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静即是动,动亦是静,和谐了这似乎矛盾的对立概念,即入道也。

(2)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假如练时动作散漫,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以后,其意气则自然可以达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果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评赏]何为丹田?中国曾经是最大右派的章乃器先生在他著的《科学的内功拳》一书里,专门把一般人视为神秘的“丹田”作了说明。“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关于丹田的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在两目之间,其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他认为,“其实所谓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他并认为,“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本人愚鲁,至今也未理解何为气沉丹田。窃以为先把小腹自然松垂,不要无意的凸,也不要有意的收,为好。至于气是否沉到丹田,暂不考虑为妥。

(3)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在练功之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

[评赏]四肢各节,如绳相系,则转动自如。若四肢有断开的感觉更妙,但要做到能断能接,能停能随,方如绳相系。。
“腰脊之力牵动两臂”,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身体变动的源动力是腰脊;二是牵动的“牵”字用得极为准确,要用心体会;三是牵动的是两臂,不是肩,还要补充一点,还要牵动腿脚。所以有“非四肢之自动也”。四肢自动是练拳大忌,切记切记。后条明确提出了“腰脊率领,牵动四肢”,也是对上条的补充。
“神走、气化、腰领、意去”太极拳就是这样动的!注意:没有用“力”哟。

(4)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评赏]这些是原则要求,非此即不是纯正的太极拳。但练拳时最好不要想得过多,把这些要求当作检验标准,偶尔用这些标准检查一下自己的拳架和推手就行了,不要太着意。
在这里雅翁提出要区分内功拳与外功拳的问题,内功拳是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出手没有主观的定见,而外功拳是“多着”“多法”的名劲,即讲求招术技巧的更功拳了。

(5)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评赏]这四句原是道家内丹修炼的功夫境界,雅翁将此移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所以其艺必独标新于武林也。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练精以化气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练气以化神  即是养气藏神之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手而已。练神以还虚  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为的,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疑是雅翁自注。)
(6)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而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而开合,并须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评赏]呼吸方面,不必过多注意,至于与动作相配合的开合鼓荡,须要“久而久之”才能“自然而顺随”,不可免力为之。

(7)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虽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着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评赏]“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竞赛套路的太极拳中却是优秀标准,雅翁斥之为“不合生理”,习那类太极拳者,可深思。
特别要注意“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雅翁要求必须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雄伟的气势,而且要含藏不露,不要摆在外面。这是切中时弊的,可能许多太极拳家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软和柔动”是因为肢体放松而成的。但当“松”成了太极拳的特色和普遍追求的密诀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已经走错路了。雅翁此处为何把“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提出来呢?因为松只是太极拳的手段和结果,决不是目的。单纯求松恰恰得不到真松,这是相当一批太极拳爱好者走入的最大误区。难道太极拳不需要松吗?非也,太极拳的松的境界是无限的,但是,它不是为了松而松的,太极拳更为重要的是稳静,只有稳静才能“均匀”、才能“沉着”、才能“雄伟”又“含藏”。

(8)练刚劲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的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评赏]此条把太极拳练法之秘诀已经说透。但是,前四步功夫可以说是递进功夫,一步比一步高级。但雅翁并非要求练拳者必须要经过这几个阶段,而是要求直接追求“练虚无”最上层的功夫。老子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虚无乃太极拳之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照此方向努力,由上下相随——轻灵绵软——虚无所有,循阶而进,“以达通玄通妙”的最上乘功夫。窃以为练太极拳始,即应以练虚无为目标,,不必退而求其次也。
上下相随(初步练法)、轻灵绵软(中乘功夫)、虚无所有(最后的研究)、通玄通妙(从心所欲),是四个阶段目标。
具体练法雅翁说的也很简单,胯必中正,腰脊领动,四肢不自动,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做到这几点,就可以说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了。

(9)太极拳的功夫,要细细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到太极拳的味道。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评赏]“精微奥妙”道出太极拳的高难度,拳论有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决非危言耸听。太极拳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动,不是靠“操练”而成,需要用心去“悟”,就是要多用思想,多用智慧。在练拳过程只有在“稳静”中才有可能多用思想,所以稳静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方法。只有稳静,才能品味,才能蓄神养气,只有稳静,才能做到周身一家,才会有充实的内劲,惊人的气势。

(10)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虚灵之气布满全身。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似泰山立崩,此言其虚灵之妙用也。但虚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也必在沉稳上着手。功夫日久,始能得到真正的轻快虚灵。若初学讲轻快,必致一身零乱不整。若初学讲虚灵,必致流于漂浮,毫无作用。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之,得其一而万事毕。

