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我来说说八极拳初学者应该练那些基本功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2570次阅读 12次回复
拳术动作先求劲力宏大,次求快捷灵便,再后张驰有度、随形就势,乃至心意通达、机谋变化。
斯事如同文章,先求语义表达完整、清晰,次求言语精炼、词句生动,再后布篇谋局,扣人心弦,乃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神境。
拳术初学,从何着手?这个问题简单直接,却又是最难的事情。武术界有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其实对一张白纸般的初学者和他们的老师来说,步入正轨也并非一件容易许多的事情。
在数年、数十年的生活历程中,人们养成了很多习惯,而这里面有很多的习惯却是练习拳术首先应该要改变的,例如紧张、顶牛、重心漂浮、耸肩、前倾后仰等等,此外再加上个人身体素质等原因造成的障碍,例如协调性较差、肢体关节错位生长等等,所以训练一个初学者使其步入正轨,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
学生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师要因人而异针对性教学训练,所以在拳术入门的训练中会体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训练的内容有的是一辈辈留下来的正统方法,有些是走南闯北所见所识,有些甚至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创编的,这些都不是问题,相反,这是老师的伟大,竭尽了脑汁。
所以,想要穷举所有的入门基本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在这里咱们还是交流探讨一些正统的、具有普适性的训练方法,既是总结所学,交流提高,也能给初学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以前我总说抛砖引玉,今天我换个方法,抛个玉石引金砖吧
先略说一下我们这帮弟兄所练习的基本功名称,后面再慢慢聊,手机打字真不是一般的累。
1 摇膀子
2 甩膀子
3 提膝荡胯
4 通背(这是借了绵拳的名词,八极门中有练法、没留下来名字)
5 悠裆(这个名词广为所知,真让人有点心疼
6 溜穴
7 托碗(其实这个也没名字)
8 转胯
其实,大家伙一看这些名字基本上都猜出来是些啥玩意儿了,因为基本上都是经过这些方法或理法相通的方法过来的。
筋呀骨呀膜呀气血呀,这些事物对于初学乍练来说还略有些远,拦在眼面前的首先就是协调性的极度欠缺、拳术要求的身体条件不具备。
思路有点乱,话头太多,慢慢侃哈。
拳术动作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这是体育运动的共性要求,多、快、好、省,协调性是关键,此外拳术中有劲与力的区分界定,劲发一处(出),也是离不开身体的高度协调自律的。而事实上,现在的青年学者的协调性确实堪忧,有过育儿经验的人都知道,小孩在走路之前的爬行活动越多,在长大以后的协调性就会相对越好,只不过现在的青年人在幼时大多是精养细教的,能每天一身灰土爬来爬去的比较少,所以这几年我教过的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在协调性上面是存在着问题的。
在上面列举的基本功当中,甩膀子、通背、溜穴,既有其专属用途,在协调性训练方面也较有成效。
甩膀子,人是大字形站着的,把胯左右旋转荡起来,任由两个膀子像鞭子一样荡起来,一掌拍在肩膀上,一臂靠在了命门,肩、胯、臂、足都有尺度的要求,一方面腾展了韧带,体会了放松,另一方面肩胯膝足头手的体位要求及节拍时间配合,练的就是身体的多部位协调性。
溜穴,也有称之为“撩劈”的。甩膀子是水平面上的训练,主体目标是肩背,溜穴则是身体垂直面上的训练了,主体目标是肋间和后背胁侧。与甩膀子原理相同,它对于协调性增长也有帮助。
通背是个外来词,八极门中只有练法,名称我从来没打听到过。这个训练方法是核心之一,它的功效颇多,如:抻拉膀背和肩峰内侧的韧带、训练胸背开合折叠、增长耐力体力、训练起落发劲、掌握高频爆发、增强步法的灵活度和速度,等等。这个功法我在外面也仅仅只见到过一个人在无人处做了个大形,寒暄间他说是聋爷亲授的,也没留下名称。通背对于协调性的增强,原理在哪儿?根源是它的速度,身体的不协调性外在表现是不合拍,即多个局部的到位时间存在差异。通背的基准频率约在每分钟一百次左右,在这样的速度下,这种时间差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练习者会捕捉到是那些部位滞后了,然后再在通背里修正。这个说得有点多了,到此打住吧。
除了协调性,初学者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僵力,积攒了几十年的一把子力气,好不容易开始练习武术了,一定要好好使出来。
其实,僵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个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力量释放方法和时机,时机是协调性问题,方法是技术问题,背后的根源是生活中养成的用力习惯,生活中我们用力一般是持续性的、相对静态的,而在拳术中力是瞬时性的、流动性的,这个需要慢慢雕琢,与习惯做对必然需要一些时日。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机体结构,一种什么样的运动,要想达到较好/较高的水平,必然要求有相对应的身体结构,例如跳跃对足弓的要求、平衡对体型的要求等等。武术初学入门的时候,身体柔韧度不够,关节韧带不够长、不够强,运动过程中机体内部互相掣肘,力量在传导过程中大多被内耗,本来两分力要出去,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了一分力把它往回拉,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技术动作变形卡壳,梢节虚弱漂浮,中节和根节硬邦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红拳常常说“展筋腾膜”,咱们初学乍练,膜不膜的且不说,那东东得慢慢长,这筋还是要展的。筋的深层含义也暂时放在一边,咱们不妨先肤浅一点,把筋简单的理解成关节附近的韧带及结缔组织。上面所列举的那几项基本功都是以增长、增强韧带组织为直接目的的。
摇膀子,也有称摇手的,架势其实很简单,弓箭步站立,一手叉腰,一手摇转,热身运动里就有这个,只不过寻常都是摇个几十下就收工了,事实上,几十下确实也就是起了个热身的作用,要想出功夫,得要有个数量,这个量一直都是私传秘授的,这是个真传一句话的典型例子。那么,这个数量是多少呢?上手的时候每侧在五百转,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增长到每侧一千记了,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基本都会到达门槛了,这时候需要增量到两千至三千记,过了门槛又回到一千记至一千五百记。第三个月是个什么门槛呢?这里涉及的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名词——开肩,坚持这样的量,三个月大部分都会开肩了,迟的也就是略晚一点点。过了开肩的门槛,很多拦在路上的难题都会慢慢迎刃而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托碗,不太好描述具体的动作,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就是手上托着一个碗,碗中盛水,碗从提前绕过直到背后,然后转肩过背从胳肢窝下面钻出来,尽量不要让水溢出——这就是托碗了,老名字一直不得而知,只能用这个土包名字来称呼了。实练的时候,手上换成了其它物件,老砸碗还是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的。
托碗不仅仅是盘练韧带筋腱,它还有技法上的价值,直愣愣的拳要富于变化、攻防一体,托碗是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6:48

