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古太极形意八卦《真源本旨》阐秘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692次阅读 0次回复

古太极形意八卦《真源本旨》阐秘

一:太极环转各式秘义

    人身之外存二十七位太极。自上而下有头、颈、肩、胸、腰、胯、膝、踝、足九位太极;自左而右有手、腕、肘、肩、身、肩、肘、腕、手九位太极;从身前至身后有九位虚幻太极。自然疗法无念训练开手即法自头至足九位太极之修。须知二十七位太极之修,实法六十四卦方布周天之行,即宗九九之方阵上下、左右、前后三轴之机。

    旋踵之时,劲由脚跟提起(注:踵息),足心微涵内吸,自觉一点灵气由心而发,行于手足之中。初始,觉足有凝重之感,当行其缠绵之意,方不失螺旋之劲,即可调转足踵之太极。初学之人多有拙力而无灵劲。可觉足踝之处太极之旋有阻涩之感。当须宁神静意,渐渐可化去其滞气,使环转达乎虚灵。虚则有聚,灵则有应,故随时日之积累,可觉踝处有物旋转,渐旋渐急,渐旋渐大,具慧目者可见足踝处各有一彩球,五色斑斓。初始,必以形起而带太极运化,久习之下,随心念而动即可感知太极之旋。旋转之时,随足踝处太极之旋转,足心处有各样反应,如针刺感、酸胀感,有风出入等,当为内机之自运,并非气功所言之发气、采气。积久可觉脚趾各关节,节节透开,有伸缩之感,足尖点地之时,似觉一气贯于足中,下柱于大脚趾,上达于头顶,中环转于足心,足下轻灵翔动之时,往往顶上可有机旋,似觉微风拂发。闭目垂心,觉两眼有渐湿之感,常见有双鱼游动,此乃水归大海,双鱼游墨。

    旋膝之时,双手轻拂膝头,五指不可抓住膝盖,须保持脊背平直,不可弯腰弓背,即常保拔背之意,顶上有虚灵之感,项颈有竖领之意。旋膝之时,可觉膝头有一大球随之旋转,初始亦有凝重之举,常有重压之势,胸腹之际气血翻涌,周身气机充盈,遍体发热。平心静气,可化去躁气,自生清凉舒适之感,而觉身中太极旋转渐渐平稳。同时,两肘微沉,若然神宁思静,微闭两目,可见膝、肘、肋三环处有杳冥之象,内中可有光球连珠递进。若凝意于下丹之处,可觉身外有物随之旋转,周身气机之行浑然一体。若有意于窍阴,则觉两耳有胀旋之感,继觉听力渐佳。真乃钟鸣谷应,一洗炎蒸。膝之旋动,常保舒缓轻柔,更须气势相形。触处皆有成圆之意,动转常涵悠然之情。

   旋胯之时,两手掐腰,直立,膝微弯,脚趾微微扣地,膝有内裹之意。坐胯,保持尾闾中正,以尾骨划圈旋转。初始多有轻浮无靠之感,可凝神静意,气沉下丹,务使呼吸深缓绵长,尤忌粗重急短,可觉腰腹气机鼓荡,足心有内吸之意,觉似有物进人,头顶有紧麻之感,亦有物慢慢浸入。继则,心沉身稳,觉一呼可直上九天,一吸可径达十地,更觉足下有根,巍然屹立,而有中流砥柱之势;头顶一线虚悬,轻轻灵灵似有吐纳风云之慨。久习之下,必知腰胯各有一球旋转,如太极锁相之状。鼻中清液增多,具慧目者可见鼻中似有浓浓气柱,此乃马化龙驹之象。

    旋肩之时,须肩膀下沉,松开,灵活。旋转时,有沉、松、拉、合、扣、圆、摇、按等种种劲路。沉则身稳,松则身灵,拉则开骨缝,合则圆臂力,扣则前冲而又回转,圆则舒缓即又贯通,摇肩则开河车,按肩自然培丹,种种不同,须当细细搜求。如沉松圆摇宗四正,拉合扣按法四隅。行此式时,可知胯上边缘处另挂小球,绕身旋转,可随意放飞,周身气机循流不息,渐有浑然忘我之态,内中虽有万千变化,而与参修之人似若失心。初习时有散乱凹凸之感,练久自可圆融无碍,凝神时掌指微动,似可摧动两肩之太极运转。常觉口中玉液琼浆,汩汩涌出。此时行功者可口藏珠玑,舌绽莲花,此乃龙归大海之谓。

   旋头之时,周身具要放松,心中凝定。须脚下有根,膝中内裹。裆间圆撑,腰节放松,胸部虚悬,头顶竖项,把住心中一片祥和。旋转时头顶自有一旋领起,感觉似如漏斗之状,有物冲身而入。头之旋转似极沉,又似极轻灵,而领周身万机以动。须知头乃人身之首,顶劲领起,实为中气上提,学者当首其直贯道脉。若有意若无意,似轻似重,百机俱动,而周身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此,旋转之势,圆转自如,已无滞机,渐归于浑然太极之象。初行此式,激起本丹回旋。若致腰疼腹泻,不必惊惧,二、三日可不治自愈。常行此式,可觉头上大球与足下大球连为一体,旋转时见身周无穷事物纷至沓来,近身处随旋随化,周身感觉似极复杂,或轻灵、或沉浑;或觉飘逸、或觉稳健;或觉气势磅礴、或觉缠绵悱恻,直至心性空明。

