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王西安太极拳论缠丝劲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740次阅读 2次回复
秘籍
2014-12-18 20:36:17
王西安太极拳论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 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提劲论
所谓提,即用螺旋劲向上提拔之意。在沾、粘、连、随基础上,以螺旋缠劲将对方重心掀起,使彼拔跟失重,为我所制。提劲须与惊弹劲嫌施并用,方能克敌制胜。用提劲时,步法须轻灵,以不易被对方察觉为妙。若对方知我劲,欲逃脱,就不易使用提劲,否则勉强提则有失控之为危。
著名太极拳家陈长兴曰:“上拢下提君须记,闪惊巧取有谁知。”这句话说明在推手时无论用何招法,在使用招法之前,都不能让对方对我劲有任何觉察。上步出手要轻灵,随彼动而动,然后随彼动而引之变招,待彼欲有觉察时,重心已被掀起、倾斜,无法挽回。这样才能达到上拢下提、闪惊巧取之目的。
提劲是腿、腰、臂三劲合一同时上提的,在上腿时,另一腿一定要稳固好重心,将出之腿才能轻灵地向前迈出,插于对方一腿内侧,闪惊螺旋向外上提,在欲提时先破坏对方重心,然后小臂随腰同时螺旋上提(破坏对方重心是在闪惊的同时完成的)。此时彼如不失重心,上部一臂已被我掀起,身拔助长,彼已完全处于失控之势,我再急速改变劲路,向下捋加采,使其倾扑于地。总之,要想使用提法,须得周身上下一致,出其不意,乘其不备,腿腰并进,手脚齐发,螺旋上提。但在运用时必须注意:顶劲领起,心神凝聚,目视神往,丹田翻转,气贴脊背,轻松提搭,闪电出击,稳准冷脆。还应注意:我守我疆,莫要失界。胜败无谓,不可失势。艺高胆大,勇敢善战,顺者随从,逆者折之。出手犹如蛇龙腾空,投足定叫神鬼震惊,与人交手有正无偏,滚、拴、搭、扫随机应变,或卷或提,或进或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出手神速,先占地利。如此方能使敌如覆球上,动辄失重,动辄拔根,动辄颠扑。出学者可根据基本原则循序渐进,不可开始学习就打人,要多下功夫演练,功到自然成。
发劲论
发劲和抖劲的关系是一个概念中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发劲包括长劲和短劲,抖劲只是短劲,又称寸劲。他们都是在周身松沉蓄劲后产生的暴发劲。发劲、弹抖劲均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梢。
发劲是经过长期练拳和推手实践练出来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劲。要练出这样的弹性劲,不仅要注意到周身肌肉松弛与收缩的锻炼,而且更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同时十分强调运用正确的技术,合理发挥肌肉的力量。所谓“用意不用力”,这里是指不用紧张的僵力、笨力和呆力。在练习推手时,必须明辩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揣摸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的外力,主要是重力。重力是地心引力,人的体重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体受到的力。此外,还有支撑力及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力、螺旋力、直力、横力等。推手时对方所进之力属外力,如果自己的引化劲达不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么你就无法走化、利用、分解和消化外力。此时彼此双方的外力都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内劲,并在内力合劲相争的情况下,胜负取决于各自内劲大小、灵敏度以及发挥的好坏。否则,即使取胜,把对方击倒,也相当勉强,只是拖泥带水而已,难以达到斩钉截铁的刚、猛、冷、脆,一哼一哈,内劲抖发而胜负立判。这与平时培养先天元气,周身气劲浩然流行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平时多下功夫,内劲充实,在发劲时双足抓地,借用大地的反弹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合为一家,劲专注一方,与人交手时弹抖发劲才能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决无拖泥带水现象。