终于只剩下两个了——提膝荡胯、转胯。这两个是盘活胯部的训练方法,提膝望怀、荡胯转胯,人体中节的灵便,使得拳术运动迅猛快捷,拳术中的身形步法全靠中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6:57

上面忘了悠裆,其实悠裆这个词流传在外面,看着都让人很心疼,武术里面的秘密真的不多,悠裆在八极门里面算是个天大的秘密,家师把这个真正全部教给我,整整是在考验我六年之后,今天也就顺嘴说两句,以后诸位再问我,我的答案应该会是“这玩意儿我不会”。悠裆现在仅见东北在练这个,其它支系我确实没亲眼见过。悠裆的作用之一是盘练胯骨,暗含在里面的还有很多东西:龙劲、八大招的根基等一整个体系,由它串起了八极拳的整个技术和功法体系。对于咱们初学乍练来说,盘练胯骨就足够我们享用的了,慢慢儿悠荡起来,忘了是曹操还是哪个来着,说长久不事骑射以致髀间生肉,悠裆也会让人有这种体会,中节上的多余脂肪、韧带不够粗长,一下子就显露无形了,然后继续悠继续荡,好处也就一天天出来了,韧带增长变粗了,胯部灵便了,尾巴骨自由自在,一动而无不动…这样,作为咱们初学者的基本功,它终于发挥出它自己的价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05

