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拳的走劲与对拉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317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6:50:12
太极拳的走劲与对拉
   太极拳走劲与对拉无处不在,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不能没有对拉。没有走劲的对拉是空洞的,不是完整的。没有对拉的走劲就会感到无可适从,会失去重心,没目的地,无定向,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劲。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现写出向同好请教。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整体形象高大挺拔。然后以意领劲。使两臂两学坠肘下落。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好像长高了许多。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百会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难度大,不易做好。我认为这是我们杨氏先辈用心良苦,为了让练拳的后人更好地锻炼腰,刻苦练好基本功,必须通过压腿、高踢腿,松腰松胯才能达到这个动作的要求。可以说这是个不同于、超越于其他拳式的绝招。
    练拳之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练就松腰松胯,使腰能活、能松柔地灵活转动,否则会顾此失彼。
    下边该说说左棚的走劲:腰带右脚开后,意领劲由足上行到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向正南迈出。劲上行到腰,充分利用腰松柔转动,使右肾转后顶、左肾转前顶。两肾的转顶也活了带脉,锻炼了两肾。意领劲上行,串脊到膀达臂,使左臂拥向南、右臂从左臂肘腕之间下,劲送到手指,左手掌斜向上,手指指向正西,右掌下捋于右胯前,掌心斜朝下,手指也指向正西,意达手梢,两掌成上下呼应,并对拉。同时劲已通脊达腰到腿,左腿弓出,右腿伸开。有必要提的是:尾闾一定要正中与地面垂直,百会与尾间成对拉,左膝尖一定要与左足尖对齐,不超脚尖为度。劲已达两足,意到涌泉与脚趾。两肩两臂与两胯两腿两足成对拉。这种架势,如一座钟,四平八稳。移重心,劲由脚上行而腿而腰,腰劲带动腰松柔内转,使左肾内环,使左脚内扣45度,左臂左掌跟着内环扣,左臂左掌向南再度掤出,左腿由虚变实,提起右虚腿向正西迈出,足根着地,这时劲已从腰下行到腿到足。意领劲马上上行,由足上腿到腰串脊到两臂。右臂由下往上渐渐拥出,左臂配合右臂由肘、腕之间下合在右臂肘下方。同时右脚踏平,右腿弓出。意、劲主要在右臂,右臂为实,左臂为虚,两臂与背脊形成对拉。百会与尾、会阴、足对拉。
    如没有对拉意,将会感到无可适从,拥出的臂没有定向。形成前爬,两肩耸起,两肘悬起,两掌立不起。臂部悬起,脚根拔起,整个人失去重心。
    接下来是捋势。得到劲的右臂为实,须有十足的拥意,这种掤意不但两臂两掌有,背、脊、腰同时都拥,形成一个铁筒似的圆柱体,自然形成两臂与腰脊背的对拉。这时百会与尾闾、足也形成对拉,意也就是思路,引导内劲由足而腿而腰通脊到臂达掌来完成。拥出的右臂随腰松柔转向西北角,腰劲使腰中带脉充分转动,命门外突抻开,两腿虚实转换,两臂随腰松柔地、富有弹性地边后坐边捋向西南角。现在劲在两臂两掌,捋劲离不开背脊腰的拥劲,捋的两臂始终与后背脊腰以至两肾、命门成对拉状态。立身中正,尾间与地面垂直,虚领顶劲,百会与会阴、尾闾拉成一条线,当然百会与尾间成对拉。
    挤式与按式的走劲与对拉大同小异。挤是由捋式完成后,化劲使劲由两臂通背脊下行到腰,腰内转向正西,两臂合,,左手搭在右臂肘腕之间,领劲从腰部下行到腿到足,足蹬劲,劲再次从原路上行到腿,使右腿逐渐弓出,左腿抻开,劲上行到腰,腰命门后顶,送劲穿过脊椎到两臂,右臂领劲,左臂助右臂一臂之力,劲力十足向前挤出。背拔、脊拉、腰顶。两臂与背脊腰形成明显对拉。此式需充分体现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才能做的好。百会与会阴、尾闾、足成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肘、两胯也在对拉。对拉是通过内劲的上通下达而形成的,同时达到了内外相合。