[评赏]雅翁把太极拳最上乘功夫“练虚无”的效果展现出来了,“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也就是“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重这一对矛盾雅翁把它融为一体,成为一枚分币的两面,既能区分,又不能分割。所以,轻灵有实处,轻快有沉稳。否则即“零乱漂浮,毫无作用”。非功夫日久,不能悟也。
“一手一式之作用”即外家功夫,其病在挂一漏万,若只注意一手一式,则丢弃其余,无整体也。
太极“大道一以贯之”的一,指要用“无为无不为”的理论来贯通太极拳的全部和始终。“得其一而万事毕”的一,即贯通太极大道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理念,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懂得并实践这一个理念,就“万物皆备于我了”。东方思维即是整体思维,全局观念。另解“一”,即整体之一致,也通。
(11)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若专想沉气必为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练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份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

[评赏] 清刘熙载曰:“学书通于学仙,练神最上,练气次之,练形又次之。”虽谈书法,但学书与修道,其理一贯。练太极拳者,若同时习练中国书法,不仅有文武互补之益,兼得异曲同工之妙,不亦乐乎。
如何修炼,雅翁强调,神也好,意也好,体也好,既有主次之分,更要“不可在局部上找,由自然中求之”。
“专想提神”则必为神拘,“专想沉气”则必为气滞,太极拳最忌“专想”,一有专想,则挂一漏万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大道自然之功!”切记。

(12)练太极功夫者,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徒劳而无功。
吾们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在练太极拳是时,应当本着这个道理练。要用内劲,不用外劲;要用暗劲,不用明劲;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不用刚硬之僵劲。
太极拳之不用力,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要有意识的沉着,精神的贯注,气势的鼓荡。
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的区别就在于此。
练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象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的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
有虚灵之气势,有腰腿之轻妙,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有动作之冷快。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评赏]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雅翁最担忧的歧途就是外功拳思想方法对太极拳的引诱。急功近利者,必犯此条,争强好胜者,必犯此条。
雅翁对内外功还专门作了区别比较,外功拳的特点是: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神意内敛;那么太极拳的功夫是怎样的呢: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神意内敛。因此,太极拳是意识沉着、精神贯注、气势鼓荡。
特别注意,雅翁把刚柔相济列为外功拳哟。
“决不是懈懈怠怠”,把“松”作为追求的目标者应认真体会。
心存静养,则精神必不外露,不存“专想”,则能普照全身。蓄气养神,自藏无限动机,稳静安舒,中和之气必备。太极拳内功之精微细奥,尽在此也。能如是,则腰腿轻妙、神气充实、气派庄严、动作冷快,防身御侮,延年益寿。
这就是纯正的太极拳。

(13)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的去相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了吗。

[评赏]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害了多少太极拳家哟。雅翁这才把刚柔相济说明白了。一般而言,凡追求刚柔相济者,往往仅得其世俗之刚,即雅翁所最为担忧的掺杂外功拳的思想,得此刚,离太极拳道远矣。
老氏抱雌守弱,决无刚柔相济之说。并谓上善若水,水为至柔,随遇成形,常处下而为王。其刚则表现为洪水滔天,巨浪海啸,皆水之柔质未变而势已至刚也,非水凝结为冰之刚,即液体之柔变固体之刚也。

(14)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来,定得下来。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拳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练时稳静安舒,以养虚灵之气。用时冷弹脆快,以吐丹田之劲。多多体会虚灵之气势,苟无虚灵之气势,对方来手情形无从知晓,动时必胡顶乱撞,不成太极功夫矣。
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

[评赏]“稳静”是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拳学思想,是“虚灵”功夫的基础,太极拳的最上乘功夫“练神以还虚”就是从稳静中获得的。
稳静可简单理解为“身稳心静”。但习拳者一定要明白“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讲“静”、佛家讲“净”、儒家讲“敬”。三个同音字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兴趣者可研究。道家讲静,是指一念不起。太极拳的“静”是与“动”相对应的拳论有云:“静中触动动犹静”。太极拳以静为主,静是基础。雅翁曾说:“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能悟到此,入道也。
雅翁提出的“稳静”,这是他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独特练习方法。只有以静为本的指导思想来练拳,才能避免挂一漏万而普照全身,推手时才能逆来顺受而舍己从人。所以练静是太极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稳则是静的形体基础,形体不稳身心岂能静。
俗语也曾有“稳定压倒一切”的提法,这就是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不要自作聪明另辟蹊径。
在求稳静时,还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松大软”时,其后还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谓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势肢体在静的状态下,要“随意”“运”到符合动作姿势的要求,如果身势四肢没到规定的位置,那就是“随便”了。
二是有的为了求身体的稳定,刻意沉压,使脚下如钉在地上一样,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纯正的太极拳功夫了。
三是有人把“心静”理解为什么也不想,头脑茫然一片空白,这是死寂无象,也违背了太极拳无比灵机的要求。
四是“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雅翁语)