二:太极十三太保行功要义

     太极者,乃万物本生之始,有生生不息化化不穷之谓。于功中之行,常有十三太保,即合身法八要与五行暗劲。身法八要者,松腰、坐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虎项、虚灵。五行暗劲者,掌劈、肱崩,指钻、臂炮、两膀横劲。世人皆知太极乃修持之至要,可化无尽身形手势,衍生千门万派之学,然究其行功心法真髓,无出乎十三太保。初始,可行身形手势;渐进,务求气势内涵;及后,穷究幽微之情。循序渐进,日日不辍,时时品味,方可自臻浑然无迹之境,彰明太极生化之理,至此,方有望克尽全功,阶及神明。为辅功中之修,于内能多所品察玩味,外间调用则明攒翻起落。学人须首重太极十三太保行功要义。
     行功之时,须澄心静意,内摒诸虑,外断诸缘,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常存心于无为之境。当觉周身气机融融而动,可知此乃气机引发。息心体认动之至微之处,气机已遍体流行,不能稍停,务令心意形俱寂,则周身无不轻灵。是知太极者本一。此时身周内外已浑然太极之象,内里脏腑筋骨,外间皮毛肌肤,周身四肢百骸,上下相形,左右互策,前后相需,内外勾连,动一发而牵全局,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了然于心。默默守住,体认桩身,心中仍无一物,极其虚灵。须臾,气机循行处,身体已然领动,虽如此,仍觉桩身端凝,气度雍容,虚灵内含,无所偏倚。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而后,桩身有下降之势,腰有后挺之形,即觉腰部放松,两肾有上提拳握之感;两膝着力,有含裹之劲,觉腰部温热,继而有如沸汤之感。随桩身之微动,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两足十趾抓地,脚背弓起,有扎根之感,涌泉处随生各种反应。此时,自觉王身中正安舒,威撑八面,下盘稳固,上盘轻灵。尻已微微向前翻起,有溜臀收肛之谓;裆劲已圆已虚,足膝已裹已合,小腹自然内收,尾闾即达中正,此乃松腰坐胯之谓。须知,腰乃上下之枢纽,命门乃枢纽之关键。腰劲不下,则两肋不敛不实,气不归田;命门不舒,潜能勿起;腰中不虚,命门不开,外能无以集,则足底不稳,上体不灵。裆乃虚实互参之关键,会阴乃关键之窍要。胯不坐则裆不合,裆不合则会阴不虚,气机不渡龙门,丹无以培,小腹自然不实。
     至此,腰间一开,顿觉全体舒畅,务使胸部虚虚含住,无横气于胸,则无抑郁、沉闷之感,胸中太极环转如意,动静由心,气机自然下行于丹田。注意,含胸者,乃胸略内含,不可双肩前扣用力使之,更忌挺胸,应知身法八要者,非以力达,非以意求,乃气机循行之态势。含胸劲出,自觉背脊向四周圆展、挺拔,两肩中间之脊骨处,似有外挺鼓起之意,双肩灵活,两膀横力自由脊发,此谓拔背。此时,以意将双肩松开外展,并微微向后挺去,随之下沉;并以意行于两肘,肘尖有下坠之意,手腕须灵活。两肋微敛,腹内气机鼓荡,胸中感觉松快。此乃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之谓,须当一气呵成。胸忌合死,合死则失灵明之举,又忌挺出,挺出则气滞胸间,下盘易浮;背宜挺拔,则力由脊发,浑厚无比。肩为手、肘、身等各处太极环转,气机内敛外防之枢纽,故灵动所关,关乎于肩,务令肩中骨缝开张,下沉落实。此关键一开,则手、腕、肘之太极运化及胳膊之屈伸往来,自然灵动浩荡,尽去滞涩,肩落实则可培千钧之势,成浑厚之机。两肘下坠,合住肋间之劲,自然沟通前后、左右、上下之气机。达此,则周身气机攒翻起落,万象叠生,而已有浑然一体之慨,劲整之慷。
    循上,自觉有气机自脊柱而起,直贯头顶,颈为之挺,头为之正。则感周身一振,精神内蕴,一股浩然正气,油然而生,直上九霄。此时头颈正直,不俯不抑,神贯于顶,意溢于胸。自觉神气鼓荡,气势腾然,周身无一处不精神。此乃虎项、虚灵之谓。头乃诸阳之首,一身之本,由项而持,故项宜端正领起,如中流砥柱,又要轻灵活转。顶要始终顶起,不可须臾有失,否则,四肢无所附,气势无所起。顶项之领,实乃中气上提,有意无意,似轻似重,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空悬而呆板,不及又散神而滞机,故须常保虚灵之意。能虚则自然透节利窍,转关去滞;能灵则精聚气敛,势起能蓄。
    当此之时,须沉心一步,使周身气机循行无端,渐渐敛入身内,透肌肤,蕴五脏而达骨髓,更须顺遂气机之行,使收发由意,调控随心。外形静而气势起,身微动而内涵蓄。外现动静之式,内化幽微之情。此为身法八要,明示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八种气机之修,兼化太极本然之机。
    欲行动式,可接上之气机运化,随心生化无尽身形手式,须参五行暗动。两手之动,随即而起,先行袖底藏劲,魂系掌心。手上不可有劲力,意微注于小指根之鱼际及肘关节处,掌根下沉,指尖微微上翘,须知不可用力,自然翘起,所谓坐腕。尤其注意沉肩坠肘之意。此时,可使手指有内旋之钻劲,手掌有外分之劈劲,肱中有内外之崩劲,臂间有以沉肩坠肘基底的反向炮劲,两膀相合处,有横劲,虽以劲力为叙,须知其必宗内机之起落而行。此五行暗劲暗合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即金者刚,金力坚硬;木者硬,木力自强;水者顺,水力顺下;火者暴,火力勇猛;土者柔,土力横顺。又有木力辐射,火力上腾,土力平衡,金力反射,水力下沉。宗五行生克制化而生万千身姿,引带内中气机起落攒翻,使明太极实虚进退之理。于足之运转,亦含五行暗劲。足之十指抓地,扎稳根基,脚实之时足底要平稳,涌泉要虚,即所谓起平落扣,足心涵空。足下蹬之力,可令身高;胫前行之状,称曲腿淌泥;臀下蹲,可使身稳;股相合,又令腹实。
    至于身法,本无定规。纵则如其势,往而不迫;横则理其力,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势起而形长;低则抑其身,机落而身翻,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譬如,两臂之行,骨节均须松开,肩沉肘坠,腹松胸畅,手掌微伸,指尖微展,以意运臂,以气贯指,久则内机自运。入则以掌指领起,行于肩,过肘,至指。胳膊俱有螺旋缠丝之劲。切记,意与身不可努气,唯顺内机之行而运之。两腿之行,宜同于两臂,即由足大拇指领起,以足领膝,以膝领股。故其根在足,发于腿,灵动于腕,转关于腰,主宰于心,行于手指。意随于周身,神沛乎天地。即所谓蹬之以足,行之于腿,继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浑然于身,规窍于毫。于高低迟速,抑扬伸缩,行止开合,屈伸往来,谨守虚灵之境,务使迎送相当,转接灵敏。于举手抬足之间,俱以太极浑圆之象为根,须求圆转自如,浑灏流行。然于初时,足行泥步,身若水中,略有滞涩,须求柔缓松净;继则,两足似如浮起,有浮游之动,须求轻慢圆匀;至后,则身体轻灵,如行水上,有临渊履薄之感,须求灵活、和谐、连贯、完整。至此,神气必已内敛,达圆融精妙之地。于旁观者,则觉形美式奥,一招一式莫不灵活自如,一动一静,无不随心所欲。虽变化万端,然绵绵无绝。而于演者,一心宰乎其中,唯觉妙趣横生,悖不可遏,无内无外,无始无终,发于无端,成于无迹,形神皆忘。所行之式,自成法度,乃心机入妙,无心成化。故一举一动,俱契自然,一理一法,直参真如。