    按式的走劲与对拉。挤完后,两臂分开(与肩同高、同宽),劲从两掌往臂上行,上肩到大椎从脊下行,同时两臂渐内收、两掌渐立,内劲到腰到臀下坐到腿、腿曲蹲,劲行到足。足蹬劲使劲复从原路上行,意识引劲上行由脚、腿、胯、腰、两臂随蹬抻劲渐前行,直到内劲由腰往脊送时内劲贯脊通两膀、两臂、两掌,使两掌沉肩、垂肘、立掌、坐腕,劲力十足地按出。两掌与背脊腰、命门形成明显对拉,这种对拉不是硬拉、死拉,是富有弹性的拉;百会与会阴、尾间、足自然形成对拉。揽雀尾的左掤、右拥、捋、挤、按的走劲与拉最体现了五弓备齐。
    单鞭的过度动作,往往不引人注意。88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等国编的太极拳大部是一个云手接单鞭的。经较简单好作,适合初学者演练。传统的杨氏103氏太极拳,揽雀尾过度到单鞭,腰带动右脚内扣135度,带动上身两臂要转225度,这就需要由走劲提供于腰的内劲,腰劲使腰能充分地松柔转动,同时内劲串背脊分别给两臂,使两臂拥劲十足,环转到225度,脚扣l35度。需要提示的是:注意百会上领,体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等,方能达到拳的要求。掤出的两臂两掌与背脊已形成一个圆柱体,无疑问,前后已形成对拉,在腰的转动下,来回滚动。腰活了,上肢轻,灵圆转充分带动了带脉的活动,两肾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加上用意,补充了内气、内劲,正是利用了太极拳的经络学与导引术。这要感谢我们杨氏太极拳的前辈们用心、用情之深,为我们练拳的后人发明与创编了这么好的拳种和拳式,使我们健康长寿。
    单鞭应由四种手法组成,吊手(钩手)、拂面手、环手、按手。当单鞭的转动式转向东北角225度时,然后两臂随腰由东北再转回到西南时右掌上提作钩手、左掌拥于面前,劲在钩手与左掌,当提起左腿身正东迈出时,领劲由两臂通脊到腰。腰松柔转动,左足迈出,足跟着地,左臂掌随腰环向东,劲由腰下行到腿足。足踏平,腿弓出。领劲上行,由脚而腿而腰贯背脊分达两臂,劲右达右吊手腕,内劲使右腕上顶外抻。左达前按左掌,内劲使左掌劳宫穴外突,手指微后背,为沉肩垂肘立掌坐腕,左掌与右吊手自然形成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胯、两足也在对拉;百会与会阴、尾闾的对拉(尾间与会阴的前顶与上翻)。领劲上行或下行,完全是用意识来引导。人体分八段九节,八段指肌肉段,九节是指关节。意领劲走八段或九节都可以。关键是劲贯穿脊椎最重要。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也不能没有对拉。二都相辅相成。
    提手是合劲,没有对拉意也不会完美。单鞭作完后,劲主要在左立掌与右钩手腕。作提手上势,腰内转使左脚内扣45度东南角,同时左臂与左掌由正东转向东南角。领劲下行,由掌到臂通脊到腰。余劲到腿达足,左足踏实,重心在左腿,眼看右吊手松开变掌。意领劲上行到腰,腰劲使两肾前裹,使右虚腿与右臂与掌,同时左臂也准备由东南向正南,大部分劲已由腰上行走脊达两臂和两掌,大部分劲已由腰上行走脊达两臂和两掌,命门外突,右腿、两臂两掌同时合向正南,右脚跟着地,右臂在上、左臂合于右肘下方。右掌实左掌虚,两掌前顶,腰、命门、肾后顶,形成自然对拉;掌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形成外三合,同时形成相互对拉;这时百会与尾骨、足跟也成对拉。尾闾要前顶,肛门上提,预防臀部外突,体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提手的走劲与对拉,正是完成了一个整劲。
    接下式是白鹤亮翅。提手打完后,劲主要在伸出的两掌上,余劲在背和腰脊。下一式的白鹤亮翅,腰微左旋,带两臂下捋,而后两臂合,左臂在上,掌心朝下。右臂在下,掌心朝上。这时意引劲下行到腰,腰再次左内转,左肾后顶,右肾前顶,带动右腿自然提起倒脚,由正南倒向东南,并带右肩微南靠。使整体转向正东,劲由腰下行到腿,右腿为实,领劲继续下行到脚,脚踏实,臀放正,尾闻下垂,意引内劲由脚跟上行。这时合着的两臂两掌开始行动,随着上行的内劲,左臂掌由上而内下沉逐渐下探。而右臂及掌随着上行的内劲,由下而上而外拥播,内劲节节上行到腿,腰脊、背上,拔两臂也随着走劲,左臂及掌不断下压揉,右臂  继续掤捲。当内劲串脊到大椎时,主劲达两臂。使左臂掌下捋到左胯前。右臂掌掤捲后翻到头额的前上方,掌心朝外,为斜立掌,余劲已上百会。带动左腿提起,把左脚放落到右脚侧前,为虚腿,前脚掌着地。白鹤亮翅的整个过程为捋靠探,掤捲翻,但最主要是依靠内劲的上传下达完成了下沉上拔的整体劲,完成了内劲的贯通,形成了弹簧似的对拉劲。试看打完后的白鹤亮翅,头上方的右掌与下探的左掌在对拉;百会与尾闾在对拉;百会与两肩、腰脊、两胯、两足都在对拉,体现了对拉无处不在。并体现了腰脊与整体的拉展拔长.
