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今天更进一步地解释一下太极劲练习和身姿之间的关系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5879次阅读 2次回复
不过今天更进一步地解释一下太极劲练习和身姿之间的关系。
我前文说过,太极劲是意念对于肌张力的调动,与姿势没什么关系,躺、坐、站,都可以练。
不过这句话说得不够严谨,其实我主要指的是上肢,不管什么姿势,只要上肢悬空放松,就都可以。
但是对于颈、身、腰、腹、脊、马,这些部位,当然是有较为严格的姿势要求的。
比如我文中所说的“虚腋”,要求想象腋下夹两个热馒头(《太极推手秘传》里有相关的描述),这个意念就不能躺着练,只能站桩练。就算坐着练也受点影响。
这个意念的本质跟我对于上肢太极劲的练习方法是一样的。
夹两个热馒头,使你既不能过份地收腋,也不能过份地张腋,充分地想象这一点,其结果就是肩关系周边肌肉的肌力放到最低,而肌张力尽量提升。调整了互相拮抗的肌群之间的张力状态和关系。
这个意念虽然练的是双肩,坐着练双肩也是悬空的,没有依托,有利于放松。但是如果坐着,腰脊胸腹的一些肌肉的肌力紧张度可能会影响双肩的放松,所以还是站桩较好。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里入门学艺要先练拿豆腐也是一样的道理,五指不能太拢,也不能太松,这样一来手掌和前臂的相关肌群才能调整好最佳的张力状态。
只不过这是用实物练习,而不是纯粹的意念想象。
练头颈时的意念是“想象后颈擦衣领”,不能用力,也不能轻擦,要找到最佳的状态位置,此时会感觉头颈气血通畅,非常舒服。
其本质也是颈部周边的相关肌群的张力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规律,这些意念和想象,都是使肌力充分放松,肌张力尽量提升,让肌肉在非蛮力的参与下尽量发生弹性化的紧绷,而不是蛮力造成的僵紧。
这些想象和意念的内容特点都是两边肌群的平衡感,像夹热馒头,因为要夹,所以要收,又因为热和软,所以不能用力夹,这种意念要求才能使两侧的肌群的肌力降到最低,而张力得到提升。
以后颈擦衣领时也一样,“擦”的动作要求最为轻柔,所以肌力最低,而左右上下地擦,就可以使各个方向上的相关肌群的张力都综合提升。
网上有一个千术大师说摇骰子的时候,就说自己的动作是从太极拳的玉女穿梭里悟出来的。
如果不知道意念和肌张力的关系,这种说法就当成娱乐算了,不过我当时看了,心里就想,其本质还是相关肌群的张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加了本体感觉的敏感度,从而增加了肢体对于外力变化的精微调节能力。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开个玩笑,或许为真,或许为假,不去深究它了。
所以说,姿势与意念调动肌张力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能否令被练习的部位尽量放松,这个部位悬空游离的程度越高,就越利于放松。所以练习腕掌时,基本上什么姿势都是可以的。而练习胸、腹、脊、腰、胯、马时,一般来说就要站立了。练习头颈和双肩时,也还是以站桩姿势为佳,以免其余部位不协调的紧张度对于练习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古人传统的练习顺序都是先定桩、走架,然后再练意和劲。我想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良好的身姿和动态下,将意念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较为随意的身姿和不正确的动态,会极大地影响意念发挥效果。
所以,我在此不得不承认,我之前的说法有误,过于片面。肩以下的部位还是以标准的站桩为基础吧。肘以上的部位或许什么姿势都可以。
不过话说回来,标准的站桩姿势是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较好的意念基础,没有较好的本体感觉,即使文字上能理解师傅说的理论,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站桩状态。所以最一开始主要还是以放松为主,越是放松,就越能感受到细微的张力变化感受。然后慢慢提炼出来,直到这种感觉强烈、稳定而迅速,且随心随意。
所以,姿势正确与否与肌张力提升与否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肌张力练得越好,姿势就越容易正确;姿势尽量摆得正确,就越利于肌张力的提升。两者之间到底谁先谁后,谁主谁次,我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
不过呢,如果先练上肢的意念,等意念练好了之后,再次这种心理感受和经验运用于别的部位,可能更有自信心吧。
因为意念的本质是一样的,只要你采用随意的姿势将肘以外的部位练好了,那么再将这种意念套用在别的部位上,或许会事半而功倍。
我不相信不同部位的意念能力是绝对孤立的,你能想象肘以外的部位,熟练之后,就能更为轻松地将这种体验放之于别的部位。
太极拳合理的姿势是为了将协调性发挥到最好,是为了更有利于意念想象。但是一旦你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意念能力,那么即使姿势不正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技击效果。
就像那些功力高深的太极师傅,只采用半个式的“揽雀尾”或是“云手”也一样可以化力,只要对方的攻击效能不是特别强。
所以最高的功法,归到原点,还是基本功。
姿势和功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既有联系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从技击角度来看,还是要充分地协调好其联系性才行,那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刚才上优酷找了一下,那个央视的视频确实是张志俊,我回忆起来了,我不太认识这些太极师傅,呵呵。
我在文中关于这段视频所说的,就是混元劲的发力振荡感对于人体内脏的振荡损伤效果。
张志俊的绝对力量很小,视频中也说练过太极拳的人力量都在渐渐变小,这和我所说的拮抗肌张力增加就可以对应上了,当然,或者不是唯一的解读方向。
视频我没怎么看全,视频中对于用太极发力方式打击人的效果好像并没有给出权威解释,也没提出我所说的振荡效果。
而视频的前面对于太极的感知力有所分析,认为是靠触觉,这一点我是绝对不认同的,我觉得触觉或者压力觉再敏锐,也达不到太极拳所说的那种感知效果,只有靠提升肌张力这种本体感觉才行。
因为触觉是浅感觉,对于力的变化分析有限,只有深感觉才有这种潜在的能力。而且太极拳的“感知”和“发力”是非常协调统一的,几乎是一体化的,而只有肌张力、本体感觉,才有这种双向沟通的特殊地位,才能担当这样的角色,触压觉不具备这种角色属性能力。