    注:身法八要者,每一字各秉一含义,身法对应手眼身法步中关键两环,以此两环可带动前序之手眼以及后序之步的锻炼。而八者乃八卦之义,松腰、坐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虎项、虚灵乃从下往上,递次而调整,一方面隐出蒙入鸿之法要,另外一方面暗隐先天卦序。其中松腰乃坤腹为根,一切发用之关键。先后天卦相迭地水成师中培脐下浑厚动气,裆圆而海底会阴自虚,久之可有气渡龙门之效。坐胯下引上涌,取意艮土为山,艮其背,脊柱节节挺拔,以为躯干骨架,堪有建岭之利,中应黄庭之所,兼引气过命门,本命真火发动。坤艮属土,脉轮橙黄,二者自成脐周本命锁相太极,为万法之根,故古有“山根”之说(山根者,山、根也,有山有根,应坤艮之义),本命太极一动,牵动周身气机滚转,自有右鱼眼启动之功。继次含胸为坎,胸中太极火轮流转,前任脉心火为降,金津玉液频频,有诱坎水逆流之用,故随后以拔背为援,巽风鼓动,如海如潮,缘督脉拔地而起。接着沉肩为震,取意雷风相薄,夹脊为开;坠肘为离,中节应心,次级真火发动小助(实隐含躯干三节与四肢三节之同步对应)。既有风火为助,则虎项应兑。虎本兑象,有吞吐之巧,恰应咽喉要地之功用。终虚灵入乾顶而化不测之机。此时任督中三脉、三丹同修同运,各稍节如灵如活,全八而成九,流转滚旋,混成太极,渐有步止之效。枢机轮转,周身气穴,涡旋内领,有八面来风,几成洛仑兹水轮。要字乃强调此为一切法门之枢机与关键,含义明朗,不必赘述。

此为身法八要者,乃明示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八种气机之修,兼化太极本然之机,含义隽永,甚堪参量。其身法八要者,躯干任督中三脉为修,七轮三丹,一线贯穿,法象十线小周天;五行暗劲者,四肢百骸12正经为功,演四方四极,有地支三合,法象大周天;身法八要合五行暗劲为太极十三太保,有百经明性、一体混元之妙。

三:略谈五行化合要义
      在古代中医者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甲己化土正中合,稼穑一带绕栋歌;
      乙庚从革化金相,丙辛润下水成河;
      丁壬化木自成林,戊癸南方火焰多;
      天盘合得秀气在,地盘局里论功德。

      由于古文化科学知识流传上的偏差以及古今观念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很多现代人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首歌谣讲的是什么,为什么甲己化土,乙庚化金而不是别的化合方法?如果细想起来,这里边实在当有大量的疑问!仔细研究考证可知,古人关于五行合化的最本质含义,旨在于解释自然界变化的某种规律,同时对于人体奥秘和功中修持状态给出必要而且是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十天干的五行方位所属,乃是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宫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同时,对天干之阴阳所属也有约定,即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我们不妨据此分析一下古人关于五行合化的真实含义。
      首先,让我们记住古人立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且以古人的约定,天为阳,地为阴,阳上阴下。这样我们可以较容易的对五行合化给出较科学的解释。
  1.甲己化土
    根据前述约定,甲为阳木,己为阴土。则甲己合化之物构为木上土下。且阳木为生活之木,阴土为寂死之土。则知在上之木,应为有生命之木,此木有保护水土之力,则其下之土为不易流失之土。所以,其物象为:土上生长活木---稼穑。众所周知:古谚云“叶落归根”。则土上之木生生死死,岁岁枯荣,归根之叶渐腐为土,枯死之枝干也渐腐为土。则甲己化土必是对于这一自然规律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能够明了,古人所谓八卦、五行各论,实际上是对自然科学的一种真确表述。只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历史原因的影响,才使本来科学的意义失落而蒙上某种神秘文化的色彩。
    2.乙庚化金
    亦如前述,乙为阴木,庚为阳金。由乙庚合化之物构为金上木下。且阳金为生活之金,阴木为寂死之木。此木被金,且上金又具活动之象,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熔岩覆盖了森林,又经历古不息的沉积活动,则地下之木化而为石----即金。生成现今我们所使用的煤炭。则乙庚化金必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真实写照。
    3.丙辛化水
     丙为阳火,辛为阴金,则丙辛合化之物构为火上金下。且阳火为生活之火,阴金为死寂之金。此金被火,使人们很容易想象得到:岩石为火锻炼化而为水,如钢水、铁水等类。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任何物质在高温下都是可以融化为水的。是知,丙辛化水必为对此类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
     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高空俯瞰云海,恰如宁静不动而又连绵起伏的山脉。另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构成云海的无之多为冰晶、雪粒,实为固象。而云海之上永为朗朗晴空。阳光灿烂,因而古人称阳光为丙火。此亦如阴金在下,阳火在上,合化成雨——水。很多人自然会疑惑古人何以能够高踞云海之上观察物象。一如当今人类疑惑只有在高空才能看到的古人在地面上描绘的种种图案一样。
     4.丁壬化木
     丁为阴火,壬为阳水。则丁壬合化之物构为水上火下。且阳水为生活之水,阴火为死寂之火。此水具流动之象,此火具不动之象。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具有适宜温度的流动的水。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其中必然生长植物乃至动物。因此,丁壬合化必指动植物之繁衍生息。是为丁壬化木。难怪古人称丁人合化为淫合。
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认为,宇宙中任何某一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川流不息的水——阳水,适宜的温度——阴火。可见,中国古人关于丁壬化木的理论实在是对自然规律的真确描述而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决不象某些江湖术士所渲染且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指斥为封建迷信的东西。
     5.戊癸化火
     戊为阳土,癸为阴水。则戊癸合化之物构为土上水下。且阳土为生活之土,阴水为死寂之水。此水被土,土动水静,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科学关于活火山的描述,熔岩沉埋地下,历久不动——寂水为阴。地壳覆盖岩浆常升常降(地壳变迁、板块漂移、造山运动……)——阳土。终于有一天,岩浆冲破某一处地壳,喷涌而出——火山喷发——化火。因此,戊癸化火的科学意义在此不言自明。
    还有很多类似的自然现象,足以说明五行合化的科学意义,恕本牟荒芤灰蛔甘觥?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确切的相信,中国古人关于五行的理论研究,必属于对自然规律的某种抽象描述。所不同的只在于它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规律,而现代科学只不过更多地借助了数学手段。