     接下来是搂膝拗步。白鹤亮翅打完后,主要劲在头额上方的右掌掌缘上。右掌带劲,螺旋劲旋转为掌心朝里,领劲掌从面前抽拉下,同时百会上领的劲也跟着从百会到大椎通脊下行到腿,右腿逐渐屈蹲,劲已下行到足,踏实,此时左臂掌也随着逐渐上托,当右臂掌抽拉到腰际时,左掌也由胯前上托到腰际。足跟劲开始上行,由腿到腰,腰右旋转,面向东南,带动右臂环向右后离胯45度处,左臂掌同时环平圆到右胸前,左虚腿外开半步向正东迈出足跟着地,右掌坐腕立掌,掌心朝前,腰以螺旋劲从右后转向前(使两肾互换),右臂掌随腰由后向前转,左臂掌带劲由左身前平搂,内劲开始下行到腿足,下到足的劲再次由脚而腿上送,使左脚逐渐踏平,重心渐渐前移,劲上行到尾间,右臂微合,随着两腿的蹬伸劲,内劲从尾闾经腰节节上送,两臂在接腰脊劲,右臂向正东缓缓前打,左臂掌由前向后抽拉,劲以达两臂,此时左腿逐渐弓出,右腿虚虚抻展(将展未展),右臂掌劲力十足击出,左臂掌已抽拉到左膝旁。右臂掌为实掌与腰脊背形成前后对拉,两掌上下对拉,百会与尾间上下对拉,两掌上下对拉。两掌劳宫穴有突意,左右搂膝拗步走劲与对拉用法一样,只是左右交换的打法。当劲达手学时,除了劳宫穴外突之外,应意达四梢,使气血劲送到四梢。
   下接手挥琵琶。手挥琵琶须托、捌、捋及两肾的抽换来实现,这些都离不开走劲与对拉。搂膝拗步做完后,劲点在打按出与抽拉回的左右两臂两掌,转换手挥琵琶时,按出的右立掌放平,内劲迅速下行,经脊背到腰给肾,右肾前顶送,劲又通脊背送回臂掌,臂掌伸,掌前送身指,指前探(此为化劲),同时带右腿前收半步,内劲立马从掌指收回通脊到腰给肾,使送顶出的右肾抽拉回,命门后顶,右脚踏实。与此同时左肾随内劲向前身上顶、提,使左腿成虚腿,提起前送,左掌托,左脚落到正东右脚前,足跟着地,左掌捌,右掌捋于左肘下方,劲达手指。两掌与腰脊、命门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肘、两胯对拉,百会与尾闾、足对拉。
    搬拦捶之前的过渡不同,有从撇身捶过渡的,这里说的搬拦捶是由搂膝拗步转换过来的。搂膝拗步打完后,主劲在两臂两掌。
    打搬拦捶须左掌上提与右掌上下呼应,成捋状,劲开始由掌臂经背脊下行到腰,腰由前向左环,两臂随腰下捋到腹前,右掌握拳(拳心朝里)劲下行到腿足,右足逐渐变虚,左腿成实腿,脚踏实,提起右腿向右前迈出,足跟着地,内劲由脚而腿上行,劲到腰,腰含着充足的内劲,以螺旋劲,拧转翻,由左向右,再向前,命门外突后抻,劲贯脊通背到两臂,两臂随腰同时环上弧,搬向正东,劲达两腕,右腕翻,左腕坐,劲达右拳,拳心朝里,以拳背击向对方,左掌立掌护右腕,拳、掌与长强穴对拉,右腿逐渐弓,左腿慢慢抻开。左掌继续立,为拦手。劲在拦手。右拳带劲由前由上往后往下抽拉,劲随右拳的抽拉下行,由臂通脊背、腰送到腿足,右腿屈蹲,右足踏实,左腿虚,提左腿向正前迈出足跟着地。右拳抽拉到胯前。劲从足根开始上行到腿。使屈蹲的右腿渐渐蹬抻,右拳由拳心朝上以螺旋劲转为拳眼朝上,拳面朝前,随右腿前行。在此同时左脚已踏平,重心前移,劲上行到腰,劲贯脊,拔背,右臂拳随着贯脊劲,沉肩坠肘,立拳坐腕向正前行打,左掌也同时内收,劲达两臂,随着左腿的弓到,右腿的伸展(将展未展)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肘腕之间,劲达右拳,左掌。与腰脊、命门对拉。搬拦捶对腰的大幅度转动,充分锻炼了一圈带脉,带脉中有两肾、气海、命门,神厥穴同时都得到锻炼。百会与尾闻、与两足自然形成对拉。
