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王芗斋著作集汇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9845次阅读 3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1:08:55
本帖最后由 秘籍 于 2014-12-17 11:12 编辑

意拳正轨

王芗斋

简介:本文是1928年,王芗斋未创立大成拳时,为随他学习形意拳的弟子编写的理论文章,在形意拳古谱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姚宗勋先生为此文所作附记中记述了此文辗转流传,最后从新发表的因缘如下。

《意拳正轨》一文,系先生壮年之作,早已散佚,近由香港同好寄至保定,请重加修订者。先生以无暇及此,遂搁置迄今,因传抄之讹,间有错字漏字,余应限于水平,不敢谬为补正,将有待就正与高明。纵观全文,与先生1944年所写《大成拳论》一文中所说未尽相同,与近年之说差距愈显。——姚宗勋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而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者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遘。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风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血,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伸筋腕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六心相印,胸背宜圆,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身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故郭云深大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用 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半柔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谓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而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练 气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养 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命参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能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见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论拳。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神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合此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 合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 诀
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专,意三昧,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齿为骨梢,扣则骨坚,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能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提淌裹扒缩,旋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力矣。
交手经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若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至,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拨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手亦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势勇犯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梢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若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反身顾后,亦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世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到双手来。拳从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巧,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何为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前,气发自凡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龙 法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虎 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摇头、猛虎跳漳。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刚锉,用斩抗横兜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托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非口授心传,莫能得也,聊述其大意,未克尽详。
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裹钻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为用。钻拳外柔内刚,如棉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差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王芗斋 著


自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为盛行,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式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身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法随意生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天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方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式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并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相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成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常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氏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论拳套与方法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要具笃信力行之精神,终身习行,亦难究其极,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满清三百年来,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则又何暇而习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戕害具体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鲜有智识,而于应用尤不合适,且害处极多,笔难书罄,对于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则尤妄甚。在决斗胜负一瞬之间,何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察,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者。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识,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一般不学无识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伦,此不过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可以读此乎。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然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所伪为?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功夫信专之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习枝节之法,犹之乎庸医然也,所学者都是备妥方法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须按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可经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属毫无用途而且有害,何传者习者尚不乏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识薄弱,故多好奇喜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犹籍此以消磨时间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者?故相率以己误遗误,永无止境,诚可怜可哭亦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余实不忍目睹同类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体认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唤醒同胞,勿复执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繁,而形势复杂者绝少精义,固不仅拳道然也。愿同志三思之。

论拳与器械之关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复对各项力之内能与节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可似也。


论点穴

点穴之说世人都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纷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呕吐,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均很难,如仅以其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已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术之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无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点穴,而所至之处则无不是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天赋与学术之别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挡。要知身长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以代表拳学也。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石,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八飞,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功夫耳,则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谈,世为都以为特殊奇士,若与通家遇,则毫无能为,至论飞檐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石头,过刀枪,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解除神秘

每有天资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绝大纯笃之功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论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此,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道真义,奈无能领略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广闻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

知行解释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云有谓知难行易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及事之本无难易,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深刻之功夫,亦有相当效果,而因知识所限,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皆可云知难行易,如识鉴功深,知虽易而行亦难,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谓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不可能。学术本无止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不敢加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道尤甚。盖因此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残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为可造,岂知年长功深,名满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盖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表面,人学亦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则亦永无体认之可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由是而罄其所学,以致终无体认也,哀哉!须知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
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王芗斋

前 言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需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芗斋

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

第一章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第二章  论四形

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盛,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中之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势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小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诀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置。运行起来自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或随意从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奇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时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势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势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势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所谓之“浑圆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圆争力与宇宙力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时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是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
一、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按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拉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进,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沉时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二、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侧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波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引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三、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之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四、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用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用,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第三章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是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为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由此看来,我关于《意拳论》中所说意拳,试与老庄佛释一切学理名称谨似,实非欺世盗名之说也。在意拳论里,我所以用画龙点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实欲告诉学者一个真理,习意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学者不可不明此理。

意拳断手述要

王芗斋

前 言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意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意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意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具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之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

  习学意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本文所欲阐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举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劲力均整

  意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著,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指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著,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意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是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立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击,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第一章  三角预应

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意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第二章  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已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递至彼身也。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紧松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下体稳固,上体虚灵。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一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第三章  无法即法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意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著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意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学问也。

  关于意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意拳技击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第四章  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敌我交接,我无执著,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劲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运用之通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意拳欲臻化境,实非唾手可得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意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意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式?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意拳,习学意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意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隋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有形在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意拳断手之化境也。

第五章  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

    数十年间随我学习意拳者甚众,其中亦有佼佼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纵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变为纸老虎之过程,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锤等拳套。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如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化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离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日淹而伪者日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我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意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字,以警后生焉。

  此处所欲叙述者,即训练本能之方法,亦即打法。意拳之术语谓之断手,断手又名接发力,即断对方来手之同时发力进击之谓也。接发力之训练是意拳中最实用之一部分工作。此部分工作可两人实作,亦可单人试作,本文将神形意力四者,扼要述之,供学者练习参考。

  学拳贵明理,参理须用逻辑思维;练拳力感实,试作须用形象思维。以形取意,以意赋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运用形象思维难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入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拟或周之梦蝶也”之慨,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自倡意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本人和与我从学意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术也。意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摩之记录也。

第六章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次:

一 灵蛇惊变

此式即技击桩法也。

  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预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脚站六面劲,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颈。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之玩具不倒翁。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头之心。然满面春风,敌纵有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鞠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意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首,一投足,皆须具技击应付之能。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杀机亦开颜随遇不倒意灵巧后其所发意抢先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

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其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待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动犹不动之妙也。再谈技击桩法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意拳之基本断手模式。



意力闪闪卷枯叶  惊赫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蟠  光芒无限力如铁



  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汽球,身体犹如悬空,唯风力是应。全身象有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丢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足不许全然煞死,虚足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求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读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笨拙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技击桩之法则,并非局部方法,然却可以从其中演绎出局部打法,即断手也。于此即叙述几项从技击桩法派生出之打法。



(一) 拂钟无声



  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法系利用分布力也。

  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坠之力,出左足。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我之右手臂相交,别住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时,向我发起穿裆踏重之势,我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于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有人讥笑意拳,彼或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入意拳,实荒诞之至也。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打上你,就是宝贝壶也,意拳之打法,多属此类。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意拳却采用之,此即意拳手奸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后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即为作用点,逢低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此分布力之妙也。



(二)蛰龙探首



  此项打法,可作直拳,亦可作指拳;可用于发力,亦可用以接发力,为意拳之缠打法也。

  设对方出右手击我头部,我左右手同去,同时出右足,我之左手以撑缠之旋力自其右臂内侧直击对方面部,或拳或指,与此同时,我之右手以掌型砸其右腕,并以我之左肩为垫,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向我发出穿裆之势,我即退步接发力。

  设对方仍以右手击我头部,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双手同去,我之左掌以横截沉砸之力击其右小臂,并以我右肩为垫,我之右手沿对方手臂之内侧直击其头部,或拳或指,手足同去同至,一个动作。此法可用于进步打,亦可用于退步打,退步打,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上打法之特点是将对方所来之手臂缠抱住,缠抱之同时即发力进击,或以拳击其面,或以指戳其睛。此法甚凶,对方必负伤,不可轻用;但用则心黑手狠,务使对方终生留念。

平日练习此法时,要双手左右互换,两足进退皆可发力,两手足须交替互演,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所进之虚足和所退之虚足。虚足一着地,借助于地面所生之反作用力即刻发力进击,力必均整适当。否则,难得其妙,练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运行时我之两手臂含着沉托捉拿之意,有缠抱横截紧击之力,内藏肩打之法,意力伸长,似觉地球有助我之势,因之假想我真如蛰龙之振电直飞也,切记此法最忌双重不化之病。



神形拙笨无呆象  意力灵巧有锋棱

横撑竖涨曲中直  两足虚实认端详



  习时,须操练拳掌,以增强其耐力。以此式之发力方法,玛左拳击右掌心,用右拳击左掌心,两手交替互演,双足进退互换,于三角曲蓄之中求取直射发力之速度与强度。须记进击之拳,腕部不许外凸,不许内凹,小臂须垂直于拳乏锋面,如是力至敌身始能隔皮透骨。

习时,还须操练整体肌肉之耐力,力求逐步达到紧小脱化,肌肉如一之境界,动作愈习愈微,而神意却愈习愈足,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即到何处:力之作用点亦直射到何处,既注意打击之要点,又无所为而为之,久之,本能反射自然敏感也。



(三)座地起火



  此法即钻拳也,然与形意拳钻拳根本不同,盖二者力之作用点不同,形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对方心窝之下软点,意拳之钻拳其力作用于对方心窝之软点,且所发之拳之鸡心指拳,并带旋力,故较形意拳为厉害,实与西洋拳之闷捶颇相似也,此种打法,轻则能使对方休克,重则能使对方致命,学者宜慎用之。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之胸腹部,当其手已来未至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双手并去,我之左手横截裹坠其右手臂,引进敌身至我身前,迫使对方失重前俯,我之右手成鸡心指拳,自我之左手臂之上,以旋力挺进击对方心窝,上体上兜,下体下坐,上下对拉拔长,周身均整之力贯于四稍,敌必被拧出,此项打法之关键在于进击右手之旋力与腰脊拧摆之旋力,借助于上兜下坐之拉力,而爆发为炸力,炸力点虽为对方之心窝,而力之延伸方向却是直指天空,意在上钻,故此项打法,实即利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之法则,借上兜下坐这对拉拔长,而求力之均整也。习时,两手足须前后左右灵活互换,腰脊须有拧摆横摇之力,而上体与下肢又有对拉拔长之势,上兜寓于下坐,整体觉如大螺旋,旋拧不已,假想己身实有钻天欲飞之势,起火不点不燃,我之钻拳不借力不发,盖因其射程短故也:上兜下坐意冲天引到身旁发钻拳由己则滞从人活心狠手黑打法奸查阅国内外之谍报工作者与反谍报工作者,皆精于此项打法,于此可见此项打法之实用价值,与其说培蓄均整之力,勿宁说训练心狠手黑之心理也,学者不可不明。



(四)伴窗观横雨



  此项打法,即形意拳之裹拳也。

  设对方起右手,不论其意欲击我何处,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即已左手横截抱揽其所来手臂,彼若抗劲有执,我之左手臂即以吞吐之力裹拧对方之右前胸,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引进其力使之落空,与我左手去之同时,我之左足出,与我拧裹彼之右前胸之同时,我之左足利用地面反作用之弹力,俯而抽身收势,而已递至彼身矣,此即裹拧之法也,此法能使对方失重倒地而无伤,此为技击手善之法,若欲加强力之直射强度,于左手裹拧之际可以右手加于我左手臂以助力,如是对方即有伤内咯血危也。

习时,两手须左右互换,两足须进退互演,此法之关键,在沾身纵力,抽身劲发,不论进退,虚足一点地,借助地面反作用之弹力而发力,此法乃是利用蓄发互相为根之来回劲,我出左手,以横截抱揽之力断其所来之手,引进其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即是吞,即是来劲也,待对方有执抗劲,我随势以左手臂之前锋,用均整之力撞对方之右前胸,撞中带裹,裹中带拧,此即是吐,即回劲也。此法即是竖撞之法,却是横中寓竖,由发而蓄,因蓄而发,蓄发如海水之翻浪也,己身不具备波浪弹力,则难得此法之妙用,故习时,炸力通过腰轴拧摆横摇所生之离心力,而推动整体,贯注于四肢,两手左右互换,抱中有撑,撑中有抱,于撑抱互为之际体认波浪弹力之微妙,三角蓄劲,直线发力,竖撞发力之际,须假借夜深人静雨横风狂。



雨气昏千嶂  江声撼万象

云翻一天墨  浪蹴半空花



而我欲推窗观望,窗开而狂风横雨劈头盖脸而来,我本能地抽身避之,此种本能抽身避害之反应,横拟之,即为此项打法也。



(五)惊蛇迂回



  此项打法即横拳也。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腹部位,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左手以横截滚搓之力,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敌身有拔根前俯之势,顺势我将左手臂猛然向上一翻,翻中带扬,以左手掌内面与左手臂底部为锋面,用均整之力,向对方右胸部横击,彼必翻出,亦可用右手助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此项打法,仍是来回劲,利用波浪弹力与上法所不同处在于上法裹拧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下裹拧,而本法翻扬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上翻扬,两法皆是先吞后吐,因发而蓄,引进落空,力拨千斤也。

习时,须两手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练出波浪锋棱,须于三角之中求直线,直中寓横,三角化打,直线横走,想己身犹如惊蛇之横走竖撞,迂徊敌之两侧也,其要在于使己之重力位能转化为重力动能也。操练此法,须以来回劲所形成之波浪力为主,己身能有此种浪力,则不难得此法之妙。



(六)勒马听风



  此意拳之栽捶也。

  设对方出右手,欲击我之胸腹,当其来手已实,我两手同去,左足随出,我之左手掌心向下,横截对方右手臂,一接触,我之左掌即刻向内一滚,以揽坠撑裹之力,将其手臂引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际我之整体自左下方向右上方作一落千丈弧形旋转,同时,我之右臂,握拳曲肘,以腰脊之弧形旋转为动力亦向右上撑提,在我腰脊旋转所生之离心力的推动下,我之左手所引进者,不只是对方之右手臂,而是敌之整体,彼不仅拔根提气,而是向前栽倒,我即刻顺势将整体往回旋转,在腰脊回旋之带动下,我之向右上撑提之手以拳往下落,击敌之头胸腹部。

  设对方两手同来,打法与上述亦略同,我之向上撑提之右手,于撑提之前须以叼钩之力向斜上撑提其左手,叼钩须用拳腕所生旋提之力,其他动作与上法同。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之关键,在于腰脊来回旋转时,所产生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之相争也,亦是来回劲。即争力也:



离向本囫囵  陡顿离向分

源动在腰脊  蹬地定乾坤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发力不适当,须寻求于腰脊,腰脊外旋之来劲将敌身引进,使之落空,腰脊内旋之回劲复将引进之敌身击出去,外旋变内旋全靠腰脊之突然一顿,而腰脊突然一顿之妙又生于所出于虚足之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此种用力之法即为吞吐也,故习时,于腰足陡顿登地之际犹如:



骑马临深渊  狂风袭面来

勒马听狂风  撒手落悬崖



  发力之际,须有性命攸关之感,力力笃实。

此项打法甚是厉害,不至性命干连之际,不可轻用,故习时既须求力之笃实,更须培植肯忍狠之心理,否则难收实用之效。



(七)猛虎搜山



  此法即反身旋打也。

设有敌自我背后袭来,我不知对方击我何处,亦不知所来之手是单是双,此际即须用顾我不顾敌之法,设敌方袭我时,我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我双足原地不动,以两足尖为轴,整体旋转一百八十度,原前足变后足,原后足变前足。我之整体自我左前向我右后起旋之际,我之双手并起,两臂皆曲肘作三角形,掌心皆向外,右掌不过眉,左掌之四指背靠近右肘之外侧,要紧如焊接,须有九牛拉不开之势,如是,我之两臂即如一张竖起之大弓背,借我整体旋转之势,此一大弓背即产生一种旋中带横之力。对方所来之手竖劲,而我则是直线横走之力,敌之手臂与我之手臂相遇,其力必被化走。当我手臂一感知触觉,即刻双臂化曲为直,向我之前下方发力,触敌何处击何处,此即三角蓄劲断敌手,直线发力夺敌身也。此法之妙,与其说在眼神之视觉,不如说在两耳之听觉与皮肤之触觉也。察觉有敌袭我背后,靠听觉,两臂触感一实即发力,非操练有素,具备毛发势如戟之功,则不能发力均整适当。此法之关键,在于铆肩焊肘,两手臂不论遇到何种手法,皆须捶之不开,击之不散,如是才能将我之顶门至小腹这一范围护住,故习时不许假想假设,敌来何种方法,我又如何应付,我只练腰脊如轴,肩肘自焊接,旋力灵活而已。听到身后有敌声,我即如此动,只顾我不顾彼,虽非混击蛮打,却也无招无术,虽曰无招术,却也训练有素。习时,须左右互换,虚实分明。