从网上曾经抄录过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论“静”,余甚为欣赏,转录于下:
“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之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静,心为身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练拳时都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应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练拳者盘架子时多不能达到真的“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练拳十年,二十年之久,离静的境界也还相当遥远。练拳中所说的“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首先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拳谱上“神舒体静”的真正含义。体静是指练拳套路动作中形体的静象,与“心静”是两码子事。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拳谱上的静字发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
(15)功夫的锻炼,因个人的身心性格不尽相同,所以找的道理也不一样。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抵抗对方之来手。
太极拳要内外都放松。所谓内者,即心性思想意识;所谓外者,即五官面目,腰身四肢。所有的这些部位,如有一处不松,或松的不均不匀,不整不圆满,也就作不到好处。
太极拳的练功,应是将身心放的虚无,反听观内,以体会身心之合,若有为若无,为以修练身心的灵觉。盖观内者,才能作到身心泰然;无为者,方能作到无所不为;虚无者,才能含藏万机。
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不动了。因为这种动虽是各部位一齐动,却没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上的完整,而是零断自动。
如练功夫日久,应感到有神清骨爽,精神愉快的情形,这便是功夫已找到要领了。

[评赏]太极拳是艺术,是体现个人品性的载体。人的身心性格不同自有不同的追求和表现,道理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学习什么样的太极拳靠的是缘分,是兴趣,是自己想往的目标。不可强求一律,也不必评论是非,无论教者、学者,随缘吧。
太极拳的练功方向,雅翁高度概括为:“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大松大软是形体上的表现,虚无的气势是精神上的外现,神明的感应是自己的感觉,莫测的变化是实战的效果。
大松大软就是指松,而且是最彻底的松。松是任何运动甚至于劳动和生活行为的统一要求,但太极拳的松更为彻底,更为奇妙,同时,也更为独特。世人都用常规的不用力来理解太极拳的松,或者把“松”当作太极拳的最后目的来追求,这就错了。松只是手段和结果,只有不求松的松才是真正的松,而且松得彻底,没有止境。
雅翁曰“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抵抗对方之来手。”真正大松大软了才能物极必反,也才能含藏万机,无所不为。世人往往认为太极拳的武术效果是坚刚的作用,由于太极拳的柔弱要求是不可否定的,因此自然就提出了“刚柔相济“是乎合情合理的观点。雅翁明确指出刚柔相济是外家拳的特点,因为他认为凡是有了坚刚的意念,就容易掺杂而不纯粹了。
刚柔相济是许多杂手为自己的外家手法提出的最好理由,活生生把太极拳的大松大软变成了可刚可柔的杂拳,失去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人把大道比喻为水,于是,后人了解到水的直观属性可以由液体的水变为固体的冰,也就是说从水中找到了刚和柔的统一体。因此,理直气壮的为自己的刚性属性找到了理由,其实这是很欺骗人的错误观点。极柔软的水之所以有巨大的刚性能量,不是指它固化为冰的刚,而是指它集中爆发的整体能量。如巨浪、海潮、乃至海啸的爆发,其能量威力却是无比,但并没有改变液体柔软的水的属性。另外,刚柔相济特别强调的是“相济”,如果说的是水与冰的形体改变,就无法相济,而是相对了,因为液体与固体毕竞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形态。
但是,极柔软是怎么练出来的,依照书本是绝对练不懂的,这必须老师口传身授,学生身证体悟才能掌握,尤其是要遇到高手让你有所感受和体会才行。
但如何松?应该说雅翁已经把松的秘诀透露了。即内(心性思想意识)外(五官面目腰身四肢)都要松,而且是所有部位都要松,不能没有一处不松。更重要的是要松的均匀,松的圆满,均匀圆满的松是人们容易忽略的。
松已经很难了,但请注意,雅翁还要“将身心放的虚无”,虚无比松更进了一层,因为只有虚无,才能修炼自已身、心的灵觉。修炼灵觉,才是太极拳追求的目的。
具体的太极拳动作是心意命令腰脊,腰脊领动四肢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主动,有被动,但决不是上、下、左、右、前、后一齐动。老论曰:太极拳“凡此皆是意”,意领形随,四肢百骸又各有自在,方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能悟到此处,入门矣。
“神清骨爽,精神愉快”这就是正确方法练拳的效果。