    十字手是由如封似闭转换的(如封似闭我想放到最后说),如封似闭打完后,劲在两按掌,左脚内扣,右臂掌领劲外环,收右腿、劲由掌到臂通过脊背下到腰、到腿、腿屈蹲,再下到两足,两足平行站蹬劲上行,由脚而腿而腰通脊上两臂,右臂收与左臂合成十字,两臂带劲外拥腰顶,命门外突,两臂与背脊,腰拥圆,对拉。尾闾与地面垂直。上与百会对拉,下与两足对拉。
    抱虎归山的走劲:十字手劲主要在合着的两臂两掌,腰右环转,带动左脚内扣90度,合拥的左臂环下弧,意领劲由臂下行到背脊腰直到腿足、左脚踏实,提起右腿向西北角迈出,足跟着地领劲上行走腿到腰,腰带劲再次右转,面向西北。劲通脊背行走到两臂,左臂掌在离胯的45度处带劲上环、坐腕、立掌。右臂拥于胸前,重心微前移,使右脚踏平,左臂掌随腰前环,右臂向前平环,劲由两臂通脊下行到腰、腿足,足蹬劲,使劲从原路上返回到腿,右腿渐渐弓左腿跟着慢慢抻,劲一旦行走到尾间,劲顺着脊,从尾椎到腰椎再到颈椎节节上窜。与此同时,左臂与掌和着串脊的内劲也向前行,右臂掌由前往后抽拉,劲已上两臂,右腿完全弓到,左腿抻展,左掌击出,劲达左掌,劳宫外突,意达掌指,右掌抽拉到右膝旁采,劳宫外突,意达掌指。重心后移,劲由掌下到臂,右臂上提,掌上达对方肩部,左臂下,左掌收于右臂肘内侧。内劲通背下到腰,腰带两臂两掌向左平捋,从西北角捋向西,左掌合于右臂肘腕之间,这时腰已转向西,腰带劲由西复又环转向西北,同时带动了两肾的互换,劲下行到腿足,足蹬劲上行到腿,重心开始前移,劲到腰,命门后项,劲由脊节节上送,送到两臂两掌,与此同时,右腿弓出,左腿抻开,得劲的两臂掌,随着两腿的蹬抻、命门的后顶与腰脊劲向前挤出,这时前挤的两臂与腰脊,命门自然形成对拉,百会与尾闾、足对拉。按式与揽雀尾的按式走劲与对拉相同。肘底捶的过度离不开掤与采。也离不开走劲与对拉,首先掤出的左臂及掌与右立掌对拉,与背脊对拉,当左掌拥变采时,拥劲走脊下行到腰到腿再到足,足跟离地,劲复由足而腿到腰,带劲的腰由后向右再向前螺旋劲拧转(充分锻炼了带脉)。带动左臂左掌向左棚环采,同时带动右腿足从右后摆至由南到东南,与此同时右臂掌也随腰由南向前平环到东南角握拳,劲已串脊上两臂掌及拳。左臂掌采落到左胯前,当右腿摆到东南角时,右脚踏实,腿屈蹲,由虚变实劲通背而下到腰腿足,脚接劲后,蹬劲,立马把劲从原路上送穿背上两臂,下采的左臂左掌内劲十足上提托,把左腿提起落于右脚前,足跟着地。同时,右拳拧为立拳,由东南冲打向左肘下方,此时应下沉上拔,命门后突。肘底捶整体动作牵动了含胸,引发了拔背,导致了腰松而后项,产生了劲感及对拉。此时立起的左掌及左肘下的右捶,已与腰脊背成对拉,百会与尾闾、足形成对拉,通过走劲已打通了任督二脉,也通了三关。
