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韓星垣先生介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2:5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師韓星垣先生之制人功夫
葉希聖

拳學新編:「應敵要訣,千言萬語,不外乎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是拳學之至高境界。達到此境界的功夫,不外乎三個「一」:
(一)「一擊必殺」。這是「擊打力」,如郭雲深先生之「半步崩拳」或「意拳正軌」所說的「打人如拔草」。
(二)「一碰即出」。這是「崩彈力」,如「習拳一得」所說的「一面鼓,一面盪,週身無點不彈簧。」亦即「意拳正軌」註釋之「含有彈簧之崩力」。
(三)「一觸即發」。這是「驚抖力」,「萇氏武技書」說:「夢裡著驚,無意燃火,不見有人,那知有我」!其附註說:「觸著即發」。王老(薌齋老先生 )在其「意拳正軌」亦說:「任敵千差萬異,一驚而即敗之」。不過,驚力經常都伴有彈力的,而意拳本來就是「綜合勁力」。
意拳有句老話:「打人容易發人難,發人容易控人難」。可以想見,前面說過的「打」、「發」功夫以外,還有更高一層次的「控」人功夫。「打」、「發」、「控」、「控打」、和「控發」都屬於「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範疇。
說到「制人」功夫,先師韓星垣先生 (註) 憑著他一身深厚之意拳功力;精湛之實戰功夫,一生縱橫於格鬥場上,戰績輝煌,書不勝書,前輩均能耳熟能詳。這且不表,免得有招搖之嫌,且亦可存忠厚。或許有人會問:「他的功夫究竟去到什麼境界」?在這裡套用幾位前輩的說話以作回應--
王斌奎先生見證地說:「他真了不起!誰要跟他比兵器,他就跟誰比兵器;誰要跟他比拳,他就跟誰比拳 . . ...」
姚宗勛先生更加讚嘆 (因為姚先生最崇拜的某某人也為先師所挫 ) 說:「他的功力是頂尖兒的」。「他從來沒人怕,就是怕王先生」。
王老在京定居前的一眾弟子中,現今資歷最深,碩果僅存,堪稱意拳大老,我視之為「意拳寶庫」的韓星橋(樵)先生(先師胞兄)曾對我說:「他 (先師) 是意拳第一把手,他走了以後,再找不到第二人。」胞兄對弟弟如此抬舉,真是泱泱風度,謙謙君子,令人拜服!
回頭說說「制人功夫」的要素,基本以渾圓爭力為核心。剛柔方圓、鬆緊虛實、單雙輕重、鼓盪順逆、動靜開合、橫豎高低、斜正吞吐、起伏脹縮、遒放爭歛、推抱兜墜、鑽裹翻擰、提頓伸縮、伸筋縮骨......種種的矛盾重重,參互錯綜而轉化統一。更邉由硇巍⒉椒ǎ布词侵匦淖儞Q,路線轉移,使角度對敵準確,然後形之於主軸 (人身之上下)螺旋;帶動斜面三角的肩架螺旋;小臂(節段)亦同步螺旋,帶著拳 (掌 ) 直奔眼前中線。亦可掌腕捲擰,形成多一個三角螺旋。王老說:「力之為用,其變化不外乎剛柔方圓,斜面螺旋」。此外,「手耍身子;身子耍手;身手互耍」,之意拳原理更應辯證地去哂茫豢蓤讨环健.斨欣響靼鬃饔昧εc反作用力之巧妙互用。失衡與爭衡所產生之斷勁效應。弄清楚「移點」、「黏點」、「滑點」與「脫點」之要緊關係。活用「兩點一線、一生兩死、逢角 (節)生力」。之工匠口訣。間架具體要「形變力不變」,一如按壓彈簧或皮球,要有形變反彈之力。掌握意拳間架與結構 (力學)之優點。本領地使力量爆發之脈衝期極度縮短。形意拳訣說:「拳打三節不見形」。我個人認為掌打六節(亦可說十七節)不見形,理由是手指原來有三節,節節生力。
王老說:「意達指尖前」。又說:「甲欲透骨而入髓」。更說:「指端力透電」。「力感如透電」。「著敵似電急」。可見指節與指尖對武力之重要性。能發人者,彈指間事耳!先師教導我們說:「肩撐肘橫,大臂不動小臂動、力在指尖中」。這是巧妙地哂萌梭w槓杆,完全符合人體邉恿W的單臂槓杆原理。特別是「固定端」與「邉佣恕沟谋M善盡用,因而發揮出其優越性,且也非一般意拳同道所共有。
王老說:「為什麼有此一動」?
而今我問:「有否如下之動」?
(一) 伸筋縮骨。(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本段文字是彙集散見於各篇論著的句子,稍作堆砌並加簡短解說)。意拳正軌說:「力生於骨而連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伸骨要縮、骨靈則勁實」。「筋伸骨要縮」?其義難明,因為一塊骨頭怎能會縮?不過,拳學新編卻教你明白:「筋伸則骨節縮,骨靈則力實」。原來,骨縮或縮骨之骨,指的是骨節。對於骨節縮之哂茫瓕W新編說的明白:「力之外發,手、肘、肩、胯全身關節,骨縮筋伸」。意拳正軌亦說:「縮骨而出,放勁而落,縮即發也,放(發)亦即縮」。再看拳學新編:「臨敵發力,縮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魚之發刺」。再對照意拳正軌:「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可以想見「伸筋縮骨」是發力重要之一環。所謂「如弓之反弦」和「骨重如弓背」主要指的是脊骨,亦即武界所說的腰脊發力的地方是也。至於如「魚之發刺」及「筋伸似弓弦」合併指的是「發手」。至於脊骨之對拉拔長及縮短,意拳正軌亦有論及:「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躦捉之形」。此動之關鍵在於「脫肩頓膊」,跪頂坐靠而為之。在「拔臂助長」之訓練中可以求得。