(16)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即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荡,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又不动荡之形势,是非常的沉稳。上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腿脚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评赏]练拳时的身势如船行于水,比喻不错。但要注意,前语为“身如轻舟走”,后又为载重之船沉稳的行于江河之中。窃以为既已载重,何能轻灵?可否一解为两脚如浪,腿脚之进退、之虚实转换如波浪起伏推移,胯腰以上之身躯为叶,随波尖在原处浮沉,切不可横向移动矣。二解为全身如浪上之叶,应随波逐流(轻薄桃花逐水流),即不可死死的固守一处,以显稳定之功夫。
由于注重“沉”,学习者往往容易理解为“压”。四川重庆两地练杨式太极拳者,受这种影响深重,都重视腿脚沉实,身势下压,以求脚下桩功的稳定。这样容易造成膝盖受伤,许多练拳者多年后往往就是这种结果。“身势如载重之船”,但此论很难从文字上理解正确,需要明师以身示范方能明白,所谓“入门引路需口授”是也。此是其一。其二老论有言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其中一定要包括脚、腿俱要轻灵。而其他学习者却把身势的松沉错误理解为身势朝腿脚的沉压,这就违反了俱要轻灵的要求。雅翁强调的的身势,指全身虚灵后身势的自然下坠,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自身的感觉体悟切切不可有沉重之感。还有就是雅翁强调要有虚无的气势,这也容易理解偏,气势是虚无的,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的自然流露,它只是旁观者的感觉印象,非习练者虚张声势,更非瞪眼竖眉,咬牙切齿所能形成的。雅翁拳照的确气势磅礴,要知道雅翁时代是强调武功的时代,雅翁也是以武立身扬名之人,因而他对“虚无的气势”的追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极端理论上讨论,是不是也可以看成“过”了,与道的精神还有一段距离。余以为,神气内敛、威不外现,正大庄严、静穆祥和才是太极拳显示的大道真身。

(17)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暗者难除。手足高低不称,方向不正,腰胯不端,脊背不舒,为之明病易改。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外不配,为之暗病。此病若藏若露,摸不着,拿不着,口里说不出,故不好除。每见用功多年内劲不生,应付不灵,临事手忙脚乱,呆眉瞪眼,慌慌张张,胡顶乱撞,瞎拨乱扯,皆此病也。

[评赏] “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外不配”,这些暗病,带来的后果是多年练功却内劲不生,推手较技则应付不灵,雅翁认为此病难除。余以为别求他法,以稳静治之。
对拳掌的手型要求及眼神面部步法情形的要求

握拳:太极拳的握拳是松软的,掌心虚空不可握紧,此谓自然拳,其意义是为了感觉灵敏,便于变化。

[评赏]太极拳只有五式以捶为名的握拳动作,搬拦捶、肘底捶、翻身捶、栽捶、指裆捶,另外打虎式和双风贯耳虽不以捶名,但是用捶式。其捶松软虚空,不可握紧。

出掌:太极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

[评赏]掌形要求,亦应自然。以欲接蓝球状,自然舒展为妥。但雅翁曾有以意贯指之说,此处未明示,不知何故。

肩背胸腹、头顶面部各处之情形:肩宜塌,脊背拔,胸略含,腹部要自然舒适的放松,头部虚灵上顶,面部肌肉放松,不可有拧眉瞪眼的情形。

[评赏]窃以为肩宜静,脊宜悬、背欲落、胸欲宽、腹宜垂、头宜浮。

舌部:舌宜舒适自然的附于上腭,不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否则不自然,影响身心的舒适,如不舒适口中甜液不生。

    [评赏]舌抵上腭,是内功家以为连接任督二脉之所在,可生甜液。舌平亦可,非要抵上腭也就不自然了。

眼的情形:眼的情形是在练习的时候,眼要随着动作的情形而示意,假如动作的开展时,眼神要随着动作而前望示意,假如动作收回时,眼神也要随动作而回顾,但是这不过是稍微有一点的意思而已,不可使神气锋芒外露,因为太极拳是修心养性的功夫,一切的意思要有含藏,又因为太极拳的功夫是浑然一气的,要使神气普照全身,不能专注意那一部分,但也不忽略那一部分,以免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之情形。有的人说:练太极拳的规矩要“眼观食指虎口圆”云云,但我以为这是练其它拳的一些规则,如安在太极拳上是不合宜的,因为眼神要是专看在食指上,对其他部位就难免忽略,那就与太极拳浑然一气的道理不相合了,又如虎口撑开的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故我以为以这些规矩安在太极拳上是不相宜的。

