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授秘歌》与大道太极拳之修炼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2222次阅读 2次回复
阅读排行
(三) 应物自然 应物是指修炼中和日常生活中应事接物。在太极推手中还包括“应招接手“。不论在修炼中或在推手中应物都要舍己从人,纯任自然。《吕祖百字碑》中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说的是指悟真的人,要以平常心去应事接物,应事接物要不迷凡,不动心,就是说要不贪、不执、不欲,这样心性就湛然而清静无为,就能凝神聚气而不受伤害。道家称:“动处炼性”,即是说在各种纷繁的应事接物的事务中能静下心来磨炼心性。我们常听说要:“应物无心神化速”,即当应物无心时,万事万物都会返回,不化而自化,所以应物要纯任自然。《清净经》中说:“空无所空,寂无所寂,真常应物”。就是说你在修炼时,只要达到空而再空,寂而再寂,就能用平常心来应事接物了。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讲的应物自然,主要是能够舍己从人,就是在对待时自己毫无主动的意思,一切都服从客观规律,不管敌人怎么来,要紧的是引导他让他合乎咱们的规律,就是敌人任其有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咱们的太极原理,把它吸入到咱们的原理里边来才叫应物自然”。 所以在太极拳论中说推手时要“万般变化如新接”。吴老又说:“要这样研究太极拳,首先你本身必须练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斯时我们去接他,就无处不可以接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时,就是把身体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练到了有应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报警了,我们不必用脑子去反应考虑,身体的局部或整体立刻就会应付,这就是以前我讲应物自然。”接着又说:“炼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如此才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到达恰如其份的地步。这主要是首先对我们身体内外,表里精粗无微不至的所谓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延年益寿常在了,这是太极拳的真正目的”。但是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的静定功夫后得到的,吴老又说:“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一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故静定功夫纯熟,则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至此无极真机之境,于是乎太极拳之妙应既明,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所以吴老竭力倡导静定功夫之修炼,并且第一个推出定式太极拳之修炼,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叙述。同样吴老又提出了太极拳的四功修炼。即松功、招功、劲功和太极拳气功的修炼,对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在下篇论文中专门研讨“太极静功的修炼。 (四) 西山悬磬 磬(qing),玉石制成的钵,其体虚空。西者即西方,为祖窍异名,见《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在道家称为上丹田,即泥丸也,为元神所守处。山者即脊背也。这就是说“西山悬磬”说的是要身正安舒,脊竖,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顶头悬”或“虚领顶劲”、“神贯顶”。在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说》中说:“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顶头悬者,譬如人蓄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时,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领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头颈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然相遇到顶焉”。但是许多练拳者理解为将头顶上的劲虚虚状地领起来。我的许多学生初到我这里时都是这样做给我看,他们把这一切都落在“劲”字上了。结果变成了两头撑,下实地,上顶劲,对拉拔长。这样非但虚领不了,反而撑成棍板了,于是头脑不清醒了,身体也板滞了,便练成双重之形了,实不可取。所以不要过于追求“虚领顶劲”,而是保持泥丸“虚领神”或“神虚灵”就够了,这样不会出问题。如果你修炼过程中能把后天的意识之神去除掉,则泥丸之神由炼气化神而恢复了先天之神。所以这个头如虚悬之磬的状态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口诀。你要注意不论是修炼时或平日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要忘了“神虚领”这个状态,它对你养生健体和却病延年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刚刚开始领悟到这一真理。