(二) 「鼓盪」:亦是發力重要之一環。在「一面鼓,一面盪」之動作過程中,能夠發出彈簧之崩力。記得我在「意味集」裡面以「不得了」為題,寫了如下一小段文字:「渾圓爭力不得了,鼓盪爆發了不得,若然爭力得不了,結果還是不了得」。說實在話,你若沒有渾圓爭力,就等於洩了氣的皮球;若然你具備了渾圓爭力,你就相當於充足氣的皮球,四面八方就爭得起來,如此平衡均整之力,就叫做渾圓爭力。邉庸谋U去引爆渾圓爭力,就叫做渾圓爆發力。可惜的是,一般習意拳的人,鼓盪不分,有盪無鼓,甚至盪亦不行,又怎能「鼓盪爆發」!這好比以「推」為「發」,甚至以局部之手力去「推」,又怎能望能「發」人!
(三) 「渾圓爭力」(兼談「挺拔」):要求得「渾圓爭力」,就必須先求得王老所提的身體「上下相引」之力;要求得「上下相引」之力,就必須從「頭」做起(包括頸項)。這就是說,要使頭項「挺拔」起來。先師授拳時刻強調「挺拔」之重要性,因沒有「挺拔」,「上下相引」之力就無法連通,爭力自然無從談起。所以「首領」之名,恰如其份(意思謂以頭領起上下之力也)。那末,隨便抬起頭來就是「挺拔」了?那也未必,因為「挺拔」不在形態而在意力。「虛靈挺拔」是王老經常提及的。他晚年所著的「養生樁漫談」仍一如既往的清淅地教導我們說:「永遠保持意力,不斷虛靈挺拔」。所以,我個人認為:「上下相引」乃「渾圓爭力」之支柱,而「挺拔」則是「上下相引」之領導。當掌握到「挺拔」之後,「上下相引」之力乃成,不過,要達至全身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則非手有伸筋之力不可。意拳正軌說:「伸筋腕項,則渾身之筋絡皆開展」。這就是意拳同道常說的手足四腕和頸項,為五個脖子。又說:「四腕挺勁力自實」。這亦是先師同樣強調的「手要帶上勁」,「力在指尖中」的伸筋力。至於肢體之間之空間,例如:手與頭頸;手與腰胯.......之爭力,則須通過「爭力線」用神意使之「靈通」起來。如此有形之肢體藉「伸筋力」「連通」,和無形之「爭力線」藉神意「靈通」,才是神、形、意、力合一之「渾圓爭力」。不過,肢體之伸筋力亦是神意之所為。至於剛才說過的「爭力線」,可以「假借」求之。王老:「假借無窮意」,又說:「無窮假借無窮象」,但是,「精神須切實」,才可「由抽象到實際」。如是,「爭力線」才有實感。王薌齋談拳學要義說:「虛無假借而求實當」。習拳一得亦說:「要在內外均整力合一,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拳之道要,一大半在抽象中求實際」。上面講了一大堆有關「渾圓爭力」和「爭力線」的文字,其實都是自己身體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若要求「內外均整力合一」,則非依循王老所提的「在空氣中游泳」求之不可。王老說:「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著己身,永無是處」。換句話說:「先求自我爭力,再求物我爭力」。那就是了。
關於「伸筋縮骨」、「鼓盪」、「渾圓爭力」、「挺拔」.........
我們都有一套特定的訓練法。
先師的打法是積極進取的,主要以「打破硬進」,出手不回,以步打人;其次,退也是打,反側也是打,斜進豎打.......其打、發也、無廢料,無虛架花招,出手便是處、直截了當,清脆俐落。打手中,「顧即是打,打即是顧」,亦有不顧而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控打更是一絕!
先師時刻訓導我們:「應敵時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以己之長就人之短,亦不要以己之短就人之長」。技擊本來就是「損人利己」的。與人較量時,在「武德」而言,應讓則讓;但在己身有危難之時,就要有「敢死精神」,不出手則巳,一出手就抱有與敵偕亡之心,不可存九死一生之想。
前面說過「以步打人」,倒想起先師之靈活摩擦步法,略似「打人如走路」,有王老所說的「單重之妙」,步幅可大可小,可遠可近;步速可疾可徐;路線隨意轉移,不受空間限制,簡直是「神龍游空」,「四維空間」任我縱橫。
我曾向先師問此步法,「為什麼有此一動」?先師答曰:「留有餘地也」。很有意思的留有餘地「步」--這話是我說的。
嘗見先師讓學員連續擊頭,只見他利用「挺拔」領勁,哂幂p靈活潑的摩擦步法,一一避過學員的來拳,學員休想觸著他頭臉。這正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跑不了」,是一句經常掛在先師唇邊的慣用語。凡與先師搭手,將接未觸之時(留意此時),即時有「離心」之感覺(注意此機),這正是被他打出去的時機。有時侯,手是搭上了,但是發覺自已的力量用不上去,兼且全身動彈不得。更有時侯,手搭上之後,已身重心立即被其控制,前後左右都站不住腳,無所依靠。上面說的是「搭手」功夫(亦即推手之始終)。若言「斷手」,則無「招式」可言,「渾圓爭力」就是「招式」,「招式」之打發,即是「渾圓爭力」之爆發。茲舉一例以示之:「假設對方出右拳直向我的胸部擊來,我即順應來勢出左手(或右手)接上彼右拳之力(這是很關鍵性的),對方隨即驚覺自已的右拳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已身同時失去平衡,亟需借助我之左手以求穩定;滿以為我的左手是「扶手棍」,卻原來我的左手是「?命藤」,說時遲,那時快,對方己被我打出,服服貼貼地掛在牆上。這種效應,是「渾圓爭力」及其「爆發」的結果。
許些時侯,先師之發人也,不見其動,人己彈出,其打發造詣之高,可以想見!
先師長相威武嚴肅,但微笑時卻和炜捎H。可是每當談拳論武或發力時,他的眼睛瞪起,有如一只吊睛白額虎的眼睛,炯炯發光,虎虎生威,令人望而懾服!歌訣說的「鷹瞻虎視威」的「目擊」功夫,簡直是先師的寫照。
嘗見一中年漢子,登門拜訪先師,稍談片刻,來人驀然「拾」的一聲跪下,連聲前輩,起來告辭而去。另有一個北方某大內家拳派的拳師來訪,一見之下便滿口前輩之聲,談拳半句鐘後離去。據認識他的人告知;他本來欲試技,被先師目擊之下便懾於其威,不敢造次。