    倒撵猴劲随右手拳变掌环下弧,由臂下行,通脊到腰,右臂环到离胯45度处坐腕立掌,掌心朝前。左掌螺旋劲前送翻,掌心侧朝上,劲下行到腿,左虚腿提起向左后侧迈出,脚尖着地,劲到脚尖,脚尖蹬与左手指尖对拉。右臂掌上环到肩胛前,劲由脚而腿到腰,腰从左到右,从后往前环转,须右肾前顶,左肾后顶,两肾互换来完成(三个倒撵猴左右交替互换),两肾前顶与后顶带动了左脚蹬平踏实,右脚的逐渐内扣,同时也带动了右臂掌的逐渐前打,左臂掌由前往后的抽拉。对于走劲,我是这样体会的,当右臂随着右脚内扣与腰脊劲和着上送到臂掌的劲,整劲向前打出。领劲由脚而腿而腰贯脊达臂到掌,劳宫穴外突,意达手指完成的(而左臂掌往里回抽,确是劲由指尖到臂送脊到腰而腿到脚达足根,足趾)。两掌对拉,右掌前打、左掌回抽及右脚的内扣、左脚的蹬平皆由腰的转动也就是两肾互换来带动。左右倒撵猴打法走劲、对拉都一样,只是左右的区别。打出去的掌通过走劲,逐渐与腰脊、命门形成对拉,百会与迈向后侧的足尖、尾间对拉,打完的掌与会阴、足跟对拉,这些都是通过走劲逐渐形成的。
    倒撵猴如能按着要领打,充分体现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也导致了松腰松胯,实现了由脚而腿而腰,节节贯串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互相结合的整体感,也达到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斜飞势,当打完第三个倒撵猴,以捋状,劲传递于两臂,两臂合,劲下传脊背到腰,腰微前环,劲下到腿足,左腿屈蹲,右腿出伸迈向西南角,脚跟着地,同时右臂由左臂下方伸探向东北角,右掌指尖与右脚尖形成对拉,右肩靠,右脚踏平,内劲由脚而腿上传到腰,贯脊,腰松,以螺旋劲从东北大幅度拧旋转,转向西南角,同时带动右臂掌(劲传到右臂),从东北向西南角捌出,劲到右手指尖,左脚随右臂掌的挒出逐渐内扣由东北扣向南。左臂随腰,配合右臂掌下采到左胯前,与挒出的右臂掌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胯对拉,百会与尾闾、两足对拉。
        斜飞势主要以靠挒来完成,其中腰的大幅度转动,锻炼了带脉,牵动了两肾,使内劲有力迁转与传递。体现了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劲,也体现了劲由背发.斜飞势此式大开大展须螺旋转动,比较难打,协调性、整体性较强,外形须达到外三合,内要达到内三合,内外互合,上下相随。要想做到这些,必须有内在动力的援助才行。下边是海底针、扇通臂的走劲与对拉,海底针是由搂膝拗步转换的,搂膝拗步打完后,劲在两掌,打海底针右立掌平放,劲开始下行,由掌行臂传到脊到腰再行到腿足,足蹬,劲由脚而腿到腰,右肾前项送,带动右臂与右掌及手指前送(为化劲)并带右脚上,垫半步,劲已走脊传到两臂达掌指,意领劲从掌臂再领下行通脊到腰,右肾由前往后抽回转,上身逐渐随腰肾后转立,带动右臂由前往后向上抽拉提,提至右肩前上侧,手心朝左,虎口向上,手指朝前微向下,左肾前顶提(完成了两肾的抽换),左臂与掌乘势相应提起,掌心朝下,手指领劲,同时带起左腿,右脚踏实,腿屈蹲,左腿虚,前送到右脚侧前,脚跟着地,劲从腰已下行到腿足,劲达脚趾,此时,右掌指与左掌手指对拉,右掌手指与左脚趾对拉,两臂对拉,百会与会阴、两足对拉,有拉展、拔长、顶天立地的整体劲感。当折腰,右手指向下扎时,劲已由上下行到足,右腿坐实,劲由足腿上送到腰,腰松折(左脚微里收呈虚步,右臂随腰下沉向前四指朝下,大拇指朝上,劲由腰通脊到臂达掌指(掌心朝左)带劲下扎,左掌相应落在左膝旁。手指与脊背与腰自然上下对拉,足与脊背腰上下对拉。为了防止低头,臀突、臀下沉,百会上领,肘下坠,所以百会与两肩、两肘、两胯、两臀要对拉,与足也对拉。
