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5469次阅读 11次回复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图4 -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



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子视。(图7)


  

  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


  

  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前(西)视。(图11-12)


    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

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图15—16)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17)


    要  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四式 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图18— 19)


    动作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图2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随重心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眼神关顾左掌左移。(图21)

   动作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图22)


    要  点

    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 (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第五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坐实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式。(图23、24)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图25、26)


    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图27)

    要  点

    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鹤亮翅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28)




要  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要关及右掌(图29—30)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 (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


    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接图31—32再接37)

    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

    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41)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

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头。 (图44)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47,反面参看图100-101)


    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探。(图48,反面参看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动作一:右腿弯屈,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 (距额部约本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




    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

  (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掌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两掌心遥对。眼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




    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腹前向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76)

    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体渐渐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




    (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76—77再接图82)

    要  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掌划弧。(图83)




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




    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

    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 (接图25—27)

    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28)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

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




    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

    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反面同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





    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向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式止相同。(图 8-17)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

    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下移。(图106—107)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自右下向左弧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

    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



    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继续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

    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

    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  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




    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图115)




    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

    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侧面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125)

    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东南。(图126-130)




    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133)




    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作,此式是面朝西。 (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




    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14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






    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4-146,反面参看图94-96)

    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56)




    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 (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 (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




    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向前平视。(图165)

    动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167)




    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

    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两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屈。眼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图 172)




    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
  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57— 67)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挒)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181)

    (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

    (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185-187)

    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十式  揽雀尾五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接图6-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

    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

    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






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右掌(沉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

    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95)

    (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东南。(图198—199)

    (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动作二、三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左穿梭方向为东北斜方;(图201-202)

    (四)右穿梭

    动作与前右穿梭相同,惟前右穿梭方向为东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西北。(图203-206)

    要  点

    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着四个斜角。(图195、 199、202、206)四图是按杨澄甫老师原照所描。原照摄时为了视线清晰,偏于侧面,读者练时可向斜角。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右经右踝内侧提起。同时,右掌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下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右臂(参看图5)。

    要点与前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

    第五十四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五十五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 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112,即三个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图113—114,再接图207)

    第五十七式  下势

    动作: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眼神关顾左掌。  (图208-209)

    要  点

    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微屈,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一)左独立

    动作:左脚尖外撇,身体渐渐左转,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而起;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随即左腿渐渐起立,成左独立式。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前起左转向前上穿,即弧形下搂至左胯侧(掌心朝下);右吊手变掌自后而下,随着右腿向前提膝,以右前臂尺骨一侧贴近右大腿上侧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左。眼先关左掌前穿,当左掌左搂时即顾右掌上托,并稍先于右掌到达,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210-212)

    (二)右独立

    动作:左腿渐渐屈膝下蹲,身体渐渐右转;右脚下落于左脚跟旁,脚尖先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右腿随着渐渐起立,成右独立式。随着左腿下蹲和右脚下落的同时,右掌弧形下落于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自下向前,随着左腿向前提膝,以左小臂尺骨一侧贴近左大腿上侧向上弧形托起,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右。眼先关右掌下落,即移顾左掌上托,稍先于左掌到达,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213-214)

    要  点

    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右腿渐渐屈膝下蹲,左脚经右踝内侧下落;同时,右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上移,至与肩齐平;左掌伸臂前移;随移随着两臂外旋使两掌心翻朝上。眼关顾右掌向右后上移。(图215)

    动作二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三相同。(接图77,78)

    (二)左倒撵猴与(三)右倒撵猴动作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接图79—81,再接图76—77,再接图82)

    要点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

    第六十式  斜飞式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八式“斜飞式”相同。(接图83—85)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相同。(接图86—87,再接图25—27)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翊

  动作和要点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接图28)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接图29—33)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相同。(接图88-90)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相同。(接图91-92)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动作一、二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一、二相同。 (接图93-94)

    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

,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变掌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至右腰前,掌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推。(接图216—217)

    要  点

    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余皆相同。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掌变拳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眼神关顾右拳前伸。(接图97)

    其余动作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接图98-103)

    要点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相同。(接图 104,再接图17)

    第六十九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七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七十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一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 112,即三个云手)。

    第七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接图113-115)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一)高探马

    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十式“高探马”相同。(接图116-117,再接图218)

    (二)左穿掌

    动作一:左脚提回,右腿渐渐下蹲;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着左脚提回,同时右掌渐渐屈肘横臂,臂呈弧形,以弧形向左而下内收,随收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当左小臂穿过右掌上侧时,右掌即臂内旋使掌心仍翻朝下,右掌落于左腋下;左掌由右掌上侧穿出,掌心仍朝上,高与颏平。眼稍关右掌里收,即仍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穿。 (图219-220)

    要  点

    1.左穿掌动作要同左弓步、身体右转协调一致。

    2.迈步时要防止上体前扑,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落步时要轻灵。

    3.左掌穿出时右臂要呈弧形,右腋要留有空隙,不要逼紧。如果逼紧和臂不呈弧形,一方面在姿势上显得别扭,达不到处处求圆满的要求,另外在动作转换中也会失掉圆活之意。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回(脚跟先离地)。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经左臂外侧随身体右转合抱,随合抱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掌合抱交叉于胸前。眼随转体向右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221—222)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223)

    要点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十字腿这个动作,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上述这种练法,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目前按此法练者又最普遍,因之本书按最后定型的编著。但为使读者对原来练法有所了解,兹将原来练法介绍如下:

    自左穿掌后,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掌屈肘随转体经面前右移,右掌仍在左腋下。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过肩,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左掌自上而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

    下面就接进步指裆捶,在衔接动作上,即进步指裆捶动作一的说明,所不同的只是将右掌自左腋下经腹前左绕变拳。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随着臂微内旋使拳心转朝下;左掌也随左腿下蹲和身体右转下沉前移。眼稍关右拳,即向前平视。(图224)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右前(西北)斜方上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上;左掌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前拦,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225)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上步,先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拳随转体向右、向后、向前绕一弧形收于右腰侧,左掌自前而右弧形下搂。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图226)

    动作四: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渐渐左转,微折腰。同时,左掌向左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齐。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出。(图227)

    要点与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同。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直起。同时,左掌屈肘自左而上弧形移于左胸前,掌心朝右下;右拳变掌自前向左弧形抄至左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接图7)

    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捌式动作四相同。 (接图8-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向。(接图10-17)

    第七十六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

图207)

    第七十七式  下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五十七式“下势”相同。(接图208,再接图228)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动作:左脚尖外撇,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前起左转,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经左踝内侧提起,向前迈出半步,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左掌上抄至胸前变拳,右吊手变拳随右脚前迈自后经腰部向前交叉于左拳下侧,与左拳同时向前上掤,两拳高与颏齐,左拳心朝右面里侧,右拳心朝左面里侧。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两拳交叉前拥。(图229-230)

    要  点

    1.同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1。

    2.由下势过渡为右虚步时,注意身体不要摇晃。上体要保持正直,要松腰胯,腰部要防止为了保持平衡而僵硬。不可用右脚尖来分担身体重心.因为此时右脚为虚,左脚为实。如果右脚尖用力着地,分担重心,就会犯步法上“双重”的毛病,也就是虚实没有分清。

    3.右拳向前上掤时,要如掤如打,注意不要做成向前上扬的动作。

    4.两拳前掤时,两肩不可因两拳交叉而上耸或锁住,两臂要呈弧形,使姿势达到曲蓄而又圆满的要求。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动作:右脚经左踝内侧退后一步,身体随着微右转;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略向后提,距原地半脚许

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身体随着仍转朝前。同时,两拳变掌向左右分开,右掌随身体右转由前而下向右而上(此时身体正向前转)划弧,停于身体右侧上方,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朝前(稍朝上侧);左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落于左胯旁,掌心仍朝下,手指朝前。眼先关顾右掌向右划弧,当右掌自右,向上划弧时,即转向前平视,眼神并关及两掌。  (图231- 232)

      要  点

    1.向后退步时注意右脚的落地点,不要踏在一条线上。

    2.成退步跨虎式时(图232),上体不可朝右侧倾或后仰、前俯,仍须正直。

    3. 两掌分开后,两臂要呈弧形,注意两掌不要距离身体太开而形成松散的现象。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动作一:左掌自左胯旁向左弧形上移至左额前;右掌自上向右而下经腹前弧形移至左胸前,掌心朝下,略朝前侧。 (图233)

    动作二: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左脚随着略踩地而起.左腿向右随转体平摆;两掌向右后随转体移转,随转随着右掌渐渐亡移至高与鼻齐,左掌渐渐下移至与胸平,两掌心皆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图234—235)

    动作三: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脚尖里扣落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左腿屈膝坐实,右脚仍为脚掌着地,如右虚步形状。两掌继续随转体向右平移,右掌移于身体右前方;左掌移于右腕左侧,稍低于右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右移。 (图 236)

    动作四:腰自左向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超过肩部,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两掌自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左先、右后。身体此时由右向左转)。眼神关顾两掌拍击右脚面。(图237-238)

    要  点

    1.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时,要借左脚略踩地、左腿向右后摆和转体之势,才能转得圆活。在转体时,身体不可摇晃,要立身中正,但腰部不可因此而挺硬,仍要放松。

    2.左脚落地时,要渐渐下蹲,形成象右虚步的过程,然后随着腰部自左向右转和右脚自左向右上摆而渐渐起立,但也不可挺直。

    3.右腿摆莲是横劲,要用转腰来带动右腿外摆。由于右腿外摆是横劲,又要由腰来带动,因此右脚最好不超出肩部,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屈。如果腿部伸直和脚的高度超出肩部,则势必胯部力量用得多,而腰部力量用得少;反之,腿部微屈,脚的高度不超过肩部,就能充分运用腰部力量,达到横劲的要求,并且所发到右脚背的劲力也更大。

    第八十一式  弯弓射虎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身体继续左转,右脚下落于原地 (仍为东南斜方),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左平摆,右臂随着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关顾两掌左移。(图 239)

    动作二:身体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两掌随转体自左而下经腹前右绕变拳,继续向右弧形上绕;右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右拳心渐渐翻朝外,经右耳侧(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额平,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渐渐转朝下,向上经胸前(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胸平。眼先关顾两手向右上绕,当身体左转、两拳向左前将要打出时,转向左前斜方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拳打出。(图240—241)

    要  点

    1. 两手要随腰转动。腰部随两手拍击右脚面后先左转,随即右转,两手也随着向右上绕;当右拳绕至右耳侧和左拳绕至胸前时,身体又变为左转.两拳也随着体左转而向左前斜方打出。身体转动、两拳打出与变左弓步等动作要协调一致。

    2.成为弯弓射虎时(图241),要防止右肘上抬,肩部上耸,身体前扑。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拳变掌随转体向左后捋,随掘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右拳向前弧形下落于左掌前上方,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左面里侧(右拳高与肩齐),随左掌左搌。  (接图147- 148)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向下经腹前左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神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浙转向前平视。(接图45)

    动作三、四、五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相同。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53)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

    第八十五式  收势

    动作:两掌向前随伸随分开,两手距离同肩宽,同时两臂内旋使两掌心转朝下;随即两肘下沉,自然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242-244)

     要  点

    1.与第二式“起势”要点相同。

    2.最后,两臂与两手手指要自然下垂。

(全套杨式太极拳结束)

附一:图解说明

杨式太极拳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5.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附二: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杨氏太极拳85式体用功法


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手挥琵琶
由前势,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即含胸,屈右膝坐实,左脚随稍往后提,脚跟着地,收蓄其气势,右手同时往后收合,缘彼腕下绕过,即以我之腕黏贴彼之腕,随用右手拢合其腕内部,往右侧下采捺之,左手亦同时由左前上收合,以我之掌腕,黏贴彼之肘部作抱琵琶状,此时能立定重心,左列右采,蓄我之势,以观其便,谓之手挥琵琶也。(下数式为: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左搂膝拗步)

进步搬拦捶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即将左足微向左侧分开,腰随往左拗转,左手即往后翻转至左耳边,手心向下,右手俯腕,随转至肋间,握拳,翻腕向右转腰,右拳随之旋转至右肋下,此谓之搬,同时提起右脚侧右踏实,松腰胯沉下,左手即从左额角旁侧平向前击,谓之拦,左足同时提起踏出一步,坐实,右足伸直,右手拳即随腰腿一致向前打出,然此拳之妙用,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先以我之右手腕,黏彼之右手腕,从左肋上搬至右肋下,其时,恐敌人抽臂换步,即将左手直前随步追去,寓有开劲,拦其右手时,即速将我右拳,向敌胸前击去,则敌不遑避,必为我所中,此拳之妙用,所以全在搬拦之合法也。

如封似闭
由前式,设敌人以左手握我右拳,我即仰左手穿过右肘下,以手心缘肘护臂,向敌左手腕格去,如敌欲换手按来,我即将右拳伸开,向怀内抽拆,至两手心朝里斜交,如成一斜交十字封条形,使敌手不得进,犹如盗来即闭户,此谓之如封之意也,同时含胸坐胯,随即分开,变为两手心向敌肘腕按住,使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此谓之似闭,似闭其门不得开也,随即用长劲,照按式按去,眼前看,腰进攻,左腿屈膝坐实,右腿随胯伸直,合一劲,向敌击去,此为合法。

十字手
由前式,设有敌人,由右侧自上打下,我急将右臂,自右向上大展分开,身亦同时向右转,左脚与右脚合,两手由上分开,复从下相合,结成一十字形,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式,此一闭一合劲也,际我用开劲分敌之手时,正恐敌先乘虚由我胸部袭击,故我即结两手成一合劲,其时手心朝里,将敌之臂棚住,如敌变双手来按,我即用双手将敌手由内往左右分开,手心朝上,或向下均可,惟结成十字手时,同时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则敌所向之力,即自散失不整矣。

抱虎归山
由前式,设敌人向我右侧,後身迫近击来,未遑辨别其用手,或用脚时,急转腰分开两手,踏出右步,屈膝坐实,左腿伸直,右手随腰向右方敌人腰间搂去,复抱回,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故右手先用覆腕搂去,旋用仰掌收回,如作抱虎式,倘敌人手脚甚快,未能为我抱住,但仅为我搂开,或按出,则彼复换左手击来,我即用捋势捋回,故下附揽雀尾三式:捋、挤、按(同上)。

肘底看捶
由前势,如敌人白後方来击,我即转身,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可参用,迨身将翻转正面时,左脚直向正面踏实,右脚即偏向右前,踏出半步,坐实时,则左脚提起,脚尖翘起,两手平肩,同时随身向左转,此时即用左手腕外平接敌人右手腕,向右推开,至其失却中定时,即将左手指下垂,缘彼腕间,向内缠绕一小圈,右手同时向左,与其左手相接,自上黏合,则彼之左右手都处背境,而失其所向,我即将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转至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其势,向机而发,未有不应声而倒,此之谓肘底看捶也。

倒撵猴
由前式,设有敌人用右手,紧握我手左腕,或小臂间,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则我先受其制,不得施展时,即翻仰左掌,用沉劲松腰胯,向左後缩回,左脚亦退後一步,屈膝坐实,右脚变虚,则敌之握力顿失,右手同时向後分开,至其失却握力时,急向前按去,此式虽然倒退一步,仍可撵去敌劲,故谓之倒撵猴,其要尤在松肩沉气也。

倒撵猴
左右倒撵猴同一意,其身法步法,及姿势皆相似,练法退三步,五步,七步,均可,但以右手在前为止。

斜飞式
由前式,如敌人自右侧,向我上部打来,或用力压我右臂腕,我乘势往下沉合蓄劲,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同时踏出右步,屈膝坐实,似成一斜飞式,其用意亦须称其势也。(后接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海底针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即屈右肘坐右脚,转腰提回,手心向左,脚亦随之收回,胸尖点地,如敌仍未撒手,更欲乘势袭我,我即将
右腕顺势松动,折腰往下一沉,眼神前看,指尖下垂,其意如采海底之针,此时虽欲采欲战,皆往复成一直力,不意为我一挫,则其根力自断,便可乘虚进击也。

扇通背
由前势,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我急将右手由前往上提起,至右额角旁,随将手心向外翻,以托敌右手之劲,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恸开,直劲向敌胁部恸去,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左脚同时向前踏出,屈膝坐实,脚尖朝前,眼神随左手前看,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其劲正由背发,两臂展开,欲扇通其背,则所向无敌矣。

撇身捶之一
由前式,设敌人自身後脊背,或胁间用手打来,我即将左足向右偏移转坐实,右足变虚,腰随转向正面,右手同时即握拳,暂於左胁腋间一驻,,左手心朝上合护左额角,即时右拳由上圆转撇去,交敌之手由右胁侧间用沉劲叠住,同时左手由左侧,急向敌人面部击去,则敌必眼花失措矣。

撇身捶之二
(下接进步搬拦捶、上步拦雀尾,单鞭)

云手
由前势,设敌人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侧,与敌之腕下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转,复翻下向左行,划一大圆圈,如云行空绵绵不绝,左手同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下向上翻出,与右手用意同,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随手腕看去,旋转照应,右足往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此时而手上下正行至胸脐相对,则右脚又变虚,向左移人半步,则续行为第二式,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後可以牵动敌之根力,应手翻出,学者其细悟之。(下接单鞭)

高探马
由单鞭式,设敌用左手,自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劲,手心朝上,将敌腕叠住,往怀内采回,如上图,左脚同时提回,脚尖著地,松腰含胸,右膝稍屈坐实,同时急将右手由後而上圆转向前,往敌人面部,用掌采去,眼前看,脊背略耸有探拔前进之意。