听力两耳闲  触觉要敏感

旋转身稳健  发力不靠眼



  且习时须思己身如被激怒之猛虎,有出林搜山欲崩之势。平日如此练习,遇敌时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意拳断手述要(续)



王芗斋



(八)陆地行舟



  此意拳崩打竖撞之法也,可用于主动发力,亦可用于接发力,用于主动发力更为适合。

  设对方向我而立,其右足在一刚,我则出左足至其斜前方,随即上右足至其两足间,手并去,右手臂曲蓄斜竖,拳背向敌,左手放在右手臂之内侧以助力,以均整惊炸之力向敌之胸部撞去,敌必翻出。在我出左足进右足之际,我走二二角形,此际借腰脊之拧摆横摇,整体形成一种旋力,待此种旋力触及敌体时,即以炸力形式爆发,此法迅猛异常。

  此法用于退步接发力,犹为得力。设对方起手击我胸腹,其所起之手不论单双,如彼右足在前,窥取我之中央,我则退左足,同时我之双手臂以三角蓄劲,提弓捉弧之势,用沉滚推错之力,此际敌身必失重前俯,我随势将双手臂斜竖起,拳背向敌,以抨弹之劲向敌击去,可落于其面部,可落于胸前,可落于肩头,可相体选择,又无既定目的,何处利于我,我即于何处发力进击。

此法之关键在于后退之虚足,须巧妙地利用虚足着地时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若能运用恰当,敌必被抨出数步之远。习时需左右互换,进退交替发力,双足擦拉,两手提弓捉弧,整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



进退手舞须挥浪  纵横起落带锋棱

我无预见听敌力  好似游水泛空身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仍以腰脊之旋力为原动力,务使力达于四肢,贯于手足。实足不许全然占煞,须令支撑全体重心之能事,虚足不许全然无力,须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之弹力,两手臂既要无定型,又要有所处,心目之中既无欲击何处之成见,又须有寻踪追迹以发力之意向,惟感己身如不系之舟,泛于游水,惟风力是应,遇坎则止,顺畅则流,意不停,力不断,神不散,形浑噩。习时若有旁观者,须给彼以一种形神意力皆是“稀里糊涂”之感觉,方为妙也。如是习恒久,自会感到奇趣横生,遇敌时自得力也。



二 香鲸游旋



此即浑元桩之展开式也。

此式之奥妙,即其三角螺旋力。整体及两臂双足皆须依本三角螺旋力之规律而运行。切记须以整体旋力,带动两臂与两足之旋力,务使局部随整体而运行,不许局部破坏整体。内劲真力通过腰脊拧摆横摇所生之旋力,推动两臂伸缩轮旋不已。两臂前伸,螺旋式前进,为卷,生离心力。两臂后缩,螺旋式后退,为裹,生向心力。利用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当两臂伸卷前进即将结束而其缩裹后退即将开始之际,在腰腿之配合下,两手臂应一顿,使旋力化炸力,而贯于指端,此际,试力即为发力矣。此种转化,可隐于内,亦可显于外。其隐显之限,应以自己之意感为度,意不内动,力不外发。从技击效用讲两手臂螺旋式伸卷前进,支点犹如滚丝,肩肘似机轮,引进化走敌力于无形。三角蓄劲,横拧直取,顿放敌身,而留痕于其眼底胸前;然两手臂螺旋式裹缩后退L,力点不抗劲,肘腕皆如滚珠木棱,横截推错,曲中寓直,顿遒己身,吞噬敌力于无形,我臂已刻入敌腕之骨里矣。此即:
秘籍

2014-12-17 16:49:14





旋力吞吐于无形  离向沉托要留痕

三角螺旋曲中直  滑车杠杆作用长





  此法为意拳之基本功。昔日从我习意拳之诸友好,能将此法操到好处者,千无一二。非我授之不详,实此辈未将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参透也,于此,特意指出,望后学者勉之。

习时,须时刻体认螺旋力向炸力之转化,借横走之旋力,发出竖撞之炸力。三角蓄劲,直线发力,进退纵横挥浪舞,起伏不定虚实睹,整体与手足动作之螺旋形,对方触及何处,何处即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倒地也,此法操之纯熟,自有不可思议之妙。此法为一项发力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扼要述之如下:



(九)烈虎出洞



  此法为意拳之遒放也,须利用分布力。

  设对方以双掌或双拳袭我胸部,其右足向我发起穿裆窥中之势。我出右足,同时双手同去,自其两手臂之下,沿其小臂内侧猛然向上遒提,将其两腕别于我之两手肘之内侧,与此同时,我上体与下肢运用对拉拔长之争力,迫使对方拔根提气,随即用双掌以卷挺顿放之力向敌之前胸推去,敌必被放出无疑矣。

此法之关键在于遒,遒中须有引擎之意,撑肩横肘臂腕卷提以引进敌身使之就我,上兜下坐,头足对拉拔长,用兜卷抽托之力以擎起彼身,使之拔根就我。若能使敌拔根就我,则我由遒变放之际,敌必无隙可乘,而由我掷出矣,故遒放之法,遒为切要。然须切记放非全然直推之意,放中须有顿挫之力,故双掌至其身,不许一沾即离,双手须沿其胸而下走,直至掌心无物感而后止。同时须借腿之力,以使双放之力均整适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此刻留心肩肘腰脚之配合,务求力之均整,习时切记遒时臀部不许越过后足跟,又须有虎生之势,放时腰脊垂线不许弯曲,须有斜中寓直之意。沾身纵力,抽身劲发,如烈虎之出洞,欲出而又入,欲入而又出,前伸后坐,争力均整也。



(十)雷霆击地



  此项打法为意拳之双把栽捶也。

  设对方低身下势,出右足向我发起穿裆之攻势,同时对手向我肋腹部打来,其手法似形意之马拍子或炮捶之双挫掌,来势甚猛。设我右足在前,遂将右足后撤半步,同时双手并去,自上捶入其两小臂之内,我之掌腕即用横撑旋提之力叼钩撑提其两臂腕,向我怀中引进其身,若敌有执,叫劲后坐,我则破执,乘势松钩握拳,并将后撤之右足进半步,同时我之双拳借上体与下肢对拉拔长之争力向敌之面及前胸击去,敌必坐地弹起,伤内而挫拧腰脊。

  此法之关键,在于整个动作皆须巧妙地利用地面之反弹射力。我之右足后撤半步时,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引进敌身,待敌后坐叫劲,我进步破执以发力进击,亦须借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增强我上下对拉拔长所生争力之直射强度。我力之方向并非平直,而是沿敌体而斜下,故我力递至敌身而达于地面,地面之反射弹力又有将敌体弹起之势,如是敌之腰脊之垂线即弯曲矣,故此法之凶猛,不仅在于击其胸腹而伤其内脏,更在于挫伤其腰脊骨焉,因此,此法所运用之力,犹如雷霆闪电,白天空达放地面,复自地面反射于天空也,习时,须时刻体认自发力,上下对拉拔长缩短之既矛盾又统一之争力,此种争力为集中力也。

昔日我尝谓意拳有拔地欲飞之力,更与地心争力,学者多各解其意,故意拳之某些断手之技巧也难于学到手,于此我再次提出利用地面反射弹力之妙,以克服双重不化之病,望学者努力为之。



三 神龟出水



  此法即大乘桩之展开式也。

(注:诸本均为“大乘桩”,疑有误。查王老文章,未见有将意拳桩分为大乘桩和小乘桩之说。王选杰先生有意拳之大乘、中乘、小乘之说,或为王选杰先生所改。另,神龟出水试力是意拳大式桩基础上的试力,或为“大式桩”之误,存疑备考)

  此式之妙,即在于上下对拉,提按之演,前后拔长形曲力直。其形象犹如大龟立游于水面欲浮而又沉,欲沉而又浮,时浮时沉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操练此法之技击性目的是欲使我之周身上下按之皆有漂木运动,盖化打无执也,故习时须体认反者力之用这一法则,上下对拉,提按撑错,前后拔长,搂劈钻刺,左右圆撑,骨藏锋棱,利用各关节拉力所生之分力,寻求其合力点,以达到技击之效用。然仍是三角化打劲始蓄,直线发力带锋棱,手握提按斜撑错,单臂杠杆克阻力,习时须体认我之两臂所生若漂木之力,此单臂杠杆力之妙也。习时须体认地面之反作用力。盖此式之全部精神在于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之生皆成对成双,有向前之作用力必有向后之反作用力力与反作用力,作用于一条直线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灭,性质相同,互不抵消。技击发力时,我之前进或后退之虚足-对地面施加之作用力愈大,所发之力亦就越均整。故技击时,为增强作用力,以获得大小相等,性质相同,方向相反之反作用力。在周身三角蓄劲之外,还须善于利用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时所生之集中力即为反作用力。又须知我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足尖一点地,即为单臂力杠杆也,此种单臂力杠杆所生之反作用力与我上肢单臂速度杠杆所生之作用力,既矛盾又统一以合成断手制敌之均整之力也。操练此式时,还须注意使我之整体重力作用线常保持在两足支撑面积之内,以稳定我之枢纽平衡。欲达此目的,又须顶上意空灵一盖我之头颅,系一平衡杠杆也。拳家所谓“虚灵顶劲”,即指此也。故习时,头不许前低,不许后仰,以与手臂虚足之单臂杠杆相配合也。故于别处,我曾将此桩法,名为杠杆桩,实非无故也。

神龟出水之式,既为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述如次。



(十一)金戈铁马



设对方出左足起左手,欲击我之头部或前胸,我向其左足之左侧出右足,同时起右手,以旋提撑卷之力,利用我右前臂速度杠杆之特点,动小而快猛,横截其左前臂或其肘部,我之右足利用地面反作用力配合我右臂之作用力,将对方擎起,此际敌已拔根提气,我乘势将所进之半步撤回,同时提起右拳随即下落击对方之腋肘部位,落手是点,往下延续成面,使炸力的分布力之形式递至敌身,配合此项动作所撤之右足仍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起手旋提敌臂肘须藏身,落手击敌旋提,其藏身而起,束手而落,前进后撤之势,实如执金戈、跨铁马,驰骋沙场之古代将军也。



(十二)惊蛇入穴



此法即钻刺也。

设对方平起右手欲袭我之胸腹部,我则出左足,两手并去,左前右后,左前臂自下以惊弹之力横截其右前臂,左手以指拳击其右肋部位,同时我右手自上拍打其右手背,我之左右两臂以对拉拔长之势将敌之右臂撑住,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彼必被掷出。如我所出之左手为拳,击对方之肋部,并左右互换,连续使用,此即意拳之连环马,厉害无比。此法亦可用于对付对方之高路手法,我即以指拳刺对方之面部。此法之关键,仍在上下对拉,前后拔长之争力,尤在前后之拔,用退步发力之法最为适当。故习时须体认前后拔长之势,前手进击之作用力与后退虚足蹬地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线,犹如长蛇之受惊。



(十三)顿开金锁



此法为意拳之撕也,系利用逆向之平行力。

设对方出右足双手向我胸腹部袭来,或对方抓我之两肩或两大臂,如掼跤者然,我亦出右足,两手起于彼两臂之外侧,左手向我之左前方推对方之外肩头或其大臂之外侧,右手向我之右后方钩拉对方之右腕内侧或其右小臂内侧,我之一推一拉之力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须平行,同时生成,同时消失,尤须借助腰脊之拧摆横摇与所出虚足之蹬地力,腰脊四肢配合无间,力必均整。如是力至敌身,彼必整体转动,而拔根翻出矣。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之逆向平行对拉拔长,如以拇指食指拧钥启锁之力也。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习时还须体认推拉二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可太小,小则无力,然亦不可太大,大则力散,须大小适当,方为妙也。



(十四)老僧稽首



此项打法为意拳扣挂之法,内有撑抱,仍系利用单臂杠杆力也。

  设对方用右手击我面部,来势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则退右是,双手并起,左手掌心挂其右小臂内侧,两手掌一合,须有钳夹之力,随其右手之冲力,我合十之双掌夹住其右小臂内侧向我左后方掷去,敌必拔根前栽,不打而自蹶矣。此法之形象,颇似僧侣之合十稽首,实利用速度杠杆力也。

设对方以右手击我之脐腹部,来势亦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仍退右足,双手合十并去,以左手臂之外侧扣其右手臂之内侧,同时我之右手与左手合十并拢,以双臂之力引进其单臂之力,敌必前栽倒状。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运动速度要快,速度愈大,则其动量也愈大,两臂须在最短之时间内通过其工作距离,缩短其力作用时间,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猝猛均整之发力方法。



(十五)狸猫追鼠



此法即双撞双推之法也,仍须利用前后对拉上下拔长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设对方叼住我之双手,并向其怀中用力,叫我之整体,欲将我引进而制之,设我之右脚在前,我无执令彼亦无执,我顺执就其引我之力将双拳向其胸腹撞去,此际对方必后仰,以避我之双拳,如是,彼招我之双手之劲必松,但其劲虽松而形未松,我随将双臂之均整之力往下一抖,上下拔长,彼必松开前手而前俯就我。我再起双手击其胸部,前后对拉,以均整之力将对方击出。此法之关键在于破其引我之力,一般情况下彼必向其两侧,即或左或右之方向引我,而在我虽不许有执,但必须将其引我之力变成逆其体之力,此法即是随中有牵之法,此法用好,其他动作则随之适当得力。故习时,须始终保持力之直射,须体认我上下拔长是为了更适于前后之对拉也。习时,其形象犹如俯身前趋,彻底地觅物之状,双手下落有声,而步履却似猫轻,故曰狸猫追鼠也。



四 鹰戏封姨



此法即鹰桩之展开式也。

  昔日我曾提出“与大气相呼应”,“利用宇宙之力波与地心争力”,“体认空气阻力何似”等说法,学者多莫解其义,因之于试力与断手之道亦多似是而非。

  奈人体之所以能有机械运动,实外力为其原因,如无地面给人体一种反作用力,则人体根本不会机动,技击尤其如此,不借助地面之反作用力,根本不能达到技击目的,此即“与地心争力”之义也。如我由技击桩之站式过渡到技击桩之展开式,乃由于我之整体通过我之一足向后下方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同时地面应通过此足给我之整体以一个反作用力。在此反作用力之推动下,我之整体始获得向前之加速度。空气阻力亦是一种反作用力,以分布力之形式作用于人体,有时作用于人之某一个局部,如左手或右手等。技击时须借助于此种反作用力尤其是利用呼吸之弹力,此即“大气呼应”。体认空气阻力之义也。又如人体走擦拉步时,有向心力(离心力随之)生成,此表明有向心力作用于人体。当人体之擦拉步停止时,向心力消失,此表明向心力亦不多作用于人体矣。凡此种种之合外力,即所谓之宇宙力波也,欲达技击之目的,不利用宇宙力波,则无米而做炊也,诚然,意拳注重内劲真力,亦即本能活力,然唯有内劲而无由发之亦徒然也。人体筋肉遒放之内劲须与宇宙力波相配合,二者相反相成,所谓高超之技击家,实乃利用二者间统一矛盾之能手也。此式之技击效用,在于依本此式所设计之姿式而运行,以体认宇宙力波之妙。

  习之恒久,成本能反射,遇敌自能得心应手,应付有余。此势之运行,仍依本三角蓄劲(形曲),直线发力(力直)之法则。我之整体各关节皆成钝三角形,各关节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弹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筋肉支撑遒放之条件下,借助宇宙之力波,此种弹力势能即转化为弹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遍体弹簧似也”。故习时双臂向意向之方向伸缩遒放,借助于宇宙之力波,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其势如苍鹰之翔行,俊鹘之横飞,似有我不知我乘风力耶,或风乘我力耶之慨。

  习时,我纵横往返,高低起伏,进退发力。我之整体重心不断变化,其与地面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重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腰脊拧摆横摇,虚足蹬地之条件下,借助于宇宙之力波,此种重力势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浑噩逆体”者也,其势如神鹰之顺风提兔也,有如游龙之逆流出水,此即直线发力之要也。我于别处曾提出“劲潜百体内,力夺形骸外”之说,学者费解,故于此处扼要述之,望学者体认操存久之,自觉奇趣盎然。

总之,此法之妙,是一弹一撞,弹中寓撞,撞中寓弹,然仍系依本形曲力直之法则。此法既是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十六)烈马奔放