周宗桦先生在美国出版的著作《The Tao of Tai-Chi Chuan Way to Rejuvenation》(太极拳长生之道)一书中记载了他本人曾多次专程前往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会见了许多最孚时望的名师高手。唯独当年102岁的吴图南老先生,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了楷模。他认为按吴老的能享高年,从形体上看,得益于虚领顶劲。他说:“因为他的虚领顶劲,如一柱擎天奇峰突起”。“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不仅在练功架时,无论行住坐卧,只要一发觉低头弯腰,即刻暗中警惕自己,您要延年益寿活100岁,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几年下来,体会到头为诸体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要想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不测,变化无穷,绝不可能也”。他又提到郑曼青先生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脊为多节如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注意,则倾斜或曲折而倒矣,不复有力支撑头部与躯干矣,要学者竖起脊梁,弗令倾侧。”关于这一点,建议学者们好好看看吴老的练功录相和照片,真是“神领脊竖”,一派仙风道骨,真乃是太极第一人。作者这里还有许多照片,张张都似神仙再现。 “神虚领”在我们这儿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入门的第一要领。我们的要求是“神要领、气要沉”。就是说神要在泥丸百会处虚领,气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与气相合,称为“心息相依”。如果做静坐的功夫,则要求气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静立的功夫,则要求气沉到涌泉丹田。这是不二法门,但沉气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绵绵若存”。 “神虚领”在我们这里体会极深。我们这里有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中很多人原先都有不同程度的驼背现象,有的练太极拳已几十年,一直按以前教太极拳的老师所说的“含胸拔背”的要求去做,胸的吞化能力的确很强,但到老年时,身体落下驼背这一毛病。作者看到很多名师都有这种现象存在。例如我们的拳友北京理工大学的离休干部江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离体干部韩先生等多人,有较重的驼背现象。他们都已七十多岁了。由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第一要领来付诸实现。要求大家炼功时和平常生活中都要实行“神虚领,背要开”这一要领。经过几年的用功,现在他们的背部已经正过来了。背一直,督脉的气也打通了,人也高了,不像老头了,人也精神而年轻了。现在这位江先生每次都要骑几十分钟的自行车来练功,十年来风雨无阻,精神可嘉。在功夫上也有突破,他的身手透空也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了。再说我们有位张老先生已八十岁了,天天来练功,常年坚持不懈,从没听说感冒过。有时要到香山去,有几十里的路程,都是骑自行车去的,很多青年都非常钦佩。我们还有位青年教师,已是“博导”,原来常患头痛,诊断为脑瘤,开刀后,主治医生说,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能……。但奇迹出现了,他用我授于的太极静站功修炼后,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医生们非常惊讶!大家知道,现在的重点大学里的工作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这位年青教授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还身负重任,他这样的修炼和工作两不误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坚持修炼太极拳,才能长久地做好工作,为社会作出持久的贡献。上面仅举一些例子,在这里修炼出好的身体,好的功夫的事例比比皆是。 特别值得提的是,那些院士、教授们,他们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是他们中有些人积劳成疾,六十多岁甚至不到六十岁就因病去世,这是重大损失。应该提倡他们修炼太极拳,健康身体,即为国家多作贡献,又为他们自己晚年和家庭带来幸福。真是两全其美。 还要提醒常年在电脑旁工作的年青人,他们天天要敲电脑的键盘,工作都非常投入,但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这样长期下去到老年时必定要落下病根,如驼背、脑昏、手脚麻木等,真不好治。从现在起,你赶快把脑袋领起来,时刻注意“神虚领”这一要领,这样可以放松十指和身体,不易疲劳,既可以提高效率,做好工作,又能清醒头脑,保护眼晴,何乐而不为呢。你若养成了“神虚领”的习惯,你会终身受用。 还有那些开汽车或骑自行车的人,你若时刻不忘“神虚领”这一要领,你将会避免许多难题。(五) 虎吼猿鸣 在“神虚领”或“虚领顶劲”的“西山悬磬”掌握后,你就要进入“虎吼猿鸣”的内炼阶段了。“虎吼猿鸣”讲的是“坎离既济”,“心肾相交”,“龙虎交媾“的修炼。也就是说的是“神气相合,以神炼气”的内容了。 “虎“在道家修炼学问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称。多为隐语。有虎必有龙。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惟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为坎,在五行属水,在身属肾。