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只懂皮毛 浅谈太极拳之陈式太极拳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830次阅读 3次回复
浅谈太极拳(陈式太极)只懂牛毛。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即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搏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一、2010年初遇“高手”老赵:
自学太极拳3年,某日于玉田公园打拳,遇一人双手推老赵,赵却脚下纹丝不动,不信,上前试之,亦然,惊奇。遂从学之,历半年有余,有成效。
现回顾总结:主要是上领下沉(命门以上上领以下下沉,后背打开,后腿不宜蹬直),我当时只练到顶劲(过分的掤劲)+有些落胯。
个人认为:正确、错误的都要有所体会,就不会再走到错误的方向去。初练拳(推手)就如同钟摆一样,离中间位置误差大(过刚或过软),最终慢慢减少误差。(摘)
二、2011年初会化劲高手余某:
余某为老赵太极之师,常听其化劲如何之利害,2011年春节从榕回乡。遂体验,双手推其两肋,只觉推在其肉,无着力处,正如推在棉花堆之上。后经数日,仍不得其门道。交流中,曰吾劲太散,问之如何修正,答难。是年,听说柳师乃陈正雷大师之入室弟子,遂10月份往福鼎参加培训。师父指点了一些拳架上的基础问题。经月余,余某因事回乡,再试之,惊曰吾合劲有矣。
总结:余某虽自己利害也乐于教人,但教学能力却不高。而柳师父一两句话的指点,就解决了余无法教的合劲问题。明师的重要性充份体现。
个人体会:合劲就是让脚上的劲能达到手上,且在双手的交替、身法转换使用中,这种劲也是无缝切换的。与对方接触时还要与对方合。


三、余某和柳师两者内容合一:
当时因未拜师,很少有机会体会柳师的推手,但柳师讲的劲法在一般人那里无法检验体会。遂只能在余某、老赵那里验证了。不久,老赵就不是我对手(现在看来,他是偏软),余某仍然无法胜,但他明显化的开始吃力,有时还需要反攻才能化解。但目前仍然无法化解他来推我(对我说来他听劲太准了)。
总结:理论+实践,只有勤加练习体会才会进步。听劲(通过接触点感知对方来意以及对方薄弱点)是练习推手必经的一关。常听余某说他看见的高手,连人家脚上哪个脚趾用劲都能知道。
个人体会:一定不要去用力,只有放松才能练听劲。
四、两年的髋骨问题:
因工作原因长坐,髋骨经常随天气变化疼痛,严重时无法走路,还好每次只是一边疼痛。这两年,正好师父讲虚实、转换。于是就利用疼痛时比较敏感重心变化来练虚实转换。似有所得。
总结:转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其实这段时间虽然发劲什么的不能练,却对重心转换,用意不用力有所体会。
五、推手体会总结:圈、合、散、张等:
随着拜师后内容的深入,对太极拳的了解更明了了。下面根据柳师所教和自己体会进行总结:
1、圈:
双脚站好后,即在地面产生了一个圈。劲力的走动、身法的转换只能在这个圈内,出圈必失重心。下面的合、散等都需要圈为基础。也可以认为这个是拳架练出来的基础。身法的中正也属于这个圈。
2、合:
搭手即与对方相合,特别是手不要用力。肩肘放松后下沉劲吃在对方命门上(在对方运化时要不断跟随),胯放松,待对方的顶劲出现,脚上的劲通过横打直来破坏对方的重心。
3、散:
一种是架子散了,这个会导致无法粘住对方,出现败势,比较容易出现在进攻时和无法运化时。
一种是让对方的合劲在自己身体散开,达到运化的效果。师父经常说让对方劲传到脚上,我体会就是这样的一种散开,不让对方的劲作用在自己的重心上。
4、张:
这是一种后背打开后,给人一堵墙的厚实感,需要有上领下沉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掤劲的一种,我的感觉是后背好像有人帮你一把劲。如果没有这股张力,劲力不容易达到对方,也许这就是气贴背初级感受?这个请师父指点迷津。
另外这种张劲在手上的感觉是给对方左右的弧线力,而不是正面的推手。
5、圆心还是轴心:
可能是描述的区别或者是水平问题,我的体会是圆心,搭手的位置不要乱动,然后身体的一切转、移都为劲力相交处(圆心)服务,劲要从后背走。也就是双方都在控制、利用这个圆心,就貌似太极的四象图(太极鱼),自己的重心不能同进同退(一定是S型转换)。手上缠丝劲应该也是类似,只是这方面的体会还比较浅。
6、丢和顶:
这个就如同在第一条中总结的那样,是一种误差。只有不断练习体会,才会减少。别无捷径。
7、推手与拳架:
好比人的双腿,如果只用一条腿,只能跨出一步(无论拳架或推手只能达到一定水平),如果两腿交替使用,就能不断前进。所以要想练好太极拳,一定拳架和推手并进。
8、角:
其一为夹角,一个动作一定是若干个三角形组成的,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以前看过一本书,好像叫“太极拳力学原理”,讲到135度角是最佳的。可以看到80年代,陈小旺等大师打的拳架大腿的弯曲度等就是135度。当然也包括45度角。
其二为转角,每次转动应该以15度为佳。体会为搭手时身体转动15度,正好可以将对方直劲化到自己身体两边,而自己的手不至于失中而门户大开。还有缠丝,我的体会,应该也是为这个转角服务的,当与对方搭手时,正好形成切线原理。