另外再聊聊一个关于技术动作的判定法则。练拳伤了膝盖的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这个拳种或是那个拳种,其实技术动作错误,伤身是必然的。有个道理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如果把两个物体靠近,然后用力让它们互相顶住研磨,时间长了,这两个物体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谁都逃不掉,大不了是谁更严重谁更早表现出来而已。那如何才能不磨损呢,方法更简单,拉开它们的距离。关于膝盖损伤、肩部磨损,都是这个道理,姿势要正确,劲路要通达,如膝不过尖等,解决的是研磨时力量大小的问题,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需要做的是如何避免两者的接触。当韧带增长时,可以腾挪出骨头之间的距离;当韧带增粗时,可以稳定两者遥遥相对的运动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空间和距离,你得想办法把这空间和距离用起来。咏春拳常爱用钳羊马,按照一般认知,他们的膝盖很快就可以坏掉了,但事实偏偏不是如此,奥秘很简单,他们的大腿是领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17

老师傅们常常要求学员/弟子们“松!松!松”,可松到底是什么状态还真不好解释明白,而且不同的地方要求还有较大的差异。在我所接受的教育当中,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选择用“畅行无滞”,少一分力则缓,多一分力则涩,不多不少刚刚好的那种状态就是我所习惯的松。这就好比拿砖头,力量稍微欠缺砖头就脱落砸在脚上了,力量用多了就会容易疲惫,手臂上自己跟自己较上劲了,毫无例外的,我们很本能的使出了不大不小刚刚好的力量,这时候就是松的状态,把砖头挥舞起来既不会脱手也不会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其实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前面曾经提到过,那就是力量内耗很少。打个比方,本来需要三分力,力量源头上给了五分力,两分耗在了路上,这不是松;本来仅需要三分力,源头上给了给了五分力,中途倒是没有多少内耗,到了梢节还剩下差不多满满当当五分力,多出来的这两分力无处可去,这时候也松不了;当然,源头上才给了一两分力,根本不足以使用,那就是“懈”的范畴了。这里是个比较粗浅的比喻,力量不是这么死板地计算的,力量在传导的过程中是源源不断有生力军补充汇集起来的。
这个基准所定义的“松”主要用于技术动作,与静态姿势下的“松”或有不同。
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训练?动态的方法,上面所列举的好几个都可以,大多数都是采用了“圆”的理论。当物体在做圆的运动时,会有离心力的存在,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这个离心力会扯拉着你的躯体肢节,理顺劲路,有一分力量要僵著在路上了,马上就会被它扯到梢节上去,所以在圆的运动模式下那种感觉就真的是很松爽的了。所以,咱们初学乍练,尤其是掌握不好“松”的感觉的时候,不妨先多做做圆的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54

甩膀子


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由两侧抬起与肩同高(图1),身体左转,右掌经身前向左肩胛拍抽;左臂后抽至身后,以虎口抽打右肋下部(图2)。两臂不停,借抽拍反弹向相反方向转体,以左掌经身前抽拍右肩胛;右臂后抽至身后,以虎口抽打左肋下部(图3)。


要点:甩膀时,两臂放松,左右甩动如抽鞭,两脚随甩臂左右碾转。


此法称为摇身式、磨转脐不转等,要求从胯往下都不动,两脚松沉(不要抓地)。
这个动作的一个关键,说出来其实也佷简单,就是尾骨勾住(就像坐在佷高的酒吧凳子上那种感觉,不知这样说大家是否明白),这样胯部一下子就卡住了,下半身想动都动不了。在摇身式的文字说明里,要求“头顶、项抗、沉肩、坠肘、抒胸、溜臀、圆裆、合胯”,其中“溜臀”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胯部是卡死不动的。如果是初做这个动作,卡不住也佷正常,不可强求,一步一步来。摇膀子,找到一篇松溪派的功法说明,他们称之为“车轮手”。


车轮手是武当松溪派练功练劲的基本功法之一,它通过人体基本的运动形式——转动,达到伸筋松骨畅经络的功效,同时带动脏腑蠕动。本功法简明易练,功效显著。因此在练习此功法时,认真体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的气脉运行之感触,体会足三阳经的气劲分布之情景,以及有关经络、筋脉、骨关节的运动状态。其理弥深,其功尤捷,学者当悟之。