右分脚(捋式)

右分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接我采出之右腕,我用右手腕压住敌之左肘,垂肘沉肩,即将敌左臂向左侧捋回,同时左手粘住敌人左腕,手心向下暗施采劲,左脚同时向前左侧迈去半步,坐实,腰向左斜倚,随将右脚提起,脚尖与脚背,平直向敌人左胁踢去,同时而手掌侧立,向左右平肩分开,以称分脚之势,眼亦随右手看去,含胸拔背,定力自足,则敌势不能自支矣。(下接左分脚)

转身蹬脚
由左分脚式,设敌人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即将身向左正方转动,合胸拔背,松腰尤须虚灵顶劲,左腿悬提,随腰转时,脚尖垂下,右脚立定时,左脚即向敌腹部用脚跟蹬去,脚指朝上,两手随腰转动时,由外往内合,随左脚蹬出时,掌即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眼神随左指尖望去,立定根力,则敌必应腿自仰矣。(下接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

进步栽捶
由前式,设敌又用左腿踢来,我即用左手顺敌腿势由左搂去,则敌必往左仆,我即将左足同时向前一步追去,屈膝坐实,右手随握拳,向敌腰间或脚胫捶去皆可,是为栽捶,其时右腿伸直,腰胯沉下成平曲形式,胸含,眼前看,尤须守我中土为要。


翻身撇身捶
由前势,设又有敌人自身後用拳击来,我即将身由右往後翻转,左脚坐实,右腿向前提起踏出半步,右拳同时提起,向后正面撇去,拳背向下沉,或将敌肘叠住,或暗用采劲皆可,左手同时随右拳,向敌面部用掌列去,以助右拳撇势,身须随即进展为得势也。(下接进步搬拦捶)

右蹬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将我右臂向左推出,此时将我右腕顺势由敌人手腕下缠绕,自右往左列开,两手分开与脚相称,腰胯沉下,眼神随往前看,同时将右脚向正面蹬出,左脚尖同时向左稍转,坐实,身亦随往左转入正面。

左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由左前方,用左手打来,我将右足落下,与左足并齐左右手随向左侧转,左脚往後踏出,屈膝坐实,右足变为虚,略成斜骑马裆式,面向侧正方,两手同时荡拳随落随往左合,即用右拳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至与心部相对,左拳由左外翻上,转至左额角旁,手心向外,急向敌人头部,或背部打去,此式以退为进,忽开忽合,意含凶猛,故谓打虎式也。

右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白後右侧,用右手打来,我即将右足提起,向右侧迈去,屈膝坐实,略成右跨马式,腰随之往右侧前方拗转,左腿变虚,两拳同时随往右圆转,成右打虎式,与左同一用法,希参用之。(下接回身右蹬脚)

双风贯耳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用双手打来,我即将左脚尖稍向右移转立定,右脚同时向右侧悬转,膝上提,脚尖垂下,身同时随转至左正隅角,速将两手背由上往下,将敌人两腕往左右分开叠住,随将两手握拳由下往上,向敌人双耳用虎日相对贯去右脚同时向前落下变实,身亦略有进攻之意方可。

左蹬脚
由前式,设有敌人自左侧胁部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右手背粘住,由里往外列开,右足在原地向右微有移动,左足同时往前提起,向敌胁腹部蹬去,馀与转身蹬脚同。

转身蹬脚
接前式,如有敌人从背後左侧打来,我急将身往右後正面旋转,左脚同时随身转时收回往右悬转,落下坐实,脚尖向前,此时右脚尖为一身旋转之枢机,两手合收随身至正面时,急用右手腕,将敌肘腕粘住,自上而下,向右列出,右脚同时提起,向敌胁腹部蹬去,左右手随往前後分开。
(下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与上单鞭同,惟方向斜向右前正隅二方向之间))

野马分鬃右式
由前式,设敌人自右侧,用按式按来,我即将身向右转,左足亦向右移动,右足脚跟松同,脚尖虚点地,随用右手将敌左右腕黏住,略往左侧一松,用左手列其右手腕,同时急上右足,屈膝坐实,左足伸直,随用右小臂向敌腋下分去,则其根力为我拔起,身即向後倾仰矣,此时左手亦须稍从後分开,用沉劲以称右手之势。(下接野马分鬃左式(用意与右式同,方向稍自改易),揽雀尾,单鞭)

玉女穿梭一
由单鞭式,设敌人从後右侧,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将身随左脚同向右方翻转,右脚随即提回,落在左脚前,脚尖侧向右分开坐实,左手收回,合於右手腋下,随即护绕右大臂,穿过右肘,即用棚劲,向左前隅角上翻去,将敌之手腕棚起,左脚同时前进,屈膝坐实,有脚伸直,右手即变为掌,急从左肘下穿出,冲向敌之胸胁部击去,未有不跌,此式左右手相穿,忽隐忽现,捉摸不定,袭乘其虚,故曰玉女穿梭,以喻其势之巧捷也。

玉女穿梭二
接前式,如敌人由身後右侧,用右手劈头打来,我即将左脚往里稍转,右脚同时向后右侧踏出一步,屈膝坐实,身随向後往右拗转,左脚变虚,急用右腕由敌右臂外粘住,往上右侧棚起,随将左手向敌右肋按去,余同上式。

玉女穿梭三
接前式,如敌从左侧用左手袭来,我即将右脚尖稍向右分开坐实,左脚提向左隅角踏出坐实,手法与上第一式同。

玉女穿梭四
此式与上第二式同,惟玉女穿梭之方向,正式在四隅角,万不可错误也。(下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单鞭下势
由单鞭已出之左手时,如敌人以右手将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将右腿稍向右分开,往後坐下,左手同时用圆活劲收回胸前,或敌用左手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左腕扼往,往左侧下采亦可,右腿与腰胯同时坐下,以牵彼之力,而蓄我之气。

金鸡独立右式
由上式,如敌人往回拽其力,我即顺势将身向前上攒起,右腿随之提起,用足尖向敌腹部踢去,右手随之前进,屈肘,指尖朝上,以闭敌人之左手此时左脚变实,稳立,右手随进时,或牵制敌人左右手亦可,不必拘执。

金鸡独立左式
由右式,设敌人用右拳打来,我右手沉下,速起左手托敌肘,提左腿,与右式同。(下接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略与撇身捶同,唯第二式变掌用法,唯在手掌加沉劲耳。),搬拦捶,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高探马穿掌
同上,唯右手探出后,即收回,手心朝下,左手稍提起穿掌向敌喉间冲去,右手仍藏在左肘下,以应变。

十字腿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之右手时,我即将右手抽开,至左手腋下,随将左掌向敌胸部冲去,成十字手形,其时设有敌自身后右边用右手横打来,我急将身向右正面拗转,左臂同时翻上屈回,与右臂上下相抱时,急将左右手向前後分开拦住敌手,同时急将右腿提起,用脚跟向敌右胁部蹬去,则敌必应腿跃出矣。

进步指裆捶
接前式,如敌人往回撤手时,我即将右足落下,同时左足前进,屈膝坐实,在此时设敌人用右足自下踢来,我急用左手,将敌右足往左膝外搂开,左手随即握拳向敌裆部指去,身微向前俯。
(下接上步揽雀尾,单鞭,单鞭下势)

上步七星
由前式,没故人用右手自上劈下,我即将身向左前进,两手变拳,同时集合交叉,作七字形,手心朝外棚住,向敌胸部用拳直击亦可。

退步跨虎
由前式,设敌人用双手按来,我即将两腕粘在敌之两腕里,左手往左侧下方列开,右手往右侧上方黏起,两千心随向外翻,右脚随往後退一步,落下坐实,腰随往下沉劲,左足随之提起,脚尖点地,遂成跨虎形,使敌全身之力皆落空,此时则敌虽猛如虎,略一转动,便受我制矣。

转身摆莲
由前势,设又有敌人,自我身後用右手打来,前後应敌於万急时,我即将右脚就原地,向右後方悬起左脚随身旋转,同时以两手及左腿用旋风势,以手脚向敌上下部刮去,复转至原位时,紧将敌右肘腕粘住,随绕敌之腕里,往左用捋带列抽回,急用右脚背向敌胸胁部,用横劲踢去,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此功之奥妙,非浅学者所可领略也。

弯弓射虎
由前式,设敌人往回撤身时,我即将左右手随敌之手粘去,复绕过敌之手腕间,向右侧旋转,握拳从左隅角击去,左手同时沉在敌右肘部击去,右腿随往右落下坐实,右手辄向敌胸部击去,皆要蓄其势,腰下沉劲,略如骑马裆式,左脚变虚,如成射虎弯弓之势也。
(下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

合太极式
由如封似闭,双十字手,两手分左右下垂,手心向下与起势式同,是名台太极,此为一套拳终了之时,学者尤不可忽略,合太极者,合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仍归於太极,即收其心意气息,复全归于丹田,凝神静虑,知止有定,不可散失,以免贻笑大方也。





           杨式太极拳85势动作歌诀——赵幼斌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

  歌 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 义:

  预备势也叫无极势。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 “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 “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故预备势的总体要求是:心静势宁,宁静致远;静中寓动,一动即变。在技术上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意识状态。

  《全体大用诀》之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也含此意。

  二、起 势

  歌 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释 义:

  起势也可以说是预备势动作之一,它是身形由静启动的起始,又是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架的开端。通过“起势”这个动作的起落开合,要达到周身骨节开张、内外气血舒通、四梢劲势贯串的效果,以利后续动作技能顺达,滔滔不绝。

  双手举时气沉丹田,勿使劲浮,以利身势沉稳;起落双臂切忌直去硬来,松肩以开活双臂,使其黏缠柔顺;双手按下腹部要松实,根基自固,劲由脚跟起,蓄放任丹田,且须“顶头悬”。丹田乃元气所存之地,故为气息劲势启之源、蓄之谷;起吸落呼顺应自然身势,吐故纳新滋生万般轻利。

  在技击上两臂以掤劲为主,腕含沉挫劲,起落间双臂有黏缠敌劲之意。设敌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臂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用掤劲向前伸举,随举随旋臂,则对方直推之力自卸,下落亦可缠采。

  掤劲可直掤,亦可挫掤,旋掤,视对方劲变而势变。

   三、揽雀尾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揽雀尾”三字是将人体两手臂比作雀尾,形容与人推手粘连黏随,往复不离,以起到协调自己、控制对方、相机取胜的技术效果。其掤、捋、挤、按是核心动作,习惯上称四手。按《全体大用诀》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接“掤捋挤按雀尾生”句解。太极拳各式变化皆由掤、捋、挤、按四式而生,因此也称总手,或称母势,如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干变万化皆由此四式演化而来。所以“揽雀尾”一势在套路和推手中是首位重要的动作。一般传统太极拳套路也皆由“揽雀尾”作为开始的动作,是较难掌握和练透的动作之一。

  总诀对掤、捋、挤、按四式劲点作了点化,是技法要点后面分解动作再述。

   1、左掤势

  歌 诀: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释 义:

  前面提到预备势是鸿蒙未开前的无极状态,符号表示是个空心圆。那么,太极的符号则是一阴一阳两个半弧形的合成,类似黑白双鱼首尾相合的太极图。这些符号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观,表达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同时存在而又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关系,且万变不离其宗,这种阴阳关系在太极拳动作中,则表现为:静与动、虚与实、合与开、收与放、柔与刚、慢与快等两个基本运动性质并存及互变的意识与技术运用规则和机理。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句,正是对“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最明白和最恰当的诠释。所以从揽雀尾动步开始就要注意“处处分虚实”的做法。至于“预备式”“起势”分不分虚实,如何分虚实等,在后面“十字手”势再谈。

  后面两句是对左掤动作和技术含意的概括性描述。“掤”字的基本含义是掤阻,架御对方的进攻,如推手时的搭手即为掤法。“掤”在十三字中占第一位,也是所有技法中的第一技法。设对方左手击我,我右手接住对方左腕向右掤捋黏化,同时进左步用我左小臂向对方胸膛横掤占位。同时左小臂起到防护或封锁对方右手的推拿作用,以成左掤攻势。

  2、右掤势

  歌 诀: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释 义:

  右掤与左掤一样,都是搭手防御与进攻的要手,为第一防线。如设对方用右拳,拟或左手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左手助之可采其腕,可击其胸。此势劲点在右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在掌,手臂暗含沉劲,以助右手之掤势。

  接手可进掤,亦可回掤,随感而用。若意在引进落空,则掤劲勿走勿丢,须旁引侧化,避免自缚。掤劲最忌滞硬顶,须有伸缩回环粘连之意,凡此进退走化之机皆在用腰。

  掤势要柔活浑厚,周身弹簧,如水负舟。劲蓄于筋出于骨,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是为掤法。

    3、捋 势

  歌 诀:

  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释 义:

  “随掤即捋,引人从己”。动作由前向后,顺着来势粘黏缠回引化为“捋”。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根据情况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用我右小臂缠黏对方肘膊处回捋。

  “捋要轻随”是捋的劲法特点。“轻”是用听劲展黏,不用大力、拙力;“随”是顺活,随敌来势因势利导,“不抗不匾”,既是“舍己从人”使对方的来力得不到实处。又有变被动为主动、使人不知不觉随我引进而落空之意。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深长。这是因为在捋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这时就要求能够进身迅速回挤。拳诀有:“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动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意长”可指当自己捋法得势,对方无机可乘,就可放长将对方捋出。因此,在练习拳架“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给对方机会,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法。

  4、挤 势

  歌 诀:

  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释 义:

  这几句话的含意是:我由捋势顺手缠变为挤,得机而进,不得迟疑,此谓“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同时还得预防对方进攻变化,若此我则以下一式“按”势来回应。

  就“挤法”来讲,至少有两意:一是“捋挤相连”,用“短劲”产生“惊动”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先横挫掉对方挤靠劲使其根动,再向前直挤,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反应力。前者迎合动之中,后这如球撞壁崩回。“挤”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拳诀“挤在手背”、“挤要横”、“挤要横封”,皆为同义,指劲点在小臂外侧,以小手臂的横劲向对方的背向挤出。如我双手捋背对方时,下手钳制对方手腕,上手臂顺势外旋逼住对方大臂,向对方另一肩头横向挤出,若挤在正面,则使我掌背至肘小臂邵逼住对方的胸部至两肩头,像一条横杠闭住对方不得出,势部的脱,我另一手掌加按

小臂内侧,挤法可用。

  此外,还有“捋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若进捋得势随即挤进,是更为快捷的捋挤相连用法。

  5、按 势

  歌 诀: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释 义:

  前式已提“挤若落空”要预防对方化解反击,我即收手下按对万肘腕部,同时回坐以缓势,然后展腰再推。此谓“放即是收。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再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有沉化来力、蓄续推发之功效,所以只言按势不称推势,其用意也颇深妙。

  “按”的劲法特点是“伸腰攻步”,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邵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腰攻步进”的整体劲力动作去完成。“腰攻”就是腰劲、肘劲掌劲同时收与放来完成,笔者称其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或 “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腰、肘、手(身势上的)三点的开合劲去完成收与放的动作,而不“肩、肘、手(手臂上的)的局部动作。还要“腰攻步进”、“攻步为助势”,就是按发时要先进步,以我前脚占住对方的后脚,这叫“前足夺后踵”,如此腰、身、脚、手并进,才能达到“按要冲”劲势的技术效果。

四、单鞭

  歌 诀:

  追建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释 义:

  《全体大用诀》对单鞭的技击定位是:“斜走单鞭胸膛占”。这里斜搜单鞭的“斜”,不单是指套路中“单鞭势”方向有正有斜,主要是指单鞭身法要斜。结合《歌诀》的技术含义,设对方以左手击我头部,我以右手接住对方的左手腕里侧顺势向右后挒,形似开弓,同时侧身向前进左步插裆占中左手向对方胸部抛击,状若放箭。若已与对方贴近则就势肩靠肘击譬棚皆可。此时我双手前后拉开身形为斜,故为斜单鞭。

  此“单鞭”手法也称鱼尾单鞭,以右吊手变立掌为区别,如“抱虎归山”变“肘底看捶”的前半势。另若对方击我胸部来拳较低,我左掌护胸,以右肘臂黏盖住对方左臂上,感对方手臂回缩,我顺势变吊手以凸腕反逼对方胸颈部。由“按”式变“单鞭”式两手平抹一圈的动作,即含此意。

  五、提手上势(第五式)

  歌 诀: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释 义:

  “提手上势”有两式,第一式叫“提手上势”,形为虚步合手;第二式叫“海底捞月”,形为侧弓步靠。有些老谱还有“海底捞月”名称。后拳谱只称“提手上势”,实际包括两个动作。

  第一式的技术含意是封势,起防御功能。设对方左手顺步推击我胸部,我即以左手采握其左腕,右手以搓合之劲截往对方左肘大膊处,右足也可出击对方下部。故歌诀第一、二句意在“合截封断” 与《全体大用诀》“回身提手把招封”句同义;第二式“海底捞月”的技术含意是设对方用腿踢来,我以左手护腹,右手捞起对方腿脖处将对方掀起。亦可乘势出右步冲出,着势横靠肘击,或合手挤发。

  歌诀“顺引合出”句,意在先化后发,使对方重心前仆贴近我身,则成我“挤肘靠”势,进而“伸腰发力”,使靠,肘、挤的技术效果得以更好奏效。如第一式也可设对方右掌推来,我仍以左手拦拿其腕内/右手出击对方胸部,此时对方左手推我右手以防护,我则顺势屈肘上右步靠挤已得其时。