从坎()之八卦符号中可以看出,水中有真阳之气,此阳气纯阳,易动且刚如虎之性,故称之为水虎,又由于坎中一阳由乾金而来,故又称金气或称金虎。道家认为水之色为黑,金之色为白,故又称为白虎。“也称为肾金、肾阳、水中金等。黄元吉又在上文中说:“老子所谓‘知白守黑’,又所谓‘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气也。守之者,神也”。这就是“神气合一”,“以神炼气”之说。 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说。《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可见心猿也与龙虎相比喻。猿鸣指心气活跃,心气之活跃与肾阳之活跃,正是内炼的好时机。 心者在卦为离( ),在五行属火,在身属心。可见火中有空阴之神,在道家又称为龙。《乐育堂语录?卷三》云:“惟能于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吾然后以离宫之元神(空阴之神)下照水(坎)府,则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氲,直从下丹田鼓荡……。”句中说,在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时“虎吼猿鸣”吗?所以此时以离宫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阳而鼓荡。此之鼓荡正是静极而动是太极之动也。《易外别传》中说:“肾属水,心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因为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润下,水火不相射,为未济之卦。修行人必须把神下降入气穴,使成水火既济之卦,也称心肾相交、水火相射。这样火蒸水沸,真阳之气产生,则其肾中真阳之气能逆而上行,此谓炼精化气也。《灵源大道歌》中说:“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在《易外别传》中说得更明白:“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其中虎啸和虎吼比喻相同。龙吟与猿鸣比喻相似。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又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 )天根现也”。又在《炼丹秘诀》中说:“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张伯端的《悟真篇》中提示抽坎填离的概念:“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这些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可知这种修炼是何等重要啊。再说得清楚些,这就是“后天返先天”的修炼概念,读者务必弄清其要领。我们还可以从《乐育堂语录?卷一》中看出返本还原的修炼要领“学者先采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复还乾坤本来面目,即返本还原也”。吴老在修炼时也有同感,其在《宗气论》一文中说:“当太极拳初炼气功时,并无若何感觉,只觉练习后,身体略感轻快耳,炼至相当之时日,则腹内肠胃略有肠鸣,渐至龙吟虎啸之势……”。上面这些都说明太极静而生动时要以神火助之,达到火逼金行,逆上过尾闾,撞三关,直达泥丸。此时在泥丸要凝神片刻。真如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五》中说:“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响者少矣。” (六) 泉清河静 上节讲的是太极静而生动,动则“虎吼猿鸣”阳气升腾,此时的神气相依,透尾闾过三关而直达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这个过程称太极静而生动,阴极而阳,阳气上升到顶。 这节是研究的太极动而生静,静至“泉清河静”,心泉净而清,身体静而虚。这样由阳而阴,于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吕祖百字碑》中说“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白云指清阳之气上顶,顶即头上之泥丸。甘露为神水,洒须弥指神水洒至通身遍体。神水亦称泉水,为生命之母。人体的70%由水组成,只要一缺水,就有生命的危险,可见水是人的生命的之源泉。泉水通常指津、唾、血、汗、涕、精。炼功者口中所生之津液,俗称口水,口水愈多,身体愈健康。人们常说:“口水是精神”。通常口水中含有真精、并具杀菌及免疫的能力。它可以用来修复机体和疗毒。许多动物身上的伤口,都用舌头一舔来自我疗伤。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真是“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黄庭经讲义》中说:“入静以后,口中将产生一种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凉爽淡,是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发下焦之水气,循经路而上升至口中,遂为津液,此津液由炼气而生,吞入腹中,大有补益,再吞再化气,循环不休,即为古人所称的“玉液还丹”。“河静”指的是“河海静默”。在《周易参同契发微》中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所以《黄庭经讲义》:“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则灵根自固矣。” 