此即钻裹践,仍系利用地面支撑之反作用力。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部或胸部以上之部位,对方同时出右足欲取我之中央。我亦出右是,但只半步,放于其右足之内侧,有套钩之势。我同时起右手,手掌向外,以小臂前部之外侧截击彼大臂前部之外侧,一接触我即以均整之力撞其大臂,随即我猛转我之小臂,以裹吞之力略引其身,于猛转小臂之际,我之右手已握拳,以钻挺爆炸之力向彼之面部或右侧之动脉部位击去。此法之关键,在于开始之一撞,此一撞从我之角度亦是竖劲,从对方角度看是横劲,借此一撞,务使对方之整体来一个四十五度之转动,方为妙。此际彼必拔根提气,顺势我裹吞以发力进击则回旋有余矣。撞之所以成功,取决于我所出虚足之蹬地与我腰脊之拧摆横摇,两个动作统一协调,使我之整体动力势能变为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小臂外侧之锋面传递到对方之整体,彼若功力较浅,彼不仅整体转动拔根,而实有翻出之可能,为增大力之直射速度,我可用左手撑助我之右小臂,同时,亦可避免我右臂关节之病。

  设对方功力较深,当我以右臂撞彼时,彼却抗劲有执,我则顺势翻手裹捋其臂,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在发此动作之同时,我前虚足一点地,以助上肢吞引之势。当我后撤之右是一蹬地,我裹捋之右手即变拳进击对方之面部。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右手裹捋吞引之形,力是向后而我前足却前蹬,此是前后对拉。当我右手由裹捋吞引变为向前进击之际,而我前足变为后足,却向后蹬地,此仍是前后对拉。在此前后对拉拔长之过程中,我之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右拳之锋面传递至对方之整体,彼必负伤翻出。欲使我力均整适当,必须利用地面之支撑反作用力,尤须切记我进击之拳必须指向对方之面部。盖我后足蹬地时,所发生反作用力之方向是斜上方,亦即我之后足及其蹬地时反作用力之合力皆与地面成一锐角。欲充分利用此反作用力之效应,须使此项力与我右拳所发之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是则着敌之力必均整。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各项力之运用,运动速度之快若雷霆闪电,其行形似烈马之奔放,而其神意则又如秋霜之肃草木也。习时还须切记,若不利用呼吸之弹力,亦难得此法之妙。盖我之内劲整体真力中,除筋肉遒放之拉力外,发力之际某些器官如利用适当,则为动力,如利用不适当则为阻力。横隔膜即为此类器官,于发力之际,我之呼吸与大气相应合,气沉隔膜下,所谓“气沉丹田”,则发力适当,如隔膜发紧,气浮于胸,则发力必不能均整,发力时若呼吸能与大气应合,无论以呼气之法或醒气之法,利用声由内转之功夫,则力必均整。此仍系利用宇宙之力波也,故习时须以声辅也,用时亦应如此。



(十七)俊鹘舒翅



此法与上述第二法略同。

  设我裹吞对方之力并引进其身之际,由于彼身向前俯栽,身势过低,若用直拳击其面,则我发力即有不及之虑,故必顺势横击,我之右臂手心向下,以我右小臂内侧为锋面,横击对方之面部或胸部,对方亦必负伤翻出,此法只适于退步发力,若用于进步发力,则先出左足而右手进击或出右足而左手进击,习时须体认此种发力之道。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仍须利用宇宙之力波,要有大鸟乘气流直飞横游之势,故喻之曰俊鹘舒翅也。



(十八)浪力三顿



此意拳之头击肩打之法也,仍须依本人体重力动能之法则,亦横走竖撞之打法。

  设对方将我之双腕皆叼住,其形劲皆甚扎实,且将我之两臂向左右两侧张开,其右足在前,彼随时即有起左足欲撩我腹裆之势。此际设我右足在前,我即用右足猛然蹬地,借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我之双臂猛然向后撑去,将对方引进就我,我随势以头之前额为锋面,借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撞其面部,彼必负伤翻出。设我右足蹬地之际,左臂后撑,而右臂即向我斜下方撑去,亦是意欲将彼引进就我。我乘势用左肩头撞彼之左肩头,对方亦必翻。

  设我左足在前,则左足蹬地之际,我之右臂向后撑出,引进彼身,我乘势以我之右肩头撞彼之右肩头。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以此种浪力将我之重力势能化重力动能,而递至彼身,以头或两肩为击敌之锋面。故习时须有浪力,在浪力之带动下,使重力于我之整体之某一局部锋面而传至对方之身体某一局部,以夺其重心,此即撞打之妙也。故习时须: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两臂具己头 妙在蹬虚足



练时也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同时仍要体认宇宙力波之微妙。



(十九)寒鸡立雪



此法亦是横走竖撞之法也,仍依本上述法则。

  设对方出左足并起左手击我胸腹部位,我出右足起右手以推挫裹抱之力,横截其左手,吞噬其力而引进其形,待其形略前俯,我之右手猛然自其右小臂之上向其胸肘部位翻扬横推,同时我起右足向其左小腿之臁部横踩,上下之动作须做成一个动作,对方必被撞出。设对方来势甚为凶猛,我在横截其左手时,不出右足,而却退左足,在右足蹬地之际右手变翻扬,同时左足借蹬地之力立即起而横踩对方之左小腿,对方亦必翻出。此法之关键系利用来回劲所生之浪力将我之整体摇推起来,以发挥重力动能,将对方撞出。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其迂回曲伸,重心移行提顿之势,犹如游龙之戏鹤,寒鸡之斗惊蛇也,此法为鸡桩之展开式也。习时还须切记,所起之横足不是踢亦非蹬,而实是以踩之形式将我整体之重力动能传给对方,与上肢之横推配合,实为推撞之法,所起之横足不宜过高,以不过对方之膝部最为适当。



五 腾蛟挟浪旋



此养生桩之展开式。

  此式为断手技击断手模式之一,系利用向心力及其反作用力离心力,仍利用离向本囫囵,陡顿离向之法则。以腰脊为竖轴,两臂前伸,左手在前出左足,右手在前出右是,左右互换,整体转动不已,进退发力,力生于足,劲贯指端,其势若腾蛟之破浪前进,力波起伏,旋涡滚滚,实有横扫鲸穴之意也。

  习时须体认离向二力之功,向心力作用于我之腰轴,而离心力作用于我之两手掌,特别是前手。当我双手触敌,借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力突然停止旋动,向心力停止做功,离心力同时消失,我之双掌循惯性力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此种直射力始为技击断手之所需也。离心向心同时生成,同时消失,生成之际,你蓄劲之时,消失之时,为发力之际,我之整体旋动之时,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身若旋球也,整体具锋棱,盖圆中有直也,故此法所试之力,实为惯性力。

此法之关键,在于突然中断离心力,此即所谓陡顿,技击断手所需要者正是此类陡顿之力也。由此式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二十)榔头拷打



此法系依本惯性力,顿打之法也。设对方出左手并左足,以直拳之形式击我之胸部,我出右足,双手自下起,提挂卷对方之左小臂,以右拳横击其左肩部或其左大臂,以腰脊为竖轴,整体作一百八十度之旋转,所出虚足一蹬地,向心力即中断,借陡顿之力,将对方击出,其势如抡榔头以击物也。设对方来势甚猛,且有穿裆之势,我可用退步断手之法。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双臂旋转时须曲蓄,陡顿之际却须直伸,盖因离向之力同时消失之时,我所出之右拳有循惯性力沿切线作直线运动之势,在此我之右拳在接触敌之左肩或左大臂之际有一种摩擦力也。

  此法之妙即为吞吐,而吞吐无间行也,引进其力即为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不可草率从事。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以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带动两臂之旋转,以两臂之旋转吞噬敌力而引进其身,使用时甚为得力省事。毫无拖泥带水之病也。

此法仍是利用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盖我整体之重力系一种分布力,故我用此法发力实即爆炸力之运用也。



(二十一)脑后发炮



此法仍为利用惯力,触敌时爆发为炸力。

  设对方出右足,起右手欲击我之面部,我出左足,双手并去,右手以刀裹之力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左手旋出握拳击对方头颅之丘脑部位。我双手之动作,应不用局部之力,须借腰部拧摆横摇之力,与所出左足蹬地时之支撑反作用力,同时吞噬其力并引进其身,务使敌就我而击之,如是方为妙也。此法若能操之适当,能使对方毙命,故学者宜慎用之。

  同时仍须体认三禺象本囫囵、陡顿离象分一之法则。须使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以炸力形式递至其身,亦即我之整体于发力时必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也,不如是则力必不均整。故运用此法以击敌,力如炸药拳如弹,手至敌身力分布,此即曲中寓直之炮捶也,同时仍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

结论

  意拳之断手,共分五式二十一法,皆以力之运用为主。整体发力,锋面触敌,借宇宙之力波,发挥本能活力,非局部片面之法也。习之恒久,自不难升堂入室,而得莫知至而至之妙。应掌握之法不宜过多,多则临战时必被束缚,盖不果决故也。

  此文系我暮年发病时所作,写作时常有笔不从心之感,然此文之要义却了然明畅,一曰劲力均整,二曰三角预应,三曰单重发力,四曰无法即法,法在无念,五曰提顿吞吐,沉托分闭,六曰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学者能于此六义中有所体认,则于意拳之道盖亦思过半矣。

我常感到天地间之学问实无穷尽,而笔墨又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蕴也,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



                                王芗斋

一九五九年于天津
习拳一得

      王芗斋

    普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一切事业;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与否在于平时修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不合于卫生。须要详加研讨,并经实际的考验。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常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以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赤白血球的数目,至练习一个时期以后再行检查,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所谓正常的运动,是指适应人体的自然发展的运动,惟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使全身的细胞及各种器官发生高度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呼吸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燃烧作用;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与细胞以一定的刺激,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体力与健康,若运动不当,则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运动过激或运动不适当,不但损伤健康,甚而戕害身体,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呈急性心脏扩张,遂不得不停止其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具体细胞的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之筋肉虽已呈疲劳不能忍受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觉到较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是以其个人的筋肉心脏所能负担范围以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而达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使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在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筋肉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之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形之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要知拳学的运动,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种运动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殊学术,但从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凭主观而能简单了解的,若主观的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也不动如何能长力,如何能练好身体,那是根本没有认识。实则就是这样站着不动,不但能很快的增长力量,而且能够治好许多在医学上治疗不好的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医学与预防医学上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是一种最合于生理的运动方法。

  至于一般的运动,有的失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的发达,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复原,一经运动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见著名运动家和运动成绩优良的青年,而研究学术课程反多落后,这都是运动不当所发生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至于过去拳术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凡此种种,皆与运动生理相背驰。要知道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造,但须根据原则与事实继续不断的求创造,然须切实再切实,所以良好的运动必能发挥其具体聪明,与读书足以增长知识而能致用之理并无二致,所以运动无论如何不能过激。若再详细分析现在的运动,都是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设的,而忽略了四十岁以后的壮年人和老年人。实际上惟有四十以后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忽略了这些人的正当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失。以运动的原理来讲,静、敬、虚、切,是习运动的要诀,同时还需要浑大深戆的精神来培植他,如运动时不许闭气,心脏搏动不许失常,横隔膜不许稍紧,都要常识丰富的人方易体验,至于六十岁以后的人若求技击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的健康则实非难事。

  学习运动大致不外三个目的:一、求卫生身体健康;二、讲自卫;三、寻理趣。

  求卫生使身体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若矫揉造作,蓄意别为,则徒然扰乱神经消磨时日,再要激烈的搞起来,则终将受害而影响健康与生命。运动的结果能使身体健强,进一步就要讲自卫,所谓自卫,不外是希冀倘遇不测,受外敌侵害的时候,伸出一拳半足即可压倒群流,若习作到纯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议和语言难以形容之妙。

  但是自卫与卫生有不可分离的联带关系,首先要身体健康,继而身手敏捷,力量过人,方法巧妙,才能适意而行。可是要想增长力量,却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动作迅速,锻炼时以不动为最好,若是觉得枯燥无味,或是烦累难支,也不妨稍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义要深切,不须要形式上作出来。形式上作出来,就如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这样方向可能逐渐的体会到四肢百骸各种细胞工作如何,不致使体认漠然滑过,这是学动的最简单的条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观,表示灵敏,不惟毫无所得,反而根本消灭的希望。

  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参杂其间,可就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净了。

  这种运动极简易,可以一目了然,收获也极快,不过须要不用脑力,不用气力,不单独消磨任何时间,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方可奏效而有益于身心,若想耍花样,示强威,必将终无所成。

  这种运动虽简易,而有绝顶聪明的人愈学愈感觉其难,竟有终身习行,苦心锻炼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学非常就无异走入了歧途。

  至于这种运动的理趣是无穷的,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愿略举一二原理,竭诚欢迎同好者参研究讨。

  如动静、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敛、遒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参互错综而为的。作到圆融的圆融,还要反回头来学初步。这一切一切是不能分开的,要分开就永远不能认识这种运动的真谛。

  在这种运动中松即是紧,紧即是松,并且要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要实虚虚实得中平,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

  以上是为初学求力的人所说的,若不依照这种规范来学习,终身锻炼不能识,果守这种规范来学习,一生学之不能尽。至于试力、运力、发力、蓄力,以及有形无形之种种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不具论,若非逐渐的搜求、钻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其实一经入手便感平凡无奇,非常容易,因为这是一种平易近人,一法不立,无法不备,虚灵守默而应万物的运动,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触类旁通。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

  习拳主要的是首重卫生,其次自卫。习拳能使医药无效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很快的都能恢复健康,使劳动者劳而晚衰,使失去劳动力者能够恢复劳动,这样才是拳的价值,这种运动可以说是运动的休息,休息的运动。

  自卫是技击的变象,学技击并不是社会人士所想象的这手这么用,那手怎么使的,所谓技击既不是那样的复杂,但也不是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而是首重修养,再按身心锻炼,试力及发力,循步骤学习,才可以逐渐的进行研讨技击,否则恐终于是非莫辨。盖修养是先由信条及四容八要方面作起。信条是尊长、护幼、信义、仁爱、智勇、深厚、果决、坚忍。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是静、敬、虚、切、恭、慎、意、和,有了以上沉实的基础,才能说到身心的锻炼。锻炼首重桩法,同时研讨关节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单双重的松紧。单双重不是专指两手两足的重量而言,头、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四体百骸,即些微的点力,都含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至于撑三抱七,前四后六,颠倒互相为用,则不是简单笔墨所能形容,总之,大都要由抽象作到实际,这不过是仅略述其目录而已。

  试力。力之名称甚繁,难能具备。盖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无论作何力的练习,也得要形不破体,意不有象,力不出尖,只要力一有了方向,就是出尖,也是有穷的、局部、片面的,动作便呆板而减低力量的效能,并且断续散乱茫无所从,较技如牛斗,而趋于死僵之途。试力要从假想去作。假想是无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断的,也是无往而不浪的。拳学这种学术,都是要由空洞中得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精神意思要实足,而不求形体相似。

  发力。要发动这种力量的功效,须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种力学的知识,然后与大气的力量起应合。能与大气起呼应,才能利用波浪的松紧,要知发力不是注重击出没有击出、击中未击中,是要看自己本身发动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体螺旋的错综力量,和无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轻松,准确,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发动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条件,始有学拳的希望,至于能学与否,则又当别论。

      论存意与养气
            王芗斋


神、意、形、力、气、法并重,在练习及实际应用之时,要求做到:

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其基础练习则为存意与养气,意存则神足,气足则力具,神意足则形骸自然,而法自合于自然矣。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但见性明理之后,则应向身外寻求,意在宇宙间。“提气固非,沉气亦属弗是”,气充遍体方能养生增力,而全身之“毛孔呼吸”尤为重要,其功用大于鼻息也。

所谓拳者,乃锻炼精神气质之工具。运动肢体,使筋骨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属于气质锻炼,至于筋骨如何而运动,则属于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支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须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知吾人之运动源之于意,而意之于身有统一全体之性。知悉之,觉察之,应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争力之发生,及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以外,尚须有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此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化之妙也。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体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意离开自己,此不合道理,若只看自己则更为不妥也。