  “肘、靠“二字是常用技法,使用特点是”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肘在屈使”是指胳膊要屈起来用,以突出肘尖顶击的威力。同时屈肘也能用来封闭对方推击和增强自身防护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侧身冲击,或用胸部包括用肩背部去撞击对方。

  拳诀有“肘要冲”、“靠要崩”劲法特点之说,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但靠劲更短。“肘”和  “靠”都是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如”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右臂下落炒引,使对方势前扑,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用膝、胯、肩去靠逼对方,右肘紧跟着横击对方胸肋,方能得机得势。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不靠自倒。

六.白鹤亮翅(第六式)

  歌诀: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捌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敬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释义:

  对“提手上势”第二式到“白鹤亮翅”的动作,《全体大用诀》说:“海底捞月亮变翅,挑打软肋不留情”,即指由“提手上势”二变化到“白鹤亮翅”式的动作和技术含意。我靠挤时,对方用右手按我右臂,或拳从上打来,我右手上拥外挒对方右臂,左手采住对方左手或击向对方肋部。此为开势分劲。

    另外,当对方双手向我推来,我两手分别采按住对方两臂微向回、向侧上用提劲上引,此为开、为提:当对方重心前倾时,我再迅速向反方向采捌使对方倒地,此为合、为发。如此劲势微旋一周:“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用意十分巧妙。

    其中“提劲”需用心体悟:“提”,上拔之意,非用手力抓提,以“沾”劲粘提,牵动对方重心前移倾斜为“提劲”。此时当人身与我较为凑合时,再迅疾用腰身腿劲旋发,此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之谓也。

  七.左搂膝拗步(第七式)

  歌诀: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释义:

  “搂膝拗步”势是防守反击之法。“起肩过胯膝外搂”和“肘外须防敌暗手,”是指防护动作上下左右有较大的运转幅度,同时要防备对方手脚上下左右的连环出招,因此太极拳动作中多为左右式连做。

    《全体大用诀》用“搂膝拗步斜中找”一句话概括了四句歌诀的基本技术方法。“搂”是防护的动作:“搂膝”是用手臂护住我中下部.有拦截化搂对方手进脚踢之意;“拗”这里指相反,“拗步”就是指若左腿在前、则右手在前,如“高探马”等式;“斜中找”是找对方的侧面出击,它可以是我主动动步避开正面进攻找对方背(侧面)势进击,也可是搂化对方成背(侧面)势而进击。设对方正面从中下部或手、或脚向我击来,我酌势将对方搂偏,进而用另一手向对方侧面肩头肋部推出。

    当我进步搂击对方时,需注意我第一步要横上以避化对面来势,第二步要插入对方裆部占位,搂击方能得势。

  八.手挥琵琶(第八式)

  歌诀: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捌右采破擒拿。

    释义:

    “手挥琵琶”势,状若弹琵琶,故以取名。在右手一收、左手一提简捷的划圈动作中,包含了“折肘剪腕”、“左捌右采”、“穿化缠绕”等招势而变的技术内含,《全体大用诀》把它简炼地归结为“手挥琵琶穿化精”。设我右掌前按时,对方右手拿住我腕部,或对方右拳顺步击来,我以右手拿住对方腕部,左手托起对方右肘,或折叠、或化采、或剪放,依势而用之。其主技劲法为折叠封断。

  九.进步搬拦捶(第十二式)

  歌诀: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释义:

  “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为太极五捶,又称“五星锤”。“搬拦捶”为第一捶,为五捶之母,意为五捶之势可相机变化而用。五捶之外又有“复捶”之谓,似指双拳之势,如“左右打虎”、“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势等。另外,作为每一拳势在实际运用中,手可变指用、指可变掌用、掌可变拳用,均可随机而变。如“金鸡独立”,掌可变拳而上冲叫“通山捶”。

  “进步搬拦捶”的技术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用。“进步”是连续上步占位,达到“手足相随欺到身”的作用。“欺”是迫近对方之意。《全体大用诀》用“贴身近靠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三句话来描述“搬拦捶”及其拳法的丰富变化。设对方以右拳顺步向我胸部击来,我右掌顺势握拳屈肘,同时进步。握拳是采击对方之右手,肘向前进击叫“贴身近靠横肘上”;对方左手推拦我右肘,我右肘贴其手护中而起右拳反击叫“护中反打又称雄”;敌退我进,我左手拦其右臂、右拳再击其肋问连续迫近对方叫“进步搬拦肋下使”。搬拦捶可谓手脚连环进击,一波三折,招法连成。

  此势“搬”的动作,是当对方右手握我右腕时,突出我反腕擒拿对方的技术动作。

十、如封似闭(第十三式)

歌诀:

扬掌格肘十字封,开化合手闭含功。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十一、十字手(第十四式)

歌诀: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十二、抱虎归山(第十五式)

歌诀: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十三、肘底看捶(第十六式)

  歌诀: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释义:

  此势设我左手接住对方进攻之右臂,或拦住对方双手推来之势向左缠绕一周,用掤、挒、采、托、劈粘缠劲化打,而右手以呼应之势相随向前,用拦、拿、盖、推、击的动作平封,从而达到护中反击的技术效果。抑或对方按我左肘、腕时,我以左小臂反叠,与右手同时反拿对方左肘、腕关节,或我右手合入肘下,直接扣、摘对方右手以破擒拿,均可奏效。

  此势连续动步,左脚可就势扣住对方一腿拿摔,以右实左虚步成式。

  “肘底看捶”手脚配合,气势浑厚,紧凑灵活,是太极拳“护中”防守兼反击的典型动作。“中“指胸前,也指肘部。手臂为人体上节,肩为根,手为梢,肘为中节,也叫“中手”。肘、腕关节易为人制,我两手交替折叠缠拿,除护胸前之“中”外,更护我之“中手”不为人拿,固有右掌变拿握之形而为捶。《全体大用诀》概括此势歌诀为“肘底看捶护中手”,实为中肯。

十四、左右倒撵猴(第十七式)  

  歌诀: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释义:  

  “倒撵猴”也称“倒卷肱”。“倒“为退步,“撵”为前赶,意为边退步,边向前逼赶,状若退步撵猴。拳诀中有“退在转肱”句,指退步防守宜用转肱之势,应与“倒卷肱”同义。

  退步时要立若称准,虚实分清;步随身换;轻灵似水,活似车轮,这是退步法的要义。“卷肱”为手法,突出“引劲”和“扳挽劲”。”引劲”含有牵引力,引出对方背势焦点:“扳挽劲”有沉抽、翻转、折叠之力,两劲同时使用效果方佳。设对方用手握我腕部,或托我肘底,我即退步翻仰臂掌,用沉坠劲抽回,以牵挫对方握力,同时另一手向对方面部拍击,连消带打,惊退对方,不可过劲伤人。

  用扳腕劲更须肩肘松转圆活,勿使僵滞断续,要存连续舒卷之机。若对方换手连进,我则连续退步转肱消打,守中带攻。《全体大用诀》说:“退行三把倒卷肱,坠身退走扳挽劲。”即言此意。

  另外,当对方用“野马分鬃”攻击我腿后腋下时,我后腿屈膝坐实,前腿提膝上顶,肘部后顶对方肘节,再以腰腿劲转化,亦为解危之法。

十五、斜飞势(第十八式)

  歌诀: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挒右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释义:

  接前式,设我右掌前击,对方左手握我右腕,我即翻腕向我左下方沉带化解,用左手采拿对方手腕,腾出右臂贴住对方胸部,同时右脚管住对方身后,弓步旋腰向我身侧挒出。或对方右手拿我左腕,左手推我右肘,我顺势两手合抱,反拿对方右腕、肘关节控制其右臂,右足插裆,旋腰腿,以折叠劲向我身后捌出。《全体大用诀》谓之“斜飞着法用不空”。

  “斜飞势”的“斜”,指发劲方向为斜方,隅向,非指拳架落步方向为斜。此势使用得当,能将对方掼飞,故名“斜飞势”。

  另外,拳式中多有拳势近似的动作,如此式就与“野马分鬃”势雷同,初习者容易混淆,这到后面再叙,注意区别。

十六、海底针(第二十二式)

  歌诀: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采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释义:

  歌诀含意包括:设对方右手握我右腕而被钳制,我即松肩沉腕先稍卸其力,随即屈肘退身,将对方引近,同时左掌按住对方右肘、右手立掌切住虎口,两手同时向下按采,得势可反拿对方手腕,加我躬身坠劲,将对方连臂带身采仆,这是“海底针”式的基本用法。  

  倘下采后对方脱手,我左手仍压控对方手臂,右手顺势向对方腹部击去、或捞对方小腿拔起、或就势俯身前靠,使对方仰跌。

  《全体大用诀》说“海底针要躬身就”,这里“针”指手指,针坠海底主沉劲;“就”字有就势、顺势、凑近、随同之意,是“成了”“行了”“可以”的口语。“就”字用在这里轻松、诙谐,画龙点睛地涵盖了“海底针”式的成功在于身法的俯仰之间。

十七、扇通背(第二十三式)

  歌诀: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释义:

  《全体大用诀》对此式技术用意概括为“扇通背上托架功”。  

  接前式,当我坠开对方右手,对方左手又从上向我打来或推来时,我左手仍沾控对方,右臂顺势向上托架,此时双臂用开劲、进而合劲向前拥推。又若对方趁我右臂下探,双手拿我右肘、腕关节,我右臂随即内旋滚提以化擒拿之势;同时腰右旋上左步,左手直向对方腋下攻去。此势一手上一手前,展开如扇双臂,形开力合,“背连双臂劲贯通”,故曰“扇通背”。

  值得一提的是“噫嘘一口丹田气”中“噫嘘”二字的含义。

  “噫嘘”是叹词虚词,是种情绪的表现,或情绪释放的内在气声,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生成的。“噫嘘”用在此处当指:在配合这种技术与身手状态时而产生的气机配合。因为在这种状态时发“噫嘘”声.能使肢体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机势得到更灵活的变化。“噫嘘”发声气落丹田而出于丹田,产生的效果是腹松实、根稳活,更有利于身手激灵变化,从而化解背势,变被动为主动。如说对方双手反关节拿我肘腕时,我即以“噫”(此时为吸)气声——松腹沉丹田、稳根活身、旋腰提肘化开对方拿势,紧接以“嘘”(此时为呼)气声转为攻势——“嘘”声能充腰劲,增加脚、手劲力贯串,拔长气势舒展的进攻优势。所以,“噫嘘”也是一种气劲,在此处起到的作用是:配合肢体化转拿势、进而为攻,变不利为有利而促进蓄发卷之效果。

  “噫嘘”之声并不着意发出,只在腹内口里。至于是吸是呼,纯以顺势顺意而为,括号内提示仅为参考。

  十八、撇身捶(第二十四式)

  歌诀: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  

  释义:   

  该式技法连环性强,掌、拳、指可互变,截、击、闪、压、劈、带、推可随机使用。“撇身捶”的“撇”字,有撇脱、撇转、利落、敏捷之意。“撇身”即指转身、横身、闪身,且动作利落敏捷。   

  设对方从后方击来,我即右转身用右肘臂横向封截,左掌趁机向对方面部迎去,及时起到防护作用。   

  或曰对方在前右拳来击,我左侧身屈右肘、握拳截压来拳,此时我右肘可顶封对方之胸口,左掌向对方面部扑去。若对方头后仰并左手推我右肘.我左臂横落压住对方右臂,旋右手反劈对方之面。此法为“闪势”,“闪”有躲身之势,也有突然反击之意。如我右手在拦截对方右臂之时,突然反掌或拳背向对方面部劈去,使对方猝不及防。但此法另一手需控制住对方右手臂效果为好。   

  《全体大用诀》:“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即言防护与进攻,宜以身手闪展腾挪之势取胜。   

  “撇身捶”常与“搬拦捶”连用,能产生连续迫打的技击效果。

  十九、云手(第二十八式)   

  歌诀:   

  掤捋采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释义:  

  “云手”,身前臂抡一圈即为云手,防守兼进攻,双手可交替,动作可连续.简单而实用。《全体大用诀》“云手三进臂上攻”是指此意。这里“云手”的步法含有特殊性和灵活多变性——主进步,但以横向演示,实则可横向旋转左右进步,亦可退一进一换步而进,唯视势为之。   

  如“云手”以”用掤、捋、采”法起手防御对方进攻,以“挒挤按推”转守为进。设对方顺步右拳横向击我头部,我以右手腕从下向上掤接对方手腕,连着向右翻腕捋、采以化来势,同时我手脚相随,迅速右转横身,上左步迈入对方身后,此时我左手可着势向对方背处按推,也可插入腋下上云,以或靠、或肘、或挤、或之势建功。此动作每进一步即有右转左旋(或左转右旋)化发之劲,腰腿之功突出,故歌诀强调云手“全凭腰脊圆转随”之要义。   

  此法与“野马分鬃”用意有相近之处,区别在于“野马分鬃”接低手防御进攻,“云手”接高手防御进攻。   

  “云手”防卫之法较广,上云可相对接手外挒,与另一手反云采拿对方肘关节,下云手可防对方腿踢而捞抄。

二十四、右蹬脚(第三十七式)

  歌诀:  

  右拳被擒急绕缠,化开敌手握敌腕。  

  掠上取下双分手,出脚踹肋成自然。  

  释义:  

  前式接搬拦捶。设对方左手擒我右腕,我右拳竖掌向外缠绕一周化解,反采握其左腕;我左手在前,或接握对方左手向左挒开,也可防对方右手前来向左分挒,我右脚就势前踹,掠上取下势成,是为歌诀之意。《全体大用诀》“右蹬脚上软肋踹”取意直截了当。

  二十五、 左打虎势(第三十八式)  

 歌诀:  

  猛虎扑来势虽凶,采挒巨臂故势空。

  忽转腰胯翻拳打,左右披身伏虎精。

  释义:

  拳架中分左、右打虎势,歌诀只述左式,实则左右用法一样。式定时,左步在前为左打虎,反之为右打虎势。“披身”是侧身或旋体,是身法闪化,取“中在得横”之势。训练中可左右式连续练习,如同练野马分鬃一样,手脚并用。是防守反击重要技法之一。  

  设对方用左手冲来(猛虎扑来势虽凶),我即右出步、左侧身、避闪向右,右手同时迅速拦控对方左臂,往左下沉采以空其势(采挒巨臂敌势空);接着上左步插其腿后。左手就势向对方面部或胸部击去(忽转腰胯翻拳打)。“翻拳”,此动指左手向上向前内旋画弧,以拳背或拳面向对方横击,与左手劲力相错,得势敌必应声而倒,故曰“左右披身伏虎精”。  

  《全体大用诀》曰“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其意与歌诀不悖。可设我左腕被对方捉握(我握对方左腕也可),我以松活粘带之劲,披身画弧向左上牵转其臂、其身、其根,加之我步取隅角,使其背势向我,我右拳平击其肋间正得其机,亦为明快简捷实用之法。

二十六、双峰贯耳(第四十一式)

  歌诀:  

  遇敌推按休着慌,手叠敌臂压彼掌。  

  向外掤架上右步,力贯双拳取太阳。  

  释义:  

  设对方双手推来,我左步稍退化,以缓来力,同时我双手从上向下将对方双臂叠压向下略回带,随即双手左右分化,从里向外、向上粘缠掤开,随掤随握拳上举,向对方太阳穴或双耳掼去。右脚前进一步,以助攻势。  

  此法多用于双人推手走势间的攻防变化,其要点一是我双手要先叠压住对方推来之力,引进挫化;二是叠化后即随其退意粘缠进逼,并追进一步使其双臂和退化之势不得脱;三是我手臂要始终掤对方双臂在我手臂外,我双拳在里可用;四是双拳贯合击耳时,我肘部仍以开劲掤控对方双臂,方能奏效,否则反为人制。此四势,要存乎一心,劲连一贯,呵成一气。《全体大用诀》点化“双峰贯耳着法灵”,试译为此义。  

  若以散手对之,对方双手推来,我一脚略退避缓来势,两手及时由下向上捉握对方两腕,随即分开旋扭对方两臂,以掼劲直逼对方肩、耳焦点,进步催放,使其仰跌,亦为快趣。

  二十七、  转身右蹬脚(第四十三式)  

  歌诀:   

  敌逼左侧近身前,我忽退步右转圈。  

  分手格握身蓄势,左蹬右踹步连环。

  释义:  

  《全体大用诀》对“转身右蹬脚”用意的描述是:“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歌诀的第二句“我忽退步右转圈”和第四句“左蹬右踹步连环”,实际上都指明了“转身右蹬脚”是“连环腿”法。因为“双峰贯耳”接下来的动作是“左蹬脚”,接着就是转身右腿再蹬一脚。

  实际用法是,当我双手向上贯击对方时,对方急退,并起腿来踢,我双手就势下抄防护。并起左腿反踢(此为“左蹬脚”式);我不等对方搂腿,瞬即身右转(我忽退步右转圈”),再起右脚向对方踹去(“回身蹬脚膝骨迎”)  

  同样腿法,也可设我左手先拦控对方分来之右手不丢,左腿虚踢其下即落,随即右转体起右腿,以我胫部(小腿后部)或脚跟横扫平踢对方腰腿背部,亦为“连环腿”法。  

  歌诀第三句,“分手格握”是用腿法宜先取上,“身蓄势”是转身或踢腿时,重心要降低,意为制人以不被人制为先。      

二十八.野马分鬃(第四十九式)

