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一个太极拳世外高人谈:乌烟瘴气的太极拳!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8595次阅读 2次回复
吁邺
2018-1-20 09:03:58
在我确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定会知道这肯定会引起极大争议,甚至遭到人身攻击,但这是我的心里话,实话,也是旁观者冷眼看迷局的真言(我本人学练过太极,但并不是某派太极的传人,并无维护某派太极的自身利益)。为何我说太极拳乌烟瘴气?因为太极拳界充满了欺师灭祖、拉帮结派、故弄玄虚、制假贩假、贻误后学的不正之风,是中国武术走向没落的一面镜子。内容我逐步发出,以飨武术爱好者。本人欢迎批判,但必须是针对文中具体观点和推理逻辑的批判,否则,本人将视为起哄架秧子的无聊闲话,不予理睬。
由于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比赛主要以杨式太极大架为主编写,流传全国乃至全世界,而且我本人最先学的就是杨式太极拳,所以,我先从杨式太极拳开刀,逐步展开对太极拳的批判。
目前的杨式太极拳是走了样的,绝不是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到的拳术,绝不是杨露禅威震北京号称“杨无敌”的拳学。证据非常明显,目前所有杨式大架太极都确定是杨澄浦所定,这毫无疑义,小架则是经过杨露禅本人修改传授王公贵族的。杨露禅的文化水平一般,这点历史有记载,否则他不会让儿子向武禹襄学文。他自己也教过书,但水平有限的很。后世公认杨班侯的文化水平高于其父杨露禅。杨露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拳,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这点从目前的历史资料看,也无疑义。直到杨露禅到端王府教拳,也没有太极拳的名字,叫“绵拳”。太极拳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武禹襄发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之前,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载于史册,仅此一点,那些认为太极拳起源于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等等言论,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成立——严肃史学就是这么认定的。
那么,现在的杨式太极问题在哪里?在于杨露禅应端王府所请(介绍人是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官员),向贵族、贝勒传授拳法所进行的改变。可以说,杨露禅首先本人就修正了他所学到的拳学,这点当无疑问。当然,杨露禅本人所练和他向贵族王胄们所传很有可能不同,不过这无碍杨式太极已经“修正”“篡改”了本身技击实战性极强的原传风格。因为不如此,那些贵族贝勒是无法接受艰苦的拳学修炼的。练过技击的朋友知道,如果你所学拳学是为了技击,那么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常人难以接受的身体训练和对抗训练,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王爷贝勒是断难接受的。这种改变,虽然于健身大有好处,但离技击却越来越远。事实上,杨露禅的儿子就曾因为拳学训练的艰苦而离家。
拳术如果用于健身,慢、松是没问题的,但用于技击则根本不行。现代的运动生理学早已证明了这点。但现在很多传授太极拳的人和太极拳学者声称,太极拳是“以慢制快”,这真是奇了怪了。实战技击向来是“以快制慢”,而且有“千破万破,唯快不破”的经验总结,怎么到了太极拳就不成立了呢?太极拳还是武术吗?太极拳还能用来技击吗?无怪乎那么多人,甚至不练武术的人,看着那些慢慢腾腾打着太极拳的人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这种练法,能用来打人吗?”还有人说,太极拳是“练时慢,用时快”,这根本违反运动生理学的常识,也违反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要想用时快,平时就要有快的训练才行,否则你怎么快?再说,快与慢是对比产生的,你自觉得自己够快了,和别人比呢?还有人说,太极的慢是拉长对方的动作时间,以便对方露出空档自己能乘虚而入,这更是不着边际。你慢怎么可能让别人也慢下来?比如拳击手,每秒出拳五六次,对抗中你能让他慢下来?真是笑话。
当年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观看杨露禅的拳技,称赞“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什么叫“神速”、“身似猿猴”——那肯定不会是慢慢腾腾的,和现在市面上的杨式太极天壤之别,你看看你现在所练的杨式太极,是不是“进退神速”、“神似猿猴”呢。如果不是,恭喜你,你中招儿了。松是初学入门的过度阶段,为的是消去本身的僵劲,培养拳学所需要的活劲,也就是拳劲。松本身不可能用于实战技击,也就是调节自身肌肉神经而已,松是过程,紧是目的。发力就是紧,发力之前则要松。它们的关系再清楚不过了。松紧的训练都要有,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种从头松到尾,则完全脱离实战技击了。当然,现在还有少数人在练太极快拳,紧拳(也称快架,紧架),刚架,但很多练太极的人看见这种练法的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太极拳啊?殊不知,太极拳不练快、紧、刚,怎么能用于实战?实战就是要求快,发力是松紧刚柔的转换,这点天下所有武技(包括国外的拳击、泰拳、踢拳道)都是如此,为何太极拳能例外?