习拳须聚集精神和气质,养练合一,方成其为拳也,欲达此境,须求之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欲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长,欲速则不达也。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素。制止之法,惟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之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者是也。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青蚕吐丝。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一,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之运用也。顺拖逆送,互根互用,同时并俱。

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去二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则得之矣。若先知如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虽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之途径也。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而写意二字最妙。意非从外面来至身内,而由

身内达于外界,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终无所获,恐身心反为之伤也。

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以言存?所谓之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勿庸再赘。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洽于时机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之时。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也。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意,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念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也。

先哲论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听,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多生于欲望,应以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尔雅云:勿念勿忘,用来解释勿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能臻于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若论养气,气调则妄念灭,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心意定则神足气充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溢,情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人手,舍此则终无是处。

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应以神、意、形、力、气、法并重,而首言气也。其养气之法至简至易,合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无声,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今言气者须知此气乃指呼吸炭氧二气而言,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乃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所谓气功名手者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怯,而身体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其用,此人身之原动力也,故欲力之强大,须从养气人手,此自不待言也。

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以呼吸之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其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至操拳之时,莫可推测,动也灵妙,静也严肃,无不基于此气。非养之有素者,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勿哉。

今之讲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中以求充实,多致气结不通,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之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来鼓荡,亦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方得养气之真实功夫。而后得古人所云之浩然之气,渐明至大至刚之奥蕴矣。

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已得其真,其实不过口云如是,孰不知盘腿一坐便不自然也,即练之无害,亦必无所得,只是一时之精神清呼吸静而已。

气贯周身为养气要诀,气非通畅,全身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因呼吸运动而使周身细胞产生代谢,故呼吸运动乃习拳之基本功也。从此基点而演变之动作,自为合理之动,动则自如,然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已之气,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孔之呼吸与鼻息相应合,而其功能大于鼻息,而世人多不知此,故今之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于毛孔呼吸。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是免去急迫短促之鼻息,而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相应,故日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之用恐难人妙境,以其不明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

肺活量增大,在于松肩虚胸,努胸挤背者误也,一试自知。习拳要虚中取气,而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梢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下功夫也。

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使得此道之真主宰和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而用神用意一语,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实则未也。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气而失于自然也。所谓用意,是以意念体察使气归自然,全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则助,助则暴而乱真气,后能用则勿忘,得于自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

养气专在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调而自调。其法以目注视远方,假定一标点,神合意合光综合。我动时使标点随之俱动,标点放大,其光如轮。起始作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成一直线。练习日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作,则气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矣。

气贯丹田,气沉小腹,为近来拳家所乐道。要知提气固非,气沉亦属弗是。求沉其气则不能自然,实不若听其自然,不加注意为妙。先哲有云:气不养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非如今之拳家只言丹田也。

既得养气之道,功夫一到自然充实周身,无处不到,惟腹部固发力之运动

之不同而有松圆与实圆之别。松圆:气极静之时,其气至平,贯达周身,浑噩

一致,此乃常态也。实圆: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之现象,

头顶足蹬,手张胯坐,气注于腹,此乃变态也。
养生桩漫谈
                  王芗斋
序 言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以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单纯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第一节 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籍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养生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文虽简单笼统,但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养生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疾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独立守神。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经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派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信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养生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由青年时代略识养生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籍,细心体会,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他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 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势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秩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特效,五十年来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都有效果。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说提炼精华,洗净糟粕。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身强,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组织有毛病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第三节 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燥、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质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

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积极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攻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暴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摒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戆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是枝节片爪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失调,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象沐浴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作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

还要注意四容五要。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练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在练功方面来说,就是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义。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训练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修养、性情以及其他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分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初学时多有怀疑、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体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己身,都是错误。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持,若本着以上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妙。

第四节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锻炼

关于《内经•素问》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大医师们早已说过。在此我对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养锻炼,稍加补充。

独立守神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起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一招一式断续的方法,那就是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运动。

锻炼时要永远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洞,外要中正圆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变得好像一条空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象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练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怎样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之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则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神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肌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自在的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不可有丝毫的矫揉做作,一有矫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意义,就在于此。

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能保持,自然地增强新陈代谢,有了这个基础而逐渐学动,才容易体会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之动,然后才能体会到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纽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于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姑不叙谈,全体就自然地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联,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拙笨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虎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外形拙笨,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一步功夫表面好象另是一种,其实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关联的。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持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就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

按:筋肉锻炼是进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节提纵、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进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学。

第五节 调配方法

一、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撑或力量的称合,肌肉的联系等法。

二、内脏调配: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根为用。

三、时间调配:是以学者性情浮沉、体质强弱为基础,总要不超过负担能

力,不使思想上产生烦闷或厌倦。

第六节 养生站桩歌

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多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它异。

再谈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具体、局部、自动、被动及蓄力,有定位、无定位、应用和练习,大都是骨藏棱,筋伸,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斤,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任转移,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这种学术并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体的切实。

第八节 基本姿势

运动的特征,是在运动中体会身体内外的动态变化,如何使浑身大小关节,都成钝形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积,尤不许有执着点,而是轻灵浑然,想浑身血液循环有如水钻沙之意,按之如水中漂木之力,而全身又象湖水空舟,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听其自然,这种神意的表现是随着个人的风度、性格、天赋、特征以及年岁的老幼,体质的强弱,和用功时间的长短,病情种类之不同,当然就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表现。

因此,说明这种运动,必须根据一切不同的条件,深切体会,逐步加强,随时调配,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运使变通,使局部跟着具体起作用,经过锻炼大都有效,如某处有病就治某处,非但无效,且恐有损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而精神力量等一切就都不够了。

按:调配方法,一有形,一无形。有形的是姿势、骨骼、肌肉,无形的可就无穷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也就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范围,但姿势确为神意的代表,按照轮廓来说明神意,所以姿势也是需要的,不过要把这种运动完整地用图表现出来,目前因客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还作不到。

第九节 练习站桩的体会和常见的现象

随着各人身体强弱和病情之不同,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感觉及表现亦各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练习十日左右就能体会到站桩的好处,感到练功之后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练功的进程逐日增长的。有的练习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麻胀等现象,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它缺点所致,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的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至于不觉疲劳的有规律地颤动,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抑制,也不要有意识扩大,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练功过程中的好现象,病愈之后自可消除。

第十节 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

站桩能够调节神经机能,调整呼吸,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因而对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以及新陈代谢各方面的病症,特别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经过四五十年的经验,其效果虽因人因病而异,有大小快慢之别,但除去随学随止之外,没有疗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病愈之后继续锻炼,大多收到转弱为强,老而益壮之效。

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对于过去的经验不但未能总结,就是学者的人数姓名等也无法统计,现在为了供大家参考,只好将最近一、二年来对于站桩治疗各种病的一点体会,分类略述于下:

高血压——神经性的收效较快,官能发生变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状动脉硬化收效则较慢。

神经衰弱——一般的头晕脑胀、头痛等症状较易治疗,收效的快慢主要在于能否稳定神经,已经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收效较慢。

关节炎——一般的风湿性和多发性关节炎都易于治疗,属于后遗病或先天性的关节炎比较难治。

气管炎——气管炎的种类很多,大多有肺气肿和心脏喘的症候,得病不久者,收效较快,先天性的不易治疗,但和年龄、体质、性情及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只要耐心持久的练功,饮食起居多加注意,也是可以治愈或减轻的。

肝脏病——肝肿和肝硬化只要耐心地适当地练功,再注意饮食和环境方面的保养,可以逐渐减轻以至治愈。

胆囊炎——经历过的胆炎患者,大多已作过胆切除的手术,有的已经转为肝脾病或神经衰弱病,根据过去的几个患者来看,在练功过程中病状是逐步减轻的,痊愈的前后效果都很好,将来能否把握,尚难预测。

肺病——只要按照步骤适当地耐心练功,再加注意饮食保养,一般都可治愈。

半身不遂——要耐心练功,持之以恒,一般是可以治好或减轻的,但此病最易复发,必须一面练功,一面避免生气、着凉、劳累方可,如舌头手脚都坏,就不能治疗。

胃肠病——疗效良好,但比较迟缓,病情较轻者三四个月可好,病情较重者须八九个月,三五年不等。

精神分裂病、筋肉失和等症——比较容易治疗。

心脏病——经过的患者,大都效果良好,但这种病的调养主要是在个人性情和生活环境,如性情和生活条件不好,就见效不显著。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简介:本文录自1940年北平《实报》发表的“大成拳宗师谈拳学要义”及《新民报》发表的“大成拳宗师访问记”两篇文章,今天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为观摩拳术起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各界,借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问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绪卅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饱尝风霜,卅余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学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于报章先后评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误会,故极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己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然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意见?

答:学问之道借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访,藉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识,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杂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非仅使身体外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动为什么,静为什么,结果是什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什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一)基础练习: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二)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舆有勿助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业随身注:据刘正先生在《意拳正轨》〖2008年5月第一版,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考证,本文作者为羡渔先生,此上半部分自1940年6月27日开始连载。)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夥,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有之。盖提倡一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竟,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掺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借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习者甚多,只因功力造诣之不一,识鉴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欲使斯道崩溃,永坠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丑态百出之日矣,诚可惜而复可痛之事也。幸我拳学前辈,秘有传人,遂留一线光明。近二十年来各地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学轨道。其实学术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都以此为生,对于拳学根本茫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愿指明其人,以留谋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宣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问:与闻先生之论,道破国术之要道,别开生面,另辟一新途径为同人谋幸福,但亦有云指谪太极拳仍有过当之处。

答:鄙人识道尚浅,非敢云别开生面,不过遵前辈传统推广而已。在太极门中,余之好友极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处,亦因该拳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较多之故,尚不吝指谪,否则亦早不屑论矣。谈到实在批评的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余总角时曾闻有丹士张三丰先生之名,及长外游,得识各家同仁亦惟习太极者夥,故对该拳怀疑已久。闻该拳为张三丰先生所传,故余早有卑视三丰之意,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该拳绝非先生之传。其实是与不是没有一些关系,就即便是三丰后裔未得其要亦无足论。三丰先生之传人不知为谁,想当不及三丰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个人得传之真伪与否。况今习该拳者,各人各样,理论不一,任意伪造者乎。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糟。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什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什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闻该拳有机坛扶乩而学技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之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问,如有见教,我更当扫径欢迎也。

问:先生批评太极拳之错误,自当承认,然友中习拳而得健康者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评似有失当。

答: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之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问:拳术之门派太繁,理论不一,知友中习者尚多,亦有照书练习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书可采?

答:拳学无所谓哪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至于著作者,亦不出此范围。此道虽是学习很易,但亦非如此盲从之简单,往往经名师之口传心授,尚有数十年而是非莫辨者,岂刻板文章所能济事。凡一件学问应先明理,由基础体认工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采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姿态如何耳。余据卅年教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敏者,多欠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代目,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于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然不愿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也。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即或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教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亦未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之层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之,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问:屡闻读者多对先生之理论都不否认,惟闻学时无拳套,感觉不易,初学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诸般功能,任何聪明者一生练之不尽,哪有舍精华而习糟粕之理,且拳套与方法愈学愈远,如妇女缠足无异,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学者进步反速而胜老手者多矣。此论有多人作比拟之铁证。后世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

问:先生所言极是,技击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简便要诀,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高深技击,则亦由此经过,但非极愚之士及称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则应习一切法则。盖技击之法则亦需由站桩试力学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试力之法太繁,况各项力量身得之后,莫以为技击之道已毕,乃始有学技击之可能性,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支配,则又一问题也。总之,得师之后,而造诣深浅,实在个人天资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发未发时机之扼要,则非久经实作之惯手难能得也。

问:闻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长?勿论古今名手总不脱丹田气之充实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中乎?故用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之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经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至于动力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荡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气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丹田气者,则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宜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理,费数十年之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岂不惜哉。

问:先生如此批评是则是矣,但无异永久之擂台,长期之挑战,倘有失足,可当如何?

答:摆擂之事,余岂敢当,更不敢为挑战祸首,不过愿同仁苟肯人人如此的提倡和讨究,则拳学前途自不难发扬光大。倘大家都不如此,终愿自欺欺人,亦唯有苦口婆心,常给我国同仁多打几次强心针和兴奋剂,以渐渐疗其麻痹之症也。至个人成败得失,非敢计也。缘为抛砖引玉,但愿体无完肤而此道倡,则鄙人希望已臻其极矣。

问:世人对先生之论多很接受,而亦有一般仍加厚非。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誊何敢惜哉!

问:君之学问道德,世所公认,惟研道之士,理应含蓄。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为国人之社会性,夫含蓄者诚学术道德修养之基础,换言之曰:即内实而外虚,或外坚而内灵,正如老氏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窍一理也。然不知又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为混事误人者之护身符,社会之伪亦为此辈所造成。自外涉交游几近四十年,每感社会中仅有戏法之一术不许丝毫将就,戏剧亦不许门外汉任之,但其间之伸缩应有别论。余者不识。至所谓对人含蓄,以为应视对方而施,似不应无理之客气,如先贤之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深所乐从,若善交久敬之篇不愿闻也。学问道德则不敢当,研究道德愿附其骥尾矣。所谓道者乃混元错综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与否,合理即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动辄引经据典故事神奇之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疯狂伪为佛老之学以求貌异者,所能梦见大道之门墙也。如对社会认识不足,只好不谈其他。

问:前云戏剧中尚有不少有本之处,较一般拳学高一头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为此点批评未免失当。

答:戏剧原为补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来。拳中原有起拔锻炼,为试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为求头顶两足重心之枢纽力,使身体均整放大,与宇宙合为一体,故名起拔之锻炼,戏剧误名起霸,然观其姿态与理论之取意,虽不中亦不远,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观博人爱悦之种种姿势,皆伪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势未见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马少驹,反效伪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窥见武道深邃哉?

问:近请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来承各界见教者虽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论于拳学多不相干,至同道来访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

问:先生所希望如何?

答:余虽不才,甚愿访者尽量问难,研讨拳学究竟如何合理与人生之重要关系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击虽系末技讯事,然结果非由此不足以为证,故亦愿作友谊的比较身手。日来琐事较繁,故来宾未能一一亲自接见,余有愧,故拟今后在星期三、五两日下午一时至六时亦为接待时间。

问:先生此举,同仁对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顾笑骂,不作神奇的倡导,以究拳学之真正要义,永持利他主义,不患无人不来赐教或就教者。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来观摩研讨,恐难博拳学成功之希望矣。总之但愿拳学之进展,改善社会武道之目标,一洗积习,则其他非所计也。

问:自前次报纸发表谈话后,轰动一时,度必不乏来访者,其中有无同道?

答:承社会之不弃,相顾者确不乏人,而来访者多系就学之士,同道中仅丰台卢志杰,邵泽分二君欲作推手,内行所谓听听劲而已。余无其他,更无一人肯作实地之研讨。盖推手一法,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欢迎者也。至于北京之名手专家,并无一人肯来见教,实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若是也。抑余从来所重者,为武德,故以礼让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让,谦和者让,技弱者让,若以余言为欺,请询曾经来访者便知。如卢君初来访时,略作推手,以为技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气,继而屡次驾临,始知相差甚远,今则一变而为忠实信徒矣。

问: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

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技末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

问:世人常云有杨露禅者,其学如何?

答:露禅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为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去尚远,不足道也。

问:报端屡次发表拳论,同道中对之有何表示,曾有所闻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无不接受,至其甘抱残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听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况根本是非难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锻炼身体为口号,技击二字绝口不谈,就此点看来,亦可知同仁现在亦渐有觉悟,不过以拳套工作之法,认为拳学之原则,实谬误极矣。余最注意者盖即此也。至于技击之道,与之相较,则份量轻微多矣。夫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思与虚灵成一体,所谓身心性命之学也。如这么一招,那么一式,前窜后跳,实难梦见养生之门。盖养生实为简易,人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发。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直,着想天空,任意慢慢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体质舒适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也渐有认识,久之本能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识者一见,可作十日呕,诚冤哉极矣,且终身不能领悟也。

问:先生意在研究真理,发扬武术,何以访者如此之少,其故安在?