  扇通臂,海底针打完后劲在掌指,打扇通臂首先应领掌指劲通臂过脊到腰,使右肾带劲后顶拉,腰右后移,带动上身慢慢立起,同时使右臂边抬边翻,翻为掌心朝外,手指朝前抬至头部右侧,左掌相应达于右臂肘腕之间。意领劲从腰下行到腿,右腿屈,右脚踏实,左腿虚提左腿外开半步迈出,脚跟着地,意领劲即由足上行到腿,左腿准备前弓,右腿准备后伸,劲继续上行到腰,腰微右后移,意引劲贯脊上两臂,左臂掌带劲从右臂肘腕之间推至右掌指端,弓左腿,抻右腿,臀部前移,两掌对拉,左掌击向前方,右掌随臂后拉,拉至右额角上方,除了两掌对拉,两臂对拉,左掌与脊背腰也成对拉,两腿与两足也在对拉,百会与会阴及尾闾成对拉。对拉是由走劲形成的。是劲,走到目的地的定式。对拉没有走劲是空洞的。是形不成对拉的。反过来讲,只有走劲,没有对拉也是不行的。就拿扇通臂来说,左掌以由下而上走来的劲往前打,没有右臂掌与背脊的对拉,事必左臂掌会无可适从,不知打到何处为止,一直往前,形成身往前倾,成爬势,根拔起,造成不稳。所以说走劲与对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扇通臂充分体现了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脊传臂,形于手指。也实现了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的真言。
    接下来是转身撇身捶,注意,这转身更要劲的上下传达与对拉,当重心后移,即刻由扇通臂掌指上的劲,经臂送脊背而下到腰,带劲的腰由左前转向右后,带动两肾互换,使左脚内扣135度,左臂上举,掌缘上项到头的前上方为斜立掌。右臂下沉,掌沉于腹前,两臂两掌形成对拉。劲由腰下行到腿,左腿由虚变实,右腿由实变虚,劲由脚上行,劲上腿,左腿屈蹲,提右腿向前迈出,脚跟着地,劲继续上行到腰,腰后顶抻,劲从腰送脊节节贯串传向两臂,右掌握拳,平拳,变掉拳由腹上提到胸前,左掌同时由上而下,劲达左掌右拳,右拳带劲用拳背扣腕撇打出,左掌相应落于左肩胛骨前。达到沉肩坠肘。撇身捶之前是扇通臂,转换撇身捶须180度转身,难度较大,如没走劲与对拉,是打不好的,大多数的人会突臀,弯腰,就是不出现突臀弯腰,也达不到下沉上拔那种精气神的整体感。转身时,必须有左斜立掌的上抽与右掌的下沉,与此同时劲的上传与下达,由其劲贯脊,使腰拔展拉长,使百会虚领,肩的松、肘的下坠,下有臀部下沉和足的蹬劲,更主要的是腰的松活转动。腰的松活转运离不开走劲来援助,完成了全身的对拉,达到了下沉上拔。这时撇出去的捶,除了与左掌对拉,与脊、背、腰在对拉,百会与尾闾、足也在对拉。右拳由上而下抽拉,劲跟着下行,通脊腰到腿,右腿由虚变实前弓,左掌随右腿逐渐前推,与背脊对拉,左腿随左臂掌缓缓抻开,此乃搬拦捶的过度。劲在左掌右拳。