化、蓄是发劲的前提,所谓化蓄是欲击人之意,击人不化而发劲生硬,化而不蓄则发劲无力,故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化与蓄是相辅相成的,化中含蓄,蓄中有发,方可化蓄发一条龙。但发劲一定练得非常熟练、灵活、协调,经常在周身放长的情况下,练习长劲和弹抖劲的短劲。如:在打上挑肘时,身体要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前面以肚脐,背以命门为界限,在发肘的一侧,肚脐命门以下气向下行,肚脐命门以上气则上行,另一侧气向下行,为发击一侧发挥好辅助作用。只有这样,发劲时才能保持下盘稳固和发击力点清晰、准确,发劲才能迅猛疾速。只有把握好发劲的关键,才能在一吸一呼、一开一合的瞬间,达到向预期目标发劲之目的。
长劲虽然急速猛烈,但其属“三阴七阳尤觉硬”和“四阴六阳类好手”的过度阶段,虽发击勇猛逼人,但却不可取。这也是由中级向高级阶段过度的必经之路。所以说没有远打一丈,就没有近打一寸。这样远打一丈,让人观之也可算得高艺,但发击时生猛激烈,是以迅猛疾速取人,并非十分干净利落,故曰此功夫只是向高级阶段弹抖寸劲的过渡。在以上水准的基础上,再刻苦研练,就可迈入高层次境界。那时发击全在用心意巧发,心意一动,自然弹抖,周身协调一致,上下形成一个合劲,处处皆是自然反应。如果发击对方,只要弹抖一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儿之势,使对方腾跳躲避不及,飞掷而出,此则为玄妙的上乘功夫。初学者可根据发劲的要点及要求,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在由小圈到圆点,由慢而快,由快而速,由速到疾,直至自然反射弹抖。循序研练,探讨攀登,逐步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进入化境。
开合劲论
所谓开,是伸放开展之意;所谓合,是引、蓄、化、屈、收之意。所谓开合,即是太极拳中的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蓄一发的概称。开与合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欲开必先合,有合则才能开。开与合概括了太极劲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开合劲是引发双重之意,它无论在练习套路、推手、散打中处处皆用,因为套路和推手,一动周身各部位都处在一开一合之中,所以对开合要有足够的认识。陈鑫曰:“动静循环,岂有向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妙无微,上下四旁成化机。纵有六子具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一开一合,变化无常,虚实兼备,忽现忽藏”的过程,都是形容周身开合的精论。而且有很多哲理存在其中,用无论多么巧妙的语言描述,也难以穷尽奥妙,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陈鑫用“丛然六子具巧舌也难描绘雪花飞”来概括,其含义是何等地深刻啊!即使历代的圣哲和语言大师,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也难用语言表达和描述太极拳开合中的微妙和美景。只有自己狠下功夫练习,在实践中去仔细体会方可明白。
开合首先是建立在合的基础上。欲开必先合,只有合的好,才能开得有力,并迅猛透彻。合得不好,则开得无力、生硬,速度也不快。故未开非先合好不行。合,不是单纯的上肢缩,是心、意、气、形、神一起合住。心意一合,四肢百骸,肌肉、精神无一处不合。犹如卷炮一样,炮卷的愈紧,爆炸的声音越大,这和发劲是一个道理。劲蓄(合)得好,发劲时就自然、刚猛、迅速、有力。发紧时要注意,心是主导,是统帅,心意一开,周身上下无不具开,这样才能心到意至,意往形催,气随劲达,发劲击敌才能落点清晰,无坚不摧。只有以意统率走架及推手中的开合之劲,才能周身之气无所不达,并且英气浩然。