人对自己姿势的调整靠的就是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振动觉和运动觉,其他的还包括负重感等体感,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本体感觉的复合应用。分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类,后者的中枢好像是在小脑。
相关的感受器有四种,我所讨论的主要是与肌张力有关的肌梭和腱梭,其余的显然也是参与其中的,只是我研究得不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总之呢,训练的核心是放在增强本体感觉的基础上的,这些相关的感受器广泛普遍地参与其中,而不是浅感觉。
而要想增加这些能力,我觉得就是靠意念对于肌肉的控制,其实际的生理变化,或许不仅限于肌张力,别的方面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不过需要更专业的测验才能得出结论。
此时问题就明显了,意念的作用在太极拳的盘架过程中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只有本体感觉提高了,对姿势的细微调整才有意义,否则你用不够灵敏的仪器怎么能进行精微调整呢?这个道理很简单。
所以太极拳的用意,是非常关键且有实际价值的功法。
在基本的静功站桩中,想象外凸的身躯形状的外缘的各方向上都有阻力,但又不用蛮力抵消这种趋势;想象内凹的躯形状的内缘的各方向上都有支撑力,但又不蛮力抵消这种趋势。
这两类形式的想象意念内容是所有意念的共通点。
比如练上肢时,上肢是外凸形的,所以就想象其外缘四面八方都有阻力,前推、后移,左摆,右送,都有阻力,但又不用蛮力去对抗这种阻力、抵消其趋势,而是有意保留这种微妙的轻度对抗状态,来提炼内劲。
练颈时,颈是外凸的,也用类似的意念。轻擦衣领就是这种方式。
而练两腋时,两腋是内凹形状的,所以要想象“内有支撑”的意念,夹两个热馒头,因为“热”所以不能过度内夹,就是内不能内。外又不能太,因为过度外张馒头就掉了,这就是不用蛮力抵消原有趋势(这种抵消不是对顶状态,而是松散状态,但在大概念上都归属为“抵消”,是为了用语简洁)。有意保留这种“要夹不夹,要张不张”的微妙的轻度对抗状态,来提炼内劲。
相应的,太极姿势里要求“圆裆”,大家就能想通什么是“圆”的意念了。
“裆”是内凹形状的,所以要内有支撑不松散,又要轻微内夹股胯,保持这种微妙的对抗关系。
其余的,如虚领顶颈、沉肩坠肘等说法,道理都是相通的。
比如,如果要练掌心力与掌背力,其意念应该是大致相反的。
掌心意念握热馒头,而挺指则意念指背上负重物。
总结地说,就是“凹撑凸阻微对抗,欲力不力轻持有,两向皆不能而两向皆能”。