答:此事甚难索解,据敝人揣想,吾国武术界中,贤者固多而不肖者尤夥,凡习某一派者,苦练多年,自以为造诣独深,堪称某派传人,挟此足可以与社会往来,且可得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旦使之尽弃其所学,从头学起,情实难堪,而生活问题恐亦受其影响,关系个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无怪访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无识之徒,既不敢较长论短,乃妄造蜚语,信口雌黄,以自掩其短,社会人士不加细察,受其愚蒙者实在不少,是为可惜耳。此层障碍不去,吾国武术绝难望有长足进步。

问:先生为武术先进,既抱有决心,更望持以毅力,武术自不难有精进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当尽个人最大之努力,成败毁誉不敢计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学得以进步,于此敬告同仁,技击本系末技,然世人多以技击之高下,为拳术之定评,故拟有二种研究方法,如愿研究一举一动究竟如何为适当,则余无任欢迎;若愿作技击及推手,亦无不可。以此,范围宽广,访者或可增多,不致进退维谷矣。果来者如有微长,余定极力为之宣扬解说,倘无可取,余决缄口不谈,盖谈亦不能使之领悟也。甚希望来友尽量问难,以期互相切磋,谋拳学之进步。凡我同道,皆负有兴大拳学之责,万不可以个人之关系,误此重大前程,果于大体有益,个人纵受任何牺牲,亦应舍小以成大,敝人抱此决心,倘有高明之士,技能品德皆为所钦,余愿附尾以佐之,更望同仁不以菲材见弃,移尊赐教,彼此观摩,倘拳学藉此而精进,岂个人之幸,而天下后世,得其赐多矣。

记者与王君倾谈至此,为时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别。

(业随身注:据刘正先生考证,本文作者为羡渔先生,此次问记的下半部分共有前、后两次,所发表的文章也是前、后两篇,前篇1940年9月12日开始连载,下篇1940年12月20日开始连载。本文为前篇,下篇文章读者可参阅《意拳正轨》。)
王芗斋诗词歌要与杂谈语录

简介:本文是本站制作者(季胡卫--意拳(大成拳))从王芗斋及其弟子著作中辑录要点类编而成的文章,对大家理解王芗斋先生的武学发展理念与训练原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诗词

(1)

脱肩松臂懒束腰  神情意力似粘糕

一切知感全不要  静室长露赤条条

(2)

有心练求得实象  无念含精任逍遥

钟山云雾如参透  天下晴空一羽毛

(3)

站桩从来不喜平  养生自古贵平庸

神动得自有象外  意存妙在无念中

(4)

眼底手腕都留痕  直取旋绕力横撑

矛盾错综须统一  精神杠杆要长伸

(5)

浑身肌肉挂青霄  毛发根根暖风摇

慧眼默察三千客  凝耳息听两人娇

沧海飞波游龙戏  流云吐月紫虎嚎

无穷假借无穷象  有如蓬壶踏六鳌

(6)

养生别开面目新  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  动似腾蛟夹浪奔

吐纳灵源合宇宙  喊声叱咤走风云

不知素问千年后  打破樊篱更多人

(7)

守定平庸尽心求  奥理研习意作舟

神含太虚息俗念  通体松整狂傲收

圆融和悦心胸静  气息平细缓中修

浩气包容天地广  慎严求索与时酬

笑尔不识髓根理  解读心法共参究

有朝一日明析理  同得大道任遨游

(8)

刀光闪闪卷枯叶  惊吓天涯鸟飞绝

手握提按斜撑错  光芒无限力如铁

裹缠横绕云龙蛇  足踏泥泞半尺雪

雷电交加轻也重  眼底心头扫鲸穴

(9)

不动如山岳  难知如阴阳

无穷如天地  充实如太仓

(10)

拳学理至精  运用在虚实  灵机自内变 力由远处听

身动似猿捷  步踏如猫轻  勿忘勿助长  久久自登峰

(11)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含笑似蛇惊

肌肉含动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日虹

(12)

精贫出豪举  得闻慷慨声  大气包寰宇  挥浪卷朔风

吴钩连起吐长虹  发声喊  山摇谷应  舞龙象 飞似梨花影

赋长歌整备山河定  七尺躯任纵横  浑似山崩潮涌

顿开金锁走蛟龙  打破樊篱舞

二、 语录

1、 大成拳是什么?

大成拳的“大成”二字应理解为无止境。

吾拳之基础,多来源于传统,余虽尽心参求,对国术精粹内含有所总结,倡导新拳,立足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参究其理而重视体认,然吾辈诸人皆幼从旧学,虽在一生中为研求拳学精髓尽心效力,深研拳理,在继承前人之基础上,参以最新之现代学术,以解吾拳之奥,令其合于自然之法则与科学之规律。开其塞,通其理,方能解其学,参其道,而达其用也,日后门人如从科学、哲学等学术角度参究吾拳,释明理法,使拳学更进细研,如微理法,统一诸功,完善吾拳理论与功法之体系,使其适于现代之潮流,又不失传统原始之拳意者,

其功大矣,吾拳得传于后世矣。

拳拳服膺谓之拳,膺是心胸的意思,心胸中理解了是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松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习拳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失其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践形致用之实学,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

今之习拳者,多急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用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是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夫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变化是拳,不能变化不是拳。

2、 大成拳怎么教授与练习?

解拳之妙,而后得拳之妙,得练之途,而后悟用之道。

授艺切勿保守自秘,否则吾拳失传矣!本人不知切勿乱传误授,否则吾拳失真矣!然其功夫未达时授亦不解,当因人施教。

拳艺之精,始于初之正确,而后方能入正轨,研究越高级,其入手作为越应正确。

吾拳诸功各有其长,相互之间有相同处,有关联处,而又有互相不可代替之特点与不同处,习之日久,能入细微处体认之,自可辨也。

练拳的次第阶段非常重要,顺序先后不可错乱,否则不易有成,各种道理适用于不同的阶段,某一道理用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个阶段就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明白次第,知道拳论中每一句话的适用范围与阶段,简者不知,莫求繁深,小者不明,难通大意,犹如小学生学大学的课程,必定无法理解。

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而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杂,而在一意之应付。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自神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用功时,莫发急,应找个适宜的场地,利用大树的吸炭呼氧,和紫外线的杀菌力,再凝神静气的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混身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内空洞,外清虚,两手要慢慢的轻松提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粘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姿势之繁简,须体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极平易,研学术从不分今古和中西,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因为世人多不知,不用脑,不费力,并不消磨好时日,行站坐卧都可练习,这里边蕴藏着许多精金美玉和无限的神思,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体会到这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荡荡随他去,精力充满神不疲,注意顶心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疯如颠,如醉如痴,蓄灵独存,悠扬相依,海阔天空涤万虑,那管它日月星球都转移,只要你肯恒心去站立,自有你想不到的舒适,既愉快,又甜蜜,省力增力得力而舒适,这就是前辈不传的秘诀。

动时要于身外留有剩余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不见力处正是有力处,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下功夫。

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内,自然匀整。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

身外须有意,此意不定期存于身。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矣。意足不求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拳能得八面意,自然灵妙。

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

3、 实战

畏心存则侮。

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精神气势要逼人,得机发力,胜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所谓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

进退动转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自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哉?

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意所束,岂能逃哉?

两手结合,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封固,务须守着中线,两足钻进抽撤,保住重心,并无定位,踢踏如卷地风,纵横高低起落闪转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心,莫为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

大凡鸟兽多有无畏精神,它的智力不会增长,而特具的本能是永远存在的,鸟兽的头是灵活的,目尖锐,肩撑肘横,指弯爪拧,头颈更多增强顶缩力,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当会其意。

4、 健舞

运动是平易近人的学术,然而情趣无穷,古人大都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到清初就破坏无余,从前不论文人武士,无不精心研讨,文人善拳技,武士多能文,自清以来,拳学被湮灭迨尽,而舞道更是久湮无闻,殊不知舞道是启发人类天赋良能活力的一种学术,也是抒发感情、振奋精神的最高艺术,并且可以却病养生,陶冶性情,更可使爱好者延年益寿。舞道内分四项,即游龙、惊蛇、白鹤、挥浪。初练时浑身肌肉伸展,骨节起棱,头直、目正、神庄、声静、手指腕拧,有勾、搂、扭、错、裹、撑、横、卷之力,两足如在泥雪中求动,双膝提纵,力若抽丝,目光远望,手底留痕,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之后,方可进一步学练复杂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聆咐

2015-6-14 17:48:34

好多兽医在广场上义诊,楼主去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王芗斋著作集汇,祝楼主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秘籍

2014-12-17 16:49:14





旋力吞吐于无形  离向沉托要留痕

三角螺旋曲中直  滑车杠杆作用长





  此法为意拳之基本功。昔日从我习意拳之诸友好,能将此法操到好处者,千无一二。非我授之不详,实此辈未将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参透也,于此,特意指出,望后学者勉之。

习时,须时刻体认螺旋力向炸力之转化,借横走之旋力,发出竖撞之炸力。三角蓄劲,直线发力,进退纵横挥浪舞,起伏不定虚实睹,整体与手足动作之螺旋形,对方触及何处,何处即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倒地也,此法操之纯熟,自有不可思议之妙。此法为一项发力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扼要述之如下:



(九)烈虎出洞



  此法为意拳之遒放也,须利用分布力。

  设对方以双掌或双拳袭我胸部,其右足向我发起穿裆窥中之势。我出右足,同时双手同去,自其两手臂之下,沿其小臂内侧猛然向上遒提,将其两腕别于我之两手肘之内侧,与此同时,我上体与下肢运用对拉拔长之争力,迫使对方拔根提气,随即用双掌以卷挺顿放之力向敌之前胸推去,敌必被放出无疑矣。

此法之关键在于遒,遒中须有引擎之意,撑肩横肘臂腕卷提以引进敌身使之就我,上兜下坐,头足对拉拔长,用兜卷抽托之力以擎起彼身,使之拔根就我。若能使敌拔根就我,则我由遒变放之际,敌必无隙可乘,而由我掷出矣,故遒放之法,遒为切要。然须切记放非全然直推之意,放中须有顿挫之力,故双掌至其身,不许一沾即离,双手须沿其胸而下走,直至掌心无物感而后止。同时须借腿之力,以使双放之力均整适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此刻留心肩肘腰脚之配合,务求力之均整,习时切记遒时臀部不许越过后足跟,又须有虎生之势,放时腰脊垂线不许弯曲,须有斜中寓直之意。沾身纵力,抽身劲发,如烈虎之出洞,欲出而又入,欲入而又出,前伸后坐,争力均整也。



(十)雷霆击地



  此项打法为意拳之双把栽捶也。

  设对方低身下势,出右足向我发起穿裆之攻势,同时对手向我肋腹部打来,其手法似形意之马拍子或炮捶之双挫掌,来势甚猛。设我右足在前,遂将右足后撤半步,同时双手并去,自上捶入其两小臂之内,我之掌腕即用横撑旋提之力叼钩撑提其两臂腕,向我怀中引进其身,若敌有执,叫劲后坐,我则破执,乘势松钩握拳,并将后撤之右足进半步,同时我之双拳借上体与下肢对拉拔长之争力向敌之面及前胸击去,敌必坐地弹起,伤内而挫拧腰脊。

  此法之关键,在于整个动作皆须巧妙地利用地面之反弹射力。我之右足后撤半步时,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引进敌身,待敌后坐叫劲,我进步破执以发力进击,亦须借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增强我上下对拉拔长所生争力之直射强度。我力之方向并非平直,而是沿敌体而斜下,故我力递至敌身而达于地面,地面之反射弹力又有将敌体弹起之势,如是敌之腰脊之垂线即弯曲矣,故此法之凶猛,不仅在于击其胸腹而伤其内脏,更在于挫伤其腰脊骨焉,因此,此法所运用之力,犹如雷霆闪电,白天空达放地面,复自地面反射于天空也,习时,须时刻体认自发力,上下对拉拔长缩短之既矛盾又统一之争力,此种争力为集中力也。

昔日我尝谓意拳有拔地欲飞之力,更与地心争力,学者多各解其意,故意拳之某些断手之技巧也难于学到手,于此我再次提出利用地面反射弹力之妙,以克服双重不化之病,望学者努力为之。



三 神龟出水



  此法即大乘桩之展开式也。

(注:诸本均为“大乘桩”,疑有误。查王老文章,未见有将意拳桩分为大乘桩和小乘桩之说。王选杰先生有意拳之大乘、中乘、小乘之说,或为王选杰先生所改。另,神龟出水试力是意拳大式桩基础上的试力,或为“大式桩”之误,存疑备考)

  此式之妙,即在于上下对拉,提按之演,前后拔长形曲力直。其形象犹如大龟立游于水面欲浮而又沉,欲沉而又浮,时浮时沉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操练此法之技击性目的是欲使我之周身上下按之皆有漂木运动,盖化打无执也,故习时须体认反者力之用这一法则,上下对拉,提按撑错,前后拔长,搂劈钻刺,左右圆撑,骨藏锋棱,利用各关节拉力所生之分力,寻求其合力点,以达到技击之效用。然仍是三角化打劲始蓄,直线发力带锋棱,手握提按斜撑错,单臂杠杆克阻力,习时须体认我之两臂所生若漂木之力,此单臂杠杆力之妙也。习时须体认地面之反作用力。盖此式之全部精神在于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之生皆成对成双,有向前之作用力必有向后之反作用力力与反作用力,作用于一条直线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灭,性质相同,互不抵消。技击发力时,我之前进或后退之虚足-对地面施加之作用力愈大,所发之力亦就越均整。故技击时,为增强作用力,以获得大小相等,性质相同,方向相反之反作用力。在周身三角蓄劲之外,还须善于利用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时所生之集中力即为反作用力。又须知我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足尖一点地,即为单臂力杠杆也,此种单臂力杠杆所生之反作用力与我上肢单臂速度杠杆所生之作用力,既矛盾又统一以合成断手制敌之均整之力也。操练此式时,还须注意使我之整体重力作用线常保持在两足支撑面积之内,以稳定我之枢纽平衡。欲达此目的,又须顶上意空灵一盖我之头颅,系一平衡杠杆也。拳家所谓“虚灵顶劲”,即指此也。故习时,头不许前低,不许后仰,以与手臂虚足之单臂杠杆相配合也。故于别处,我曾将此桩法,名为杠杆桩,实非无故也。

神龟出水之式,既为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述如次。



(十一)金戈铁马



设对方出左足起左手,欲击我之头部或前胸,我向其左足之左侧出右足,同时起右手,以旋提撑卷之力,利用我右前臂速度杠杆之特点,动小而快猛,横截其左前臂或其肘部,我之右足利用地面反作用力配合我右臂之作用力,将对方擎起,此际敌已拔根提气,我乘势将所进之半步撤回,同时提起右拳随即下落击对方之腋肘部位,落手是点,往下延续成面,使炸力的分布力之形式递至敌身,配合此项动作所撤之右足仍须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起手旋提敌臂肘须藏身,落手击敌旋提,其藏身而起,束手而落,前进后撤之势,实如执金戈、跨铁马,驰骋沙场之古代将军也。



(十二)惊蛇入穴



此法即钻刺也。

设对方平起右手欲袭我之胸腹部,我则出左足,两手并去,左前右后,左前臂自下以惊弹之力横截其右前臂,左手以指拳击其右肋部位,同时我右手自上拍打其右手背,我之左右两臂以对拉拔长之势将敌之右臂撑住,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彼必被掷出。如我所出之左手为拳,击对方之肋部,并左右互换,连续使用,此即意拳之连环马,厉害无比。此法亦可用于对付对方之高路手法,我即以指拳刺对方之面部。此法之关键,仍在上下对拉,前后拔长之争力,尤在前后之拔,用退步发力之法最为适当。故习时须体认前后拔长之势,前手进击之作用力与后退虚足蹬地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线,犹如长蛇之受惊。



(十三)顿开金锁



此法为意拳之撕也,系利用逆向之平行力。

设对方出右足双手向我胸腹部袭来,或对方抓我之两肩或两大臂,如掼跤者然,我亦出右足,两手起于彼两臂之外侧,左手向我之左前方推对方之外肩头或其大臂之外侧,右手向我之右后方钩拉对方之右腕内侧或其右小臂内侧,我之一推一拉之力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须平行,同时生成,同时消失,尤须借助腰脊之拧摆横摇与所出虚足之蹬地力,腰脊四肢配合无间,力必均整。如是力至敌身,彼必整体转动,而拔根翻出矣。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之逆向平行对拉拔长,如以拇指食指拧钥启锁之力也。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习时还须体认推拉二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可太小,小则无力,然亦不可太大,大则力散,须大小适当,方为妙也。