六、此次元旦培训:
这次是历次培训内容最深的一次,无论对校正拳架还是提高推手都非常重要。因为回来后练的时间短,体会还是不够。只感觉原先网上那些视频中的大师拿人很神秘,自己无法做到。这次培训后,自己也会了,只是应用的不熟练,还需要不断地练习。
另外经过9月份的推手班和这次培训,推手眼界也宽了,不再拘泥于“推”,还有抱、别等用法的心得(需要在实际推手时再多练习)。(摘自柳剑光师傅弟子陈诚承——陈祖荣)

一、打太极拳慢的对还是快的对?
打太极拳不在于快或慢,而应当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什么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呢?拳不管练的再快,必须外形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来摧外形,气到形到,形是随气而动,这样运动就是快而不乱,这样快才对。如果在运气时,气到形不到,形到气不到,不是气过于形,就是形过于气,这样练就是快而乱,快也不对。慢而不散,就是在运动4,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如金刚,静如山岳,稳如泰山,就是用蓄劲而待后发,这样练就是慢而不散,练慢也对。如果犯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气到形不到,一盘散沙,这就是慢而散,这样练慢也不对。打太极拳主要是完整一气,刚柔相济,变化无穷的道理。
二、打太极拳用气对还是不用气对?
打太极拳应当是不用气,轻而不浮;用气沉而不僵。这样练用气对不用气也对。如果不用气,轻而浮,用气沉而僵,这样用气不用气都不对。什么是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无论是举手抬脚,如棉裹铁,轻而自然,这就是轻而不浮。用气不是用笨气,死搬硬套,用气用的是先天自然之气,带有灵活性的,这样练就是沉而不僵,否则都是不对的。

三、说陈式太极拳是大架,杨式是中架,吴式是小架,这样说法对不对?
这样说法是不恰当的。陈式太极拳初学时,虽然是由大架入手,但因其是刚柔相济,千变万化,是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忽隐忽现,忽刚忽柔,变化无穷的。所以说,陈式太极拳,大架也可以收成为中架,中架也可以收成为小架,把太极拳说成为死的是不对的。
四、打太极拳,应当先由刚入手,还是先由柔入手?
打太极拳按规矩还是先由刚入手,练成功后,自然成了刚柔相济,但是教人时,必须灵活掌握,要因人施教,因身体强弱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如果教青壮年人,必须由刚着手,不然就没有基础。如果教有病的人,身体弱的人或老年人,他们不能学那一层刚的功夫,那就教他们由缓慢着手,把身体练强壮之后,再学太极拳第二趟,把那一层功夫补起来。为什么不叫他们先由柔着手,而是有缓慢着手,因为打太极拳柔是很宝贵的东西,很不容易练出来。年老体弱者,初学者是有缓慢着手,而不时由柔着手,柔是多年功夫,千锤百炼才能得到。如化一块铁,本来里面有粗质,,经过铁匠用炉打一火去一层粗质,结果把粗质打完,就成了铁精。等于太极拳初学时纯刚无柔,练一层功夫得到一层柔,把功夫练成后,才能得到刚柔相济的奥妙。所以打太极全是最不容易把肉练出来的。
因此说,教身体弱的人先由缓慢着手,,待身体练强后,再进一步练刚。最后练成外柔内刚。否则单纯无柔软,那就是外散内空,决不是柔。有人打太极拳由缓慢入手,练数十年功夫,掌无拴鸡之力,就是由缓慢着手没有基础吃的亏。