关于十天干化合的规律解释,历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但是其中规律性是明显的,如果按照五行方位进行天干排布,有如下结构:
       丙  丁
                戊
乙                庚
甲                辛
   己
       癸  壬
   可以看出,其化合五行是与十干顺序以及方位有直接关系的,如古代约定土居正中,按照十干走向,到了己当有变化,甲己所化之物居于正中必然为土,然后该到了庚和乙化,此时已经轮转到方位庚,所化合之物必然为金,进一步轮转至于丙辛化合,方位已轮转到壬癸位,所化合之物必然为水,随后丁壬化合,方位至于甲乙,所化合之物必然为木,最后戊癸化合,方位至于丙丁,化合为火进入下一次循环。因此,古人还总结有另外一个歌谣:
       甲乙东方起青龙
       丙丁南方朱雀成
       戊曰勾陈己藤蛇
       庚辛白虎是真容
       壬癸玄武原居北
       六兽爻情仔细推
实际上天干中阴阳干和化合之物分属天地人三才,不妨称甲丙戊庚壬为阳五行,乙丁己辛癸为阴五行,所化合五行为零五行,在上图中三者均按照相生走向流转,有严格的规律性,至于为什么甲(3)己(10)、乙(8)庚(4)、丙(2)辛(9)、丁(7)壬(1)、戊(5)癸(6)化合,这一方面与各自阴阳属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各自正负物质配比有关。先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顺序,基本按照五行所属为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应该为三五:木火(3+2,木阴火阳),土(5),金水(4+1,金阴水阳),而其中整体和部分各具阴阳(整体左阳右阴)。



四:论"四梢"
本帖最后由 kafirlily 于 2010-9-25 15:14 编辑

       在中国古代武术训练方法里,特别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并称此四个部位为四梢。特别是形意门,把四梢的修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提出四梢要齐的理论。

       在形意拳的修炼者中,常常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

  气存丹田自培元;运达四梢始称奇;多出败元堪折寿;多入龙虎两分离。

  发欲冲冠舌摧山,齿断柔筋指钩齐,炼至虚含无领意,不出不入真消息。

  可知四梢修炼对于武功修持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气功,多由武术内功脱化而出。因此,武术修持中的很多方法,对于气功锻炼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气功爱好者也必须注意四梢的修炼。

  按照古人的说法,发为血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因此四梢的锻炼直接关系到血、肉、筋等人体内部组织的健康与功能锻炼,当然已就能够明了,四梢的锻炼,实际上也与易筋洗髓(骨中精)的武功及气功的高层修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上述歌谣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气存丹田自培元:是说当先以气存丹田作为百功之根基。只有先实现这一步状态,才能够谈到其他状态的修持。正如古人所说:红铅黑汞,彻底不成大药,金蟾玉液,不过只是还丹。是知:存丹之法,当为功修之第一要义。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古丹功分为两路,一路本丹,一路非丹。对于非丹之法,常需谨记“丹本非丹,映于玄远”的要旨。则其存丹之法,大异本丹一路,其直闯先天门,外起身而身存,化人天本一之理而与大宇宙同修共演一套东西,以上洞九天、下彻十地无源有旋之机,吞吐奥远穹极,成映于玄远之非丹之存,学者不可不察。


       运达四梢始称奇:是说无论对于本丹还是非丹,两路丹功均须使得外内两功,于梢处实现对接,是为运达四梢。同时两路丹功均有内出外入之法。即可以内出冲开四梢,亦可以外入冲开四梢。从而实现两路对接,亦有称内外合息。即以内功为一息,外功为一息,两息合一渐入灭息(消息)之途(在丹道修持中,自身内息整体占位“己土”,而有“炼己”“自己”等说法,外息整体占位“戊土”,两息合一为“圭”,即两土合一,方现中宫,自成无心)。

       多出败元堪折寿:是说以内息之出冲开四梢,须知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易致败元,而其直接后果,可使伤寿。是古人有“炼成丹田一口气,万两黄金不与人”之说。