一、车轮手的基本练法
(1)预备式,成立正姿势,左足朝正前方跨步,脚尖内扣,足阳面(廉)朝正前方,小腿垂直于地面,膝不过足尖,大腿平行于地面。右腿蹬直,膝关节绷紧,左右双脚十趾抓地。虚须顶颈,微收下颚,沉肩垂肘,身体中正,塌腰松胯,此谓“左弓箭步”。
(2)左手虎口向上张开,叉于稍低于股之部位,大指约在气海、大肠两俞的位置。右手自然瞎吹,手心向内,手背向外(见图1、2)。
(3)右手自下向前,向上向后向下旋转。当手转至上位时,小臂旋,手掌同时翻转,手心向内,手背向外(复还至原位)。如此循环往复数十次(见图3、4、5、6)。
(4)右手自下向后向上向前向下旋转。手掌、手臂同时翻转,同样要循环往复数十次。
(5)双手双腿位置对换,同样练习(见图7,8)。
(6)练习次数以能支持为度,初时100至200次,逐渐增加到500次以上,每日至少应练习二遍。





二、动作要求
1、下盘:双腿站成弓步桩。本门弓步桩既是锻炼下盘的坚实性、稳定性,又是练习下肢的灵活性。其要点如下:全脚掌着地踏实,大脚趾头和脚跟用劲抓地,足尖内扣,使足阳经的末端拉紧,阳面即感觉有力,又因阳开于外之故,阴经气机也自然随之发劲,从腿、裆至脚掌,整个三阳脉,均在自然的规律下,绷得很紧,气劲使顺应自然,全脚受力平衡,因此站得很稳。
2、中盘:身体正对前方,中正舒适,百会穴与会阴穴连线垂直于地面,含胸拔背,切忌挺胸,塌腰松胯以使气机自然下落,乃有稳如泰山之故。肩、肘、腕关节,节节放松,以不阻碍手之三阴、三阳经的气血运行。且各骨关节、各经脉、筋肉无不得到了放松和伸缩,锻炼了灵活性和韧性。
3、上盘:头虚顶,收下颚,提耳根劲,颈松正。
做到了上、中、下盘的要求,即使各骨架定在了正确之位上,因而气机容易发动,经络畅通,人亦感觉舒适,内脏也摆正了位置,有利体魄之健壮。


三、动作的纠正与调整
初学时很难达到以上所提到的要求,需要在锻炼中逐步修改和调整,其方法有二,即自身调整或请人纠正。
1、自身调整:自身调整唯靠意识进行调整。初学时需熟读功法的要求,自己在练习中自下而上,从脚、小腿、膝、大腿、胯、腰、胸、背、头、肩、臂、腕、拍打点等,逐一在脑中进行检查调整,绝忌用眼或低、转头部去看,此处特别强调用脑子检查,这对今后的深入学练其它功法中亦甚重要。例如要检查下盘是否达到要求,绝不可俯身去看。若俯身去看,势必破坏了原来已做好了的动作。因而强调用意识检查,可微微地左右或上下动一下下肢,在移动过程中,找到自身感到最为舒适的位置,便完成了调整。上、中盘的调整亦如此。
2、你可请同练者逐一地纠正自己的各个动作,或由他念动作要求,你按要求来作,互相轮换,也能达到预定效果。


四、车轮手的效应
此法功效相当显著,若假以时日锻炼,常有以下现象:
1、下部大腿、小腿发胀,膝关节酸痛,当属正常现象,待休整数日后再练。
2、上肢手指发胀、发硬,这是冲血之故,如果手臂中似有水沿着渠道流向指尖,这便是手三阴、三阳经络被打通,当是很好的现象。
3、由于腕、肘、肩关节的转动,带动了锁骨、肋骨等骨骼的运动,这不仅锻炼了骨关节的灵活性,还使内脏得到了运动,倘锻炼日久,上肢关节可大大伸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我想请教一下《八极拳》段位书作为入门好不好。我想学真材实料,不是拿来表演好看的。我这边也没有什么教八极拳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2