「註」:
先師韓星垣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從王薌齋老先生習意拳。
一九三七年,王老在北京定居,特召先師來京隨侍左右,先師時年方二十二歲。當時,王老對先師疼愛有加,耳提面命,悉心培訓過硬功夫,以底於成。當年,有關意拳教務及對外武事,其先遣工作許多時多由先師負責。
一九三八年先師胞兄韓樵先生也奉召到京,從此兄弟倆同時助理意拳教務,直至一九四六年。所以凡在一九四六年前習意拳的,多蒙韓氏兄弟教益。
一九四六年,韓氏兄弟告別王薌齋老先生回滬設立拳社,發揚意拳,廣育英才。
一九四九年先師移居香港,教授意拳,曾先後到美國兩次,又到加拿大、英國等地傳薪。總之,英、美、歐洲及東南亞各國於一九八三年以前之習意拳者,皆是先師所傳。發揚意拳於海外者,先師為第一人。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4 12:57:51 | 只看该作者
李某終其一生沒見過王老。他那本書是得自韓星桓先生。之後,私自發行,並在書中稱王老為師,以欺讀者。書中還在王老書法旁邊寫上自己之謊(說自己是王老的弟子)還盜刻王老印章。若那書法是王老送他的,為什麼沒有寫上款指名李?又為什麼需要在旁寫其他東西還蓋上自己的印章? 充其量他只見過姚宗勛先生. 而他又沒見過王老,又怎可謂在台灣看到的鶴拳接手方法有相近之地方?