    搬拦捶,右臂拳向西南角准备搬,劲速由拳下臂通脊下行到腰,腰带劲由西南向左后转,意达右肾使之前顶,左肾配合右肾后顶,使右腿实变虚,足尖扣向西南,左腿虚变实,同时带动右臂向西南前伸,左臂掌相应由上往下,掌心翻向上向里收,收于右肘下方,这时劲下到腿达足,足蹬劲使劲复上腿,左腿屈,右腿准备前迈,劲送到腰,腰带劲,两肾也存足了劲,腰由后向前螺旋劲旋转,带两臂环,腰拧转翻,两肾带劲互换,带动右腿向前迈出,足跟着地,与此两臂随腰(意在脚跟)由脚而腿而腰,随腰由下而上环,劲走传脊带劲搬出。劲达两臂与右拳左掌,右拳扣腕,拳背朝前击打,左掌坐腕立掌护右腕,右腿随腰及两臂弓出,左腿抻展(将展未展)此为搬,两臂和右拳左掌与背、脊、腰成对拉。百会与尾闾、足根对拉。拦手与捶,前面搂膝拗步接搬拦捶已讲,与撇身捶接搬拦捶,只是搬有些不同。拦手与捶基本相同(走劲与对拉相同)
    此式打通了任督二脉,也通了三关,两肾得到了互换,腰脊、命门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对健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劲的运行充足和集中。
    下边谈谈云手,高探马。云手为横跨步,迈步一虚一实,两臂两掌的-掤-采也是一虚一实,随腰转动。分别在面前划圆,其实也和内劲的运转及对拉分不开。
    云手是由单鞭转换的,劲在左掌和右钩手的腕部,打云手首先须腰由左前转向面朝南,带动左脚尖扣向南,同时带动左臂及掌由左环到右,劲从掌臂立马下行通脊行腰,腰带劲左环劲下左腿足,左腿向左横跨一步,劲即由足上行到腿而腰传脊送臂达掌,左臂及掌带劲由右往左经面前(指与视线平)离脸将近一尺远,须掤劲十足,走平圆,臂掌与背、脊、腰形成对拉。左臂随腰已环到左侧腰齐。拥变采,意领劲走原路下行到腿足,虚变实,右腿实变虚,这时右臂已随腰环下弧到左臂下方,劲由足上行到腿再到腰,腰从左向右环,带动右脚跟半步,同时使右臂环上弧。手心朝里由左到右划圆,当掌走到正面时要用劲拥好,上护面,下护腹、护裆。当划完一个圆,掤变采,采于胯前,劲也随着手臂走脊行腰腿返回脚,意达涌泉。左右臂交替反复划圆,一掤一采运行。走劲与对拉意思一样。掤出的臂与掌除了与背脊腰对拉,上与面对拉,下与腹对拉,百会始终与会阴、尾闾对拉。云手全靠腰的带动,不能东倒西歪,达到腰为轴,尾闾中正神贯顶。
    带劲的云手,掤劲十足,加强了内劲的运转,牵动了内脏的锻炼,尤其是肠胃,主要是意领劲循环全身,使气血畅通无阻,对眼、腰、带脉也得到充分锻炼。
    高控马也是由单鞭转化的,主要是两肾的互换使臂掌与腰脊形成对拉。
    单鞭完成后,掌、钩手劲由臂传脊下行到腰,右肾前顶,左肾后顶,使左腿里收,左脚收半步,脚掌着地与此同时,劲由腰走腿到足,足蹬劲,立马上行,由脚而腿而腰,腰劲送脊达两臂,左臂掌里收,收于左腹侧,右臂拳以腰脊送来的劲,弧形向前探出,劲达掌缘。探出的右掌与左掌对拉,右臂与左臂,左掌及右掌与脊、背、腰对拉。百会与会阴、尾闾、足根对拉。这一动作如能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会打出气势,呈现顶天立地的气概。 作者: 范秀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