(十四)老僧稽首



此项打法为意拳扣挂之法,内有撑抱,仍系利用单臂杠杆力也。

  设对方用右手击我面部,来势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则退右是,双手并起,左手掌心挂其右小臂内侧,两手掌一合,须有钳夹之力,随其右手之冲力,我合十之双掌夹住其右小臂内侧向我左后方掷去,敌必拔根前栽,不打而自蹶矣。此法之形象,颇似僧侣之合十稽首,实利用速度杠杆力也。

设对方以右手击我之脐腹部,来势亦凶猛异常。我如用横截之法甚难断其来手,我仍退右足,双手合十并去,以左手臂之外侧扣其右手臂之内侧,同时我之右手与左手合十并拢,以双臂之力引进其单臂之力,敌必前栽倒状。此法之关键,在于两臂运动速度要快,速度愈大,则其动量也愈大,两臂须在最短之时间内通过其工作距离,缩短其力作用时间,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猝猛均整之发力方法。



(十五)狸猫追鼠



此法即双撞双推之法也,仍须利用前后对拉上下拔长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设对方叼住我之双手,并向其怀中用力,叫我之整体,欲将我引进而制之,设我之右脚在前,我无执令彼亦无执,我顺执就其引我之力将双拳向其胸腹撞去,此际对方必后仰,以避我之双拳,如是,彼招我之双手之劲必松,但其劲虽松而形未松,我随将双臂之均整之力往下一抖,上下拔长,彼必松开前手而前俯就我。我再起双手击其胸部,前后对拉,以均整之力将对方击出。此法之关键在于破其引我之力,一般情况下彼必向其两侧,即或左或右之方向引我,而在我虽不许有执,但必须将其引我之力变成逆其体之力,此法即是随中有牵之法,此法用好,其他动作则随之适当得力。故习时,须始终保持力之直射,须体认我上下拔长是为了更适于前后之对拉也。习时,其形象犹如俯身前趋,彻底地觅物之状,双手下落有声,而步履却似猫轻,故曰狸猫追鼠也。



四 鹰戏封姨



此法即鹰桩之展开式也。

  昔日我曾提出“与大气相呼应”,“利用宇宙之力波与地心争力”,“体认空气阻力何似”等说法,学者多莫解其义,因之于试力与断手之道亦多似是而非。

  奈人体之所以能有机械运动,实外力为其原因,如无地面给人体一种反作用力,则人体根本不会机动,技击尤其如此,不借助地面之反作用力,根本不能达到技击目的,此即“与地心争力”之义也。如我由技击桩之站式过渡到技击桩之展开式,乃由于我之整体通过我之一足向后下方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同时地面应通过此足给我之整体以一个反作用力。在此反作用力之推动下,我之整体始获得向前之加速度。空气阻力亦是一种反作用力,以分布力之形式作用于人体,有时作用于人之某一个局部,如左手或右手等。技击时须借助于此种反作用力尤其是利用呼吸之弹力,此即“大气呼应”。体认空气阻力之义也。又如人体走擦拉步时,有向心力(离心力随之)生成,此表明有向心力作用于人体。当人体之擦拉步停止时,向心力消失,此表明向心力亦不多作用于人体矣。凡此种种之合外力,即所谓之宇宙力波也,欲达技击之目的,不利用宇宙力波,则无米而做炊也,诚然,意拳注重内劲真力,亦即本能活力,然唯有内劲而无由发之亦徒然也。人体筋肉遒放之内劲须与宇宙力波相配合,二者相反相成,所谓高超之技击家,实乃利用二者间统一矛盾之能手也。此式之技击效用,在于依本此式所设计之姿式而运行,以体认宇宙力波之妙。

  习之恒久,成本能反射,遇敌自能得心应手,应付有余。此势之运行,仍依本三角蓄劲(形曲),直线发力(力直)之法则。我之整体各关节皆成钝三角形,各关节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弹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筋肉支撑遒放之条件下,借助宇宙之力波,此种弹力势能即转化为弹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遍体弹簧似也”。故习时双臂向意向之方向伸缩遒放,借助于宇宙之力波,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其势如苍鹰之翔行,俊鹘之横飞,似有我不知我乘风力耶,或风乘我力耶之慨。

  习时,我纵横往返,高低起伏,进退发力。我之整体重心不断变化,其与地面之相对位置即潜蓄一种重力势能。在意念领导,神经支配与腰脊拧摆横摇,虚足蹬地之条件下,借助于宇宙之力波,此种重力势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此即技击之所需,所谓“浑噩逆体”者也,其势如神鹰之顺风提兔也,有如游龙之逆流出水,此即直线发力之要也。我于别处曾提出“劲潜百体内,力夺形骸外”之说,学者费解,故于此处扼要述之,望学者体认操存久之,自觉奇趣盎然。

总之,此法之妙,是一弹一撞,弹中寓撞,撞中寓弹,然仍系依本形曲力直之法则。此法既是一项基础试力,又系一项断手模式,从中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十六)烈马奔放



此即钻裹践,仍系利用地面支撑之反作用力。

  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部或胸部以上之部位,对方同时出右足欲取我之中央。我亦出右是,但只半步,放于其右足之内侧,有套钩之势。我同时起右手,手掌向外,以小臂前部之外侧截击彼大臂前部之外侧,一接触我即以均整之力撞其大臂,随即我猛转我之小臂,以裹吞之力略引其身,于猛转小臂之际,我之右手已握拳,以钻挺爆炸之力向彼之面部或右侧之动脉部位击去。此法之关键,在于开始之一撞,此一撞从我之角度亦是竖劲,从对方角度看是横劲,借此一撞,务使对方之整体来一个四十五度之转动,方为妙。此际彼必拔根提气,顺势我裹吞以发力进击则回旋有余矣。撞之所以成功,取决于我所出虚足之蹬地与我腰脊之拧摆横摇,两个动作统一协调,使我之整体动力势能变为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小臂外侧之锋面传递到对方之整体,彼若功力较浅,彼不仅整体转动拔根,而实有翻出之可能,为增大力之直射速度,我可用左手撑助我之右小臂,同时,亦可避免我右臂关节之病。

  设对方功力较深,当我以右臂撞彼时,彼却抗劲有执,我则顺势翻手裹捋其臂,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在发此动作之同时,我前虚足一点地,以助上肢吞引之势。当我后撤之右是一蹬地,我裹捋之右手即变拳进击对方之面部。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右手裹捋吞引之形,力是向后而我前足却前蹬,此是前后对拉。当我右手由裹捋吞引变为向前进击之际,而我前足变为后足,却向后蹬地,此仍是前后对拉。在此前后对拉拔长之过程中,我之整体重力动能借我右拳之锋面传递至对方之整体,彼必负伤翻出。欲使我力均整适当,必须利用地面之支撑反作用力,尤须切记我进击之拳必须指向对方之面部。盖我后足蹬地时,所发生反作用力之方向是斜上方,亦即我之后足及其蹬地时反作用力之合力皆与地面成一锐角。欲充分利用此反作用力之效应,须使此项力与我右拳所发之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是则着敌之力必均整。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体认各项力之运用,运动速度之快若雷霆闪电,其行形似烈马之奔放,而其神意则又如秋霜之肃草木也。习时还须切记,若不利用呼吸之弹力,亦难得此法之妙。盖我之内劲整体真力中,除筋肉遒放之拉力外,发力之际某些器官如利用适当,则为动力,如利用不适当则为阻力。横隔膜即为此类器官,于发力之际,我之呼吸与大气相应合,气沉隔膜下,所谓“气沉丹田”,则发力适当,如隔膜发紧,气浮于胸,则发力必不能均整,发力时若呼吸能与大气应合,无论以呼气之法或醒气之法,利用声由内转之功夫,则力必均整。此仍系利用宇宙之力波也,故习时须以声辅也,用时亦应如此。



(十七)俊鹘舒翅



此法与上述第二法略同。

  设我裹吞对方之力并引进其身之际,由于彼身向前俯栽,身势过低,若用直拳击其面,则我发力即有不及之虑,故必顺势横击,我之右臂手心向下,以我右小臂内侧为锋面,横击对方之面部或胸部,对方亦必负伤翻出,此法只适于退步发力,若用于进步发力,则先出左足而右手进击或出右足而左手进击,习时须体认此种发力之道。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仍须利用宇宙之力波,要有大鸟乘气流直飞横游之势,故喻之曰俊鹘舒翅也。



(十八)浪力三顿



此意拳之头击肩打之法也,仍须依本人体重力动能之法则,亦横走竖撞之打法。

  设对方将我之双腕皆叼住,其形劲皆甚扎实,且将我之两臂向左右两侧张开,其右足在前,彼随时即有起左足欲撩我腹裆之势。此际设我右足在前,我即用右足猛然蹬地,借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我之双臂猛然向后撑去,将对方引进就我,我随势以头之前额为锋面,借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撞其面部,彼必负伤翻出。设我右足蹬地之际,左臂后撑,而右臂即向我斜下方撑去,亦是意欲将彼引进就我。我乘势用左肩头撞彼之左肩头,对方亦必翻。

  设我左足在前,则左足蹬地之际,我之右臂向后撑出,引进彼身,我乘势以我之右肩头撞彼之右肩头。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腰脊拧摆横摇之浪力,以此种浪力将我之重力势能化重力动能,而递至彼身,以头或两肩为击敌之锋面。故习时须有浪力,在浪力之带动下,使重力于我之整体之某一局部锋面而传至对方之身体某一局部,以夺其重心,此即撞打之妙也。故习时须: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两臂具己头 妙在蹬虚足



练时也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同时仍要体认宇宙力波之微妙。



(十九)寒鸡立雪



此法亦是横走竖撞之法也,仍依本上述法则。

  设对方出左足并起左手击我胸腹部位,我出右足起右手以推挫裹抱之力,横截其左手,吞噬其力而引进其形,待其形略前俯,我之右手猛然自其右小臂之上向其胸肘部位翻扬横推,同时我起右足向其左小腿之臁部横踩,上下之动作须做成一个动作,对方必被撞出。设对方来势甚为凶猛,我在横截其左手时,不出右足,而却退左足,在右足蹬地之际右手变翻扬,同时左足借蹬地之力立即起而横踩对方之左小腿,对方亦必翻出。此法之关键系利用来回劲所生之浪力将我之整体摇推起来,以发挥重力动能,将对方撞出。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其迂回曲伸,重心移行提顿之势,犹如游龙之戏鹤,寒鸡之斗惊蛇也,此法为鸡桩之展开式也。习时还须切记,所起之横足不是踢亦非蹬,而实是以踩之形式将我整体之重力动能传给对方,与上肢之横推配合,实为推撞之法,所起之横足不宜过高,以不过对方之膝部最为适当。



五 腾蛟挟浪旋



此养生桩之展开式。

  此式为断手技击断手模式之一,系利用向心力及其反作用力离心力,仍利用离向本囫囵,陡顿离向之法则。以腰脊为竖轴,两臂前伸,左手在前出左足,右手在前出右是,左右互换,整体转动不已,进退发力,力生于足,劲贯指端,其势若腾蛟之破浪前进,力波起伏,旋涡滚滚,实有横扫鲸穴之意也。

  习时须体认离向二力之功,向心力作用于我之腰轴,而离心力作用于我之两手掌,特别是前手。当我双手触敌,借所进或所退之虚足蹬地力突然停止旋动,向心力停止做功,离心力同时消失,我之双掌循惯性力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此种直射力始为技击断手之所需也。离心向心同时生成,同时消失,生成之际,你蓄劲之时,消失之时,为发力之际,我之整体旋动之时,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身若旋球也,整体具锋棱,盖圆中有直也,故此法所试之力,实为惯性力。

此法之关键,在于突然中断离心力,此即所谓陡顿,技击断手所需要者正是此类陡顿之力也。由此式可以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分述如次。



(二十)榔头拷打



此法系依本惯性力,顿打之法也。设对方出左手并左足,以直拳之形式击我之胸部,我出右足,双手自下起,提挂卷对方之左小臂,以右拳横击其左肩部或其左大臂,以腰脊为竖轴,整体作一百八十度之旋转,所出虚足一蹬地,向心力即中断,借陡顿之力,将对方击出,其势如抡榔头以击物也。设对方来势甚猛,且有穿裆之势,我可用退步断手之法。

  此法之关键,在于我双臂旋转时须曲蓄,陡顿之际却须直伸,盖因离向之力同时消失之时,我所出之右拳有循惯性力沿切线作直线运动之势,在此我之右拳在接触敌之左肩或左大臂之际有一种摩擦力也。

  此法之妙即为吞吐,而吞吐无间行也,引进其力即为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不可草率从事。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以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带动两臂之旋转,以两臂之旋转吞噬敌力而引进其身,使用时甚为得力省事。毫无拖泥带水之病也。

此法仍是利用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盖我整体之重力系一种分布力,故我用此法发力实即爆炸力之运用也。



(二十一)脑后发炮



此法仍为利用惯力,触敌时爆发为炸力。

  设对方出右足,起右手欲击我之面部,我出左足,双手并去,右手以刀裹之力吞噬其力,而引进其身,左手旋出握拳击对方头颅之丘脑部位。我双手之动作,应不用局部之力,须借腰部拧摆横摇之力,与所出左足蹬地时之支撑反作用力,同时吞噬其力并引进其身,务使敌就我而击之,如是方为妙也。此法若能操之适当,能使对方毙命,故学者宜慎用之。

  同时仍须体认三禺象本囫囵、陡顿离象分一之法则。须使我整体重力势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以炸力形式递至其身,亦即我之整体于发力时必须上下拔长,前后对拉,左右圆撑也,不如是则力必不均整。故运用此法以击敌,力如炸药拳如弹,手至敌身力分布,此即曲中寓直之炮捶也,同时仍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

结论

  意拳之断手,共分五式二十一法,皆以力之运用为主。整体发力,锋面触敌,借宇宙之力波,发挥本能活力,非局部片面之法也。习之恒久,自不难升堂入室,而得莫知至而至之妙。应掌握之法不宜过多,多则临战时必被束缚,盖不果决故也。

  此文系我暮年发病时所作,写作时常有笔不从心之感,然此文之要义却了然明畅,一曰劲力均整,二曰三角预应,三曰单重发力,四曰无法即法,法在无念,五曰提顿吞吐,沉托分闭,六曰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学者能于此六义中有所体认,则于意拳之道盖亦思过半矣。

我常感到天地间之学问实无穷尽,而笔墨又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蕴也,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



                                王芗斋

一九五九年于天津
习拳一得

      王芗斋

    普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一切事业;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与否在于平时修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不合于卫生。须要详加研讨,并经实际的考验。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常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以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赤白血球的数目,至练习一个时期以后再行检查,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所谓正常的运动,是指适应人体的自然发展的运动,惟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使全身的细胞及各种器官发生高度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呼吸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燃烧作用;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与细胞以一定的刺激,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体力与健康,若运动不当,则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运动过激或运动不适当,不但损伤健康,甚而戕害身体,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呈急性心脏扩张,遂不得不停止其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具体细胞的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之筋肉虽已呈疲劳不能忍受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觉到较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是以其个人的筋肉心脏所能负担范围以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而达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使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在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筋肉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之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形之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要知拳学的运动,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种运动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殊学术,但从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凭主观而能简单了解的,若主观的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也不动如何能长力,如何能练好身体,那是根本没有认识。实则就是这样站着不动,不但能很快的增长力量,而且能够治好许多在医学上治疗不好的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医学与预防医学上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是一种最合于生理的运动方法。

  至于一般的运动,有的失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的发达,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复原,一经运动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见著名运动家和运动成绩优良的青年,而研究学术课程反多落后,这都是运动不当所发生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至于过去拳术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凡此种种,皆与运动生理相背驰。要知道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造,但须根据原则与事实继续不断的求创造,然须切实再切实,所以良好的运动必能发挥其具体聪明,与读书足以增长知识而能致用之理并无二致,所以运动无论如何不能过激。若再详细分析现在的运动,都是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设的,而忽略了四十岁以后的壮年人和老年人。实际上惟有四十以后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忽略了这些人的正当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失。以运动的原理来讲,静、敬、虚、切,是习运动的要诀,同时还需要浑大深戆的精神来培植他,如运动时不许闭气,心脏搏动不许失常,横隔膜不许稍紧,都要常识丰富的人方易体验,至于六十岁以后的人若求技击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的健康则实非难事。