[评赏]眼为心灵之窗,为神意之外现,神意变化均反映于眼。故练拳时心意一动,眼必先四肢而动,若眼与心意不合,或滞后于四肢,必散乱矣。神意如灯,静室普照,设若电筒,顾其一点而不及全余,所谓挂一漏万是也。故眼内敛才能神意普照全身。雅翁也有整套拳中眼不能眨之说,也有形若半睡之说,姑妄存之。

身心兼修按太极拳来说,它是一种身心兼修的运动,有与其它运动不同之处,它的每动是先由思想为主,由思想命令于腰身,由腰身来牵动四肢,这样整体而动的,没有那一部分单独的自动,它是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全身相配,神气相随,心平气和稳静安舒,心情非常愉快,这种运动不能有专注意身上那一部分的情形,也不可有冒冒失失,楞楞坷坷的动作才为正理。

[评赏]身心兼修、动静互根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运动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点。其动作是用意不用力,心平气和,整体而动,稳静安舒,所以它可以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步法:假如出右脚时,必先将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左脚,然后徐徐提右脚,在提右脚的用劲,是如脚腿在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一样,如这样子的将右脚右腿提了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是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的一样。如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的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如想提左脚时的情形就又如提右脚时的情形同。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的道理。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

[评赏]此论疑为雅翁早年之说,晚年他有腰腿轻妙之要求,如此抽插怎能“轻妙”?窃以为以腰“牵”腿脚如何,“抽插”有用力之嫌。腿脚更需轻灵,不可重滞。
注意“身心内外完整、全身力通气通”,才是练太极拳。

最后的话:
从七月十日开始,这十天抽了些空闲,终于把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断断续续的写了出来。李雅轩精论,是我多年从各种渠道收集而来,零碎杂乱,错漏很多,既不完整更不系统,但毕竞是自己多年来养练太极拳的指导方针,也就没根据现在资料进行校勘,保持抄录时的原貌。这些评赏,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也算自己学习太极拳的阶段性总结,不论对错,至少说的真话。现在雅翁其女李敏弟已将雅翁太极拳论著公诸于从,更为详尽,更为准确,这真是无量功德。爱好者可参阅互证。
最后再罗嗦几句,就算结束语了。
现在习练太极拳者众多,许多人爱拳一生而乐此不疲,总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和体会,这是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反映,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现在普遍流行的太极拳尤其是简化太极拳,在现代体育观念的影响下采取了许许多多的外在标准,如腿要多高,手要多长,时间均匀,高矮一致,整齐划一,甚至于添加些高难动作和舞蹈动作,使之具有舞蹈和团体操的表演性和观赏性,由此而来,传统太极拳的本质丢失殆净。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必须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指导,绝不能用现代体育观念来改造。现在广泛流传短期培训出来的国家标准太极拳与师承清晰的民间传统太极拳,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或者说是两种体系,它们有着本质区别,我常用中国书法与现代广告字体相比较,传统太极拳相当于书法作品,有它的内在韵味和价值,而广告字体从书写形式上讲它基本无可挑剔,但由于仅有形式而没有内涵,永远也达不到书法作品体现的艺术高度和价值高度。
其次是太极拳一层楼有一层楼的风景,无论功夫高低都有一定的领悟和体会,所以人们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认为收到了效果,因而有所满足而止步不前。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与日常理解的方式不同,它要求习练者在训练中学习、摸索、领悟出一种回归人的本质天性的方法,抛弃后天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不知不觉的脱胎换骨。这种“得来不觉费功夫”所获得的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在短期内达得到的。因此,选择练习太极拳,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有终生追求最高境界的决心和信心。另外,太极拳不仅仅是技术,有它的动作规范要求,太极拳还是艺术,需要有艺术家超越逻辑的创新思维,太极拳更是一种“道”的追求,而“朝闻道,夕死可也”。
其三,太极拳的练习基本上没有副作用,但如果希望速成功夫,因而想出其它违反原则的方法来过度训练,则有可能不得其益,反受其害。最普遍的后遗症就是膝盖受伤,许多太极拳大师都是由于中年过度用功,造成晚年膝盖疼痛,影响到正常走路,这是不得不提醒的。
最后,用清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福建长乐人,字闳中,臣林,晚年自号退庵。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的“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的一副对联结束,这副对联既是做人的标准,略作修改,也是太极拳的动作要求:

立定脚跟竖正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虚实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刚柔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太极拳断想1--13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 太极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 秋桐斋太极随想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锥弁

2014-12-17 16:58:34

十分赞同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3-11 06:44:49

楼主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冥冻

2015-3-11 06:58:50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锥弁

2014-12-17 16:58:34

十分赞同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3-11 06:44:49

楼主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冥冻

2015-3-11 06:58:50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