       多入龙虎两分离:是说以外息之入冲开四梢,亦须谨记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先、后天本命真元(龙、虎)两相分离,而使后来功修平添障碍。其关窍在于,若果分离,必再经龙虎大交会,而后可以龙虎放飞,若不分离,直入混成太极、金丹暗结,立至龙虎放飞。

       发欲冲冠舌摧山:是说四梢冲开的标志,在于头发似欲冲冠而起,舌尖似有摧山之力,这是要特别注意一个欲字。即如如之象(《道德经》中称为“绳绳不可名”),或说动本非动。

       齿断柔筋指钩齐:是说四梢冲开时,齿似有断筋之力,指有如钩之感。其中齐字。既是说十指如钩要齐至,也是说四梢兆象要齐至。

       炼至虚含无领意:是说两路催动,本来均具意领、心领等各种修炼窍要。必要炼至领意失机,或者说“无”为领意,方为本真。虚含两字,尤为切要,含者,今之关口也,虚含即虚化今之关口。即入两相不明法要。亦入客我(肉身)无存关窍。通俗点说:四梢均为内、外交汇之界限,虚化今之关口,就是说没有这些界限,化刚至柔,终成外内无别之象。


       不出不入真消息:是说到达不出不入的境界,方能明了消息之本来意义。须知消息者,消灭自心。而消者,水合肖也,故不出不入之存,不是停止,也不是不动。不过无其外内之别,成其恍惚之运。

       上述各言,均为初步,炼至深处,另具含义。容留学者自参。而本无之学,自化此境。

四梢歌  

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梢。盖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爪(甲)为筋之梢。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能使人生畏惧焉。
肉梢  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胆。
血梢  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摧敌下难。
骨梢  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动,令人恍惚。
筋梢  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四梢要齐  “四梢要齐”为形意拳“八要”之一,指身一举动,四梢就一齐用劲。《形意拳术抉微坛,“四梢要齐者,即每一作势时,舌之顶,齿之叩、手指脚趾之扣,毛孔之紧,一齐如法为之,无先后迟速之分”。“至於齐之法了舌若催齿,牙若断筋,甲若透骨,发若冲冠”。



五:论"动静"

世之言功者,首言动静,不明动静者无以言功。然夫动静之学,发乎太玄之本机,关乎太极本然之要旨,大非数言而可以明者也。大凡世间之法,若言动静,知有动也,有静也。其动如形动、意动、心动数种,其静则亦有形静、意静、心静数种,则以形动定功之动静者不知凡几。余尝遇多人,每每以请教之心问于余曰:汝所修之功,形美式奥,但不知可有静功否?发此问者则知必以形之动静以分功之动静。又有自言参静之人,每尝寂坐,出口便言单盘、双盘,与论但言周天火候,全不知眼前万象纷呈,早已意动,更不晓心中存静,自成妄念,实为心动,既已意动心摇,何言参静?

盖夫人之参功,莫不以形意心而定三品。以形参者小乘之法,以意参者中乘之法,以心参者大乘之法。然无论小中大三乘,俱有大成之望。譬如小乘参形之法,若以形中动静了悟太玄动静之理,亦可直登圣域,入真人宗师之列。伏羲八卦拳宗祖董海川,由外家直闯内家之途即此。又如中乘宗意之修,若以意中动静了悟太玄动静之理,亦可直登圣域,而入真人宗师之列,灵子显动功开派宗师,于饥肠轱轱之中,静卧山石之上,而意揣猿奔猴戏,而创灵子之学,成一代之宗祖即此。而大乘法心之修,若以心中动静,了悟太玄动静之理,亦可直登圣域,入真人宗师之列。禅宗各祖仅心印无量菩提,直入圣祖之位即此,既然这样那么千古以来,侪身此列者无多。究其理也,多为俗论所障,其如世人者,已知动之为动,却不知物动或者然之理,更不知本然动静之妙。须知不破动象,非太玄之动,不破静象,非太玄之静,更惶论太极本然之动静矣。

既然这样那么人之已生,必立形具意而心生。则于功修之时,若以形动,或者能清虑,若以形静,必致万念俱致。若以参六妙息法具最高定力,则又万象叠现。知夫人者,自不成以形意心俱静俱动也。是故老子言曰:"孰能静以久动之徐生。"实则若还有一人及此,必死无疑。知太玄金铭所言"倏起倏落真动静,若明若暗假虚实",真本然之理也(此假也真假之假也,假以时日之假也…)。是知人之自然之状,形之所动,反易心宁意空,意之所动,易致形静心宁,心之所动,必有形意两忘,则知动本非动也。亦必知静本非静也。是故动静之学,不成以动言,不成以静论,唯言动静也。却苦世间之人,知动静者鲜矣。

盖夫动静者,非动也,非静也,即动也,即静也,本然之动静也,此中之理,与本然进退同。既然这样那么既称动静,而不称进退,其必有不同于进退者,如古公孙龙子之所言"簇矢之疾而有不啻不行之时","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千古以来,世人总以此论为诡辩视之,殊不知此太玄本然动静之至理也。须知动者,宇之以宙之变分也。其宇也,上下八方也,其宙也,永恒流逝也。则知宇者,空间也,位置也。宙者,时间也,时刻也。则宇以宙之变分,驰驻也。是知驻者,驰之极也。是故静者,动之极也,或者言静者动之深层形式。又如飞鸟振翼,人乘鸟背,虽一翅万里,而人未离其身,是静是动何故论之?则知动静者本一也,见之不同也。故公孙龙言见与不见谓之离。是知太玄之动静也,大异常俗之理。盖夫太玄者,本无之物,了然无存,则日月合理之动,宗无心之法。若果无心,自根当前大道,若然有心,则须退求动静。余近年曾识一人,颇负奇能,功之所修,已具婴儿离体之象,然以所负之气机医之于人,却不见奇效,病家之初至,颇具起色,然很多天之后,反无进展,每每教于吾,欲明根由。吾与言曰:此医者喜功之思动而有心,是为心动,大失动静之要妙,则其人屡求动静之微旨,盼余以秘术以示,余叹曰:动静之秘非以言说,非以心传。当如神游物外,心具空空,法不动之如如,宗不静之宝斯,方能活死人而肉白骨也。此灵术耳,虽世人多以为虚妄之说,然须知世界之大包罗万象。君岂不知非洲之地,有一鲁钝之人,竟以寻常菜刀什么的入剖人身,割肿取瘤,无不立见神效。及与询也,却不知医术。此心之不存,发本然之动静者,必具之奇。叹世人无由知此,虽喊欲求知,良多探询,不料个中行家之所答,非所问也。此太玄动静,根太玄本然之理,无所言说之兆也。

