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历代重要太极拳经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627次阅读 1次回复
本帖最后由 caishanwan 于 2016-7-11 00:09 编辑

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的古传拳论;一是武禹襄、李亦畬所著《四字密诀》《撒放密诀》《五字诀》等。下面是杨式传人著作中所载的古传拳论及武禹襄、李亦畬著作。另有乾隆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六首,见下节。
一、程氏太极拳所传拳论
用功五志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二、宋氏太极功所传拳论
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之意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气沉丹田。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息之于鼻。
呼吸来往于口,纵之于膝。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於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三、俞氏太极功所传拳论
太极拳真意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謦(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四、内家拳所传拳论

五字心法
敬、紧、径、劲、切。
五、武派太极拳重要论著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撒放秘诀  李亦畬    擎引放松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内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人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诀   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收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根,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法,方能随手凑效。此为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李亦畬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无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起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於脚跟,变化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於两膊相系,下於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有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第六节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与太极拳经的原貌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
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令人惊奇的是,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无独有偶,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也有流传。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及其解释传给陈家沟,被陈家载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从乾隆抄本拳经及赵堡镇所传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并非单独的太极拳经论,而是六首歌诀的解释,由于长期流传,使歌诀的解释与歌诀分离。歌诀解释中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此论句句切要察四两拨千斤之句凡此皆是意等语,都是指歌诀内容而言,从而揭开了太极拳经论中的某些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六首歌诀为,歌诀的解释为,这和许多注解古代经书的方式是相同的。从解释文字也可以明显看出,六首歌诀的作者,是张三丰,歌诀的解释者,正是王宗岳。
 笔者与赵幼斌先生通过对太极拳经论的综合研究,将六首歌诀及其解释,按照乾隆抄本的内容和杜育万所传的格式,进行了整理,也就是将张三丰的歌诀与王宗岳的解释按句对应,恢复其原貌,载入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被拳界认为是太极拳经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现将其录出,考证内容从略。
太极拳经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王宗岳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胃因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定五行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异,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杨式太极拳老谱,是杨氏家传太极拳古谱,散见于有关著作,既不完整,又多舛误。此谱一直在杨澄甫夫人侯助清处保存,1961年转交其子杨振基。直到1993年,杨振基先生才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将原件影印公布。原件为手抄本,标点不详。今按原件详加标点,仅对个别明显错衍文字予以改正,并在注文中加以说明。
目录
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固有分明法   粘黏连随
顶匾丢抗    对待无病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身形腰顶
太极圈    太极进退不己功    太极上下名天地    太极人盘八字歌
太极体用解    太极文武解    太极懂劲解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太极阴阳颠倒解    人身太极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正功解    太极轻重浮沉解
太极四隅解    太极平准腰顶解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气血根本解    太极力气解    太极尺寸分毫解
太极膜脉筋穴解    太极字字解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太极补泻气力解(共三十二目)    太极空接挫揉论
懂劲先后论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太极指掌捶手解
口授穴之存亡论    张三丰承留   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异、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退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趾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自能接及神明。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
   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也,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黏连随,断不明不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
   所难者,沾黏连随,而不许顽童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沾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
   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沾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弃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谁水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採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息。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弃错他。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兹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神气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
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
    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姓名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坚,何坚不摧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玷四手、四手辗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成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火、水分为二,则为火是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
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兹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此言口、耳、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坎:北、正子、水、肾经;震:东、正卯、木、肝经;兑:西、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土;异:东南隅、胆、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异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土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
   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者之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然,与重不易也。
   双浮为病,祗如飘渺,与浮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
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缉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
   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挒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太极气血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胳,气流行於骨、筋、脉。
   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
   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於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胳、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
   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
   由尺住之成功,而后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村,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非秘授而不量之者哉。
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
   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若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传不可。
太极字字解
   挫、柔、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
   转、换、进、退於己身、人步也,顾、盼、前、后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盼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
   “对待二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
   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毫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节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有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筋;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
   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揉结之辨。
   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
   若结揉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空挫,则力盛於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於力,气过力不及矣。
   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鉴於气矣。
   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毫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於哉!
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
   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
   胡为真懂?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
   有由者,由於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为真及神明矣。
   明也,岂可日后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溷之功,是所谓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死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五指之首为之,五指皆为。五指权里,其背为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复捶。
   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
   手:有云手,有提手、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
   指:有屈指,有伸指、捏指、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
 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补指、媚指、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
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为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第四,不传卤莽灭裂之人;第五,不传授目中无人之人;第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后,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予来,字着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愿至戎毕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慢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剡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么长
回复

举报

精彩评论1

这么长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