再看拳术的操演风格,杨式太极的套路很长也很多,但我们知道,如果用于技击实战的拳学训练,必须对一个单式或组合反复练习,武术界管这叫“单操”。凡是仍旧保留单操为主的拳学,应该是最接近原传、最接近实战的拳学,比如我们常见的心意、形意、通背等等。因为不如此,无法培养应激反射和拳劲,这和现代运动生理学相吻合,因而被认为是实战技击性较强的拳学流派。现在的各派太极,都以套路为主,而套路的目的本来在于辅助记忆,锻炼耐力(健身),用于表演,而技击有相当距离。实战训练都没有什么观赏性,非常单调乏味,套路则花团锦绣,“满片花草”。而且相当多的太极传人声言,某某套路是先师所创,不得修改云云。这岂不是画地为牢?套路本来就是人编排的,类似体操性质的东西。盘架子几十年,也不如街头打架两三年的小混混实战能力更强。
太极拳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推手,是培养听劲懂劲的。听谁的劲、懂谁的劲?当然不仅仅是对方的了,自然要有自己的。这个过程对技击而言,并非完全必要,因为心意、原传八卦掌、通背都没有这种训练方法,但这无碍它们是技击性很强的拳学。而所谓的推手高手,比如吴公仪——比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水平都高吧,和陈克夫的实战中,推手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推手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非用于实战、比武的直接工具。所以,目前所谓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就是比力,还不如摔跤来的更直接、更实际,是现代太极的怪胎。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曾说“离于推手,小乘拳法;执于推手,操拳必败”。后半句完全正确,前半句我不同意,因为没有推手的形意、八卦、通背难道是小乘拳法?或许王芗斋本人的意思就针对意拳而言。但总而言之,推手是太极等少数拳学流派的特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技击训练的必要方法。推手在目前基本走上了邪路。
太极拳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技击原则的恶性发展趋势?这要从太极拳本身产生、传承以及拳学理论来说明了。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局限于杨式太极,慢慢让各路太极和太极经典理论粉墨登场,看看目前的太极拳到底怎样吹牛弄玄,贻误后学的。
太极拳到底是怎么来的,从哪个地方来的,目前主要分两大派别,一派是河南温县的人创派,认定太极拳起源于温县陈家沟,一派是神创派,认定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或更早的许宣平等等类神仙)。当然历史上有两个张三丰被记载,一是宋徽宗时期那个“梦神授武,平明单丁杀金兵”的神仙张三丰,这个故事骗骗小孩子罢了,忽悠成年人是不行的,所以神创派也觉得离谱的厉害,引用的不多,还有一个就是明朝的邋遢道人张三丰,这是被武侠小说极近夸张描写近乎神仙(实际也被封为神仙)的道士。
中国武术向来有个极其不好的传统,就是神化自己这派的创始人,甚至到了离奇的地步:有用神仙作创始人的,有用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作创始人的,还有的虽历史上有其人,可其根本不可能创立拳学,比如唐朝的李玄霸(即小说《隋唐演义》中的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其实此人早夭,根本无可能创立一派武术)。这放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看,也有其合理性,托言祖宗如何风光,如何牛B,但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鲁迅在《阿Q正传》中狠狠讽刺过这种现象。