若要问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太极拳;要问对我身体帮助最大的是什么,我更坚定不移地说——太极拳。
的确,我原本身体素质很弱,在读书时候多门体育项目不及格,工作期间经常精力不济。可是,近年来,很多同龄的同学、同事明显感觉身体每况愈下,而我无论从体质,还是精神状态方面,都呈上升趋势。更为令人自豪的是,某年参加西藏业务培训一个多星期,到过海拔最高处,我是唯一没有高原反应者。所以,同行者把这种“奇迹”归功于我练太极拳。这其中是否有必然的关系,没有科学实验的依据,不敢给以肯定回答。但是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益处,我是切身感受的。


太极拳是构建和谐心态之良方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普遍的群众性运动。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观察,一些长期参与锻练或从事体育运动者乃至武术家、气功师、体育健将,也未能度其天年而早亡。究其原因,除了生活上的不幸或意外的灾难等客观因素,还有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精神锻练。我国有句古话,叫“性命双修”,今人则讲“身心健康”。就是说,人要重视肌体的锻练,也要重视精神锻练,使“精、气、神”三个方面都得到锻练。
精神锻练,即“养性功夫”,是健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精神好,是大脑健康的集中表现。精神、意志、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重大作用。美国医学家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七千名成年人调查发现:凡是没有健康的情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其死亡率比情绪正常的人高出一倍。医学科研人员已经确认,情绪烦乱可以引起人体大脑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一系列紊乱现象,从而导致疾病。中国医学把养性看作养生的核心。中医一向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内经》中讲:“百病生于气也。”并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等。这些都是精神作用于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有人被吓死,就是心理作用的典型表现。所以有医学家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能使人短命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和憎恨等”。毛泽东在《体育与研究》一文中曾指出:“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那么,什么运动可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协调的锻练目标?太极拳。
首先,太极拳是一种十分“和谐”的运动形式,处处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太极图”是最完美的图案:它是圆满的曲线美,它是均衡的对称美,它是阴阳交融的“中和”美,它是刚柔互生的“融和”美,它是动静结合的动态美,它是“恰到好处”的和谐美。
其次,太极拳始终以《易经》和谐理念为主导,时时给人以“和”的思想熏陶。太极拳“养性功夫”的终极目标就是“圆通”,达到“思通千古、胸怀宇宙、天人合一”的无碍之妙境,方是太极高手真正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它指明三条道路:
一是调适“天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识天、顺天、乐天”。即认识自然规律,顺乎自然规律,从容应对自然变化。
二是调适“人我”即人际关系:“守正、中孚、尚和”。一身正气,顶天立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以和为贵,包容万物。
三是调适“人事”关系即处事原则:“审慎、果决、适变”。事决前要深思熟虑,周密谋划,三思而行;事决后要坚持执行,切不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执行过程要随机应变,勿固执己见,以不断适应变化的情况。
把这些思想上的东西,加上拳谱里的要求,去处世,去练拳,就能放得下,松得开,稳得住,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处处顺遂,方能渐入佳境。随着练拳功夫的逐步加深,思想上做到淡然面对得意,坦然应对失意,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思无挂碍,襟怀坦荡,自然是精神健康,身心舒坦,百病不侵。