    歌诀:   

    斜单鞭后此势连,先采后捌左右环。

    弓步助势攻腋下,肩靠肘打逼近旋。

    释义:

    《全体大用诀》概括“野马分鬃攻腋下”,与歌诀含义相同。可设我右手出击对方时,对方左手将我右臂向左侧推拦,我右臂随即左化,左手接握对方左腕左采.腾出右臂向其腋下攻击;同时上右步抄其身后控制下盘.顺势顺步“肩靠肘打逼近旋”。“旋”,向外旋捌之意。

    也可设对方先出左拳顺步来击,我左手接握其腕环绕左带.同时我右脚步其腿后,右臂贴其腋下,迅即弓步向外环捌旋掷。  

    这两种用法都称“先采后捌左右环”。所谓”左右环”是指我左手擒住对方左手向我身左侧采化旋带,为一环.左环;我右臂穿其腋下再向外旋捌又一环.右环。这“先采后捌“两技法的连环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和增加对方身体向右旋转的离心作用。起到动摇对方根基效果。加上我腿法的使用.下绊上捌,可将对方旋飞。所以“左右环”句,并非指一般意义上“野马分鬃”的“左右式是同样的,可连续进击”的描述。

    太极拳套路中多出现单势重复或连续式练习,可理解为熟身手,增体能,或是为了套路编制的合理顺达,不必牵强此一式必与上一式动作有技术关联。比如歌诀第一句”斜单鞭后此势连”.其技击变化不一定非接“野马分鬃”不可,酌情接其它式也是可行的。就是说,学习太极拳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存在一个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理解问题。

    “野马分鬃”与“斜飞势”动作近似.手法上的技术内容也近似,主要区别在腿法。“野马分鬃”我腿在对方腿后膝顶腿窝.与手臂穿其腋下胸前.上下插夹反向用招;”斜飞势”则腿插其裆,手法多以双手控其一臂肘腕,反向撅捌向我身后掼出。然招熟懂劲善机变者,两式参差互用,以不拘一格为妙。

二十九.玉女穿梭(第五十二式)

  歌诀:

    转身顺棚拗手击,双臂斜穿肘后齐。

    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英相离。

    释义:

    “玉女穿梭”一式技击内容实用多变,身、手、步、法配合紧凑灵活,四角隅正随机应变,是一组趣味盎然、体用兼备的拳势动作。

    “转身顺拥拗手击”,是设我右臂接对方双手推按之势时,可先向我右侧顺步顺手掤化(右隅角.含外捌劲。),同时我左手拿对方右肘.一方面护胸,一方面将对方右肘向右前推挤。此时我右手在上可脱开,手心向上用小指一侧将对方颈项向左勾击,与左手形成反向推捌技法.这种技法叫拗手击。此时我已上左步控制对方下盘,也与右手形成拗手击法(左隅角.含内捌劲。

    “双臂斜穿肘后齐”是指接前一动当对方抬右臂防护时,我左臂穿入对方双臂肘下(后)向上棚架进逼.进而我右手坐掌向对方胸部推出使之仰跌。

    此两动.步走隅角跟进.臂摇左右穿化,牵动对方中定,在运动战中达到“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而取胜的目的,此谓“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全体大用诀》说:“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这与歌诀意思相同。“四角封”是指拳打四方,左右前后防打兼顾之意。这在套路中表现为有两个大于200。的后转体动作,这样就增大了旋身转体的难度,提高了训练身法灵活反应的能力。从技击意义来说,对方用双手按推我上托之左臂.我左臂即松沉卸其来力,同时右手从我肘下采住对方右腕转身右带使其势背,进而我左手向对方背部推去。

三十下势(第五十七式)

    歌诀:

    下势避敌转腰胯,手似采蝶下寻花。

    逆收顺采皆由我,退进自如用不差。

    释义:

    “单鞭下势顺锋入”是《全体大用诀》对歌诀内容的概括。总的来说是避其锐气.引进落空;牵动其根.化开来势;随机进取,穿裆擎肘,击上踩下.尽随我意。其退进应变之功.全在腰胯转应。设对方右手抓我左腕.或向前推,我即旋掌采截,旋胯后坐.采带化开.蓄势伺机进击。

三十一.金鸡独立(第五十八式)

    歌诀:

    顺势跟进蛰龙现,擎掌托肘敌臂弯。

    下跺脚背勿轻用,提膝休撞下丹田。

    释义:

    蛰是潜伏,如冬眠潜伏,蛰龙是一条休眼潜伏的龙:此处意为现在这条龙醒来了.起来了。由前式“下势”退身伏身.再起身进身做“金鸡独立”形象地比喻了这种态势。这两式的要点是随退即进、随伏即起,圆化进旋,中间勿使有断劲处。

    设对方来势被我化开、或对方回劲.我随即弓步而上,左手上挑或外搂.右掌扑其面.或防对方左手.右膝近顶对方腹间,远踢对方裆下。倘对方左手抓我右腕不放,我右掌向外扳去.右脚下踩其脚面,再左膝上撞,左掌上举紧封正中,此谓”左右金鸡独立”势。《全体大用诀》说:”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也是这个含义

第三十二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二式)

    歌诀:

    右手探马以高强,谁料左手又穿掌。

    胸前护肘靠右手,左脚跟进又难防。

    释义:

    此势手法先探后穿,探、穿连用,是高探马式的变招。设对方用左手拦住我前探之右手.或我探右掌诱其出手.随即我右臂外旋下沉.叠压对方左臂并防对方右手来击,起到保护我左肘及胸部作用.同时左掌迅速前穿,左步及时跟进.以助穿掌之功。

  三十三.上步七星(第七十八式)

    歌诀:   

    上步七星变无穷,看似防守实寓攻。

    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

    释义:

    “七星”指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这七个部位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活动点,也是有效控制对方出击的主要节点。。上步七星”是指手脚上下相顾并用.七星劲势相合、寓上踢下防攻兼顾的态势。《全体大用诀》说“上步七星架手势”.突出了架御在先的作用。

    设对方右手抓我左腕,或自上打来,我左掌变拳.以强腕力,将敌手搠起.或将敌劲回牵,以迎我进身前靠之势.或顺我进身之势,以右拳直击其胸口:若此时对方左手捉我右拳,我两臂拥劲不懈.两拳交叉合力向前逼封.趁势起右脚向对方中下部踢击。

    七星势类似于十字手式,握拳可增力逼进防御,变掌则可采捌闪展走化。其势刚中运柔无滞点,变化不拘一格是为要点。

  三十四.退步跨虎(第七十九式)

    歌诀:

    上压下踢来势欢,退步闪战莫迟缓。

    圆转两臂任开合,粘连黏随稳如盘。

    释义:

    《全体大用诀》指出“退步跨虎闪正中”,是退化防守之意,包含了歌诀里的技术动作内容。

    接“上步七星”势.设对方双手来按或双手抓住我左右腕.或同时用脚来踢,我即退步避闪来势.双手圆开化解来力;同时左手采右手捌于敌左腕右手.旋转两臂以开合劲斜掼挫跌对方重心.由此达到闪开正中和保护我不失中定、稳如磐石的技术效果。以走制敌是此势突出的技术特点.其虚步在下相机扣住对方小腿部.与上手劲法相错,则技术效果更佳。

  三十五.转身摆莲(第八十式)

    歌诀:

    前封后打进腿攻,势如旋风平地生。

    采捋敌臂粘缠劲,连环横扫挫敌锋。

   此式在劲势上与前“退步跨虎”式相连贯,在我两臂开式采挒去未就时,敌脱手向我中上部来击,我即粘随而合,封堵反推对方手臂,即为“转身摆莲”前封用意之一;假设有人自身后来袭,不辨来势于危急之际,我迅疾旋体展臂连防带打于上手,左腿敌扫去,如能顺势粘缠采捋敌之手臂,可接起右脚踢向对方中部,《全体大用诀》中“转身摆莲护腿迸”即指此意。

三十六。弯弓射虎(第八十一式)

    歌诀:

     敌进双拳打我胸,右提左拂似挽弓。

     紧贴敌臂回劲放,当头炮加左拳冲。

    释义:

   “弯弓射虎挑打胸“,这是《全体大用诀》对此诀用意的概括。可设对方用双拳当胸击来或用双手来推,我右臂由下向上挑掤。左拳直击对方前胸;或对方先左拳、后右拳来击,。我先以右臂上挑其左臂,同时左臂和拳由下向上向前连掤带击对方右腋窝:或我右手接攥对方击来右拳上提,同时出左手击击其腋下,均可相机为之。但无论用哪种.若我用右臂挑御敌,均需腰旋臂向右上化转,以避直力,此谓”右提”“似挽弓”;同时出我左拳回击时,需连掤带击于敌臂下。向上向前两劲同用冲出,此谓“左拂”.又称“紧贴敌臂回劲放”。  

三十七。  收势(第八十五式)

    歌诀:

    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无不胜,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鼎力来势猛,引进入空智胜勇。

    收势,也叫合太极.是演练一套太极拳行功架的结束。

    太极拳的内容十分丰富然而要练好练成它,需要把握住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明技明理,并使之成为“意感”指导下的自然行为:.二是行功要遵循体松.气固、神凝的修炼要旨。“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这就是《全体大用诀》对太极拳摹体和用的最后概括。   

     “收势”这首歌诀,也是对太极拳行功架及其义理的整体概括。”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开句直截了当点明宇宙天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生成、变化、发展、消亡,是阴和阳这一对最基本的因素存在,并相互作用的结果,。发挥着十分奇妙的作用,从而说明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是阴阳互济法则,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你退我就进,由受变攻,你进我就化,又由攻变守。它强调的宗旨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巧胜强”的技术运用原则。掤、捋、挤、按不离方寸:采、捌、肘、靠不弃正隅;进、退、顾、盼,守定中土,这就是八法五步十三势运用的基本技法,它使有限的距离,变得曲折迂回,而看似简单的招法,可以演绎出无穷变化。

    运用这样的运动规律.通过持久的练习和实践.达到使之由“招熟”的初级阶段.。逐渐步入到“知己知彼而克敌制胜”“劲熟”的层次.方可由”劲熟”的层次升华到“无招无术无形无象”.方显太极拳纯以神行的高级“神明”境界。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就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柔制刚,而应物自然了。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正是太极拳的理念和技术哲理。通过太极拳的这种修炼,使我们身体得到改善.也使我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所以说,太极拳是智者的拳。(完)











解析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技击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
    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图2-1、2、3、4)。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出左拳击打乙头部。乙左手助力,右前臂滚架拨开甲冲来的左拳臂。甲趁乙腹部暴露之机右拳击打乙腹肋部;乙左手下掳抓甲右手腕外分,使其偏离目标同时右手抓握甲左腕,控其形,提左足弹其小腿或裆部、腹部、胸部(图3-1、2、3)。
    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同时左直拳击乙胸口部,乙后坐转腰同时右臂向左格挡化解进攻。甲继续出右拳向乙头部直击,乙右转腰左臂向右格挡顺势化解。甲趁机起右弹腿点击乙腿部,乙左腿回收避其锋芒·左手向下、向左后侧勾搂甲左腿,消其力。乙乘机左脚上步夺位,同时右掌向前推按甲胸部,身体重心向前成弓步,迫使甲失去重心而后倒地(图4-1、2、3、4、5、6、7)。
    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出右拳攻击乙面门,乙转腰侧闪,右手外接掳腕抓握引进甲拳落空,左掌扶按甲肘部;甲不得势欲要回抽手臂,乙相机上步将甲发放出去(图5-1、2、3、4、5)。
    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使其手心朝上同时拉臂引其重心前移;乙乘机撤步转腰,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图6-1、2、3、4、5)。


七、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
    1、掤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拗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适机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时右臂向斜上穿滚棚架乙右大臂,重心前移使甲失去重心而倒地(图7—1、2、3)。
    2、捋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逼近,右直拳攻击乙头部;乙左闪进同时右手外接掳手握其手腕顺势牵拉,引进同时左手按压在甲肘部转腰向斜下方捋甲右臂,使其倒地(图7—4、5、6、7、8)。

3、挤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后闪身使甲拳打空,左手内接抓握其手腕,趁甲欲回收右拳之机,带推至其软肋部,同时进左脚落在甲身体右后侧,右手掌贴按在左手腕部,左小臂挤贴在对方肋部,后脚蹬地,运用整体力将对方发放出去(7—9、10、11、12、13)。
    4、按攻防含义图解
    当甲上步进身挤靠乙胸腹部时,乙撤半步随势引空甲的攻势,双手扶于甲右前臂腕与肘部下按改变甲力方向;当甲背势力尽欲回收时,乙适时上半步按推甲身体重心部位发放(7—14、15、16、17、18、19)。
    八、右揽雀尾与右揽雀尾动作相同,左右相反
    九、单鞭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侧闪进,右手外接甲手腕部后引使其打空;甲势背回抽手臂,乙借机左脚上步落在甲身体后侧封管阻挡绊其腿,同时左手经甲腋下上穿滚推弓腿前送,左臂随势松沉切压,将其放倒(图9—1、2、3、4、5)。


十、云手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前臂由内向外拨其右臂,左手内旋顺势抓握甲手腕,同时左脚管绊其前脚;甲右手臂被控相机出左拳进攻乙腹部,乙含胸收腹转腰同时右手左推顺势抓其腕并向左后下方牵拉其双臂将其绊倒(图10-1、2、3、4)。
    十一、单鞭与第九势单鞭攻防含义同
    十二、高探马攻防含义图解
    乙顺步左直拳攻击甲头(胸)部,甲右手内接其腕顺势外拧;乙随被拧之势向前进半步,同时出右掌向甲双眼、面部推按(12-1、2、3、4)。
    十三、右蹬脚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十字手上架使其打空,趁其中部暴露出来相机提右膝顶击;甲含胸收腹回缩,乙顺势蹬右脚、右掌劈击(13-1、2、3、4、5)。

  十四、双峰掼耳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拳攻击乙头部,乙双手向外接架来拳,甲乘机出左拳击打乙腹部,乙右臂顺势拨挡甲左拳;甲重心后移,乙随机上步跟进,双手砍击甲颈部;甲随势双手端举乙双臂肘部,使其砍空;乙双臂顺甲抬举之势内旋肘外撑,双拳峰掼击甲头侧部(图14—1、2、3、4、5、6、7)。



十五、左蹬脚与右蹬脚动作相同、左右相反

十六、右下势独立 攻防含义图解
    1、右下势攻防含义图解
    甲进逼,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右侧闪身,左手内接其手臂引拉,使其打空,适机出右腿仆步插于甲裆下同时右手臂向下前穿,挑其裆部;左右手协调配合将其翻倒(见右下势攻防含义图1、2、3、4)。
    2、左独立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手击打乙头郎;乙左手上穿内接其右臂,顺势下落抓腕向左下方采引,动作不停,转腰上右腿提膝顶其腹(裆)部,同时右手上托甲腮部或锁喉(见左独立攻防含义图1、2、3、4)。

  十七、左下势独立与右下势独立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八、穿梭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缩身下潜,左臂由甲左大臂外侧上穿旋转滚挡甲的左臂;动作不停,乙左脚上步同时,右手推向肋部,整力将甲发放出去(见穿梭攻防含义图1、2、3、4)。右穿梭与左穿梭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九、海底针攻防含义图解
    乙出右拳攻击甲头部;甲闪身外接抓其手腕;乙左手下挂、右手上抽、脱开甲手抓握的瞬间,右手下插击甲腹或胸部,致甲倒地(见海底针攻防含义图1、2、3、4、5)。
    二十、闪通臂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拳击打乙头;乙侧闪绕步外接抓掳甲右腕,引领使其打空;甲势背欲回收时,乙适机上步推甲肋部,全身合力将其发放出去(见闪通臂攻防含义图1、2、3、4、5)。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攻防含义图解
    甲背后进攻乙,右拳击后心或头,乙转身搬开甲拳;为防止甲顺势肘击,乙左脚上步、左掌拦推甲肘部,同时右拳出击甲胸腹部(见转身搬拦捶攻防含义图1、2、3、4)。
    二十二、如封似闭攻防含义图解
    乙上左步右拳击甲头,甲绕步侧闪右手外接抓乙右手腕;乙左掌由下脱袖破解甲右手控制;甲又以左拳击乙头部;乙随攻势后移重心,双手在甲双臂内侧向耳外侧挂消;当甲势背欲回抽时,乙双手腕外翻下压控其双臂,按至甲腹部下推,致甲后倒地(见如封似闭攻防含义图1、2、3、4、5、6、7、8)。

二十三、十字手攻含义图解
    1、左手在内十字手:甲上步进逼,右拳击乙头;乙十字手上接来拳,左手内旋抓其腕,并向后卷折甲右臂,右手外旋辅助仰抓甲肘弯使其后仰身体,将其制服(见十字手攻防含义图1、2、3、4、5)。
    2、右手在内十字手:甲上步进逼,右拳击乙头;乙十字手上接其前臂,双手掌如抱球顺时针旋转其手臂成反关节,左腿跪压在甲小腿后侧,将其制服(见十字手攻防含义图6、7、8、9)。
    二十四、收势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右顺步进身,右拳向乙头部直击,左拳在后紧接第二次连击;乙重心后移(可退步亦可上步,视双方距离、时机而定).双臂十字手从甲双臂中线上穿,左手在甲右前臂(或腕、肘弯部)、右手在甲左前臂(或腕、肘弯部)翻腕扶按,将自己整体松沉之势敷盖下憋到甲身躯重心部,使其后坐仰倒。整个过程连绵不断,速度运用适应需要而定,用刚劲或柔劲视双方交手性质而定(图收式攻防含义图解一1、2、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鼬士