當年還未改革開放, 國內生活環境不好,而香港有很多人會把物資寄回國內, 當時國內規定每月只能寄5英磅的東西回鄉, 而很多香港人會選擇寄上5英磅的糖,因為若寄米的話數量是太少了,所以改為寄高熱量的糖. 我相信李只是在那個時候寄了物資到王老處,而王老回信感謝而已!

他也把得自劉法孟先生之鷹爪拳譜出版,假稱得自孫大法師。六合八法名家吳翼輝之拳照是他設下賭局得自吳之弟子陳亦人先生。台灣八卦名家張先生畢生心血寫成的拳譜(附照片),被李借去,但一借不還。

我深信以其文章來作考證,必不公充!!!!!!

朱雀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4 12:58:39 | 只看该作者
拳學體會
詹建生

震腳:
  所有之震腳動作,其心理來源都是因為害怕。請體認一下,我與敵手互搭,若我比敵強,為什麼需要震腳?只有在處於劣勢,心理上才希望能以震腳發出來的一剎那的強大力量以把對手打倒。此是害怕及魯莽的表現。但有人懷疑,處在劣勢,不震腳那可以怎辦?我個人認為可以鬆一鬆受力點。當然最好一接手便勝了,也不用這麼危險及麻煩。
  另外,雖然震腳所發出之力量的確很大,但在發勁前一刻,是慢的,只要敵方敢進,肯進,死的是震腳的那一個。
  從人體健康方面來看,震腳或多或少會影響神經系統,因為腦會受到不必要之震盪。或許小小且非經常之腦震盪也許會使人有清醒之感覺,但長期之強烈震盪,只有害無益。

力點:
  由沒有接觸到接觸點,由接觸點到受力點之過程要非常注意。
  先說明兩種不同之受力點。(一)勝的受力點,即我把對手控制的受力點。(二)敗的受力點,即我被敵控制之受力點。在搭手與沒搭手之間,我們就是要爭取勝的受力點。想像一下日本相撲選手比賽時,在要接未接之間,會互撥對方之手,比便是在爭取勝的受力點。
  用圖來表示
  還未接觸→接觸點→受力點→勝負已分
  在接觸點至受力點這段距離中,誰先發力便誰處於劣勢。發力時間越接近受力點,什至在受力點發力的,便為高手。此便是某派所說的後發制人。因為在受力點之前便發力,便在發力的一刻,身體筋肉緊張,而使對手能乘你緊之一刻,利用不同角度及位置取到了勝的受力點,從而擊倒先緊先用力之人。當然,這是電光石火一刻之速度。