除了协调性,初学者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僵力,积攒了几十年的一把子力气,好不容易开始练习武术了,一定要好好使出来。
其实,僵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个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力量释放方法和时机,时机是协调性问题,方法是技术问题,背后的根源是生活中养成的用力习惯,生活中我们用力一般是持续性的、相对静态的,而在拳术中力是瞬时性的、流动性的,这个需要慢慢雕琢,与习惯做对必然需要一些时日。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机体结构,一种什么样的运动,要想达到较好/较高的水平,必然要求有相对应的身体结构,例如跳跃对足弓的要求、平衡对体型的要求等等。武术初学入门的时候,身体柔韧度不够,关节韧带不够长、不够强,运动过程中机体内部互相掣肘,力量在传导过程中大多被内耗,本来两分力要出去,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了一分力把它往回拉,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技术动作变形卡壳,梢节虚弱漂浮,中节和根节硬邦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红拳常常说“展筋腾膜”,咱们初学乍练,膜不膜的且不说,那东东得慢慢长,这筋还是要展的。筋的深层含义也暂时放在一边,咱们不妨先肤浅一点,把筋简单的理解成关节附近的韧带及结缔组织。上面所列举的那几项基本功都是以增长、增强韧带组织为直接目的的。
摇膀子,也有称摇手的,架势其实很简单,弓箭步站立,一手叉腰,一手摇转,热身运动里就有这个,只不过寻常都是摇个几十下就收工了,事实上,几十下确实也就是起了个热身的作用,要想出功夫,得要有个数量,这个量一直都是私传秘授的,这是个真传一句话的典型例子。那么,这个数量是多少呢?上手的时候每侧在五百转,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增长到每侧一千记了,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基本都会到达门槛了,这时候需要增量到两千至三千记,过了门槛又回到一千记至一千五百记。第三个月是个什么门槛呢?这里涉及的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名词——开肩,坚持这样的量,三个月大部分都会开肩了,迟的也就是略晚一点点。过了开肩的门槛,很多拦在路上的难题都会慢慢迎刃而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托碗,不太好描述具体的动作,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就是手上托着一个碗,碗中盛水,碗从提前绕过直到背后,然后转肩过背从胳肢窝下面钻出来,尽量不要让水溢出——这就是托碗了,老名字一直不得而知,只能用这个土包名字来称呼了。实练的时候,手上换成了其它物件,老砸碗还是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的。
托碗不仅仅是盘练韧带筋腱,它还有技法上的价值,直愣愣的拳要富于变化、攻防一体,托碗是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6:48

终于只剩下两个了——提膝荡胯、转胯。这两个是盘活胯部的训练方法,提膝望怀、荡胯转胯,人体中节的灵便,使得拳术运动迅猛快捷,拳术中的身形步法全靠中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6:57

上面忘了悠裆,其实悠裆这个词流传在外面,看着都让人很心疼,武术里面的秘密真的不多,悠裆在八极门里面算是个天大的秘密,家师把这个真正全部教给我,整整是在考验我六年之后,今天也就顺嘴说两句,以后诸位再问我,我的答案应该会是“这玩意儿我不会”。悠裆现在仅见东北在练这个,其它支系我确实没亲眼见过。悠裆的作用之一是盘练胯骨,暗含在里面的还有很多东西:龙劲、八大招的根基等一整个体系,由它串起了八极拳的整个技术和功法体系。对于咱们初学乍练来说,盘练胯骨就足够我们享用的了,慢慢儿悠荡起来,忘了是曹操还是哪个来着,说长久不事骑射以致髀间生肉,悠裆也会让人有这种体会,中节上的多余脂肪、韧带不够粗长,一下子就显露无形了,然后继续悠继续荡,好处也就一天天出来了,韧带增长变粗了,胯部灵便了,尾巴骨自由自在,一动而无不动…这样,作为咱们初学者的基本功,它终于发挥出它自己的价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05

