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手,可谓是咏春拳的精华。很多不了解咏春的或是初学者都会提这样一个问题:“真实的实战中,谁与你黐手呢?”。孰不知,在实战中,“黐到打”就是咏春拳的要诀之一。黐住,并不像太极关一样随对方的手沾粘随化,咏春拳有中线原则,在我通往对方的这条中线上黐住对方,如果对方的手偏离这条中线,那么我就直接打进去就是,只要对方的手还在这条中线上,那么我就要黐住对方的手,做到“黐到打”。
“靠中向前”是咏春拳对上肢的基本结构要求,靠中的目的是为了守护好自己的中线,随时保持向前性,是为了随时做好脱手直冲的准备。在咏春拳的格斗理念里,人体那么大,有那么多的攻击位置,实际上真正的战场就在我与对方中线相连的这一条线上,实际上只是一线之争。因为这是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与最大的击打效果。只要我的手在中线上,只要对方的手一偏离中线,我就只管“脱手直冲”直接打进去就是,可以无视对方作出的动作。
“黐到打”,就是咏春拳对这一线之争的具体要求。而在这一线之争(前面文章已经发过“关于咏春中线的文章”),咏春拳的老前辈们又将敌我双方手臂接触的位置抽象、简化为两个,要么是内门,要么是外门。内门“摊、掌、膀”;外门“伏、枕、拳”,这也许就是咏春拳黐手的真正原理和初衷。
黐到打,就是保持自己手臂的结构,同时要感受对方的力量,感受对方的意图,只要对方的手还在中线上,我的手都要黐住对方的手,千万不要轻易的脱手,不要撤手,手不要往回抽。这是我挨了很多打、吃了很多亏才得出的经验。与一个训练有素的咏春门人过手,只要你一抽手,对方马上就“脱手直冲”直拉打过来了。
黐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的讲,就是皮肤的摩擦力,对方的手在中线,我的手也在中线,对方向前,我手也向前,双方手臂相接,皮肤自然会有摩擦力存在,如摊手对伏手,就是一种黐住的状态。
无论怎么变化,手都必须黐住对方的手,皮肤的感觉比眼睛看到的要灵敏的多,对方的意图你就可以立刻感知得到。所以黐住对方,是在保证自己中线不失的情况下,寻找进入对方中线的机会。正如兵法所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先制造出自己不能被打倒的一种态势,再寻找击败敌人的机会。
至于实战在到底如何去黐住,如何去变化?
这个就只能凭个人去感觉了,不可言传,没有成法说那一招来了可以用那一招去黐住,前面已经讲了,内门“摊、掌、膀”,外门“伏、枕、拳”。中线是灵魂,内外门是具体应用,黐住是应用中的要求。有中线思想,加之手法熟练,实战过手时,都是自然反应,即便是同样的招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应用,没有成法,没有定势,练的多自然明白。当时刚入门练习时,经常问教练一些问题,如“做这个动作,那块肌肉用力?”当时就是希望得到“成法或定势”,然后按法做就是,但练到现在就会觉得那些问题很可笑,只看到了手指而没有看到月亮。
所以,能讲出来的只有法度,没有标准,只有多练,多感悟!
|
歌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