回到太极拳的起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去考证,虽说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的全貌,但大体轮廓是可以搞清楚的。毕竟太极拳这三个字出现不过三百来年。连四千年前的甲骨文都能搞清楚,更何况出现仅仅区区三百年的太极拳。现在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杨式、吴氏、武式,都源于河南温县(陈式自然不在话下),因为这几派的开创者都是向陈氏学的拳,或者向陈氏的学生学的拳。杨露禅学于陈家沟,铁证如山,没人翻案,全佑学于杨露禅,武禹襄学于陈清平,这都无人能否认。剩下由这几派衍生出来的支派,只能沿着他们老师的传承走下来,而绝无可能自己出妖讹子再拉出个“祖师爷”来。比如李派太极的李瑞东生搬硬造出个“南派太极”来,漏洞百出,被人批的体无完肤,李派太极其实就是源于杨式太极,因为李从学于王兰亭,王是端王府的大总管,从学于杨露禅,师承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李瑞东自己再结合所学的少林拳法、形意拳法,创李派太极。
这种工作,民国时期唐豪就做过,唐的结论就是源于温县陈家沟,而非张三丰,因为历史考证到那个地步,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那样。你可以说唐豪有的事情没完全搞清楚,但他的对历史研究的大方向、大思路是对的。而神创派呢,从《太极拳论》往前就是胡天了,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证明《太极拳论》出来以前,太极拳曾经存在过——因为这是要拿出历史证据的,家谱也好、地方志也好,这类“第二历史”(史学通用说法)的铁证。问题是,他们拿不出来。连王宗岳的生平都搞不清楚,仅仅按照《太极拳论》说法沿习而已:王宗岳是明朝人,从张三丰那支传承下来的。可惜,明朝的历史无此记载。倒是最近,发现王宗岳其人确实存在,但却是清乾隆年间人,晚于陈王庭150年以上,也晚于蒋发。
本来,神创派的传承链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庭->...->陈长兴->杨露禅,目前陈氏太极和杨式太极练法差异很大,神创派则认为这是由于陈氏家传的是炮锤,不是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太极拳”,就是说,陈长兴把更为“高级”的太极拳传给了杨,而本族人没有学(或者失传)。这就面临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漏洞。陈家自有习武传统,这无可否认,陈王庭把“太极拳”传到陈长兴这代,陈氏族人还在练这个“太极拳”,可陈长兴往下,怎么就突然不练了呢?或者说陈长兴没有把“太极拳”传给自己的族人。只有这两个推理,但这两个推理却都有同样致命的漏洞——违反常识,因而不能构成完整的逻辑链。历史一定要讲逻辑,一定要符合常识,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
但目前,突然出现了王宗岳的踪迹,可他却成了乾隆年间的人。如果这样,这条传承链就完全不成立了,这进一步巩固了温县太极拳的发源地地位。李亦畲在解释《太极拳论》时还曾言太极拳“不知何人所传”,到了武禹襄的儿子就公然声称是张三丰所传。神创派还拿出王征南的言论来证明,张三丰如何武功高强。遗憾的是,王征南丝毫没提太极拳这三个字,拿王征南的内家拳来证明太极拳并无说服力,在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前,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神创派千方百计否认陈家沟,把太极拳往武当山上拉,这背后是有利益取向的。1978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在经历政治浩劫后,不少流派纷纷露面,可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大派武当派乏善可陈,除了金子弢展示的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即太乙五行拳),声言是得自武当山的道士李合林外,其余的武当拳均不见武当道士会练,更不见武当所藏书(人可以放下功夫,但拳谱拳经总会以纸面方式留存,少林寺就是如此),即便是太乙五行擒扑,当时也无武当道士会练。且报名武当派的拳种相当稀少,能有完备体系支持的,仅四川的松溪派一家。而松溪派是从天津张午亭所传,倒是能和黄百家内家拳言论对上,高出太乙五行擒扑太多太多。后来,武当派到处拉郎配,把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心意等等都罗致帐下,动不动就送人家一个武当山拳法研究会理事,让一些武林同道笑掉大牙。这样,武当拳法蔚为壮观,算是能和少林齐名吧。太极算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即太极拳的神创派)公开认宗武当的,其余门派有多少买武当的账?有关武当山乱拉郎配的龌龊行为,我以后会撰文专门批判,在此我只能用一句来概括那些认宗武当的形意、心意、八卦门人:“你们是一群欺师灭祖的不肖子弟,不配作这些伟大拳学流派的传人。”