2014-12-25 06:09:23

楼主的病历本丢我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看到这么有内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皂洵

2015-1-24 07:22:03

感觉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襞际泌

2015-1-24 19:54:02

东方不败还是灭绝师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陴

2015-1-24 19:59:41

以后就跟楼主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肴苒色

2015-1-24 20:00:46

很经典,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妞闻感

2015-1-25 12:44:26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皂洵

2015-1-27 03:58:59

楼上的忘记吃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1

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右掌(沉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

    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95)

    (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东南。(图198—199)

    (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动作二、三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左穿梭方向为东北斜方;(图201-202)

    (四)右穿梭

    动作与前右穿梭相同,惟前右穿梭方向为东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西北。(图203-206)

    要  点

    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着四个斜角。(图195、 199、202、206)四图是按杨澄甫老师原照所描。原照摄时为了视线清晰,偏于侧面,读者练时可向斜角。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右经右踝内侧提起。同时,右掌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下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右臂(参看图5)。

    要点与前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

    第五十四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五十五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 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112,即三个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图113—114,再接图207)

    第五十七式  下势

    动作: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眼神关顾左掌。  (图208-209)

    要  点

    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微屈,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一)左独立

    动作:左脚尖外撇,身体渐渐左转,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而起;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随即左腿渐渐起立,成左独立式。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前起左转向前上穿,即弧形下搂至左胯侧(掌心朝下);右吊手变掌自后而下,随着右腿向前提膝,以右前臂尺骨一侧贴近右大腿上侧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左。眼先关左掌前穿,当左掌左搂时即顾右掌上托,并稍先于右掌到达,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210-212)

    (二)右独立

    动作:左腿渐渐屈膝下蹲,身体渐渐右转;右脚下落于左脚跟旁,脚尖先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右腿随着渐渐起立,成右独立式。随着左腿下蹲和右脚下落的同时,右掌弧形下落于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自下向前,随着左腿向前提膝,以左小臂尺骨一侧贴近左大腿上侧向上弧形托起,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右。眼先关右掌下落,即移顾左掌上托,稍先于左掌到达,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213-214)

    要  点

    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右腿渐渐屈膝下蹲,左脚经右踝内侧下落;同时,右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上移,至与肩齐平;左掌伸臂前移;随移随着两臂外旋使两掌心翻朝上。眼关顾右掌向右后上移。(图215)

    动作二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三相同。(接图77,78)

    (二)左倒撵猴与(三)右倒撵猴动作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接图79—81,再接图76—77,再接图82)

    要点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

    第六十式  斜飞式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八式“斜飞式”相同。(接图83—85)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相同。(接图86—87,再接图25—27)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翊

  动作和要点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接图28)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接图29—33)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相同。(接图88-90)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相同。(接图91-92)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动作一、二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一、二相同。 (接图93-94)

    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

,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变掌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至右腰前,掌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推。(接图216—217)

    要  点

    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余皆相同。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掌变拳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眼神关顾右拳前伸。(接图97)

    其余动作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接图98-103)

    要点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相同。(接图 104,再接图17)

    第六十九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七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七十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一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 112,即三个云手)。

    第七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接图113-115)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一)高探马

    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十式“高探马”相同。(接图116-117,再接图218)

    (二)左穿掌

    动作一:左脚提回,右腿渐渐下蹲;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着左脚提回,同时右掌渐渐屈肘横臂,臂呈弧形,以弧形向左而下内收,随收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当左小臂穿过右掌上侧时,右掌即臂内旋使掌心仍翻朝下,右掌落于左腋下;左掌由右掌上侧穿出,掌心仍朝上,高与颏平。眼稍关右掌里收,即仍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穿。 (图219-220)

    要  点

    1.左穿掌动作要同左弓步、身体右转协调一致。

    2.迈步时要防止上体前扑,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落步时要轻灵。

    3.左掌穿出时右臂要呈弧形,右腋要留有空隙,不要逼紧。如果逼紧和臂不呈弧形,一方面在姿势上显得别扭,达不到处处求圆满的要求,另外在动作转换中也会失掉圆活之意。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回(脚跟先离地)。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经左臂外侧随身体右转合抱,随合抱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掌合抱交叉于胸前。眼随转体向右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221—222)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223)

    要点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十字腿这个动作,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上述这种练法,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目前按此法练者又最普遍,因之本书按最后定型的编著。但为使读者对原来练法有所了解,兹将原来练法介绍如下:

    自左穿掌后,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掌屈肘随转体经面前右移,右掌仍在左腋下。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过肩,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左掌自上而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

    下面就接进步指裆捶,在衔接动作上,即进步指裆捶动作一的说明,所不同的只是将右掌自左腋下经腹前左绕变拳。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随着臂微内旋使拳心转朝下;左掌也随左腿下蹲和身体右转下沉前移。眼稍关右拳,即向前平视。(图224)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右前(西北)斜方上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上;左掌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前拦,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225)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上步,先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拳随转体向右、向后、向前绕一弧形收于右腰侧,左掌自前而右弧形下搂。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图226)

    动作四: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渐渐左转,微折腰。同时,左掌向左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齐。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出。(图227)

    要点与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同。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直起。同时,左掌屈肘自左而上弧形移于左胸前,掌心朝右下;右拳变掌自前向左弧形抄至左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接图7)

    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捌式动作四相同。 (接图8-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向。(接图10-17)

    第七十六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

图207)

    第七十七式  下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五十七式“下势”相同。(接图208,再接图228)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动作:左脚尖外撇,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前起左转,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经左踝内侧提起,向前迈出半步,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左掌上抄至胸前变拳,右吊手变拳随右脚前迈自后经腰部向前交叉于左拳下侧,与左拳同时向前上掤,两拳高与颏齐,左拳心朝右面里侧,右拳心朝左面里侧。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两拳交叉前拥。(图229-230)

    要  点

    1.同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1。

    2.由下势过渡为右虚步时,注意身体不要摇晃。上体要保持正直,要松腰胯,腰部要防止为了保持平衡而僵硬。不可用右脚尖来分担身体重心.因为此时右脚为虚,左脚为实。如果右脚尖用力着地,分担重心,就会犯步法上“双重”的毛病,也就是虚实没有分清。

    3.右拳向前上掤时,要如掤如打,注意不要做成向前上扬的动作。

    4.两拳前掤时,两肩不可因两拳交叉而上耸或锁住,两臂要呈弧形,使姿势达到曲蓄而又圆满的要求。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动作:右脚经左踝内侧退后一步,身体随着微右转;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略向后提,距原地半脚许

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身体随着仍转朝前。同时,两拳变掌向左右分开,右掌随身体右转由前而下向右而上(此时身体正向前转)划弧,停于身体右侧上方,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朝前(稍朝上侧);左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落于左胯旁,掌心仍朝下,手指朝前。眼先关顾右掌向右划弧,当右掌自右,向上划弧时,即转向前平视,眼神并关及两掌。  (图231- 232)

      要  点

    1.向后退步时注意右脚的落地点,不要踏在一条线上。

    2.成退步跨虎式时(图232),上体不可朝右侧倾或后仰、前俯,仍须正直。

    3. 两掌分开后,两臂要呈弧形,注意两掌不要距离身体太开而形成松散的现象。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动作一:左掌自左胯旁向左弧形上移至左额前;右掌自上向右而下经腹前弧形移至左胸前,掌心朝下,略朝前侧。 (图233)

    动作二: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左脚随着略踩地而起.左腿向右随转体平摆;两掌向右后随转体移转,随转随着右掌渐渐亡移至高与鼻齐,左掌渐渐下移至与胸平,两掌心皆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图234—235)

    动作三: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脚尖里扣落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左腿屈膝坐实,右脚仍为脚掌着地,如右虚步形状。两掌继续随转体向右平移,右掌移于身体右前方;左掌移于右腕左侧,稍低于右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右移。 (图 236)

    动作四:腰自左向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超过肩部,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两掌自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左先、右后。身体此时由右向左转)。眼神关顾两掌拍击右脚面。(图237-238)

    要  点

    1.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时,要借左脚略踩地、左腿向右后摆和转体之势,才能转得圆活。在转体时,身体不可摇晃,要立身中正,但腰部不可因此而挺硬,仍要放松。

    2.左脚落地时,要渐渐下蹲,形成象右虚步的过程,然后随着腰部自左向右转和右脚自左向右上摆而渐渐起立,但也不可挺直。

    3.右腿摆莲是横劲,要用转腰来带动右腿外摆。由于右腿外摆是横劲,又要由腰来带动,因此右脚最好不超出肩部,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屈。如果腿部伸直和脚的高度超出肩部,则势必胯部力量用得多,而腰部力量用得少;反之,腿部微屈,脚的高度不超过肩部,就能充分运用腰部力量,达到横劲的要求,并且所发到右脚背的劲力也更大。

    第八十一式  弯弓射虎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身体继续左转,右脚下落于原地 (仍为东南斜方),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左平摆,右臂随着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关顾两掌左移。(图 239)

    动作二:身体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两掌随转体自左而下经腹前右绕变拳,继续向右弧形上绕;右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右拳心渐渐翻朝外,经右耳侧(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额平,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渐渐转朝下,向上经胸前(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胸平。眼先关顾两手向右上绕,当身体左转、两拳向左前将要打出时,转向左前斜方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拳打出。(图240—241)

    要  点

    1. 两手要随腰转动。腰部随两手拍击右脚面后先左转,随即右转,两手也随着向右上绕;当右拳绕至右耳侧和左拳绕至胸前时,身体又变为左转.两拳也随着体左转而向左前斜方打出。身体转动、两拳打出与变左弓步等动作要协调一致。

    2.成为弯弓射虎时(图241),要防止右肘上抬,肩部上耸,身体前扑。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拳变掌随转体向左后捋,随掘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右拳向前弧形下落于左掌前上方,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左面里侧(右拳高与肩齐),随左掌左搌。  (接图147- 148)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向下经腹前左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神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浙转向前平视。(接图45)

    动作三、四、五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相同。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53)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

    第八十五式  收势

    动作:两掌向前随伸随分开,两手距离同肩宽,同时两臂内旋使两掌心转朝下;随即两肘下沉,自然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242-244)

     要  点

    1.与第二式“起势”要点相同。

    2.最后,两臂与两手手指要自然下垂。

(全套杨式太极拳结束)

附一:图解说明

杨式太极拳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5.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附二: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杨氏太极拳85式体用功法


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手挥琵琶
由前势,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即含胸,屈右膝坐实,左脚随稍往后提,脚跟着地,收蓄其气势,右手同时往后收合,缘彼腕下绕过,即以我之腕黏贴彼之腕,随用右手拢合其腕内部,往右侧下采捺之,左手亦同时由左前上收合,以我之掌腕,黏贴彼之肘部作抱琵琶状,此时能立定重心,左列右采,蓄我之势,以观其便,谓之手挥琵琶也。(下数式为: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左搂膝拗步)

进步搬拦捶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即将左足微向左侧分开,腰随往左拗转,左手即往后翻转至左耳边,手心向下,右手俯腕,随转至肋间,握拳,翻腕向右转腰,右拳随之旋转至右肋下,此谓之搬,同时提起右脚侧右踏实,松腰胯沉下,左手即从左额角旁侧平向前击,谓之拦,左足同时提起踏出一步,坐实,右足伸直,右手拳即随腰腿一致向前打出,然此拳之妙用,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先以我之右手腕,黏彼之右手腕,从左肋上搬至右肋下,其时,恐敌人抽臂换步,即将左手直前随步追去,寓有开劲,拦其右手时,即速将我右拳,向敌胸前击去,则敌不遑避,必为我所中,此拳之妙用,所以全在搬拦之合法也。

如封似闭
由前式,设敌人以左手握我右拳,我即仰左手穿过右肘下,以手心缘肘护臂,向敌左手腕格去,如敌欲换手按来,我即将右拳伸开,向怀内抽拆,至两手心朝里斜交,如成一斜交十字封条形,使敌手不得进,犹如盗来即闭户,此谓之如封之意也,同时含胸坐胯,随即分开,变为两手心向敌肘腕按住,使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此谓之似闭,似闭其门不得开也,随即用长劲,照按式按去,眼前看,腰进攻,左腿屈膝坐实,右腿随胯伸直,合一劲,向敌击去,此为合法。

十字手
由前式,设有敌人,由右侧自上打下,我急将右臂,自右向上大展分开,身亦同时向右转,左脚与右脚合,两手由上分开,复从下相合,结成一十字形,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式,此一闭一合劲也,际我用开劲分敌之手时,正恐敌先乘虚由我胸部袭击,故我即结两手成一合劲,其时手心朝里,将敌之臂棚住,如敌变双手来按,我即用双手将敌手由内往左右分开,手心朝上,或向下均可,惟结成十字手时,同时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则敌所向之力,即自散失不整矣。

抱虎归山
由前式,设敌人向我右侧,後身迫近击来,未遑辨别其用手,或用脚时,急转腰分开两手,踏出右步,屈膝坐实,左腿伸直,右手随腰向右方敌人腰间搂去,复抱回,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故右手先用覆腕搂去,旋用仰掌收回,如作抱虎式,倘敌人手脚甚快,未能为我抱住,但仅为我搂开,或按出,则彼复换左手击来,我即用捋势捋回,故下附揽雀尾三式:捋、挤、按(同上)。

肘底看捶
由前势,如敌人白後方来击,我即转身,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可参用,迨身将翻转正面时,左脚直向正面踏实,右脚即偏向右前,踏出半步,坐实时,则左脚提起,脚尖翘起,两手平肩,同时随身向左转,此时即用左手腕外平接敌人右手腕,向右推开,至其失却中定时,即将左手指下垂,缘彼腕间,向内缠绕一小圈,右手同时向左,与其左手相接,自上黏合,则彼之左右手都处背境,而失其所向,我即将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转至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其势,向机而发,未有不应声而倒,此之谓肘底看捶也。

倒撵猴
由前式,设有敌人用右手,紧握我手左腕,或小臂间,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则我先受其制,不得施展时,即翻仰左掌,用沉劲松腰胯,向左後缩回,左脚亦退後一步,屈膝坐实,右脚变虚,则敌之握力顿失,右手同时向後分开,至其失却握力时,急向前按去,此式虽然倒退一步,仍可撵去敌劲,故谓之倒撵猴,其要尤在松肩沉气也。

倒撵猴
左右倒撵猴同一意,其身法步法,及姿势皆相似,练法退三步,五步,七步,均可,但以右手在前为止。

斜飞式
由前式,如敌人自右侧,向我上部打来,或用力压我右臂腕,我乘势往下沉合蓄劲,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同时踏出右步,屈膝坐实,似成一斜飞式,其用意亦须称其势也。(后接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海底针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即屈右肘坐右脚,转腰提回,手心向左,脚亦随之收回,胸尖点地,如敌仍未撒手,更欲乘势袭我,我即将
右腕顺势松动,折腰往下一沉,眼神前看,指尖下垂,其意如采海底之针,此时虽欲采欲战,皆往复成一直力,不意为我一挫,则其根力自断,便可乘虚进击也。

扇通背
由前势,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我急将右手由前往上提起,至右额角旁,随将手心向外翻,以托敌右手之劲,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恸开,直劲向敌胁部恸去,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左脚同时向前踏出,屈膝坐实,脚尖朝前,眼神随左手前看,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其劲正由背发,两臂展开,欲扇通其背,则所向无敌矣。

撇身捶之一
由前式,设敌人自身後脊背,或胁间用手打来,我即将左足向右偏移转坐实,右足变虚,腰随转向正面,右手同时即握拳,暂於左胁腋间一驻,,左手心朝上合护左额角,即时右拳由上圆转撇去,交敌之手由右胁侧间用沉劲叠住,同时左手由左侧,急向敌人面部击去,则敌必眼花失措矣。

撇身捶之二
(下接进步搬拦捶、上步拦雀尾,单鞭)

云手
由前势,设敌人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侧,与敌之腕下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转,复翻下向左行,划一大圆圈,如云行空绵绵不绝,左手同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下向上翻出,与右手用意同,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随手腕看去,旋转照应,右足往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此时而手上下正行至胸脐相对,则右脚又变虚,向左移人半步,则续行为第二式,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後可以牵动敌之根力,应手翻出,学者其细悟之。(下接单鞭)

高探马
由单鞭式,设敌用左手,自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劲,手心朝上,将敌腕叠住,往怀内采回,如上图,左脚同时提回,脚尖著地,松腰含胸,右膝稍屈坐实,同时急将右手由後而上圆转向前,往敌人面部,用掌采去,眼前看,脊背略耸有探拔前进之意。

右分脚(捋式)

右分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接我采出之右腕,我用右手腕压住敌之左肘,垂肘沉肩,即将敌左臂向左侧捋回,同时左手粘住敌人左腕,手心向下暗施采劲,左脚同时向前左侧迈去半步,坐实,腰向左斜倚,随将右脚提起,脚尖与脚背,平直向敌人左胁踢去,同时而手掌侧立,向左右平肩分开,以称分脚之势,眼亦随右手看去,含胸拔背,定力自足,则敌势不能自支矣。(下接左分脚)