先發制人,後發制人:
  從以上之觀點來看,好像是後發的比較好,但個人認為那只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
  觀念不是要等對手來,我再反應,這是局部之東西。因為真有如此之意,便會做成消極之心理,氣勢已敗。且做成了沒了個人主動之心態。
  應刻是主動的,是先發制人的。但不是搶先在受力點之前用力。是主動強逼對手在受力點之前先用力,再乘其筋肉緊張,舊力已老新力未生之際,利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來給予致命的一擊。意境是比某派更整體。
  怎麼可以強逼對手先發力,那便由本身之肩架?手,例如我肩架整體的撞過去,看對手要不要抗,一抗即身體便緊,一緊我便乘機反擊。肩架之整為必要條件。而用整體去攻並不是有抗力。抗是在不合適之情形下,用很大之力氣去正面對抗敵方之力,從而做成本身之肩架吃力不整。

受力點之鬆一鬆
  當對方比本身力強,而他又爭取到勝之受力點,我若還在從這敗的受力點用力下去,必死得很慘。首先便要脫離這個敗的受力點,為了脫離它便要鬆一鬆。當然不是手肘之後退,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肘後退便是敗勢。而鬆一鬆便即在上面畫那一條線上遠離受力點,便可再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爭取下一次接近受力點時是一個勝之受力點。
  而怎樣才可以鬆一鬆?手前推,身後靠,但真的後靠嗎?個人認為,有時有,有時沒有。當我比對手強,又爭到勝的受力點,我就進步過去了,而只要意後靠便成了。真正身後靠的便是此鬆一鬆之過程。

站高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下蹲
  站低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穩固的下盤以求發勁,就因為站高才有空間向下蹲。
  腳跟在發勁時的一刻是?力的,但發動只有一刻,其餘時間,腳跟不?力,可以更快更有效的連續發勁。
  腳跟提起的「提」字。當然不是提到僵硬的提。有時就算腳跟不離地,也算是提。重點在於意。

膝蓋的內扣與外翻
  有些門派的膝是內扣,有些是外翻,其根本道理是在形??
  看漫畫人物之腳尖,膝及眼成什麼角度?若漫畫畫得好,你會感覺到很有力感,只要有此感覺,那就是真正能發力的,就去學吧!其實人天生本能就已知怎樣是有力的,怎樣是沒有力的,只是日子有功,本能被文字或死招所限制,不能自由發揮。練意拳目的就為了再體會,體認這些本能。
  其實發勁時,膝是項多和腳尖成垂直地面之直線,但發勁只是一刻之事,而大多數時間不是在發勁,即大多數時候,膝是不到腳尖的。
  而因膝的目標可謂叫壓指尖,所以指尖指去那,膝的方向便在那?。即發勁時,兩腳指尖分間,而膝跟?腳指尖之方向,所以也分開。

單雙重之煙沒
  某派雙人對練是先練定步推手,再活步推手之...,是有次序及系統的。但因為人們先練定步推手,而在這階段因為步不能動,只有腰之旋轉,兩腳重心的互換,所以做成太過?重前後腳之曲直之形,使學者把此觀念帶到以後的練習?,又由於競爭心理,不斷在鑽入怎可在定步捱手中勝利,結果只得到局部的,片面的東西,遠離真正之拳學。定步推手是一個很好的過程,但不是終點,練習也只宜互相體認一下受力點及接觸點,而不應有爭勝負之心理。試想真正的搏擊有沒有像定步推手一樣的下盤動作?有沒有這麼胯張?所以王薌齋老先生當年謂此派下盤無理力之可言。是人們鑽入了牛角尖。而,王老另一句:「只要敗得對,不要勝得錯」也適用於此。

六個自由度
  上下,左右,前後之位移,再加上三個主軸之旋轉。敵我雙手互搭,我手在下,敵手在上,我攻,微抬雙手(以肘為支點),再微把兩手向外分,再進步,手前送對方就出去了,只用了三個自由度。我所形容的是很快的速度。若再力上一斜面的旋轉,即抬手,分手,前推再加手翻一下,六個自由度全有了,勁度更強。在站樁時,上下,左右及前後之互爭,便做成一全方位之爆發。有了炸彈,也要會用,若手留彈不在敵人處爆即便沒有用,所以丟手留彈去敵人處就即上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4 12:59:14 | 只看该作者
打人和拔草,这是哪儿跟哪儿?