开劲,劲先由脚跟而起,脚在蹬地时,五指和脚掌要抓住地,脚后跟随之用力,使脚心桥空,脚心涌泉穴要虚,这样在蹬地向上冲时,才能借助大地的反弹力,发劲才能威力无比,下盘稳固,动作才能天机灵应。发劲后则周身恢复松柔稳固状态。发劲时脚内侧为主为实,外侧为副为虚,继而内劲上行于腿,贯于腰,然后达于梢节。发开劲时,要在适宜范围内,因开劲是周身之劲,刚猛迅速,节奏短促,打击目标距离不宜太远。远则非但不能及敌之身,反而自我落空失势,致敌乘我之隙,击我之虚。为了使合劲由圆活紧凑,引进落空之效,和劲时须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气贴脊背,发劲是一呼一吸一瞬间,切莫迟疑蚩滞,滞则气柔劲散,发击无力。
拿劲论
所谓拿劲,就是用手拿住对方臂、肘、腕、指关节处,使之进入死角,不能转动关节而筋断骨折之感,痛彻肺腑骨髓,因而被制服,此为拿劲,也可以叫做“拿法”。虽各家各门派对此都有各自独到地研究,但太极拳对此研究地更为精细。无须大身法及反关节去拿对方,只需略使小巧合力,彼即受制,此为拿合兼用。只有拿与抓、摔、化、打并用,才能较为全面地发挥太极武术神威。所以“拿”在推手中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决不可等闲视之。如在推手中忽视拿法,就等于削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在推手中,沾、粘、连、随、抓、拿、摔、化是打的先决条件,都是围绕“打”为目的的。俗话说“凡拿必打,欲打先拿”,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各种手段兼施并用,才能在推手时使对方陷于被动局面,击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曰“拿”是“打”的前提。
只有运用灵巧的手法将对方拿住,使其不能逃脱与走化,“打”才能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在应用拿法时,出手要轻灵活巧,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擒,才算《孙子兵法》所说的“善之善者”。所谓轻灵活巧是指在欲拿时手上不可持力,接缠彼手应轻灵随顺,待敌察觉,已有轻变重,不能走化逃脱了。拿法应顺逆交替应用,只有根据对方地变化灵活掌握,随机应变,才能奏效。如果出手时未能轻灵,彼知我劲后则逃之,我应在彼逃之时迎上再向彼靠拢,在彼手将要抽走时,急速复拿也还可以成功。这些补救措施,仍不外乎沾、粘、连、随和手法上的轻灵巧变,对此切不可忽视。
在拿法的使用上,还必须注意周身放松下沉与拿法相配合,千万不能因使用拿法使气往上浮,脚下拔根。气若上浮,根基自然不稳,重心不稳则自身难保,何以拿人?所以,欲拿人时,周身关节非处处放松不可。若能放松,胸即自然含合,两肋也自然下束,并与裆扣肩合,周身上下处处皆能呼应。说松周身上下无有不松,说合四肢百骼无处不合,这样才能做到一静周身上下无有不静,一动全身上下随之俱动。说拿内外合一,由轻转重,力点清晰,犹如子弹出膛,螺旋直进,手无虚发,一拿即中。
拿与采应相合,拿、采的范围一般应是两臂、胸前、腹部、肩三角肌凹凸处合两肋处等。这些部位一般在对方用掌向前按时和被拿时向前挤进。彼如能向前挤进,则是由于我在拿时前掤劲不足之故。虽彼向前挤进,我照样拿之,我由拿变捋,先将彼挤劲引空,我左手缠绕住彼右臂,同时,双手盖于对方右手腕部,急速于胸二劲合一,拿采并用,在劲力上可彼单纯拿劲增加一倍之多,故一拿彼必被降伏。
拿法地种类甚多,无论是手与胸拿,手与肋拿,手与腹拿,手与腿拿,双手合拿等,都须运用适当,切不可在练拿法时轻易伤人。特别是初学者,对拿法的速度、轻重、手法、角度的掌握均无分寸,更觉察不准对方关节处所承受的力量大小,所以出手时就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这是演练者双方在相互对练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十分重要地问题。歌诀曰:
初拿不可太卤莽,由生到熟记心上。
合裆实腹须含胸,束肋扣肩随腰动。
拿闭兼施听劲路,欲拿周身节节松。
合劲力点须清晰,灵活机巧全在功。


貌嗓失

2014-12-18 20:36:21

一口气看完了,我要下去回味回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有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貌嗓失

2014-12-18 20:36:21

一口气看完了,我要下去回味回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有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