另外再聊聊一个关于技术动作的判定法则。练拳伤了膝盖的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这个拳种或是那个拳种,其实技术动作错误,伤身是必然的。有个道理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如果把两个物体靠近,然后用力让它们互相顶住研磨,时间长了,这两个物体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谁都逃不掉,大不了是谁更严重谁更早表现出来而已。那如何才能不磨损呢,方法更简单,拉开它们的距离。关于膝盖损伤、肩部磨损,都是这个道理,姿势要正确,劲路要通达,如膝不过尖等,解决的是研磨时力量大小的问题,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需要做的是如何避免两者的接触。当韧带增长时,可以腾挪出骨头之间的距离;当韧带增粗时,可以稳定两者遥遥相对的运动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空间和距离,你得想办法把这空间和距离用起来。咏春拳常爱用钳羊马,按照一般认知,他们的膝盖很快就可以坏掉了,但事实偏偏不是如此,奥秘很简单,他们的大腿是领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17

老师傅们常常要求学员/弟子们“松!松!松”,可松到底是什么状态还真不好解释明白,而且不同的地方要求还有较大的差异。在我所接受的教育当中,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选择用“畅行无滞”,少一分力则缓,多一分力则涩,不多不少刚刚好的那种状态就是我所习惯的松。这就好比拿砖头,力量稍微欠缺砖头就脱落砸在脚上了,力量用多了就会容易疲惫,手臂上自己跟自己较上劲了,毫无例外的,我们很本能的使出了不大不小刚刚好的力量,这时候就是松的状态,把砖头挥舞起来既不会脱手也不会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其实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前面曾经提到过,那就是力量内耗很少。打个比方,本来需要三分力,力量源头上给了五分力,两分耗在了路上,这不是松;本来仅需要三分力,源头上给了给了五分力,中途倒是没有多少内耗,到了梢节还剩下差不多满满当当五分力,多出来的这两分力无处可去,这时候也松不了;当然,源头上才给了一两分力,根本不足以使用,那就是“懈”的范畴了。这里是个比较粗浅的比喻,力量不是这么死板地计算的,力量在传导的过程中是源源不断有生力军补充汇集起来的。
这个基准所定义的“松”主要用于技术动作,与静态姿势下的“松”或有不同。
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训练?动态的方法,上面所列举的好几个都可以,大多数都是采用了“圆”的理论。当物体在做圆的运动时,会有离心力的存在,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这个离心力会扯拉着你的躯体肢节,理顺劲路,有一分力量要僵著在路上了,马上就会被它扯到梢节上去,所以在圆的运动模式下那种感觉就真的是很松爽的了。所以,咱们初学乍练,尤其是掌握不好“松”的感觉的时候,不妨先多做做圆的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青枫流

2016-1-5 09:57:54

甩膀子


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由两侧抬起与肩同高(图1),身体左转,右掌经身前向左肩胛拍抽;左臂后抽至身后,以虎口抽打右肋下部(图2)。两臂不停,借抽拍反弹向相反方向转体,以左掌经身前抽拍右肩胛;右臂后抽至身后,以虎口抽打左肋下部(图3)。


要点:甩膀时,两臂放松,左右甩动如抽鞭,两脚随甩臂左右碾转。


此法称为摇身式、磨转脐不转等,要求从胯往下都不动,两脚松沉(不要抓地)。
这个动作的一个关键,说出来其实也佷简单,就是尾骨勾住(就像坐在佷高的酒吧凳子上那种感觉,不知这样说大家是否明白),这样胯部一下子就卡住了,下半身想动都动不了。在摇身式的文字说明里,要求“头顶、项抗、沉肩、坠肘、抒胸、溜臀、圆裆、合胯”,其中“溜臀”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胯部是卡死不动的。如果是初做这个动作,卡不住也佷正常,不可强求,一步一步来。摇膀子,找到一篇松溪派的功法说明,他们称之为“车轮手”。


车轮手是武当松溪派练功练劲的基本功法之一,它通过人体基本的运动形式——转动,达到伸筋松骨畅经络的功效,同时带动脏腑蠕动。本功法简明易练,功效显著。因此在练习此功法时,认真体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的气脉运行之感触,体会足三阳经的气劲分布之情景,以及有关经络、筋脉、骨关节的运动状态。其理弥深,其功尤捷,学者当悟之。