太极拳是调理上盛下虚“时代病”之妙招

“上盛下虚”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而出现的血压高升、心悸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阳痿少精、胸闷腹胀、食滞便秘等诸症。患者看上去往往是满面红光,并无病容。然而,由于下元虚亏,两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痛,浑身乏力。“上盛下虚”还见于误食人参、西洋参补气,而引血上行,日久上半身气滞血瘀,下半身精亏阳虚。据医学界专家观察分析,为何“上盛下虚”的“时代病”患者日渐增多,这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肝肾阴耗过多有关,加上某些人补不对路,药不归经,容易导致“上盛下虚”。
如何调理上盛下虚之“时代病”呢?中医开出“治本”之妙方,即从“根”部着手,根深则叶茂,犹如根枯而叶黄,浇水灌肥应从根部入手。主宰人体健康之根就是“腰肾”部位,即人体丹田和命门之间,它是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转化为精血及内分泌的最关键最根本部位。所以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而滋肝补肾,除了必要的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物之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锻练。只有下元充盈,命门气足,腰脊和腿部功能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

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虚”诸症。



强调腰、裆、小腹以及下肢运动的太极拳,正是强化腰肾功能锻练的最好运动方式。尤其是陈氏太极拳,更是强调阴阳互根、轻沉兼备的锻练原则。在每个动作的运动过程,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蓄发交替、左右平衡、前后互撑、顺逆缠丝、对拉拔长、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等一系列阴阳互济的运动韵律,才是实现身心平衡、动态平衡的正路。如手指要松,必须沉腕(坐腕);小臂要松,必须坠肘(以肘为轴);大臂要松,必须沉肩;上体要松,必须含胸塌腰、气沉丹田。迈步“如猫行”,出左腿要轻灵,右腿则必须下沉。金鸡独立,左手上托,左膝上提,而右腿则必须屈膝下沉。金刚捣碓,右拳上举,右膝上提,左腿则必须屈膝下沉。总之,陈氏太极拳的一系列松柔、轻灵动作,是建立在刚坚沉稳的基础上的。打拳走低势,“裆走下弧”,不仅可以增强腿部的功力,有利于下盘稳固,而且有利于气血下行,促进心血循环。可以调整上盛下虚状态,达到防止血压高升、跌跤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能。
当然,太极拳对于“时代病”的疗效,并非朝夕之间即可求得,须得在太极明师指点下,按照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使腰部功能真正得到发挥,方能见效,愿吾等同道身体力行!

太极拳的松静运动法则是养生之门径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为了达到这种以内驭外之功效,在练拳过程必须以松静为本,自始至终保持心静体松的状态,做到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太极拳的这种适度运动更符合疏通经络的养生原则:首先,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可削弱和转移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抵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由于练拳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
第三,太极拳的松柔动作,可以达到“一动无不动”的运动效果。这种全身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因为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和调整虚实,维持和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当然,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要按正确要求,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梢产生麻胀的内气充盈之感,就是体内行气的表现,也是内力增加的体现。持之以恒,练就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其养生保健之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中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病。





弱弱的问。如果是新手没有底子。先练哪一套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曾经

2016-2-25 10:33:46

如果是强身健体的话还是去健身房吧,自己慢跑也行,如果想学套路架子找老师学最省事,自己照着书籍视频自学的话也可以,但是局限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修正自己的动作,但好处是自由自在,不花钱,不用孝敬师父,还有不小的成就感。如果是想打架格斗,还是作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也曾看到有网友也谈到这其中丹与命门这么一说,确乎有此一事要真知灼见才以服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弱弱的问。如果是新手没有底子。先练哪一套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曾经

2016-2-25 10:33:46

如果是强身健体的话还是去健身房吧,自己慢跑也行,如果想学套路架子找老师学最省事,自己照着书籍视频自学的话也可以,但是局限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修正自己的动作,但好处是自由自在,不花钱,不用孝敬师父,还有不小的成就感。如果是想打架格斗,还是作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也曾看到有网友也谈到这其中丹与命门这么一说,确乎有此一事要真知灼见才以服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