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几次看到网上的一喷子说:“传统武术打普通人还可以,但一参加比赛上擂台,遇到有点水平的对手,马上就变成散打了。”这话现在听来颇有小男孩儿揭穿皇帝新衣的滋味,这个问题其实有实战经历的人大都察觉到了,现在只是外行人把他说了出来而已。
应该这么讲,拳谱里所描述的、以及真传拳法所包含的技击效果是最理想化的结果,而现实却是复杂的。个人的训练水平,学习的技术质量,以及对手的防守能力,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了拳法的发挥。
但再往深思考,到底哪个因素最为主要呢?
在继续深入思考之前,至少可以把擂台规则的影响往后排了, 八十年代散手运动开展的时候,因为时代所限,综合格斗思想还没有开枝散叶,国家选择与世界流行的自由搏击规则相接轨,运动员佩戴了拳击手套,禁止了许多技术,限制要害击打。但从综合格斗横空出世到今天,限制相比过去要少多了。虽然我们依然不能击打要害,但是不击打要害的那部分技术也很难施展。这个难有多难就各位自行体会了。总之规则有影响,但不是影响最大的。
训练水平会是影响最大的吗?国外MMA擂台上出现过练习传统武术的外国友人,他们能参加正式的比赛,可见训练水平不低,但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位体现出鲜明传统武术风格的选手,虽然他们希望能代表传统武术,但根本不被发源地的广大群众认可。技术质量遭到质疑。
可能这个问题得等到出现一位技术质量和训练水平都达标的完美人士才能得到答案。或者……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出现。
正篇完
注意!以下内容可能含有不适言论,情绪易波动者请略过。
回到标题,我个人另辟蹊径猜想的两个原因。注意:是猜想,请勿当真
1、拳法非普适性特点出发的天才主义论。
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宗师,而你不行?答案很简单,因为宗师做到了前人从未做到过的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你连前人达到过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连已有的事物都没学会,所以你不是宗师。宗师身上不光有99%的汗水,更有那1%的天才的素质。于是,你想过没有,这样的天才创造出的东西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宗师之后的再传弟子们往拳里加的东西又适合所有人吗?
一个从小都在教育“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国度,为什么会在武术的问题上让人想到天才主义?因为老师们总是在谈“悟性”,“有些人一辈子都悟不出来”。既然存在一辈子都悟不出来的人,那就不由得想到天才主义论了。 那些理想化的技击效果会不会只有某些天才能实现?一般人穷尽整个青春,终究只能挣扎在最浅薄的那个层面上?
2、半个世纪没有继续发展的历史因素出发的落后时代论。
经常有人拿陈吴大战说事,嘲笑传统武术大师实战就像流氓打架。因为见多了现代格斗的,对比之下陈吴大战技术特点不明显,后来随着更多老资料的出现,我们得知那个时代其他格斗技也都差不多。对,现代格斗技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后有了很大改观。
那么,会不会传统武术的很多理想化技术,在以前旧时代好使,到今天已经不再实用了呢?
江湖有言,太极奸、八卦滑、最狠最毒心意把。就说这最牛比的心意把吧,练的时候把身体压成一个侧面,打的时候一动之间头手肘膝齐进,一瞬间就是汹涌翻滚的连击,这攻击节奏谁受的了?一招下去人不死也废了。
但是,但是的但是,这样理想化的结果是需要以贴身为条件的。但现代格斗防守技术在这半个世纪里形成了成熟的体系,灵活的步法控制距离,刺拳和低段腿法谨慎开路, 拳架的改进也让攻击难以直接奏效——能贴身的机会并不多。就算贴身了,三路齐进的攻击还要面对对方身法的化解,如果被格挡或者被抓,马上就要进入贴身缠抱比拼摔法的阶段,一旦倒地马上比拼地面技,那时候传武就可以退场了。
擂台之上,想要施展传武理想化的技巧竟然是如此之难!或者说,根本没法靠传武技巧来主导战局,这样打成散打搏击就好解释了——传统武术的技术有(很大)部分已经不再实用。
不实用就要改进或者舍弃,但这样一来就触及传统武术特色了,如果确实存在这方面因素,那真是个麻烦事情。
|
遇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