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转帖】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3045次阅读 9次回复
tianti
2015-3-9 19:19:02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
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
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
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练拳贵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正确的拳理,并且使它牢固地定型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我们学到了真东西。拳法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应该是拳理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师的要求,这一手应该放哪里,那一手应该放哪里……等等等等。我们说“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伪之分。有的人名气不大,但拳理明确,那他就是一位“明师”。有的人名气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过是“名师”而已。我们追求的是拳术中的真理,而不是谁谁的名气大、谁谁的资格老。名气大、资格老大多与拳法修为无关,当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现在的武术爱好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别,留给层次不高的“名师”之流的空间是愈来愈小了。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 [url=] 1429879281. (62.51 KB, 下载次数: 232) [/url]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
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
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
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练拳贵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正确的拳理,并且使它牢固地定型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我们学到了真东西。拳法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应该是拳理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师的要求,这一手应该放哪里,那一手应该放哪里……等等等等。我们说“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伪之分。有的人名气不大,但拳理明确,那他就是一位“明师”。有的人名气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过是“名师”而已。我们追求的是拳术中的真理,而不是谁谁的名气大、谁谁的资格老。名气大、资格老大多与拳法修为无关,当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现在的武术爱好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别,留给层次不高的“名师”之流的空间是愈来愈小了。
kayej

2015-3-9 19:19:15

以前看到过,记得是马胜利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见过河南  上海心意六合拳都有类似丹田的功法      不知道是后来加进去的   还是原传的练法      任何一种内家拳到了高级阶段     都是离不开丹田的作用      但是练法上有所不同      河南心意拳练的全身的撑拔力      也就是整体丹田发力     也就是把身体作为一个大丹田发力      戴氏心意拳练的是以丹田为中心的束展缩涨的全身发力     逐渐发展成全身作为一个大丹田的整体发力      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锻炼方法上面    结果其实没有任何的区别        你可以看看河南和戴氏发力后的姿态完全是一样的           八卦   太极     形意都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文,拳理明白。但似乎没有明确点明劲发于脚与大地作用还是丹田。我个人理解河南心意六合拳因为多在回民中传播,他们不太讲道家的丹田导引。而同样来源于心意六合拳的戴氏心意拳有比较完善的丹田内力练法和用法,两者在发力特点上是否一样,请楼主和心意六合拳的行家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eoceo

2015-3-9 19:25:52

好,顶起,理解的入木三分,讲解梳理阐述的还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妞妞521

2015-3-9 19:30:06

“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一家之言,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84764500

2015-3-9 19:40:00

我不是练心意的,只能字面上去理解,文章说裹是蓄力的过程,践是上步,躜是发劲,裹践躜是不能停顿的。但我感觉裹践躜不仅是不能停顿的一个连续过程的,而且它们本身应该就是同一的,否则还是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tww

2015-3-9 19:40:57

丹田是道家的名称,但其他非道家人士也知道运用丹田只是可能叫法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若霜垮

2015-6-22 07:54:58

楼主的帖子提神醒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9

kayej

2015-3-9 19:19:15

以前看到过,记得是马胜利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见过河南  上海心意六合拳都有类似丹田的功法      不知道是后来加进去的   还是原传的练法      任何一种内家拳到了高级阶段     都是离不开丹田的作用      但是练法上有所不同      河南心意拳练的全身的撑拔力      也就是整体丹田发力     也就是把身体作为一个大丹田发力      戴氏心意拳练的是以丹田为中心的束展缩涨的全身发力     逐渐发展成全身作为一个大丹田的整体发力      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锻炼方法上面    结果其实没有任何的区别        你可以看看河南和戴氏发力后的姿态完全是一样的           八卦   太极     形意都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文,拳理明白。但似乎没有明确点明劲发于脚与大地作用还是丹田。我个人理解河南心意六合拳因为多在回民中传播,他们不太讲道家的丹田导引。而同样来源于心意六合拳的戴氏心意拳有比较完善的丹田内力练法和用法,两者在发力特点上是否一样,请楼主和心意六合拳的行家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eoceo

2015-3-9 19:25:52

好,顶起,理解的入木三分,讲解梳理阐述的还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妞妞521

2015-3-9 19:30:06

“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一家之言,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84764500

2015-3-9 19:40:00

我不是练心意的,只能字面上去理解,文章说裹是蓄力的过程,践是上步,躜是发劲,裹践躜是不能停顿的。但我感觉裹践躜不仅是不能停顿的一个连续过程的,而且它们本身应该就是同一的,否则还是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tww

2015-3-9 19:40:57

丹田是道家的名称,但其他非道家人士也知道运用丹田只是可能叫法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若霜垮

2015-6-22 07:54:58

楼主的帖子提神醒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