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带”又名朴刀(朴音坡)、泼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一种长而宽的钢刀,可以装在木柄上成为比一般刀要长的长兵器,也可以卸下来单独作为一种短兵器。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有“双手带”之称。使用时,两手握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双手带”应属于短兵器一类。从外形看,“双手带”和朴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朴刀相比,“双手带”全长约60 -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这是“双手带”不同于朴刀的最明显之处。目前竞技武术比赛中使用的多是朴刀,不能称其为“双手带”。“双手带”的套路技法,在传统武术习练者之中也已不多见。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定手。”演练“双手带”时刀如猛虎,刀背、刀刃分明,使用任何招数,都要住把定手。可劈、刺、砍,招数繁多。由于“双手带”用途广泛,古时是闯荡江湖的人的常用兵器。“双手带”出现于宋代。当时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有人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战斗时再加柄。在《水浒传》中,“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宋会要辑稿》中说,“著裤刀”,即挂在裤子上的刀,因为人们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于是“双手带”得以成为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双手带”到了清末前后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中很多人使用“双手带”,故又名“太平刀”。
冯玉祥西北军的“大刀队”,不但在军阀战争中屡建奇功,更在抗日战争中令日寇闻风丧胆。喜峰口一战毙敌5000余人,成为“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喜峰口抗战虽已成为历史,但沧州武术在抵抗日寇中立下的不朽功勋,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西北军大刀是在同为沧州人的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1882-1966)主持下,由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编创而成的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术。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带”等传统刀的综合。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为便于携带,其柄长略短于“双手带”。技术来源,就是沧州传统武术中的“双手带”刀法。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双手带”套路的特点为:动作紧凑,姿势舒展,动速静定,节奏鲜明,劲力顺达。套路中运用了劈、跺、扫、砌、绞等动作,身法灵活,变化无穷,便于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
|
乱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