  学习运动大致不外三个目的:一、求卫生身体健康;二、讲自卫;三、寻理趣。

  求卫生使身体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若矫揉造作,蓄意别为,则徒然扰乱神经消磨时日,再要激烈的搞起来,则终将受害而影响健康与生命。运动的结果能使身体健强,进一步就要讲自卫,所谓自卫,不外是希冀倘遇不测,受外敌侵害的时候,伸出一拳半足即可压倒群流,若习作到纯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议和语言难以形容之妙。

  但是自卫与卫生有不可分离的联带关系,首先要身体健康,继而身手敏捷,力量过人,方法巧妙,才能适意而行。可是要想增长力量,却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动作迅速,锻炼时以不动为最好,若是觉得枯燥无味,或是烦累难支,也不妨稍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义要深切,不须要形式上作出来。形式上作出来,就如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这样方向可能逐渐的体会到四肢百骸各种细胞工作如何,不致使体认漠然滑过,这是学动的最简单的条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观,表示灵敏,不惟毫无所得,反而根本消灭的希望。

  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参杂其间,可就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净了。

  这种运动极简易,可以一目了然,收获也极快,不过须要不用脑力,不用气力,不单独消磨任何时间,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方可奏效而有益于身心,若想耍花样,示强威,必将终无所成。

  这种运动虽简易,而有绝顶聪明的人愈学愈感觉其难,竟有终身习行,苦心锻炼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学非常就无异走入了歧途。

  至于这种运动的理趣是无穷的,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愿略举一二原理,竭诚欢迎同好者参研究讨。

  如动静、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敛、遒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参互错综而为的。作到圆融的圆融,还要反回头来学初步。这一切一切是不能分开的,要分开就永远不能认识这种运动的真谛。

  在这种运动中松即是紧,紧即是松,并且要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要实虚虚实得中平,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

  以上是为初学求力的人所说的,若不依照这种规范来学习,终身锻炼不能识,果守这种规范来学习,一生学之不能尽。至于试力、运力、发力、蓄力,以及有形无形之种种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不具论,若非逐渐的搜求、钻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其实一经入手便感平凡无奇,非常容易,因为这是一种平易近人,一法不立,无法不备,虚灵守默而应万物的运动,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触类旁通。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

  习拳主要的是首重卫生,其次自卫。习拳能使医药无效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很快的都能恢复健康,使劳动者劳而晚衰,使失去劳动力者能够恢复劳动,这样才是拳的价值,这种运动可以说是运动的休息,休息的运动。

  自卫是技击的变象,学技击并不是社会人士所想象的这手这么用,那手怎么使的,所谓技击既不是那样的复杂,但也不是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而是首重修养,再按身心锻炼,试力及发力,循步骤学习,才可以逐渐的进行研讨技击,否则恐终于是非莫辨。盖修养是先由信条及四容八要方面作起。信条是尊长、护幼、信义、仁爱、智勇、深厚、果决、坚忍。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是静、敬、虚、切、恭、慎、意、和,有了以上沉实的基础,才能说到身心的锻炼。锻炼首重桩法,同时研讨关节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单双重的松紧。单双重不是专指两手两足的重量而言,头、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四体百骸,即些微的点力,都含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至于撑三抱七,前四后六,颠倒互相为用,则不是简单笔墨所能形容,总之,大都要由抽象作到实际,这不过是仅略述其目录而已。

  试力。力之名称甚繁,难能具备。盖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无论作何力的练习,也得要形不破体,意不有象,力不出尖,只要力一有了方向,就是出尖,也是有穷的、局部、片面的,动作便呆板而减低力量的效能,并且断续散乱茫无所从,较技如牛斗,而趋于死僵之途。试力要从假想去作。假想是无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断的,也是无往而不浪的。拳学这种学术,都是要由空洞中得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精神意思要实足,而不求形体相似。

  发力。要发动这种力量的功效,须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种力学的知识,然后与大气的力量起应合。能与大气起呼应,才能利用波浪的松紧,要知发力不是注重击出没有击出、击中未击中,是要看自己本身发动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体螺旋的错综力量,和无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轻松,准确,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发动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条件,始有学拳的希望,至于能学与否,则又当别论。

      论存意与养气
            王芗斋


神、意、形、力、气、法并重,在练习及实际应用之时,要求做到:

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其基础练习则为存意与养气,意存则神足,气足则力具,神意足则形骸自然,而法自合于自然矣。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但见性明理之后,则应向身外寻求,意在宇宙间。“提气固非,沉气亦属弗是”,气充遍体方能养生增力,而全身之“毛孔呼吸”尤为重要,其功用大于鼻息也。

所谓拳者,乃锻炼精神气质之工具。运动肢体,使筋骨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属于气质锻炼,至于筋骨如何而运动,则属于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支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须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知吾人之运动源之于意,而意之于身有统一全体之性。知悉之,觉察之,应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争力之发生,及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以外,尚须有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此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化之妙也。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体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意离开自己,此不合道理,若只看自己则更为不妥也。

习拳须聚集精神和气质,养练合一,方成其为拳也,欲达此境,须求之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欲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长,欲速则不达也。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素。制止之法,惟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之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者是也。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青蚕吐丝。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一,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之运用也。顺拖逆送,互根互用,同时并俱。

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去二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则得之矣。若先知如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虽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之途径也。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而写意二字最妙。意非从外面来至身内,而由

身内达于外界,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终无所获,恐身心反为之伤也。

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以言存?所谓之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勿庸再赘。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洽于时机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之时。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也。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意,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念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也。

先哲论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听,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多生于欲望,应以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尔雅云:勿念勿忘,用来解释勿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能臻于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若论养气,气调则妄念灭,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心意定则神足气充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溢,情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人手,舍此则终无是处。

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应以神、意、形、力、气、法并重,而首言气也。其养气之法至简至易,合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无声,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今言气者须知此气乃指呼吸炭氧二气而言,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乃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所谓气功名手者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怯,而身体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其用,此人身之原动力也,故欲力之强大,须从养气人手,此自不待言也。

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以呼吸之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其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至操拳之时,莫可推测,动也灵妙,静也严肃,无不基于此气。非养之有素者,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勿哉。

今之讲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中以求充实,多致气结不通,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之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来鼓荡,亦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方得养气之真实功夫。而后得古人所云之浩然之气,渐明至大至刚之奥蕴矣。

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已得其真,其实不过口云如是,孰不知盘腿一坐便不自然也,即练之无害,亦必无所得,只是一时之精神清呼吸静而已。

气贯周身为养气要诀,气非通畅,全身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因呼吸运动而使周身细胞产生代谢,故呼吸运动乃习拳之基本功也。从此基点而演变之动作,自为合理之动,动则自如,然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已之气,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孔之呼吸与鼻息相应合,而其功能大于鼻息,而世人多不知此,故今之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于毛孔呼吸。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是免去急迫短促之鼻息,而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相应,故日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之用恐难人妙境,以其不明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

肺活量增大,在于松肩虚胸,努胸挤背者误也,一试自知。习拳要虚中取气,而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梢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下功夫也。

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使得此道之真主宰和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而用神用意一语,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实则未也。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气而失于自然也。所谓用意,是以意念体察使气归自然,全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则助,助则暴而乱真气,后能用则勿忘,得于自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

养气专在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调而自调。其法以目注视远方,假定一标点,神合意合光综合。我动时使标点随之俱动,标点放大,其光如轮。起始作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成一直线。练习日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作,则气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矣。

气贯丹田,气沉小腹,为近来拳家所乐道。要知提气固非,气沉亦属弗是。求沉其气则不能自然,实不若听其自然,不加注意为妙。先哲有云:气不养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非如今之拳家只言丹田也。

既得养气之道,功夫一到自然充实周身,无处不到,惟腹部固发力之运动

之不同而有松圆与实圆之别。松圆:气极静之时,其气至平,贯达周身,浑噩

一致,此乃常态也。实圆: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之现象,

头顶足蹬,手张胯坐,气注于腹,此乃变态也。
养生桩漫谈
                  王芗斋
序 言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以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小册子,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养生之术,既长外游各地,访名师寻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养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素问篇》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养生术的梗概,因此术的姿势,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养生一道稍有心得,深愿贡献给广大人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养生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鲁,学识浅薄,单纯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养生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之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海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第一节 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籍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养生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文虽简单笼统,但意义深厚,先哲把它列入《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养生术,另一方面凡药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疾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医疗,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独立守神。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经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派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信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养生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由青年时代略识养生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籍,细心体会,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他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 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时不尽在姿势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秩序,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特效,五十年来无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都有效果。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说提炼精华,洗净糟粕。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身强,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组织有毛病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第三节 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养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燥、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质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

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积极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攻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暴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摒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戆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无动不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是枝节片爪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失调,要浑身轻松自如,心旷神怡,好象沐浴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作到心安神定,摒除杂念。

还要注意四容五要。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练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在练功方面来说,就是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义。

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的,病症不同,其有关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训练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条件、习惯、修养、性情以及其他各种特点,对于设式也有一定关系,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适当的姿势和运动与休息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负担的轻重等,教者对此自应充分了解情况,作适当的安排,学者应注意掌握,慎重锻炼,不可忽断忽续,任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快,并防止在锻炼中发生不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初学时多有怀疑、幻想,或任意活动,或拘泥执着等现象,须细心体验,待体验充实之后才能解决。主要是师古不泥古,谨守师法未易有得,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劳动。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但执着己身,都是错误。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来持,若本着以上所谈切实用功,细心体会,自不难得到万变无穷,奇趣横生之妙。

第四节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锻炼

关于《内经•素问》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大医师们早已说过。在此我对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养锻炼,稍加补充。

独立守神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备一下,应首先着想游于物初,静会全机之意。视同植物外形不动,内里却起着根生、发展、顺逆、横生的变化,万不可走入一招一式断续的方法,那就是破坏无余了,局部运动纵然有益,长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运动。

锻炼时要永远保持意力不断的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达到舒适得力为原则。锻炼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洞,外要中正圆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杂念,扫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变得好像一条空口袋挂在天空,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有如躺在天空地阔的草地上,又象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不练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怎样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炉大冶,无物不在陶熔之中,并尽量吸收一切杂念,来则熔之,不久杂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绝杂念,则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神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锻炼时还要有这样的意态,使肌体和大气相呼应,自然而自在的发挥整体和本能的作用,不可有丝毫的矫揉做作,一有矫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坏了整体和本能的作用,所谓这种运动是一种人体本能学术,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意义,就在于此。

锻炼方法虽简实难,初步锻炼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由不动才能体认到四肢百骸的一动而无不动之动,如此神经始易稳定,热力才能保持,自然地增强新陈代谢,有了这个基础而逐渐学动,才容易体会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之动,然后才能体会到大气的压迫,松紧力的作用,也就不难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动荡枢纽之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同时起着刚柔、虚实、松紧错综、表里为用之动,至于假借一切之动,言之太繁,姑不叙谈,全体就自然地发挥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联,前后左右都相应之动,以上是试验各种力的功能作用,盖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锻炼是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微动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骸失灵,并有注血阻塞之弊。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体,无形能神聚。

先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要注意从拙笨里求灵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体。用功时浑身大小关节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犹虎豹,气若腾蛟,而神意之放纵有如巨风卷树,拔地欲飞,其拧摆横摇之力,有撞之不开,冲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之势,外形拙笨,意力灵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体,学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功夫,这一步功夫表面好象另是一种,其实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关联的。没有这步功夫作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持久的能力,这虽是肌肉锻炼,但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这种运动,加强运动也是减低疲劳,减低疲劳正是加强运动,锻炼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调配适当,使患者在不觉中就增强了耐劳持久的能力,并尽量减免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达到舒适得力为止。

按:筋肉锻炼是进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节提纵、形曲力直、神松意紧,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进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学。

第五节 调配方法

一、肢体调配:不外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身肩肘足膝胯各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体会得到的精微细小之处,也都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撑或力量的称合,肌肉的联系等法。

二、内脏调配: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根为用。

三、时间调配:是以学者性情浮沉、体质强弱为基础,总要不超过负担能

力,不使思想上产生烦闷或厌倦。

第六节 养生站桩歌

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多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它异。

再谈试验各种力,名称用途各不一,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具体、局部、自动、被动及蓄力,有定位、无定位、应用和练习,大都是骨藏棱,筋伸,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斤,曲折路线存松紧,面积中分虚实,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任转移,精神犹怒虎,气质若灵犀,身动似山飞,力涨如海溢,这种学术并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体的切实。

第八节 基本姿势

运动的特征,是在运动中体会身体内外的动态变化,如何使浑身大小关节,都成钝形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积,尤不许有执着点,而是轻灵浑然,想浑身血液循环有如水钻沙之意,按之如水中漂木之力,而全身又象湖水空舟,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听其自然,这种神意的表现是随着个人的风度、性格、天赋、特征以及年岁的老幼,体质的强弱,和用功时间的长短,病情种类之不同,当然就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表现。

因此,说明这种运动,必须根据一切不同的条件,深切体会,逐步加强,随时调配,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运使变通,使局部跟着具体起作用,经过锻炼大都有效,如某处有病就治某处,非但无效,且恐有损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而精神力量等一切就都不够了。

按:调配方法,一有形,一无形。有形的是姿势、骨骼、肌肉,无形的可就无穷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也就不是几个姿势所能范围,但姿势确为神意的代表,按照轮廓来说明神意,所以姿势也是需要的,不过要把这种运动完整地用图表现出来,目前因客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还作不到。

第九节 练习站桩的体会和常见的现象

随着各人身体强弱和病情之不同,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感觉及表现亦各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练习十日左右就能体会到站桩的好处,感到练功之后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练功的进程逐日增长的。有的练习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麻胀等现象,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它缺点所致,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的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至于不觉疲劳的有规律地颤动,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抑制,也不要有意识扩大,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练功过程中的好现象,病愈之后自可消除。

第十节 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

站桩能够调节神经机能,调整呼吸,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因而对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以及新陈代谢各方面的病症,特别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经过四五十年的经验,其效果虽因人因病而异,有大小快慢之别,但除去随学随止之外,没有疗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病愈之后继续锻炼,大多收到转弱为强,老而益壮之效。

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对于过去的经验不但未能总结,就是学者的人数姓名等也无法统计,现在为了供大家参考,只好将最近一、二年来对于站桩治疗各种病的一点体会,分类略述于下:

高血压——神经性的收效较快,官能发生变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状动脉硬化收效则较慢。

神经衰弱——一般的头晕脑胀、头痛等症状较易治疗,收效的快慢主要在于能否稳定神经,已经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收效较慢。

关节炎——一般的风湿性和多发性关节炎都易于治疗,属于后遗病或先天性的关节炎比较难治。

气管炎——气管炎的种类很多,大多有肺气肿和心脏喘的症候,得病不久者,收效较快,先天性的不易治疗,但和年龄、体质、性情及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只要耐心持久的练功,饮食起居多加注意,也是可以治愈或减轻的。

肝脏病——肝肿和肝硬化只要耐心地适当地练功,再注意饮食和环境方面的保养,可以逐渐减轻以至治愈。

胆囊炎——经历过的胆炎患者,大多已作过胆切除的手术,有的已经转为肝脾病或神经衰弱病,根据过去的几个患者来看,在练功过程中病状是逐步减轻的,痊愈的前后效果都很好,将来能否把握,尚难预测。

肺病——只要按照步骤适当地耐心练功,再加注意饮食保养,一般都可治愈。

半身不遂——要耐心练功,持之以恒,一般是可以治好或减轻的,但此病最易复发,必须一面练功,一面避免生气、着凉、劳累方可,如舌头手脚都坏,就不能治疗。

胃肠病——疗效良好,但比较迟缓,病情较轻者三四个月可好,病情较重者须八九个月,三五年不等。

精神分裂病、筋肉失和等症——比较容易治疗。

心脏病——经过的患者,大都效果良好,但这种病的调养主要是在个人性情和生活环境,如性情和生活条件不好,就见效不显著。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简介:本文录自1940年北平《实报》发表的“大成拳宗师谈拳学要义”及《新民报》发表的“大成拳宗师访问记”两篇文章,今天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为观摩拳术起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各界,借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问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绪卅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饱尝风霜,卅余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学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于报章先后评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误会,故极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己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背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然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意见?