呜呼,动静之为物也,本非动静也。今之科学,已知足量纯粹之铀,不以动也,仅以合也,而有催山裂石之能。其所由发也,本然之动静耳。则如日月合明之功,若以丙辛合化而论,天盘先天丙火,虚物质散而济之象也,地盘后天辛金,实物质敛而覆之象也,其求济覆散敛之巨微者,合化润下以为河,而取亨之巧,则取固亨出入之缓急以发用。未之动也,本然之动静也。

        参功不研庄,至死亦空忙。知庄也,百功之根基也,考世间之功法,虽流派颇多,然于庄也,往往大同而小异,不过大略判为动庄静庄两类。学者于前述动静搜玄录之理中,已知失于本然动静之奇。然本节以研庄之笔,自不应再谈动静,是以下论之中仅以庄论庄。

余尝问于世人者多矣,“何者为庄”,其时也,余年尚幼,业师所言之庄论,窃以为如此浅近之理,必为人所尽知也,乃出问于人。不意所询者虽不乏武学圣手,亦多内家宗师,其所言庄也,或言式架之根,或言术艺之基,或言命修之本,竟与几道根本之修,大异其趣。始知千古以来,参玄了圣之学,所余廖廖。心中含悲,乃立意苦修,至有机会之时,晓世人以研庄秘义。

璇玑真言之太玄真髓“太极本然者,太玄也。太玄之通变,乃有九宫八卦。其八卦周遭,易发神巧。其中宫镇守,本涵灵妙。而灵妙之於神巧,实天上地下之别,是道之修也,首重中宫之地,而欲其广也。然夫中宫者,於河於洛,皆本土之谓,则广大中宫者,实广土也。是庄也,广土之为字也,实广中宫之义耳”。

余尝以此论示人,与闻者多面现迷茫之色,然不知河洛之奇,“藏自然之秘,蕴万古之灵”,殊不至有差。而河之与洛,中宫尽为土,本宫之位守也。此理举世参易者尽知,何不明广土之意哉?是世人也,先入他庄,不弃旧守,及与言真机,反不明所以,更不明者,广土者,广大中宫者,与功何干?是今世之人,以功为功。言功夫也,言功力也,更有言功夫加汗水即功者。虽术业之修,必当假以时日,然与几道宏旨何关?若功夫之类果可为功,岂非渐品为上而顿品失源乎?而今禅宗一脉多重顿品,岂非咄咄怪事!则知大道本然之妙,非功夫也,非汗水也,实天地自然之理具也。是故本然之修,言及坐禅,而有“心念不起方为坐,自性不动才是禅”之论。须知太玄之学,乃以中宫为道心也。其义也,太玄者,太极本然也。即道中心者,立形而定中宫也。是知中宫者,道心也。又以河为天,以洛为地,易知中宫者天心也,地心也。更有人天本一原理,是知中宫者亦人心也。则璇玑真言之太玄要论言“道心即天心,道心即地心,天地之心即人心。”实至论也!知此则明心念不起,自性不动,本心法之修。即非功夫,亦非汗水,实坐禅法要,即庄也。更兼容天下难容之事,直教人宽广胸怀,非阔心者何。即阔心也,则知关乎人心,天地之心乃至道心之广大,是必广大中宫之意也。则知功中一切动式,莫不以式修使致阔心之效。不知此,则不足以与言功也。

若以此义研庄,则诸多不明之事之理均可迎刃而解,今仅以物我两忘而言,常有人不晓个中滋味而欲明。不免枯禅苦坐,又惮於错落顽空,心常惴惴。须知物我两忘者,虽明义於忘,实则发于亡心,若心已亡,是无心也。又乃无之为物,大天下之至大,小天下之至小。是故太玄真髓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知无心者,至大之心也,且夫此论,亦关乎唯物唯存之义。须知一切物,皆即存之物,而依物质不灭之律,是必存也。然其即存,则必有精有信,人安可不知。则无以忘也,无以忘而忘,非忘也,即忘也。则又入太极本然之机,知一切物我,本生于无,是以无心。

然夫广土之论,虽太玄之至要,惜为世人立法。须知顿品难从,究其因也,是千古至此,积习为教,俗之常理,大悖道玄。乃致凡人之于道也,类如登天,苦无其门得入,殊不知本无门户。故老子言:“无关楗而不可开”。则为凡人计,乃立渐法,其法乃遵广土之义,而行阔心、化心、灭心之途。其灭心者,实禅宗佛灭度之所必由,舍此难树道基,却苦世人自心既立,非但无灭,亦难行阔化。余近年曾识一人,参禅几道凡十余载,苦寻下手之法。及闻广土无心之论,知为妙理。参之经年,终不明何从无心之处,乃使教化于人。及见人之种种欲求,每为之叹。余告之曰:应明“笑天下可笑之人”,尚有“慈颜常笑”所露之一片慈心。须知慈者,兹心也,今之心也,当以灭度。无灭无度,此庄法渐品之至要也。

尝有智者问于余曰:若一片慈心亦灭,岂非天下大恶之人?其论也,俗理之必至也。然世人皆知道德经云大德无德,及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论。则以老子之明,岂教人剖杀百姓乎?其中不慈之慈,即慈之慈,本然或然之慈种种,岂学者一日之可明?更兼道德之论,原非法要之与议,志于此者请参道德,且夫道德之修,实广土立庄之至法也。