一、车轮手的基本练法
(1)预备式,成立正姿势,左足朝正前方跨步,脚尖内扣,足阳面(廉)朝正前方,小腿垂直于地面,膝不过足尖,大腿平行于地面。右腿蹬直,膝关节绷紧,左右双脚十趾抓地。虚须顶颈,微收下颚,沉肩垂肘,身体中正,塌腰松胯,此谓“左弓箭步”。
(2)左手虎口向上张开,叉于稍低于股之部位,大指约在气海、大肠两俞的位置。右手自然瞎吹,手心向内,手背向外(见图1、2)。
(3)右手自下向前,向上向后向下旋转。当手转至上位时,小臂旋,手掌同时翻转,手心向内,手背向外(复还至原位)。如此循环往复数十次(见图3、4、5、6)。
(4)右手自下向后向上向前向下旋转。手掌、手臂同时翻转,同样要循环往复数十次。
(5)双手双腿位置对换,同样练习(见图7,8)。
(6)练习次数以能支持为度,初时100至200次,逐渐增加到500次以上,每日至少应练习二遍。





二、动作要求
1、下盘:双腿站成弓步桩。本门弓步桩既是锻炼下盘的坚实性、稳定性,又是练习下肢的灵活性。其要点如下:全脚掌着地踏实,大脚趾头和脚跟用劲抓地,足尖内扣,使足阳经的末端拉紧,阳面即感觉有力,又因阳开于外之故,阴经气机也自然随之发劲,从腿、裆至脚掌,整个三阳脉,均在自然的规律下,绷得很紧,气劲使顺应自然,全脚受力平衡,因此站得很稳。
2、中盘:身体正对前方,中正舒适,百会穴与会阴穴连线垂直于地面,含胸拔背,切忌挺胸,塌腰松胯以使气机自然下落,乃有稳如泰山之故。肩、肘、腕关节,节节放松,以不阻碍手之三阴、三阳经的气血运行。且各骨关节、各经脉、筋肉无不得到了放松和伸缩,锻炼了灵活性和韧性。
3、上盘:头虚顶,收下颚,提耳根劲,颈松正。
做到了上、中、下盘的要求,即使各骨架定在了正确之位上,因而气机容易发动,经络畅通,人亦感觉舒适,内脏也摆正了位置,有利体魄之健壮。


三、动作的纠正与调整
初学时很难达到以上所提到的要求,需要在锻炼中逐步修改和调整,其方法有二,即自身调整或请人纠正。
1、自身调整:自身调整唯靠意识进行调整。初学时需熟读功法的要求,自己在练习中自下而上,从脚、小腿、膝、大腿、胯、腰、胸、背、头、肩、臂、腕、拍打点等,逐一在脑中进行检查调整,绝忌用眼或低、转头部去看,此处特别强调用脑子检查,这对今后的深入学练其它功法中亦甚重要。例如要检查下盘是否达到要求,绝不可俯身去看。若俯身去看,势必破坏了原来已做好了的动作。因而强调用意识检查,可微微地左右或上下动一下下肢,在移动过程中,找到自身感到最为舒适的位置,便完成了调整。上、中盘的调整亦如此。
2、你可请同练者逐一地纠正自己的各个动作,或由他念动作要求,你按要求来作,互相轮换,也能达到预定效果。


四、车轮手的效应
此法功效相当显著,若假以时日锻炼,常有以下现象:
1、下部大腿、小腿发胀,膝关节酸痛,当属正常现象,待休整数日后再练。
2、上肢手指发胀、发硬,这是冲血之故,如果手臂中似有水沿着渠道流向指尖,这便是手三阴、三阳经络被打通,当是很好的现象。
3、由于腕、肘、肩关节的转动,带动了锁骨、肋骨等骨骼的运动,这不仅锻炼了骨关节的灵活性,还使内脏得到了运动,倘锻炼日久,上肢关节可大大伸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我想请教一下《八极拳》段位书作为入门好不好。我想学真材实料,不是拿来表演好看的。我这边也没有什么教八极拳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