回到太极拳,这可是被武当当作宝贝的大拳派。可是前有民国时期唐豪的考证(顺便说一下,当年唐豪在武当山也没找到会练武当拳的道士和武当的拳学著作,这和少林寺不同,少林寺当时会练拳的和尚虽然也不多,但少林寺自身保留了大量拳谱拳经,这就为少林武术后来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后有共和国时期的诸多专家考证,就是无法找到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证据。可是在离武当山不远的河南温县,却找到了太极拳发源传承的诸多证据,包括家谱、地方志等等史料。自然,陈家沟的传人风光无限,感觉良好,瞧不起武当。人家武学传承数百年,从过去到现在大把的人会练拳,这和武当道士形成鲜明反差。现在我们看到的会武术的武当道士,基本都是80年代后重新向各家认宗武当的拳派学的。所以,陈式太极的传人基本从来不承认张三丰为祖师,而且也从不认宗武当,这也难怪,历史证据证明其家传的拳学被生生划到武当派,这是陈氏族人绝对无法接受的。至今,陈家沟和武当山对立情绪依然严重,而且史学考证支持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当山相当被动。加之,八卦、形意、心意等等内家拳都有自己的传承,也不属武当,所以,陈家沟是横在武当面前一条跨不过去的深沟。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也是传人最多的拳学流派,都不是武当所传,武当作为内家拳领袖的地位相当可疑。
2005年有个重大事件,就是河南温县被国家职能部门正式认定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圣地,太极拳的神创派对此极为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是多么的可笑和苍白无力。要知道,国家认定一个地方是否为某种文化(拳学)的发源地,那是必须拿出真凭实据史料来证明的,绝不可能仅凭后世的想当然来认定的。否则,九阴真经、北冥神功、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如来神掌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小说和历史不是一回事。
再说说赵堡太极,这派的传人认宗张三丰,并声称和陈式太极完全独立,理由就是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它的传承链是张三丰——王宗岳——...——山西王林桢——蒋发——邢喜槐——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这书成书于民国,仔细看看,也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第一,这里面的关键人物陈清平,本是陈家沟人士,定居在赵堡镇,离陈家沟不远,陈家沟是陈家拳的发源地兼训练基地,陈清平作为陈氏族人会不会陈家拳?这点,杜元化没说。第二,赵堡太极传人极力撇清陈清平所传拳术和陈家拳的关系,以确保赵堡太极的原味正宗,可同是陈清平的弟子,武禹襄怎么学的和赵堡太极不同?什么道理?这是不是从另一面证明了起码陈清平应该会除了“正宗赵堡太极”之外的其他拳术。第三,赵堡太极怎么和陈氏太极那么象(有点武术功底的人都能看的出来),连招式名称都如此,其中居然有以金刚命名的拳式,这起码说明了这拳式的创造者应该不是道士——神仙和金刚差了不少呢,道士和和尚怎么会搞差?第四,张应昌被认为是张彦的儿子(一说侄子),而陈清平有人考证是张彦请来教自己子侄的武师,而非张彦的徒弟,到底孰是孰非。第五,杨露禅在陈长兴去世后就求教于陈清平,如果拳学不同宗,杨求教的意义何在?且陈有本曾教授过陈清平,陈清平怎能撇清和陈家拳的关系?结合第三点,这是那条传承链最可疑的地方。史学考证要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显然,杜元化的著作并不符合,民国时期,赵堡太极得到《太极拳十大要论》(实际就是心意门的《九要论》)。而在武禹襄发布《太极拳论》之前,赵堡太极拳的指导理论是什么?这诸多疑点,和考据上的缺乏让人难以相信赵堡太极的那条传承链。相反,如果把陈清平归到陈家拳的传承链上,一切则马上通畅。这说明了什么?陈清平这位陈家沟人士再次神奇的出现在神创派的传承链上,武当再次遇到了陈家沟这条迈不过去的深沟。