转身蹬脚
由左分脚式,设敌人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即将身向左正方转动,合胸拔背,松腰尤须虚灵顶劲,左腿悬提,随腰转时,脚尖垂下,右脚立定时,左脚即向敌腹部用脚跟蹬去,脚指朝上,两手随腰转动时,由外往内合,随左脚蹬出时,掌即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眼神随左指尖望去,立定根力,则敌必应腿自仰矣。(下接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

进步栽捶
由前式,设敌又用左腿踢来,我即用左手顺敌腿势由左搂去,则敌必往左仆,我即将左足同时向前一步追去,屈膝坐实,右手随握拳,向敌腰间或脚胫捶去皆可,是为栽捶,其时右腿伸直,腰胯沉下成平曲形式,胸含,眼前看,尤须守我中土为要。


翻身撇身捶
由前势,设又有敌人自身後用拳击来,我即将身由右往後翻转,左脚坐实,右腿向前提起踏出半步,右拳同时提起,向后正面撇去,拳背向下沉,或将敌肘叠住,或暗用采劲皆可,左手同时随右拳,向敌面部用掌列去,以助右拳撇势,身须随即进展为得势也。(下接进步搬拦捶)

右蹬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将我右臂向左推出,此时将我右腕顺势由敌人手腕下缠绕,自右往左列开,两手分开与脚相称,腰胯沉下,眼神随往前看,同时将右脚向正面蹬出,左脚尖同时向左稍转,坐实,身亦随往左转入正面。

左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由左前方,用左手打来,我将右足落下,与左足并齐左右手随向左侧转,左脚往後踏出,屈膝坐实,右足变为虚,略成斜骑马裆式,面向侧正方,两手同时荡拳随落随往左合,即用右拳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至与心部相对,左拳由左外翻上,转至左额角旁,手心向外,急向敌人头部,或背部打去,此式以退为进,忽开忽合,意含凶猛,故谓打虎式也。

右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白後右侧,用右手打来,我即将右足提起,向右侧迈去,屈膝坐实,略成右跨马式,腰随之往右侧前方拗转,左腿变虚,两拳同时随往右圆转,成右打虎式,与左同一用法,希参用之。(下接回身右蹬脚)

双风贯耳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用双手打来,我即将左脚尖稍向右移转立定,右脚同时向右侧悬转,膝上提,脚尖垂下,身同时随转至左正隅角,速将两手背由上往下,将敌人两腕往左右分开叠住,随将两手握拳由下往上,向敌人双耳用虎日相对贯去右脚同时向前落下变实,身亦略有进攻之意方可。

左蹬脚
由前式,设有敌人自左侧胁部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右手背粘住,由里往外列开,右足在原地向右微有移动,左足同时往前提起,向敌胁腹部蹬去,馀与转身蹬脚同。

转身蹬脚
接前式,如有敌人从背後左侧打来,我急将身往右後正面旋转,左脚同时随身转时收回往右悬转,落下坐实,脚尖向前,此时右脚尖为一身旋转之枢机,两手合收随身至正面时,急用右手腕,将敌肘腕粘住,自上而下,向右列出,右脚同时提起,向敌胁腹部蹬去,左右手随往前後分开。
(下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与上单鞭同,惟方向斜向右前正隅二方向之间))

野马分鬃右式
由前式,设敌人自右侧,用按式按来,我即将身向右转,左足亦向右移动,右足脚跟松同,脚尖虚点地,随用右手将敌左右腕黏住,略往左侧一松,用左手列其右手腕,同时急上右足,屈膝坐实,左足伸直,随用右小臂向敌腋下分去,则其根力为我拔起,身即向後倾仰矣,此时左手亦须稍从後分开,用沉劲以称右手之势。(下接野马分鬃左式(用意与右式同,方向稍自改易),揽雀尾,单鞭)

玉女穿梭一
由单鞭式,设敌人从後右侧,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将身随左脚同向右方翻转,右脚随即提回,落在左脚前,脚尖侧向右分开坐实,左手收回,合於右手腋下,随即护绕右大臂,穿过右肘,即用棚劲,向左前隅角上翻去,将敌之手腕棚起,左脚同时前进,屈膝坐实,有脚伸直,右手即变为掌,急从左肘下穿出,冲向敌之胸胁部击去,未有不跌,此式左右手相穿,忽隐忽现,捉摸不定,袭乘其虚,故曰玉女穿梭,以喻其势之巧捷也。

玉女穿梭二
接前式,如敌人由身後右侧,用右手劈头打来,我即将左脚往里稍转,右脚同时向后右侧踏出一步,屈膝坐实,身随向後往右拗转,左脚变虚,急用右腕由敌右臂外粘住,往上右侧棚起,随将左手向敌右肋按去,余同上式。

玉女穿梭三
接前式,如敌从左侧用左手袭来,我即将右脚尖稍向右分开坐实,左脚提向左隅角踏出坐实,手法与上第一式同。

玉女穿梭四
此式与上第二式同,惟玉女穿梭之方向,正式在四隅角,万不可错误也。(下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单鞭下势
由单鞭已出之左手时,如敌人以右手将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将右腿稍向右分开,往後坐下,左手同时用圆活劲收回胸前,或敌用左手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左腕扼往,往左侧下采亦可,右腿与腰胯同时坐下,以牵彼之力,而蓄我之气。

金鸡独立右式
由上式,如敌人往回拽其力,我即顺势将身向前上攒起,右腿随之提起,用足尖向敌腹部踢去,右手随之前进,屈肘,指尖朝上,以闭敌人之左手此时左脚变实,稳立,右手随进时,或牵制敌人左右手亦可,不必拘执。

金鸡独立左式
由右式,设敌人用右拳打来,我右手沉下,速起左手托敌肘,提左腿,与右式同。(下接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略与撇身捶同,唯第二式变掌用法,唯在手掌加沉劲耳。),搬拦捶,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高探马穿掌
同上,唯右手探出后,即收回,手心朝下,左手稍提起穿掌向敌喉间冲去,右手仍藏在左肘下,以应变。

十字腿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之右手时,我即将右手抽开,至左手腋下,随将左掌向敌胸部冲去,成十字手形,其时设有敌自身后右边用右手横打来,我急将身向右正面拗转,左臂同时翻上屈回,与右臂上下相抱时,急将左右手向前後分开拦住敌手,同时急将右腿提起,用脚跟向敌右胁部蹬去,则敌必应腿跃出矣。

进步指裆捶
接前式,如敌人往回撤手时,我即将右足落下,同时左足前进,屈膝坐实,在此时设敌人用右足自下踢来,我急用左手,将敌右足往左膝外搂开,左手随即握拳向敌裆部指去,身微向前俯。
(下接上步揽雀尾,单鞭,单鞭下势)

上步七星
由前式,没故人用右手自上劈下,我即将身向左前进,两手变拳,同时集合交叉,作七字形,手心朝外棚住,向敌胸部用拳直击亦可。

退步跨虎
由前式,设敌人用双手按来,我即将两腕粘在敌之两腕里,左手往左侧下方列开,右手往右侧上方黏起,两千心随向外翻,右脚随往後退一步,落下坐实,腰随往下沉劲,左足随之提起,脚尖点地,遂成跨虎形,使敌全身之力皆落空,此时则敌虽猛如虎,略一转动,便受我制矣。

转身摆莲
由前势,设又有敌人,自我身後用右手打来,前後应敌於万急时,我即将右脚就原地,向右後方悬起左脚随身旋转,同时以两手及左腿用旋风势,以手脚向敌上下部刮去,复转至原位时,紧将敌右肘腕粘住,随绕敌之腕里,往左用捋带列抽回,急用右脚背向敌胸胁部,用横劲踢去,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此功之奥妙,非浅学者所可领略也。

弯弓射虎
由前式,设敌人往回撤身时,我即将左右手随敌之手粘去,复绕过敌之手腕间,向右侧旋转,握拳从左隅角击去,左手同时沉在敌右肘部击去,右腿随往右落下坐实,右手辄向敌胸部击去,皆要蓄其势,腰下沉劲,略如骑马裆式,左脚变虚,如成射虎弯弓之势也。
(下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

合太极式
由如封似闭,双十字手,两手分左右下垂,手心向下与起势式同,是名台太极,此为一套拳终了之时,学者尤不可忽略,合太极者,合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仍归於太极,即收其心意气息,复全归于丹田,凝神静虑,知止有定,不可散失,以免贻笑大方也。





           杨式太极拳85势动作歌诀——赵幼斌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

  歌 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 义:

  预备势也叫无极势。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 “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 “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故预备势的总体要求是:心静势宁,宁静致远;静中寓动,一动即变。在技术上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意识状态。

  《全体大用诀》之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也含此意。

  二、起 势

  歌 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释 义:

  起势也可以说是预备势动作之一,它是身形由静启动的起始,又是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架的开端。通过“起势”这个动作的起落开合,要达到周身骨节开张、内外气血舒通、四梢劲势贯串的效果,以利后续动作技能顺达,滔滔不绝。

  双手举时气沉丹田,勿使劲浮,以利身势沉稳;起落双臂切忌直去硬来,松肩以开活双臂,使其黏缠柔顺;双手按下腹部要松实,根基自固,劲由脚跟起,蓄放任丹田,且须“顶头悬”。丹田乃元气所存之地,故为气息劲势启之源、蓄之谷;起吸落呼顺应自然身势,吐故纳新滋生万般轻利。

  在技击上两臂以掤劲为主,腕含沉挫劲,起落间双臂有黏缠敌劲之意。设敌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臂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用掤劲向前伸举,随举随旋臂,则对方直推之力自卸,下落亦可缠采。

  掤劲可直掤,亦可挫掤,旋掤,视对方劲变而势变。

   三、揽雀尾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揽雀尾”三字是将人体两手臂比作雀尾,形容与人推手粘连黏随,往复不离,以起到协调自己、控制对方、相机取胜的技术效果。其掤、捋、挤、按是核心动作,习惯上称四手。按《全体大用诀》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接“掤捋挤按雀尾生”句解。太极拳各式变化皆由掤、捋、挤、按四式而生,因此也称总手,或称母势,如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干变万化皆由此四式演化而来。所以“揽雀尾”一势在套路和推手中是首位重要的动作。一般传统太极拳套路也皆由“揽雀尾”作为开始的动作,是较难掌握和练透的动作之一。

  总诀对掤、捋、挤、按四式劲点作了点化,是技法要点后面分解动作再述。

   1、左掤势

  歌 诀: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释 义:

  前面提到预备势是鸿蒙未开前的无极状态,符号表示是个空心圆。那么,太极的符号则是一阴一阳两个半弧形的合成,类似黑白双鱼首尾相合的太极图。这些符号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观,表达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同时存在而又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关系,且万变不离其宗,这种阴阳关系在太极拳动作中,则表现为:静与动、虚与实、合与开、收与放、柔与刚、慢与快等两个基本运动性质并存及互变的意识与技术运用规则和机理。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句,正是对“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最明白和最恰当的诠释。所以从揽雀尾动步开始就要注意“处处分虚实”的做法。至于“预备式”“起势”分不分虚实,如何分虚实等,在后面“十字手”势再谈。

  后面两句是对左掤动作和技术含意的概括性描述。“掤”字的基本含义是掤阻,架御对方的进攻,如推手时的搭手即为掤法。“掤”在十三字中占第一位,也是所有技法中的第一技法。设对方左手击我,我右手接住对方左腕向右掤捋黏化,同时进左步用我左小臂向对方胸膛横掤占位。同时左小臂起到防护或封锁对方右手的推拿作用,以成左掤攻势。

  2、右掤势

  歌 诀: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释 义:

  右掤与左掤一样,都是搭手防御与进攻的要手,为第一防线。如设对方用右拳,拟或左手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左手助之可采其腕,可击其胸。此势劲点在右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在掌,手臂暗含沉劲,以助右手之掤势。

  接手可进掤,亦可回掤,随感而用。若意在引进落空,则掤劲勿走勿丢,须旁引侧化,避免自缚。掤劲最忌滞硬顶,须有伸缩回环粘连之意,凡此进退走化之机皆在用腰。

  掤势要柔活浑厚,周身弹簧,如水负舟。劲蓄于筋出于骨,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是为掤法。

    3、捋 势

  歌 诀:

  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释 义:

  “随掤即捋,引人从己”。动作由前向后,顺着来势粘黏缠回引化为“捋”。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根据情况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用我右小臂缠黏对方肘膊处回捋。

  “捋要轻随”是捋的劲法特点。“轻”是用听劲展黏,不用大力、拙力;“随”是顺活,随敌来势因势利导,“不抗不匾”,既是“舍己从人”使对方的来力得不到实处。又有变被动为主动、使人不知不觉随我引进而落空之意。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深长。这是因为在捋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这时就要求能够进身迅速回挤。拳诀有:“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动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意长”可指当自己捋法得势,对方无机可乘,就可放长将对方捋出。因此,在练习拳架“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给对方机会,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法。

  4、挤 势

  歌 诀:

  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释 义:

  这几句话的含意是:我由捋势顺手缠变为挤,得机而进,不得迟疑,此谓“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同时还得预防对方进攻变化,若此我则以下一式“按”势来回应。

  就“挤法”来讲,至少有两意:一是“捋挤相连”,用“短劲”产生“惊动”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先横挫掉对方挤靠劲使其根动,再向前直挤,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反应力。前者迎合动之中,后这如球撞壁崩回。“挤”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拳诀“挤在手背”、“挤要横”、“挤要横封”,皆为同义,指劲点在小臂外侧,以小手臂的横劲向对方的背向挤出。如我双手捋背对方时,下手钳制对方手腕,上手臂顺势外旋逼住对方大臂,向对方另一肩头横向挤出,若挤在正面,则使我掌背至肘小臂邵逼住对方的胸部至两肩头,像一条横杠闭住对方不得出,势部的脱,我另一手掌加按

小臂内侧,挤法可用。

  此外,还有“捋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若进捋得势随即挤进,是更为快捷的捋挤相连用法。

  5、按 势

  歌 诀: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释 义:

  前式已提“挤若落空”要预防对方化解反击,我即收手下按对万肘腕部,同时回坐以缓势,然后展腰再推。此谓“放即是收。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再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有沉化来力、蓄续推发之功效,所以只言按势不称推势,其用意也颇深妙。

  “按”的劲法特点是“伸腰攻步”,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邵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腰攻步进”的整体劲力动作去完成。“腰攻”就是腰劲、肘劲掌劲同时收与放来完成,笔者称其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或 “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腰、肘、手(身势上的)三点的开合劲去完成收与放的动作,而不“肩、肘、手(手臂上的)的局部动作。还要“腰攻步进”、“攻步为助势”,就是按发时要先进步,以我前脚占住对方的后脚,这叫“前足夺后踵”,如此腰、身、脚、手并进,才能达到“按要冲”劲势的技术效果。

四、单鞭

  歌 诀:

  追建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释 义:

  《全体大用诀》对单鞭的技击定位是:“斜走单鞭胸膛占”。这里斜搜单鞭的“斜”,不单是指套路中“单鞭势”方向有正有斜,主要是指单鞭身法要斜。结合《歌诀》的技术含义,设对方以左手击我头部,我以右手接住对方的左手腕里侧顺势向右后挒,形似开弓,同时侧身向前进左步插裆占中左手向对方胸部抛击,状若放箭。若已与对方贴近则就势肩靠肘击譬棚皆可。此时我双手前后拉开身形为斜,故为斜单鞭。

  此“单鞭”手法也称鱼尾单鞭,以右吊手变立掌为区别,如“抱虎归山”变“肘底看捶”的前半势。另若对方击我胸部来拳较低,我左掌护胸,以右肘臂黏盖住对方左臂上,感对方手臂回缩,我顺势变吊手以凸腕反逼对方胸颈部。由“按”式变“单鞭”式两手平抹一圈的动作,即含此意。

  五、提手上势(第五式)

  歌 诀: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释 义:

  “提手上势”有两式,第一式叫“提手上势”,形为虚步合手;第二式叫“海底捞月”,形为侧弓步靠。有些老谱还有“海底捞月”名称。后拳谱只称“提手上势”,实际包括两个动作。

  第一式的技术含意是封势,起防御功能。设对方左手顺步推击我胸部,我即以左手采握其左腕,右手以搓合之劲截往对方左肘大膊处,右足也可出击对方下部。故歌诀第一、二句意在“合截封断” 与《全体大用诀》“回身提手把招封”句同义;第二式“海底捞月”的技术含意是设对方用腿踢来,我以左手护腹,右手捞起对方腿脖处将对方掀起。亦可乘势出右步冲出,着势横靠肘击,或合手挤发。

  歌诀“顺引合出”句,意在先化后发,使对方重心前仆贴近我身,则成我“挤肘靠”势,进而“伸腰发力”,使靠,肘、挤的技术效果得以更好奏效。如第一式也可设对方右掌推来,我仍以左手拦拿其腕内/右手出击对方胸部,此时对方左手推我右手以防护,我则顺势屈肘上右步靠挤已得其时。

  “肘、靠“二字是常用技法,使用特点是”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肘在屈使”是指胳膊要屈起来用,以突出肘尖顶击的威力。同时屈肘也能用来封闭对方推击和增强自身防护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侧身冲击,或用胸部包括用肩背部去撞击对方。

  拳诀有“肘要冲”、“靠要崩”劲法特点之说,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但靠劲更短。“肘”和  “靠”都是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如”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右臂下落炒引,使对方势前扑,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用膝、胯、肩去靠逼对方,右肘紧跟着横击对方胸肋,方能得机得势。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不靠自倒。

六.白鹤亮翅(第六式)

  歌诀: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捌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敬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释义:

  对“提手上势”第二式到“白鹤亮翅”的动作,《全体大用诀》说:“海底捞月亮变翅,挑打软肋不留情”,即指由“提手上势”二变化到“白鹤亮翅”式的动作和技术含意。我靠挤时,对方用右手按我右臂,或拳从上打来,我右手上拥外挒对方右臂,左手采住对方左手或击向对方肋部。此为开势分劲。

    另外,当对方双手向我推来,我两手分别采按住对方两臂微向回、向侧上用提劲上引,此为开、为提:当对方重心前倾时,我再迅速向反方向采捌使对方倒地,此为合、为发。如此劲势微旋一周:“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用意十分巧妙。

    其中“提劲”需用心体悟:“提”,上拔之意,非用手力抓提,以“沾”劲粘提,牵动对方重心前移倾斜为“提劲”。此时当人身与我较为凑合时,再迅疾用腰身腿劲旋发,此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之谓也。

  七.左搂膝拗步(第七式)

  歌诀: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释义:

  “搂膝拗步”势是防守反击之法。“起肩过胯膝外搂”和“肘外须防敌暗手,”是指防护动作上下左右有较大的运转幅度,同时要防备对方手脚上下左右的连环出招,因此太极拳动作中多为左右式连做。

    《全体大用诀》用“搂膝拗步斜中找”一句话概括了四句歌诀的基本技术方法。“搂”是防护的动作:“搂膝”是用手臂护住我中下部.有拦截化搂对方手进脚踢之意;“拗”这里指相反,“拗步”就是指若左腿在前、则右手在前,如“高探马”等式;“斜中找”是找对方的侧面出击,它可以是我主动动步避开正面进攻找对方背(侧面)势进击,也可是搂化对方成背(侧面)势而进击。设对方正面从中下部或手、或脚向我击来,我酌势将对方搂偏,进而用另一手向对方侧面肩头肋部推出。

    当我进步搂击对方时,需注意我第一步要横上以避化对面来势,第二步要插入对方裆部占位,搂击方能得势。

  八.手挥琵琶(第八式)

  歌诀: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捌右采破擒拿。

    释义:

    “手挥琵琶”势,状若弹琵琶,故以取名。在右手一收、左手一提简捷的划圈动作中,包含了“折肘剪腕”、“左捌右采”、“穿化缠绕”等招势而变的技术内含,《全体大用诀》把它简炼地归结为“手挥琵琶穿化精”。设我右掌前按时,对方右手拿住我腕部,或对方右拳顺步击来,我以右手拿住对方腕部,左手托起对方右肘,或折叠、或化采、或剪放,依势而用之。其主技劲法为折叠封断。

  九.进步搬拦捶(第十二式)

  歌诀: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释义:

  “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为太极五捶,又称“五星锤”。“搬拦捶”为第一捶,为五捶之母,意为五捶之势可相机变化而用。五捶之外又有“复捶”之谓,似指双拳之势,如“左右打虎”、“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势等。另外,作为每一拳势在实际运用中,手可变指用、指可变掌用、掌可变拳用,均可随机而变。如“金鸡独立”,掌可变拳而上冲叫“通山捶”。

  “进步搬拦捶”的技术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用。“进步”是连续上步占位,达到“手足相随欺到身”的作用。“欺”是迫近对方之意。《全体大用诀》用“贴身近靠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三句话来描述“搬拦捶”及其拳法的丰富变化。设对方以右拳顺步向我胸部击来,我右掌顺势握拳屈肘,同时进步。握拳是采击对方之右手,肘向前进击叫“贴身近靠横肘上”;对方左手推拦我右肘,我右肘贴其手护中而起右拳反击叫“护中反打又称雄”;敌退我进,我左手拦其右臂、右拳再击其肋问连续迫近对方叫“进步搬拦肋下使”。搬拦捶可谓手脚连环进击,一波三折,招法连成。

  此势“搬”的动作,是当对方右手握我右腕时,突出我反腕擒拿对方的技术动作。

十、如封似闭(第十三式)

歌诀:

扬掌格肘十字封,开化合手闭含功。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十一、十字手(第十四式)

歌诀: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十二、抱虎归山(第十五式)

歌诀: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十三、肘底看捶(第十六式)

  歌诀: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释义:

  此势设我左手接住对方进攻之右臂,或拦住对方双手推来之势向左缠绕一周,用掤、挒、采、托、劈粘缠劲化打,而右手以呼应之势相随向前,用拦、拿、盖、推、击的动作平封,从而达到护中反击的技术效果。抑或对方按我左肘、腕时,我以左小臂反叠,与右手同时反拿对方左肘、腕关节,或我右手合入肘下,直接扣、摘对方右手以破擒拿,均可奏效。

  此势连续动步,左脚可就势扣住对方一腿拿摔,以右实左虚步成式。

  “肘底看捶”手脚配合,气势浑厚,紧凑灵活,是太极拳“护中”防守兼反击的典型动作。“中“指胸前,也指肘部。手臂为人体上节,肩为根,手为梢,肘为中节,也叫“中手”。肘、腕关节易为人制,我两手交替折叠缠拿,除护胸前之“中”外,更护我之“中手”不为人拿,固有右掌变拿握之形而为捶。《全体大用诀》概括此势歌诀为“肘底看捶护中手”,实为中肯。

十四、左右倒撵猴(第十七式)  

  歌诀: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释义:  

  “倒撵猴”也称“倒卷肱”。“倒“为退步,“撵”为前赶,意为边退步,边向前逼赶,状若退步撵猴。拳诀中有“退在转肱”句,指退步防守宜用转肱之势,应与“倒卷肱”同义。

  退步时要立若称准,虚实分清;步随身换;轻灵似水,活似车轮,这是退步法的要义。“卷肱”为手法,突出“引劲”和“扳挽劲”。”引劲”含有牵引力,引出对方背势焦点:“扳挽劲”有沉抽、翻转、折叠之力,两劲同时使用效果方佳。设对方用手握我腕部,或托我肘底,我即退步翻仰臂掌,用沉坠劲抽回,以牵挫对方握力,同时另一手向对方面部拍击,连消带打,惊退对方,不可过劲伤人。

  用扳腕劲更须肩肘松转圆活,勿使僵滞断续,要存连续舒卷之机。若对方换手连进,我则连续退步转肱消打,守中带攻。《全体大用诀》说:“退行三把倒卷肱,坠身退走扳挽劲。”即言此意。

  另外,当对方用“野马分鬃”攻击我腿后腋下时,我后腿屈膝坐实,前腿提膝上顶,肘部后顶对方肘节,再以腰腿劲转化,亦为解危之法。

十五、斜飞势(第十八式)

  歌诀: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挒右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释义:

  接前式,设我右掌前击,对方左手握我右腕,我即翻腕向我左下方沉带化解,用左手采拿对方手腕,腾出右臂贴住对方胸部,同时右脚管住对方身后,弓步旋腰向我身侧挒出。或对方右手拿我左腕,左手推我右肘,我顺势两手合抱,反拿对方右腕、肘关节控制其右臂,右足插裆,旋腰腿,以折叠劲向我身后捌出。《全体大用诀》谓之“斜飞着法用不空”。

  “斜飞势”的“斜”,指发劲方向为斜方,隅向,非指拳架落步方向为斜。此势使用得当,能将对方掼飞,故名“斜飞势”。

  另外,拳式中多有拳势近似的动作,如此式就与“野马分鬃”势雷同,初习者容易混淆,这到后面再叙,注意区别。

十六、海底针(第二十二式)

  歌诀: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采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释义:

  歌诀含意包括:设对方右手握我右腕而被钳制,我即松肩沉腕先稍卸其力,随即屈肘退身,将对方引近,同时左掌按住对方右肘、右手立掌切住虎口,两手同时向下按采,得势可反拿对方手腕,加我躬身坠劲,将对方连臂带身采仆,这是“海底针”式的基本用法。  

  倘下采后对方脱手,我左手仍压控对方手臂,右手顺势向对方腹部击去、或捞对方小腿拔起、或就势俯身前靠,使对方仰跌。

  《全体大用诀》说“海底针要躬身就”,这里“针”指手指,针坠海底主沉劲;“就”字有就势、顺势、凑近、随同之意,是“成了”“行了”“可以”的口语。“就”字用在这里轻松、诙谐,画龙点睛地涵盖了“海底针”式的成功在于身法的俯仰之间。

十七、扇通背(第二十三式)

  歌诀: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释义:

  《全体大用诀》对此式技术用意概括为“扇通背上托架功”。  

  接前式,当我坠开对方右手,对方左手又从上向我打来或推来时,我左手仍沾控对方,右臂顺势向上托架,此时双臂用开劲、进而合劲向前拥推。又若对方趁我右臂下探,双手拿我右肘、腕关节,我右臂随即内旋滚提以化擒拿之势;同时腰右旋上左步,左手直向对方腋下攻去。此势一手上一手前,展开如扇双臂,形开力合,“背连双臂劲贯通”,故曰“扇通背”。

  值得一提的是“噫嘘一口丹田气”中“噫嘘”二字的含义。

  “噫嘘”是叹词虚词,是种情绪的表现,或情绪释放的内在气声,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生成的。“噫嘘”用在此处当指:在配合这种技术与身手状态时而产生的气机配合。因为在这种状态时发“噫嘘”声.能使肢体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机势得到更灵活的变化。“噫嘘”发声气落丹田而出于丹田,产生的效果是腹松实、根稳活,更有利于身手激灵变化,从而化解背势,变被动为主动。如说对方双手反关节拿我肘腕时,我即以“噫”(此时为吸)气声——松腹沉丹田、稳根活身、旋腰提肘化开对方拿势,紧接以“嘘”(此时为呼)气声转为攻势——“嘘”声能充腰劲,增加脚、手劲力贯串,拔长气势舒展的进攻优势。所以,“噫嘘”也是一种气劲,在此处起到的作用是:配合肢体化转拿势、进而为攻,变不利为有利而促进蓄发卷之效果。

  “噫嘘”之声并不着意发出,只在腹内口里。至于是吸是呼,纯以顺势顺意而为,括号内提示仅为参考。

  十八、撇身捶(第二十四式)

  歌诀: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  

  释义:   

  该式技法连环性强,掌、拳、指可互变,截、击、闪、压、劈、带、推可随机使用。“撇身捶”的“撇”字,有撇脱、撇转、利落、敏捷之意。“撇身”即指转身、横身、闪身,且动作利落敏捷。   

  设对方从后方击来,我即右转身用右肘臂横向封截,左掌趁机向对方面部迎去,及时起到防护作用。   

  或曰对方在前右拳来击,我左侧身屈右肘、握拳截压来拳,此时我右肘可顶封对方之胸口,左掌向对方面部扑去。若对方头后仰并左手推我右肘.我左臂横落压住对方右臂,旋右手反劈对方之面。此法为“闪势”,“闪”有躲身之势,也有突然反击之意。如我右手在拦截对方右臂之时,突然反掌或拳背向对方面部劈去,使对方猝不及防。但此法另一手需控制住对方右手臂效果为好。   

  《全体大用诀》:“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即言防护与进攻,宜以身手闪展腾挪之势取胜。   

  “撇身捶”常与“搬拦捶”连用,能产生连续迫打的技击效果。

  十九、云手(第二十八式)   

  歌诀:   

  掤捋采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释义:  

  “云手”,身前臂抡一圈即为云手,防守兼进攻,双手可交替,动作可连续.简单而实用。《全体大用诀》“云手三进臂上攻”是指此意。这里“云手”的步法含有特殊性和灵活多变性——主进步,但以横向演示,实则可横向旋转左右进步,亦可退一进一换步而进,唯视势为之。   

  如“云手”以”用掤、捋、采”法起手防御对方进攻,以“挒挤按推”转守为进。设对方顺步右拳横向击我头部,我以右手腕从下向上掤接对方手腕,连着向右翻腕捋、采以化来势,同时我手脚相随,迅速右转横身,上左步迈入对方身后,此时我左手可着势向对方背处按推,也可插入腋下上云,以或靠、或肘、或挤、或之势建功。此动作每进一步即有右转左旋(或左转右旋)化发之劲,腰腿之功突出,故歌诀强调云手“全凭腰脊圆转随”之要义。   

  此法与“野马分鬃”用意有相近之处,区别在于“野马分鬃”接低手防御进攻,“云手”接高手防御进攻。   

  “云手”防卫之法较广,上云可相对接手外挒,与另一手反云采拿对方肘关节,下云手可防对方腿踢而捞抄。

二十四、右蹬脚(第三十七式)

  歌诀:  

  右拳被擒急绕缠,化开敌手握敌腕。  

  掠上取下双分手,出脚踹肋成自然。  

  释义:  

  前式接搬拦捶。设对方左手擒我右腕,我右拳竖掌向外缠绕一周化解,反采握其左腕;我左手在前,或接握对方左手向左挒开,也可防对方右手前来向左分挒,我右脚就势前踹,掠上取下势成,是为歌诀之意。《全体大用诀》“右蹬脚上软肋踹”取意直截了当。

  二十五、 左打虎势(第三十八式)  

 歌诀:  

  猛虎扑来势虽凶,采挒巨臂故势空。

  忽转腰胯翻拳打,左右披身伏虎精。

  释义:

  拳架中分左、右打虎势,歌诀只述左式,实则左右用法一样。式定时,左步在前为左打虎,反之为右打虎势。“披身”是侧身或旋体,是身法闪化,取“中在得横”之势。训练中可左右式连续练习,如同练野马分鬃一样,手脚并用。是防守反击重要技法之一。  

  设对方用左手冲来(猛虎扑来势虽凶),我即右出步、左侧身、避闪向右,右手同时迅速拦控对方左臂,往左下沉采以空其势(采挒巨臂敌势空);接着上左步插其腿后。左手就势向对方面部或胸部击去(忽转腰胯翻拳打)。“翻拳”,此动指左手向上向前内旋画弧,以拳背或拳面向对方横击,与左手劲力相错,得势敌必应声而倒,故曰“左右披身伏虎精”。  

  《全体大用诀》曰“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其意与歌诀不悖。可设我左腕被对方捉握(我握对方左腕也可),我以松活粘带之劲,披身画弧向左上牵转其臂、其身、其根,加之我步取隅角,使其背势向我,我右拳平击其肋间正得其机,亦为明快简捷实用之法。

二十六、双峰贯耳(第四十一式)

  歌诀:  

  遇敌推按休着慌,手叠敌臂压彼掌。  

  向外掤架上右步,力贯双拳取太阳。  

  释义:  

  设对方双手推来,我左步稍退化,以缓来力,同时我双手从上向下将对方双臂叠压向下略回带,随即双手左右分化,从里向外、向上粘缠掤开,随掤随握拳上举,向对方太阳穴或双耳掼去。右脚前进一步,以助攻势。  

  此法多用于双人推手走势间的攻防变化,其要点一是我双手要先叠压住对方推来之力,引进挫化;二是叠化后即随其退意粘缠进逼,并追进一步使其双臂和退化之势不得脱;三是我手臂要始终掤对方双臂在我手臂外,我双拳在里可用;四是双拳贯合击耳时,我肘部仍以开劲掤控对方双臂,方能奏效,否则反为人制。此四势,要存乎一心,劲连一贯,呵成一气。《全体大用诀》点化“双峰贯耳着法灵”,试译为此义。  

  若以散手对之,对方双手推来,我一脚略退避缓来势,两手及时由下向上捉握对方两腕,随即分开旋扭对方两臂,以掼劲直逼对方肩、耳焦点,进步催放,使其仰跌,亦为快趣。

  二十七、  转身右蹬脚(第四十三式)  

  歌诀:   

  敌逼左侧近身前,我忽退步右转圈。  

  分手格握身蓄势,左蹬右踹步连环。

  释义:  

  《全体大用诀》对“转身右蹬脚”用意的描述是:“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歌诀的第二句“我忽退步右转圈”和第四句“左蹬右踹步连环”,实际上都指明了“转身右蹬脚”是“连环腿”法。因为“双峰贯耳”接下来的动作是“左蹬脚”,接着就是转身右腿再蹬一脚。

  实际用法是,当我双手向上贯击对方时,对方急退,并起腿来踢,我双手就势下抄防护。并起左腿反踢(此为“左蹬脚”式);我不等对方搂腿,瞬即身右转(我忽退步右转圈”),再起右脚向对方踹去(“回身蹬脚膝骨迎”)  

  同样腿法,也可设我左手先拦控对方分来之右手不丢,左腿虚踢其下即落,随即右转体起右腿,以我胫部(小腿后部)或脚跟横扫平踢对方腰腿背部,亦为“连环腿”法。  

  歌诀第三句,“分手格握”是用腿法宜先取上,“身蓄势”是转身或踢腿时,重心要降低,意为制人以不被人制为先。      

二十八.野马分鬃(第四十九式)

    歌诀:   

    斜单鞭后此势连,先采后捌左右环。

    弓步助势攻腋下,肩靠肘打逼近旋。

    释义:

    《全体大用诀》概括“野马分鬃攻腋下”,与歌诀含义相同。可设我右手出击对方时,对方左手将我右臂向左侧推拦,我右臂随即左化,左手接握对方左腕左采.腾出右臂向其腋下攻击;同时上右步抄其身后控制下盘.顺势顺步“肩靠肘打逼近旋”。“旋”,向外旋捌之意。