答:学问之道借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访,藉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识,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杂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非仅使身体外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动为什么,静为什么,结果是什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什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一)基础练习: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二)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舆有勿助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业随身注:据刘正先生在《意拳正轨》〖2008年5月第一版,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考证,本文作者为羡渔先生,此上半部分自1940年6月27日开始连载。)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夥,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有之。盖提倡一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竟,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掺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借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习者甚多,只因功力造诣之不一,识鉴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欲使斯道崩溃,永坠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丑态百出之日矣,诚可惜而复可痛之事也。幸我拳学前辈,秘有传人,遂留一线光明。近二十年来各地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学轨道。其实学术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都以此为生,对于拳学根本茫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愿指明其人,以留谋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宣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问:与闻先生之论,道破国术之要道,别开生面,另辟一新途径为同人谋幸福,但亦有云指谪太极拳仍有过当之处。

答:鄙人识道尚浅,非敢云别开生面,不过遵前辈传统推广而已。在太极门中,余之好友极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处,亦因该拳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较多之故,尚不吝指谪,否则亦早不屑论矣。谈到实在批评的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余总角时曾闻有丹士张三丰先生之名,及长外游,得识各家同仁亦惟习太极者夥,故对该拳怀疑已久。闻该拳为张三丰先生所传,故余早有卑视三丰之意,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该拳绝非先生之传。其实是与不是没有一些关系,就即便是三丰后裔未得其要亦无足论。三丰先生之传人不知为谁,想当不及三丰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个人得传之真伪与否。况今习该拳者,各人各样,理论不一,任意伪造者乎。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糟。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什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什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闻该拳有机坛扶乩而学技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之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问,如有见教,我更当扫径欢迎也。

问:先生批评太极拳之错误,自当承认,然友中习拳而得健康者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评似有失当。

答: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之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问:拳术之门派太繁,理论不一,知友中习者尚多,亦有照书练习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书可采?

答:拳学无所谓哪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至于著作者,亦不出此范围。此道虽是学习很易,但亦非如此盲从之简单,往往经名师之口传心授,尚有数十年而是非莫辨者,岂刻板文章所能济事。凡一件学问应先明理,由基础体认工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采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姿态如何耳。余据卅年教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敏者,多欠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代目,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于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然不愿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也。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即或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教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亦未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之层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之,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问:屡闻读者多对先生之理论都不否认,惟闻学时无拳套,感觉不易,初学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诸般功能,任何聪明者一生练之不尽,哪有舍精华而习糟粕之理,且拳套与方法愈学愈远,如妇女缠足无异,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学者进步反速而胜老手者多矣。此论有多人作比拟之铁证。后世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

问:先生所言极是,技击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简便要诀,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高深技击,则亦由此经过,但非极愚之士及称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则应习一切法则。盖技击之法则亦需由站桩试力学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试力之法太繁,况各项力量身得之后,莫以为技击之道已毕,乃始有学技击之可能性,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支配,则又一问题也。总之,得师之后,而造诣深浅,实在个人天资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发未发时机之扼要,则非久经实作之惯手难能得也。

问:闻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长?勿论古今名手总不脱丹田气之充实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中乎?故用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之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经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至于动力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荡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气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丹田气者,则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宜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理,费数十年之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岂不惜哉。

问:先生如此批评是则是矣,但无异永久之擂台,长期之挑战,倘有失足,可当如何?

答:摆擂之事,余岂敢当,更不敢为挑战祸首,不过愿同仁苟肯人人如此的提倡和讨究,则拳学前途自不难发扬光大。倘大家都不如此,终愿自欺欺人,亦唯有苦口婆心,常给我国同仁多打几次强心针和兴奋剂,以渐渐疗其麻痹之症也。至个人成败得失,非敢计也。缘为抛砖引玉,但愿体无完肤而此道倡,则鄙人希望已臻其极矣。

问:世人对先生之论多很接受,而亦有一般仍加厚非。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誊何敢惜哉!

问:君之学问道德,世所公认,惟研道之士,理应含蓄。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为国人之社会性,夫含蓄者诚学术道德修养之基础,换言之曰:即内实而外虚,或外坚而内灵,正如老氏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窍一理也。然不知又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为混事误人者之护身符,社会之伪亦为此辈所造成。自外涉交游几近四十年,每感社会中仅有戏法之一术不许丝毫将就,戏剧亦不许门外汉任之,但其间之伸缩应有别论。余者不识。至所谓对人含蓄,以为应视对方而施,似不应无理之客气,如先贤之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深所乐从,若善交久敬之篇不愿闻也。学问道德则不敢当,研究道德愿附其骥尾矣。所谓道者乃混元错综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与否,合理即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动辄引经据典故事神奇之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疯狂伪为佛老之学以求貌异者,所能梦见大道之门墙也。如对社会认识不足,只好不谈其他。

问:前云戏剧中尚有不少有本之处,较一般拳学高一头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为此点批评未免失当。

答:戏剧原为补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来。拳中原有起拔锻炼,为试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为求头顶两足重心之枢纽力,使身体均整放大,与宇宙合为一体,故名起拔之锻炼,戏剧误名起霸,然观其姿态与理论之取意,虽不中亦不远,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观博人爱悦之种种姿势,皆伪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势未见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马少驹,反效伪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窥见武道深邃哉?

问:近请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来承各界见教者虽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论于拳学多不相干,至同道来访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

问:先生所希望如何?

答:余虽不才,甚愿访者尽量问难,研讨拳学究竟如何合理与人生之重要关系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击虽系末技讯事,然结果非由此不足以为证,故亦愿作友谊的比较身手。日来琐事较繁,故来宾未能一一亲自接见,余有愧,故拟今后在星期三、五两日下午一时至六时亦为接待时间。

问:先生此举,同仁对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顾笑骂,不作神奇的倡导,以究拳学之真正要义,永持利他主义,不患无人不来赐教或就教者。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来观摩研讨,恐难博拳学成功之希望矣。总之但愿拳学之进展,改善社会武道之目标,一洗积习,则其他非所计也。

问:自前次报纸发表谈话后,轰动一时,度必不乏来访者,其中有无同道?

答:承社会之不弃,相顾者确不乏人,而来访者多系就学之士,同道中仅丰台卢志杰,邵泽分二君欲作推手,内行所谓听听劲而已。余无其他,更无一人肯作实地之研讨。盖推手一法,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欢迎者也。至于北京之名手专家,并无一人肯来见教,实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若是也。抑余从来所重者,为武德,故以礼让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让,谦和者让,技弱者让,若以余言为欺,请询曾经来访者便知。如卢君初来访时,略作推手,以为技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气,继而屡次驾临,始知相差甚远,今则一变而为忠实信徒矣。

问: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

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技末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

问:世人常云有杨露禅者,其学如何?

答:露禅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为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去尚远,不足道也。

问:报端屡次发表拳论,同道中对之有何表示,曾有所闻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无不接受,至其甘抱残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听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况根本是非难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锻炼身体为口号,技击二字绝口不谈,就此点看来,亦可知同仁现在亦渐有觉悟,不过以拳套工作之法,认为拳学之原则,实谬误极矣。余最注意者盖即此也。至于技击之道,与之相较,则份量轻微多矣。夫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思与虚灵成一体,所谓身心性命之学也。如这么一招,那么一式,前窜后跳,实难梦见养生之门。盖养生实为简易,人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发。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直,着想天空,任意慢慢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体质舒适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也渐有认识,久之本能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识者一见,可作十日呕,诚冤哉极矣,且终身不能领悟也。

问:先生意在研究真理,发扬武术,何以访者如此之少,其故安在?

答:此事甚难索解,据敝人揣想,吾国武术界中,贤者固多而不肖者尤夥,凡习某一派者,苦练多年,自以为造诣独深,堪称某派传人,挟此足可以与社会往来,且可得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旦使之尽弃其所学,从头学起,情实难堪,而生活问题恐亦受其影响,关系个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无怪访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无识之徒,既不敢较长论短,乃妄造蜚语,信口雌黄,以自掩其短,社会人士不加细察,受其愚蒙者实在不少,是为可惜耳。此层障碍不去,吾国武术绝难望有长足进步。

问:先生为武术先进,既抱有决心,更望持以毅力,武术自不难有精进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当尽个人最大之努力,成败毁誉不敢计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学得以进步,于此敬告同仁,技击本系末技,然世人多以技击之高下,为拳术之定评,故拟有二种研究方法,如愿研究一举一动究竟如何为适当,则余无任欢迎;若愿作技击及推手,亦无不可。以此,范围宽广,访者或可增多,不致进退维谷矣。果来者如有微长,余定极力为之宣扬解说,倘无可取,余决缄口不谈,盖谈亦不能使之领悟也。甚希望来友尽量问难,以期互相切磋,谋拳学之进步。凡我同道,皆负有兴大拳学之责,万不可以个人之关系,误此重大前程,果于大体有益,个人纵受任何牺牲,亦应舍小以成大,敝人抱此决心,倘有高明之士,技能品德皆为所钦,余愿附尾以佐之,更望同仁不以菲材见弃,移尊赐教,彼此观摩,倘拳学藉此而精进,岂个人之幸,而天下后世,得其赐多矣。

记者与王君倾谈至此,为时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别。

(业随身注:据刘正先生考证,本文作者为羡渔先生,此次问记的下半部分共有前、后两次,所发表的文章也是前、后两篇,前篇1940年9月12日开始连载,下篇1940年12月20日开始连载。本文为前篇,下篇文章读者可参阅《意拳正轨》。)
王芗斋诗词歌要与杂谈语录

简介:本文是本站制作者(季胡卫--意拳(大成拳))从王芗斋及其弟子著作中辑录要点类编而成的文章,对大家理解王芗斋先生的武学发展理念与训练原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诗词

(1)

脱肩松臂懒束腰  神情意力似粘糕

一切知感全不要  静室长露赤条条

(2)

有心练求得实象  无念含精任逍遥

钟山云雾如参透  天下晴空一羽毛

(3)

站桩从来不喜平  养生自古贵平庸

神动得自有象外  意存妙在无念中

(4)

眼底手腕都留痕  直取旋绕力横撑

矛盾错综须统一  精神杠杆要长伸

(5)

浑身肌肉挂青霄  毛发根根暖风摇

慧眼默察三千客  凝耳息听两人娇

沧海飞波游龙戏  流云吐月紫虎嚎

无穷假借无穷象  有如蓬壶踏六鳌

(6)

养生别开面目新  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  动似腾蛟夹浪奔

吐纳灵源合宇宙  喊声叱咤走风云

不知素问千年后  打破樊篱更多人

(7)

守定平庸尽心求  奥理研习意作舟

神含太虚息俗念  通体松整狂傲收

圆融和悦心胸静  气息平细缓中修

浩气包容天地广  慎严求索与时酬

笑尔不识髓根理  解读心法共参究

有朝一日明析理  同得大道任遨游

(8)

刀光闪闪卷枯叶  惊吓天涯鸟飞绝

手握提按斜撑错  光芒无限力如铁

裹缠横绕云龙蛇  足踏泥泞半尺雪

雷电交加轻也重  眼底心头扫鲸穴

(9)

不动如山岳  难知如阴阳

无穷如天地  充实如太仓

(10)

拳学理至精  运用在虚实  灵机自内变 力由远处听

身动似猿捷  步踏如猫轻  勿忘勿助长  久久自登峰

(11)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含笑似蛇惊

肌肉含动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日虹

(12)

精贫出豪举  得闻慷慨声  大气包寰宇  挥浪卷朔风

吴钩连起吐长虹  发声喊  山摇谷应  舞龙象 飞似梨花影

赋长歌整备山河定  七尺躯任纵横  浑似山崩潮涌

顿开金锁走蛟龙  打破樊篱舞

二、 语录

1、 大成拳是什么?

大成拳的“大成”二字应理解为无止境。

吾拳之基础,多来源于传统,余虽尽心参求,对国术精粹内含有所总结,倡导新拳,立足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参究其理而重视体认,然吾辈诸人皆幼从旧学,虽在一生中为研求拳学精髓尽心效力,深研拳理,在继承前人之基础上,参以最新之现代学术,以解吾拳之奥,令其合于自然之法则与科学之规律。开其塞,通其理,方能解其学,参其道,而达其用也,日后门人如从科学、哲学等学术角度参究吾拳,释明理法,使拳学更进细研,如微理法,统一诸功,完善吾拳理论与功法之体系,使其适于现代之潮流,又不失传统原始之拳意者,

其功大矣,吾拳得传于后世矣。

拳拳服膺谓之拳,膺是心胸的意思,心胸中理解了是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松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习拳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失其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践形致用之实学,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

今之习拳者,多急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用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是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夫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变化是拳,不能变化不是拳。

2、 大成拳怎么教授与练习?

解拳之妙,而后得拳之妙,得练之途,而后悟用之道。

授艺切勿保守自秘,否则吾拳失传矣!本人不知切勿乱传误授,否则吾拳失真矣!然其功夫未达时授亦不解,当因人施教。

拳艺之精,始于初之正确,而后方能入正轨,研究越高级,其入手作为越应正确。

吾拳诸功各有其长,相互之间有相同处,有关联处,而又有互相不可代替之特点与不同处,习之日久,能入细微处体认之,自可辨也。

练拳的次第阶段非常重要,顺序先后不可错乱,否则不易有成,各种道理适用于不同的阶段,某一道理用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个阶段就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明白次第,知道拳论中每一句话的适用范围与阶段,简者不知,莫求繁深,小者不明,难通大意,犹如小学生学大学的课程,必定无法理解。

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而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杂,而在一意之应付。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自神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用功时,莫发急,应找个适宜的场地,利用大树的吸炭呼氧,和紫外线的杀菌力,再凝神静气的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混身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内空洞,外清虚,两手要慢慢的轻松提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粘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姿势之繁简,须体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极平易,研学术从不分今古和中西,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因为世人多不知,不用脑,不费力,并不消磨好时日,行站坐卧都可练习,这里边蕴藏着许多精金美玉和无限的神思,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体会到这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荡荡随他去,精力充满神不疲,注意顶心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疯如颠,如醉如痴,蓄灵独存,悠扬相依,海阔天空涤万虑,那管它日月星球都转移,只要你肯恒心去站立,自有你想不到的舒适,既愉快,又甜蜜,省力增力得力而舒适,这就是前辈不传的秘诀。

动时要于身外留有剩余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不见力处正是有力处,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下功夫。

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内,自然匀整。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

身外须有意,此意不定期存于身。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矣。意足不求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拳能得八面意,自然灵妙。

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

3、 实战

畏心存则侮。

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精神气势要逼人,得机发力,胜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所谓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

进退动转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自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哉?

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意所束,岂能逃哉?

两手结合,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封固,务须守着中线,两足钻进抽撤,保住重心,并无定位,踢踏如卷地风,纵横高低起落闪转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心,莫为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

大凡鸟兽多有无畏精神,它的智力不会增长,而特具的本能是永远存在的,鸟兽的头是灵活的,目尖锐,肩撑肘横,指弯爪拧,头颈更多增强顶缩力,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当会其意。

4、 健舞

运动是平易近人的学术,然而情趣无穷,古人大都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到清初就破坏无余,从前不论文人武士,无不精心研讨,文人善拳技,武士多能文,自清以来,拳学被湮灭迨尽,而舞道更是久湮无闻,殊不知舞道是启发人类天赋良能活力的一种学术,也是抒发感情、振奋精神的最高艺术,并且可以却病养生,陶冶性情,更可使爱好者延年益寿。舞道内分四项,即游龙、惊蛇、白鹤、挥浪。初练时浑身肌肉伸展,骨节起棱,头直、目正、神庄、声静、手指腕拧,有勾、搂、扭、错、裹、撑、横、卷之力,两足如在泥雪中求动,双膝提纵,力若抽丝,目光远望,手底留痕,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之后,方可进一步学练复杂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聆咐

2015-6-14 17:48:34

好多兽医在广场上义诊,楼主去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王芗斋著作集汇,祝楼主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