所有部位的静桩练习应该都是这种意念体会。
如果不认同意念对于肌肉张力的调整,就一定会陷入用轻微肌力也就是轻度的蛮力去调整姿势的误区。
因为在一开始调身姿的时候,轻微肌力和轻微肌张力的区别可能是感受不出来的。
肌张力练好了就神似,且力的传递会“通、融、畅、速”;而只用轻微肌力调姿,一是不太准,二是实战时必定姿势松散,没有感知与攻击的效果。
就像一个模式积木,用内劲牵引粘合起时就结实,发生形迹也不散架。
但若是用细心、灵巧的手、轻巧的力量、细微的动作,所摆出来的积木架子,虽然看起来也是立得住的。也像模像样,但是显然不稳,一吹即倒。就因为有形无骨。
所以这种太极拳无法实战。
因此要想在一开始不用蛮力,不用哪怕一顶点细微的蛮力,就要做到松。而对肌张力的牵强感受,就是在松的状态中体会出来的,然后一点点巩固扩大强化。
这就是玄而又玄的“从无中生有”的意思。
当然,不能教条绝对地看问题,只从形状角度入手就机械了。我只是说一下大致的逻辑和原理。

我个人对于这种想象和意念有自己的体会,在站桩时,我想象身周都是极为粘稠凝固的胶状物,充满指缝、股间等处。然后朝各个方向尝试性地做动作,去体会各个方向上的阻力感。
这种想象法的好处是,花样少,原理统一,简单,整体性强。
传统的方法,可能想象上肢有前推阻力,脖颈要轻擦衣领,两腋要夹热馒头,裆要圆撑,等等,其意念的内容不够单一纯正,不统一,花样太多,这可能会造成初学者的意念分散,至少是不易理解。
当然了,对于不同的肌群,其意念的强度是否需要统一或许还有争议的空间。
或许在太极拳的技击当中,前臂的阻力意念就应该强劲一些,想象粘稠胶水;而头颈的意念就不应该太强,只想象轻擦衣领即可;其他的部位也各有其强度的要求。
对于这种可能,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其原理我想都是一样的,只是强度不同罢了。


《太极推手秘传》中提到过意念人体为“钟”的练习方法。
这种方法是调整身姿用的,还能加强整体协调性。
钟性沉重、厚实、凝一,所以整体感好,缺点是滞而不灵。
所以练到后来功力加深时,就意念身体像个风铃一样轻巧灵活。显然,这时对于外力和内力的变化感知与调整和之前“钟”的状态相比,要更为迅速且准确。
所以说,无论我怎么解释,无论我的解释有多正确,在练的时候,从纯技术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从整体意念入手,要生动鲜活地想象,脑子里想着理论上的肌张力的道理肯定是没用的。毕竟技术理论和原理不是一回事,它们各自起着各自的作用。




袂相

2016-8-4 10:59:42

看来楼主对太极拳理解的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说的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袂相

2016-8-4 10:59:42

看来楼主对太极拳理解的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说的不错,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