七:先天本玄录

古来天下,修持者良多。其途也,莫不以后天返先天为所必由。不幸先天之本义,知者苦少。则既不知先天为何物,又何返先天之有?尝有众多功法流派,以实为地,以定后天,以虚为天,以定先天。虽为论也,然大谬矣。须知天下万物,秉无以生,首定天地,次出众生。是知天者,与地同出而异相,则以太玄本然之理度之,天地不二。更于天所成之物理世界,其为虚之物,重浊以凝,为虚,为地也。其为实之物,反轻清以浮,为实,为天也。是知天地者,合而为无,裂为天地。知天之先也,必地之先也。且天地之先者,本无也,太玄也,亦太极本然也。

况以修持之宗旨而言,后天之修,秉后天真元,其动静也,谓气。先天之修,秉先天真元,其动静也,谓(气),亦称先天无火之气。然以物理而论,气者,实物质之弥散态也,(气)者,虚物质之弥散态也。而况舍虚实亡,舍实虚亡,知天下本无纯实纯虚之气也,不过或以实丰或以虚富。则两相不明,合化实虚含(气)以大同,单重昭显行偏,实富虚丰以小异。其所差者,人秉天地以生,存身实界,必命本实多。则摄后天真气以为元丹者,弥远太玄,而行物极必反之途也。及获先天真元及体,必以龙虎大交会之心法,化本无太玄之机。继以源源不绝,日以必致之先天真(气),冲合肉身后天本气,及其欲以合化本无,刹那间事。急以虚空粉碎之法,入于太极本然,而参太玄。而摄先天真(气)以为元丹者,进实虚两均之象,易成合化本无之机。唯须尽性了命,寻得下手之法,即可直入太玄,而具太极本然之妙。是世之先天后天者,程途远近之别耳。则成天元地元丹法之分。乃知世之先天后天,实则天与地也,非天之先也。

尝有人问于余曰:若果如君所言,岂非天下本无先天之修?余答之曰:诚如是耳。唯世所不明者,非本无先天之修耳,本无者,先天之修也。即如禅宗所言,此无非彼无也,即如前论天之先也,本无也,太玄也,太极本然也,是称先天本玄。世人往往不明此义,以虚为之有命无,妄言先天,自远程途。及与言太玄之旨,反以为怪诞之说,闻则洗耳。今修大道之难可见一斑。上论也,是知先天之修,本无之修也,太玄之学也。然夫太玄本无者何物,知者几稀。盖夫无者,容天下之至有,非无也,本无也,是有太玄之称。须知一正一负,倍加乃零,是之无也。又依物质不灭以论之,则知个别某物之无,必某特定之无也。则知正负倍加,质无能出耳。此突出之物,不知者以为怪。须知爱因斯坦质能关系之律,即此也。尝论及此,今不赘言。然此理虽具,世所鲜知。则此类事生,如魔如幻。世人或以神佛礼之,或以无妄弃之,肯与深研者无多。且参功之人,多重实验,身体力行,而于理但信人言而已。则今世修持之人,多礼神佛,其源于此,反障行道。实则裂象淹灭等物理现象。其淹灭也,成本无先天之象,其裂象也,成多有后天之象。况夫先天本无又兼至有,是不可以兼而兼,则称太玄,即先天本玄也。

是故先天之修,不法气而法机,尚太极本然之修持,故言求机不求气,则知日月合明中之所言身中各球,实太极也,太玄之所由动也。若不知此理,而以气视之,则必远其修。须知先天本然太玄之修,只法当前大道。其义也,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存于规律之中,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偶然皆寓于必然之中”。是知功中之所修,亦不过了悟事物变化之规律也,则于式中虚实进退起落诸多变化之中,了悟璇玑运化之理,学者之幸事耳。

即知先天后天淹灭裂象之戏,则明日月合明天盘地盘合化之理,则如丁壬合化,必为丁火者,虚物之成象也,为天。壬水者,实物之成象也,为地。成其淹灭而为合化。况任何某物的无均某特定的无,则质去能出,锻于主我,开直闯先天之门户也。然夫五行明义,金水木火土者,古真人欲为法象之教也。未必有形,未必无形,未必有质,未必无质。物由而类,质从而别。在于先天,无之同构,在于后天,有之别类。学者宜慎思之。

八:太玄搜要录

举凡太玄真机,必以形兼式备。此不可以言而言也,强名之曰形式。其形也,身形动作及内劲鞭起也。其式也,太极璇玑及太玄动静也。世之不明此者,毕生苦研动静,及内劲鞭起之时,不识搜要,常见若痴若狂。有胡言乱语者,有持械伤人者,有言及西王母之二伯父者,有言老君再生者,种种怪异。非但己之功修再无进望,反致举家为之牵累,苦不堪言。至若太极璇玑及太玄动静,知者几稀矣。即如释迦牟尼于北斗参玄之妙旨,了悟太玄动静,志之以获无量菩提。则后世之人,不晓太玄之理,反以参拜北斗之法,流万世痴迷之术,却称释迦佛祖正宗心法,谬以千里而不自知。执迷为圣,自障道业。

然则世人之修,必首自形起,及于形熟,久习之下,方有内劲鞭起之望。此举凡修持之人必至之境,非不知也,为不以知也。庚午岁中余尝见一人,幼即失父,更无兄弟。十余岁起,即以参功之举,排遣寂寥时光。凡七八载,已具预言之能。于开碑断石,诊病祛疾等类,视同小术。更于残留信息所见历历。每每行于路,多见历朝历代各色服饰之人,摩肩接踵。内中多有巧取豪夺,鱼肉乡里之辈,即下死力挥拳以向。不意每将行路人重创于地,及与其人理论,早失神智,口念人所不明之词,拳脚挥于空如之地,良久方苏。人不知其所以。其母累请高人调治,费资三四万,苦不见效,乃携至五台山求方丈收留。方丈与言曰:“半年后,此子当遇一人,可解其症。”半年后,至科学咨询室,经日月合明半月之调,仅以祖窍失形之法拨点,乃恢复如常。则知修持者不明后程所由,颇具危险。虑及此处,乃将妙一及九宫之搜神大法重新整理为日月合明,令参功者直入太极璇玑及太玄动静,则免癫狂入魔之苦。更于此处将璇玑真言之太玄真髓以日月合明形中动静为引,剖解式中动静,成此太玄搜要录。然学者须知,太玄动静者,至博至宏,无论何言以叙,必挂一而漏万之举也。则学者若拘于此,诚自误之途耳。