    也可设对方先出左拳顺步来击,我左手接握其腕环绕左带.同时我右脚步其腿后,右臂贴其腋下,迅即弓步向外环捌旋掷。  

    这两种用法都称“先采后捌左右环”。所谓”左右环”是指我左手擒住对方左手向我身左侧采化旋带,为一环.左环;我右臂穿其腋下再向外旋捌又一环.右环。这“先采后捌“两技法的连环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和增加对方身体向右旋转的离心作用。起到动摇对方根基效果。加上我腿法的使用.下绊上捌,可将对方旋飞。所以“左右环”句,并非指一般意义上“野马分鬃”的“左右式是同样的,可连续进击”的描述。

    太极拳套路中多出现单势重复或连续式练习,可理解为熟身手,增体能,或是为了套路编制的合理顺达,不必牵强此一式必与上一式动作有技术关联。比如歌诀第一句”斜单鞭后此势连”.其技击变化不一定非接“野马分鬃”不可,酌情接其它式也是可行的。就是说,学习太极拳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存在一个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理解问题。

    “野马分鬃”与“斜飞势”动作近似.手法上的技术内容也近似,主要区别在腿法。“野马分鬃”我腿在对方腿后膝顶腿窝.与手臂穿其腋下胸前.上下插夹反向用招;”斜飞势”则腿插其裆,手法多以双手控其一臂肘腕,反向撅捌向我身后掼出。然招熟懂劲善机变者,两式参差互用,以不拘一格为妙。

二十九.玉女穿梭(第五十二式)

  歌诀:

    转身顺棚拗手击,双臂斜穿肘后齐。

    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英相离。

    释义:

    “玉女穿梭”一式技击内容实用多变,身、手、步、法配合紧凑灵活,四角隅正随机应变,是一组趣味盎然、体用兼备的拳势动作。

    “转身顺拥拗手击”,是设我右臂接对方双手推按之势时,可先向我右侧顺步顺手掤化(右隅角.含外捌劲。),同时我左手拿对方右肘.一方面护胸,一方面将对方右肘向右前推挤。此时我右手在上可脱开,手心向上用小指一侧将对方颈项向左勾击,与左手形成反向推捌技法.这种技法叫拗手击。此时我已上左步控制对方下盘,也与右手形成拗手击法(左隅角.含内捌劲。

    “双臂斜穿肘后齐”是指接前一动当对方抬右臂防护时,我左臂穿入对方双臂肘下(后)向上棚架进逼.进而我右手坐掌向对方胸部推出使之仰跌。

    此两动.步走隅角跟进.臂摇左右穿化,牵动对方中定,在运动战中达到“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而取胜的目的,此谓“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全体大用诀》说:“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这与歌诀意思相同。“四角封”是指拳打四方,左右前后防打兼顾之意。这在套路中表现为有两个大于200。的后转体动作,这样就增大了旋身转体的难度,提高了训练身法灵活反应的能力。从技击意义来说,对方用双手按推我上托之左臂.我左臂即松沉卸其来力,同时右手从我肘下采住对方右腕转身右带使其势背,进而我左手向对方背部推去。

三十下势(第五十七式)

    歌诀:

    下势避敌转腰胯,手似采蝶下寻花。

    逆收顺采皆由我,退进自如用不差。

    释义:

    “单鞭下势顺锋入”是《全体大用诀》对歌诀内容的概括。总的来说是避其锐气.引进落空;牵动其根.化开来势;随机进取,穿裆擎肘,击上踩下.尽随我意。其退进应变之功.全在腰胯转应。设对方右手抓我左腕.或向前推,我即旋掌采截,旋胯后坐.采带化开.蓄势伺机进击。

三十一.金鸡独立(第五十八式)

    歌诀:

    顺势跟进蛰龙现,擎掌托肘敌臂弯。

    下跺脚背勿轻用,提膝休撞下丹田。

    释义:

    蛰是潜伏,如冬眠潜伏,蛰龙是一条休眼潜伏的龙:此处意为现在这条龙醒来了.起来了。由前式“下势”退身伏身.再起身进身做“金鸡独立”形象地比喻了这种态势。这两式的要点是随退即进、随伏即起,圆化进旋,中间勿使有断劲处。

    设对方来势被我化开、或对方回劲.我随即弓步而上,左手上挑或外搂.右掌扑其面.或防对方左手.右膝近顶对方腹间,远踢对方裆下。倘对方左手抓我右腕不放,我右掌向外扳去.右脚下踩其脚面,再左膝上撞,左掌上举紧封正中,此谓”左右金鸡独立”势。《全体大用诀》说:”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也是这个含义

第三十二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二式)

    歌诀:

    右手探马以高强,谁料左手又穿掌。

    胸前护肘靠右手,左脚跟进又难防。

    释义:

    此势手法先探后穿,探、穿连用,是高探马式的变招。设对方用左手拦住我前探之右手.或我探右掌诱其出手.随即我右臂外旋下沉.叠压对方左臂并防对方右手来击,起到保护我左肘及胸部作用.同时左掌迅速前穿,左步及时跟进.以助穿掌之功。

  三十三.上步七星(第七十八式)

    歌诀:   

    上步七星变无穷,看似防守实寓攻。

    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

    释义:

    “七星”指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这七个部位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活动点,也是有效控制对方出击的主要节点。。上步七星”是指手脚上下相顾并用.七星劲势相合、寓上踢下防攻兼顾的态势。《全体大用诀》说“上步七星架手势”.突出了架御在先的作用。

    设对方右手抓我左腕,或自上打来,我左掌变拳.以强腕力,将敌手搠起.或将敌劲回牵,以迎我进身前靠之势.或顺我进身之势,以右拳直击其胸口:若此时对方左手捉我右拳,我两臂拥劲不懈.两拳交叉合力向前逼封.趁势起右脚向对方中下部踢击。

    七星势类似于十字手式,握拳可增力逼进防御,变掌则可采捌闪展走化。其势刚中运柔无滞点,变化不拘一格是为要点。

  三十四.退步跨虎(第七十九式)

    歌诀:

    上压下踢来势欢,退步闪战莫迟缓。

    圆转两臂任开合,粘连黏随稳如盘。

    释义:

    《全体大用诀》指出“退步跨虎闪正中”,是退化防守之意,包含了歌诀里的技术动作内容。

    接“上步七星”势.设对方双手来按或双手抓住我左右腕.或同时用脚来踢,我即退步避闪来势.双手圆开化解来力;同时左手采右手捌于敌左腕右手.旋转两臂以开合劲斜掼挫跌对方重心.由此达到闪开正中和保护我不失中定、稳如磐石的技术效果。以走制敌是此势突出的技术特点.其虚步在下相机扣住对方小腿部.与上手劲法相错,则技术效果更佳。

  三十五.转身摆莲(第八十式)

    歌诀:

    前封后打进腿攻,势如旋风平地生。

    采捋敌臂粘缠劲,连环横扫挫敌锋。

   此式在劲势上与前“退步跨虎”式相连贯,在我两臂开式采挒去未就时,敌脱手向我中上部来击,我即粘随而合,封堵反推对方手臂,即为“转身摆莲”前封用意之一;假设有人自身后来袭,不辨来势于危急之际,我迅疾旋体展臂连防带打于上手,左腿敌扫去,如能顺势粘缠采捋敌之手臂,可接起右脚踢向对方中部,《全体大用诀》中“转身摆莲护腿迸”即指此意。

三十六。弯弓射虎(第八十一式)

    歌诀:

     敌进双拳打我胸,右提左拂似挽弓。

     紧贴敌臂回劲放,当头炮加左拳冲。

    释义:

   “弯弓射虎挑打胸“,这是《全体大用诀》对此诀用意的概括。可设对方用双拳当胸击来或用双手来推,我右臂由下向上挑掤。左拳直击对方前胸;或对方先左拳、后右拳来击,。我先以右臂上挑其左臂,同时左臂和拳由下向上向前连掤带击对方右腋窝:或我右手接攥对方击来右拳上提,同时出左手击击其腋下,均可相机为之。但无论用哪种.若我用右臂挑御敌,均需腰旋臂向右上化转,以避直力,此谓”右提”“似挽弓”;同时出我左拳回击时,需连掤带击于敌臂下。向上向前两劲同用冲出,此谓“左拂”.又称“紧贴敌臂回劲放”。  

三十七。  收势(第八十五式)

    歌诀:

    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无不胜,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鼎力来势猛,引进入空智胜勇。

    收势,也叫合太极.是演练一套太极拳行功架的结束。

    太极拳的内容十分丰富然而要练好练成它,需要把握住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明技明理,并使之成为“意感”指导下的自然行为:.二是行功要遵循体松.气固、神凝的修炼要旨。“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这就是《全体大用诀》对太极拳摹体和用的最后概括。   

     “收势”这首歌诀,也是对太极拳行功架及其义理的整体概括。”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开句直截了当点明宇宙天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生成、变化、发展、消亡,是阴和阳这一对最基本的因素存在,并相互作用的结果,。发挥着十分奇妙的作用,从而说明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是阴阳互济法则,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你退我就进,由受变攻,你进我就化,又由攻变守。它强调的宗旨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巧胜强”的技术运用原则。掤、捋、挤、按不离方寸:采、捌、肘、靠不弃正隅;进、退、顾、盼,守定中土,这就是八法五步十三势运用的基本技法,它使有限的距离,变得曲折迂回,而看似简单的招法,可以演绎出无穷变化。

    运用这样的运动规律.通过持久的练习和实践.达到使之由“招熟”的初级阶段.。逐渐步入到“知己知彼而克敌制胜”“劲熟”的层次.方可由”劲熟”的层次升华到“无招无术无形无象”.方显太极拳纯以神行的高级“神明”境界。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就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柔制刚,而应物自然了。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正是太极拳的理念和技术哲理。通过太极拳的这种修炼,使我们身体得到改善.也使我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所以说,太极拳是智者的拳。(完)











解析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技击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
    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图2-1、2、3、4)。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出左拳击打乙头部。乙左手助力,右前臂滚架拨开甲冲来的左拳臂。甲趁乙腹部暴露之机右拳击打乙腹肋部;乙左手下掳抓甲右手腕外分,使其偏离目标同时右手抓握甲左腕,控其形,提左足弹其小腿或裆部、腹部、胸部(图3-1、2、3)。
    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同时左直拳击乙胸口部,乙后坐转腰同时右臂向左格挡化解进攻。甲继续出右拳向乙头部直击,乙右转腰左臂向右格挡顺势化解。甲趁机起右弹腿点击乙腿部,乙左腿回收避其锋芒·左手向下、向左后侧勾搂甲左腿,消其力。乙乘机左脚上步夺位,同时右掌向前推按甲胸部,身体重心向前成弓步,迫使甲失去重心而后倒地(图4-1、2、3、4、5、6、7)。
    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出右拳攻击乙面门,乙转腰侧闪,右手外接掳腕抓握引进甲拳落空,左掌扶按甲肘部;甲不得势欲要回抽手臂,乙相机上步将甲发放出去(图5-1、2、3、4、5)。
    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使其手心朝上同时拉臂引其重心前移;乙乘机撤步转腰,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图6-1、2、3、4、5)。


七、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
    1、掤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拗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适机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时右臂向斜上穿滚棚架乙右大臂,重心前移使甲失去重心而倒地(图7—1、2、3)。
    2、捋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逼近,右直拳攻击乙头部;乙左闪进同时右手外接掳手握其手腕顺势牵拉,引进同时左手按压在甲肘部转腰向斜下方捋甲右臂,使其倒地(图7—4、5、6、7、8)。

3、挤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后闪身使甲拳打空,左手内接抓握其手腕,趁甲欲回收右拳之机,带推至其软肋部,同时进左脚落在甲身体右后侧,右手掌贴按在左手腕部,左小臂挤贴在对方肋部,后脚蹬地,运用整体力将对方发放出去(7—9、10、11、12、13)。
    4、按攻防含义图解
    当甲上步进身挤靠乙胸腹部时,乙撤半步随势引空甲的攻势,双手扶于甲右前臂腕与肘部下按改变甲力方向;当甲背势力尽欲回收时,乙适时上半步按推甲身体重心部位发放(7—14、15、16、17、18、19)。
    八、右揽雀尾与右揽雀尾动作相同,左右相反
    九、单鞭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侧闪进,右手外接甲手腕部后引使其打空;甲势背回抽手臂,乙借机左脚上步落在甲身体后侧封管阻挡绊其腿,同时左手经甲腋下上穿滚推弓腿前送,左臂随势松沉切压,将其放倒(图9—1、2、3、4、5)。


十、云手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冲拳击打乙面部,乙左前臂由内向外拨其右臂,左手内旋顺势抓握甲手腕,同时左脚管绊其前脚;甲右手臂被控相机出左拳进攻乙腹部,乙含胸收腹转腰同时右手左推顺势抓其腕并向左后下方牵拉其双臂将其绊倒(图10-1、2、3、4)。
    十一、单鞭与第九势单鞭攻防含义同
    十二、高探马攻防含义图解
    乙顺步左直拳攻击甲头(胸)部,甲右手内接其腕顺势外拧;乙随被拧之势向前进半步,同时出右掌向甲双眼、面部推按(12-1、2、3、4)。
    十三、右蹬脚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十字手上架使其打空,趁其中部暴露出来相机提右膝顶击;甲含胸收腹回缩,乙顺势蹬右脚、右掌劈击(13-1、2、3、4、5)。

  十四、双峰掼耳攻防含义图解
    甲右拳攻击乙头部,乙双手向外接架来拳,甲乘机出左拳击打乙腹部,乙右臂顺势拨挡甲左拳;甲重心后移,乙随机上步跟进,双手砍击甲颈部;甲随势双手端举乙双臂肘部,使其砍空;乙双臂顺甲抬举之势内旋肘外撑,双拳峰掼击甲头侧部(图14—1、2、3、4、5、6、7)。



十五、左蹬脚与右蹬脚动作相同、左右相反

十六、右下势独立 攻防含义图解
    1、右下势攻防含义图解
    甲进逼,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右侧闪身,左手内接其手臂引拉,使其打空,适机出右腿仆步插于甲裆下同时右手臂向下前穿,挑其裆部;左右手协调配合将其翻倒(见右下势攻防含义图1、2、3、4)。
    2、左独立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手击打乙头郎;乙左手上穿内接其右臂,顺势下落抓腕向左下方采引,动作不停,转腰上右腿提膝顶其腹(裆)部,同时右手上托甲腮部或锁喉(见左独立攻防含义图1、2、3、4)。

  十七、左下势独立与右下势独立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八、穿梭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缩身下潜,左臂由甲左大臂外侧上穿旋转滚挡甲的左臂;动作不停,乙左脚上步同时,右手推向肋部,整力将甲发放出去(见穿梭攻防含义图1、2、3、4)。右穿梭与左穿梭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九、海底针攻防含义图解
    乙出右拳攻击甲头部;甲闪身外接抓其手腕;乙左手下挂、右手上抽、脱开甲手抓握的瞬间,右手下插击甲腹或胸部,致甲倒地(见海底针攻防含义图1、2、3、4、5)。
    二十、闪通臂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步进逼,右拳击打乙头;乙侧闪绕步外接抓掳甲右腕,引领使其打空;甲势背欲回收时,乙适机上步推甲肋部,全身合力将其发放出去(见闪通臂攻防含义图1、2、3、4、5)。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攻防含义图解
    甲背后进攻乙,右拳击后心或头,乙转身搬开甲拳;为防止甲顺势肘击,乙左脚上步、左掌拦推甲肘部,同时右拳出击甲胸腹部(见转身搬拦捶攻防含义图1、2、3、4)。
    二十二、如封似闭攻防含义图解
    乙上左步右拳击甲头,甲绕步侧闪右手外接抓乙右手腕;乙左掌由下脱袖破解甲右手控制;甲又以左拳击乙头部;乙随攻势后移重心,双手在甲双臂内侧向耳外侧挂消;当甲势背欲回抽时,乙双手腕外翻下压控其双臂,按至甲腹部下推,致甲后倒地(见如封似闭攻防含义图1、2、3、4、5、6、7、8)。

二十三、十字手攻含义图解
    1、左手在内十字手:甲上步进逼,右拳击乙头;乙十字手上接来拳,左手内旋抓其腕,并向后卷折甲右臂,右手外旋辅助仰抓甲肘弯使其后仰身体,将其制服(见十字手攻防含义图1、2、3、4、5)。
    2、右手在内十字手:甲上步进逼,右拳击乙头;乙十字手上接其前臂,双手掌如抱球顺时针旋转其手臂成反关节,左腿跪压在甲小腿后侧,将其制服(见十字手攻防含义图6、7、8、9)。
    二十四、收势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右顺步进身,右拳向乙头部直击,左拳在后紧接第二次连击;乙重心后移(可退步亦可上步,视双方距离、时机而定).双臂十字手从甲双臂中线上穿,左手在甲右前臂(或腕、肘弯部)、右手在甲左前臂(或腕、肘弯部)翻腕扶按,将自己整体松沉之势敷盖下憋到甲身躯重心部,使其后坐仰倒。整个过程连绵不断,速度运用适应需要而定,用刚劲或柔劲视双方交手性质而定(图收式攻防含义图解一1、2、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鼬士

2014-12-25 06:09:23

楼主的病历本丢我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看到这么有内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皂洵

2015-1-24 07:22:03

感觉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襞际泌

2015-1-24 19:54:02

东方不败还是灭绝师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陴

2015-1-24 19:59:41

以后就跟楼主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肴苒色

2015-1-24 20:00:46

很经典,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妞闻感

2015-1-25 12:44:26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皂洵

2015-1-27 03:58:59

楼上的忘记吃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