<font size=&quot;1&quot; color=&quot;#333333&quot;>Edited by - 一剑龙 重新编辑於 2002/10/16  11:53:33</font>
5#
发表于 2014-12-14 13:02:23 | 只看该作者
我跟陈云开先生只見過一兩次,
他那本書(形意大成拳)的出版商似乎
已結業.不知市面是否還能買到否.
6#
发表于 2014-12-14 13:03:34 | 只看该作者
意拳班

我在台灣, 意拳班的學員可跟我聯繫,
若其他有興趣練意拳的朋友, 也可來練一下.
這次我不會留很久. 很快便回港了.

ksyqhk@yahoo.com.hk
Tel : (886) 0939051700

以下是香港的意拳班
-------------------------------------------------
香港精武體育會, (852) 2384 3238 星期四晚 7:30~9:00
ksyqhk@yahoo.com.hk
意拳 正軌

每次出席學員人數在30人左右.
練習氣氛好.學員經常互相試勁.

先站樁 : 大概30~45分鐘
拳理講解 : 大概15~30分鐘
相互練習 : 直到下課
學費 : 每月200港元

教練: 葉希聖先生 (852) 91946910
陳得傳先生

----------------------------------------------------
九龍塘三角花園,
星期日早上10:00~1:00

喜歡怎練就怎練, 經常搭手接力
學費面議

教練: 沈少保先生 (852) 96245246
7#
发表于 2014-12-14 13:05:12 | 只看该作者
要是你认识陈云开先生的话,请代我谢谢他。他的书让我对韩先生的桩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8#
发表于 2014-12-14 13:09:39 | 只看该作者
韩先生之拳照,虎虎生威!
在香港有没有人能承其衣钵的?
望兄介绍!
9#
发表于 2014-12-14 13:13:15 | 只看该作者
轉貼自http://cstang.www3.50megs.com/yiquan/yi_aindex.html
我對意拳的一點認識
陳德傳
    意拳由站樁開始是毋庸置議的,而市面有關意拳站樁、試力等練習方法的書也十分多。但先師韓星垣先生所教從站樁中試力的方法便較少人認識,以下是我從學習及鍛鍊中的一點認識。  
    從平樁開始,頭手身足等間架都完備配合好後,便可從站樁中試力。頭要領起,手要和頭頸有對拉感,手指有前指意。腰胯要有向下向後微微下坐之意,因此手和腰背整個有向後向下對拉之感,而膝要有向前對正足趾尖微微下跪及後足跟有下踩之感覺。這時整個人便有對拉及膨脹起來的感覺,之後便要慢慢放鬆下來回復到未做試力時的狀態。而放鬆及膨脹時都要慢做,不要一下子便全緊全鬆,因為如此便會有意斷的感覺。之後返復鍛鍊,這便是從站樁中試力的練習之一種方法。而當整個人有對拉膨脹時,既是開和緊,而放鬆及回復原位時正是鬆和合,所以從中可理解鬆緊開合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在對練、推手及搭手時,要認真及不能有相讓之意。因為在日久練習後會養成習慣,如在實作時便會有不認真及相讓之感。因此就算有十成功力也不能完全發揮出來,而形成對自己不利之處。
<img src=&quot;images/icon_smile.gif&quot; border=0>
10#
发表于 2014-12-14 13:17:13 | 只看该作者
震腳:
  所有之震腳動作,其心理來源都是因為害怕。請體認一下,我與敵手互搭,若我比敵強,為什麼需要震腳?只有在處於劣勢,心理上才希望能以震腳發出來的一剎那的強大力量以把對手打倒。



朱雀先生高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12-27 00:59 , Processed in 0.1646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