现在来看看蒋发这个人物,温县小留村人,这是神创派的传承链上一个关键人物。蒋很有功夫,这点双方都承认,但陈王庭是向蒋学的,还是蒋向陈王庭学的,这点是分歧的根本所在。此人的坟墓在哪里?陈家沟小五叉口。这哪里象一派宗师的死后礼遇?而颇符合陈氏族人所说,外姓仆人不能入陈家祖坟的说法。赵堡太极传人声称蒋发传邢喜槐,那么在蒋发老年时,邢怎么不接蒋到赵堡镇颐养天年,反而让蒋独自孤零零在陈家打工(教拳也罢,反正是这意思)?蒋死后,为何不尊照“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蒋厚葬,命后世传人延续蒋的祭奠香火,反而让蒋孤零零的躺在小五叉口?这大违常理,逻辑上说不通。但如果按照陈氏所言,蒋本来就是地位不高的仆人,虽然和陈王庭亦仆亦友,但身份低微,死后肯定不会受到厚葬,这样逻辑上才说得通。再有,如果蒋是师父,陈王庭是徒弟,那么蒋为何不传给自己的族人而要传给外姓?蒋氏现在在温县还有存脉,这不难查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人创派还是神创派,必有一派犯了欺师灭祖的武林大忌。罪名这么大,就需要严肃对待,就需要用确凿的史料来证实、判断谁是谁非。然而,目前的历史证据都倾向于人创派,也就是陈家沟一系,那么神创派就肯定背上欺师灭祖这个罪名了。纵观中国武林的名门大派,唯有太极拳出现这样让人震惊、让本派蒙羞的不肖行为,那么太极拳的正常发展能不受影响吗?
杨氏太极自禄禅、班侯以后,以技击闻名的凤毛麟角。我看过一些所谓宗师,与人真正交手(不是切磋着玩儿的)而获胜闻名的太少了,相反,形意、心意、意拳等等技击高手辈出,杨氏太极现在能看到“进退神速,神似猿猴”的练家几至不闻,根本丢掉了杨氏先师的身手技艺。所以,我认为这是杨氏太极的退化。
练过几年杨氏的,再练陈氏,进步较快很正常。但如果花同样的时间,比如同是四年,我认为直接学陈氏进步一定会更快。因为陈氏保留了更多的原传成分。陈氏太极的根本是108式长拳,陈长兴时期已经大部失传,陈长兴自己仅会其中的部分,但现在108式长拳重新被挖掘出来,就是洪洞通背缠拳,其传人是陈家沟的陈有孚,这说明陈氏太极的祖先并不叫太极,所有陈氏传出的拳,包括杨禄禅的,原本都不叫太极。太极拳真正的命名是在武禹襄发布的《太极拳论》。至于作者王宗岳,此人是明朝人根本不可信。陈氏所谓的家传炮锤,实际仍是陈氏太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和所谓太极拳截然分开的独立部分。一个曾叫通背、炮锤的拳,称为太极拳的先祖,是不是很多太极门人觉得面子很不好看?
太极拳绝不是从什么内丹文化演化而来的,而是从军队、捕快、绿林的生死交锋中总结出来的,所谓内丹、道家炼气养生,只能是后来加进去作为辅助养拳之用的,过分夸大它们的作用没什么价值。凡是武术,皆不脱离这个范围,这是技击作为武术天生属性而存在的必然逻辑。

笕鹅

2018-1-20 09:04:14

说的基本正确,不过杨式太极杨澄甫还是有真功夫的。至于太极就是以前的通背拳,还真不好说,现代的通背拳和太极应该区别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要光说太极,看看全国武术大赛,各门各派都是艺术体操表演,而且还是低级的!刀剑都是薄铁片子,一抖哗啦啦直响,哗众取宠。拳不实战,刀剑竟也如此,无人反对竟乐此不疲,拿个金牌竟不知羞耻,把中国武术从根本上变了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笕鹅

2018-1-20 09:04:14

说的基本正确,不过杨式太极杨澄甫还是有真功夫的。至于太极就是以前的通背拳,还真不好说,现代的通背拳和太极应该区别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不要光说太极,看看全国武术大赛,各门各派都是艺术体操表演,而且还是低级的!刀剑都是薄铁片子,一抖哗啦啦直响,哗众取宠。拳不实战,刀剑竟也如此,无人反对竟乐此不疲,拿个金牌竟不知羞耻,把中国武术从根本上变了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