旋踵:此形中之一动静耳,须知一有动静,必生消息。若学者果能无心,或竟宁神静虑,必知消息之起落,往往顶上机璇,若有微风拂发。且夫足踝之处,有物旋转,随时日之积累,渐旋渐急,渐旋渐大。世有具慧目者,可见其头踝之处,各有一彩球,五色斑斓。参功之人,若神有所注,则该球即飞于功者神注之地,归则减色。此实虚含(气)以互化也,若有以言老君九转金丹者,非吾所言也,民之愚论也,学者宜知。
旋膝:形中之一动静也,亦有消息以随。参功者行此式时,两肘应有物微旋,且与肋胁之地,三环连络。膝上亦有两球,旋之甚急,其如踝上之球,亦具灵妙。惟肘肋三环有一怪异之处,若以慧目视之,有光球连珠递进,一如今人楼角节日之彩灯,连珠连随。须知明亦非明,暗本非暗,虚实也。则虚明实暗,虚暗实明,种种不同。故见者法眼层次之别亦成景别。于修持者不二,于人而万有。为所见也,非本然也。
旋胯:参功者行此式时,腰部有物微旋,胯上亦有一球旋之甚急,腰胯两球如太极锁相之状(见花甲璇玑论),连络为一。然既已锁相,却具本生之奇,是以练功者若神凝某处,则见幻生一位太极,其于患者疾病之调,颇具灵效。然练功者不可以妄运此球。须知其球连络本丹,关乎人本命真元。盈虚大事,须延明师指导,且不可操之过急。
旋肩:此亦形中之一动静也,亦必有消息以随。参功者行此式时,胯上大球边缘处另挂小珠,可随意放飞。其珠莹白如玉,若其它参功者气滞机停,以此珠为之疏导,立见神效。此珠依太极本然之理中,可称无珠之珠。俟将来六脉通灵珠修持之时,为心法大根基,化掌中之珠为心中之珠,灭心中之珠为本无之珠,皆赖此珠之力也。
旋头:此亦形中之一动静也,亦必有消息以随。然头者人身之首耳,其有旋也,必领万机以俱动。而择其要者,学者当首其直贯道脉之巧,实发虚灵之机。练功者行此式时,当激起本丹迥旋,若致腹泻腹痛,不必惊惧,二三日可不治自愈。究其根由,乃不明丹本非丹,映于玄远之理所致。
无极体:此形望似至简,式中所含实丰,乃周身二十七位太极总发动之根本大法也。二十七位太极之论,详见璇玑科学一书。此中动静,古来鲜有知者。然一知此理,立入圣境,实非凡夫俗子之可以与论。数千年来,仅为一脉不传之秘。其所攻善也大,其所攻罪也凶。唯愿学者存悲天悯人之心。但攻其修,勿攻其用,至明道德无为心法真髓之时,其用自现。若攻其用,难免大道流术之失,更兼伤人害己之虑。须知二十七位太极一经发动,即存演盘射宫飞箝反忤固亨出入济覆散敛诸多奇巧,其如铁马,及今人所称空间转运等术,尽从此化,学人当不可以轻之,天下功法,万流千宗,此式各家本一,即知其神奥。唯人不知其内中所含之丰,能其形而不能行其式,致成弃真存假之修也。
太极体:余尝言太极者本然不动,故太极体者无极所成。太玄(二十七位太极之所统)之消息动静也。则其所由,动也。不由意起,不由心发,本然之动静也。是功中言循机而起。况太极既立,混沌将分,未分未合,涵实囿虚,则有两相时空交参之力。其发用也,惊天地而动鬼神。然修持者须知,人纵有回天之力,亦不可以逆规律而行,则如机起玑璇,,万勿妄动神意。须知手膝身各大球,秘参太玄之窍要,若果能于太极本然,发其虚实进退起落之宏旨,方为不世之修。
两仪体:两仪者两界时空为立,阴阳机变为分。两足、双手、身外各球,略蕴三才法相(非象也,相也),已可知妙停妙转。参功之人修此式时,可见内中三迥九转之机,勿为之神迷心摇,此时若为外物之崇,自居心魔。须知太玄无中生有之义,乃自然运化之机,非巧智之所能为。此中精要,在虚实即判,则各球分具阴阳,一顺一逆,一递一迥。本二即一之物,倏分倏合。不可以形分而谓分,不可以形合而谓合。其有两明两暗之别也,非明暗之明暗,分于发用之为明,合于本然之为暗,乃藏相藏尽心法之源。
三才体:夫三才者,于太玄而论,太极本然涵灵也。于外象而论,天地之蕴人也。世称天地人三才者即此,而能知太极本然涵灵者廖廖无几。参此式者首重灵妙,当知三才为立,物由所别。真气(之)聚,幻假幻真。其为形也本然,其为空也本然。则知三才体式,球数非三,实化万象也。须知天下万事万物,别类分门,虽众象不一,莫不自三才而由发。此中用法,极尽工巧。然若不谙太玄之旨,虽近神术,难成造化。当明佛之灭度,寂灭空空,即佛言将空也空尽,自具空空之义,实本无造化自然之机。修持者行此式时,不可以忘无极本参之机。若果能无极、太极、两仪、三才俱不离太玄妙要,则自成二十四小时不下庄之修持,行止坐卧皆为功,言谈语吐总具玄,斯时也,不离当前毕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