由此可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神水落口,甘露洒须弥。又如长生酒,所以要珍惜这种炼功状态,爱惜神水玉液。 (七) 翻江播海 “翻江播海”说的是元气流动。“翻江”指炼功时,在大静之后要进行养气和沉气的修炼,这是“气宜直养而无害”,气满则沉,沉则一沉到底,在静站和行拳时,沉则沉到脚底涌泉,此时之气又将会如泉水之涌,源源不断而取之不尽,然而像翻江一样的沉下去又翻上来。如《张三丰注重阳祖师十论》中说:“百日内,见应验,坎(水)中一点(阳气)往上翻”。又说“动则裂泰山,发洪浪……”。这种“锻炼阴精,化为阳气,熏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乐育堂语录?卷四》:“当神气稳定,但觉氤氲之气自涌泉穴一路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河车时也”。所以说翻江是喻气翻上顶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说气从涌泉走足三阳而过背之督脉翻上去称进阳火,到泥丸后,再从身前任脉沉下去称退阴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又说好如:“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这比喻着人若能常通任督脉则是长寿之修。“播海”指元气流动如簸海之鼓荡。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又说:“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说明任督二脉又是手足六阴六阳十二正经之汇海,所以气之能通过任督二脉之海与十二正经互为鼓荡而相通。这说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导通了。因为子为北,午为南,好比人身之前后,所以“小周天”又称为“子午周天”。而卯为东,酉为西,好比人体的左右,左右为四肢正是十二正经的起止点,故十二正经通称“大周天”,故又称为“卯酉周天”。此外还有奇经八脉中的其它脉道也应在大周天修炼中打通。在《奇经八脉考》中特别强调了八脉在丹功中的重要性:“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脉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所以八脉非常重要,八脉通,全身百脉皆通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还要使身内大小周天和身体外界的虚空环境相和谐,就可以逐步完成“天人合一”的修炼。这样内通又外通,出则可通出身外,入则可通入身内,也可通入身左右或身后。与人推手时,由大周天上翻经督脉和手三阳而出到身前空间,也可出到对方身上,此即拳论说的“气贴背”。如果由身前入而通过手三阴及任脉下到涌泉丹田或入地空间,也可由任脉内散到身的左右或后方,此即拳论说的“引进落空”。这样经过相当时日的修炼后,就能达到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很纯的无形无象和全身透空状态。当然正如吴老所说的在“当你本人准备和别人接手之前,你自己的五脏六腑却在那里翻江倒海”。也就是说元气流动,周天通畅,应用自如了。 (八) 尽性立命 尽性立命就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周易?说卦传》所提示的,修炼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穷理是穷尽天地间事物之理。尽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穷理是知其理,尽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于天命,也就是说穷乾天之理,以尽其性,穷坤地之理,以至于命,乃至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人类修道的目的。这样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而此时“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后天返先天,就是说让后天神气还原为先天的性命,合二为一。因为宇宙造化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即是性命,性命即是神气。所以要性命双修,神气合一,才能使二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性命合一,虚空真无。吕洞宾在《敲爻歌》里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乐育堂语录》:“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就是说只修性功不炼命功,则性尚未修明,而命体已坏了,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但如只炼命功,不修性功,则心不明,不能获大智慧,大自在 ,何能超凡入圣呢?对一个太极拳手来说,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 “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 明确的说修性功是指心性的修炼,以完善人的品性,目的是明心而见性,这样可以获大智慧,大自在。明心说的是明亮自己的心地,觉悟自心,去除自心的污尘。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天性。所以修性是明白方向,方向不对,则离目标越远。炼命功,就是修炼自己的阳气,改善人体生命物质。命功属阳,性功属阴。只有性命双修,才能阴阳合一,复归太极。 落实到太极拳里,要“性修神、命修气、气修形”。神是生命的本源,形是生命的依靠,神过用会耗谒,所以要养神和少费神。形过累会败坏,所以要养形。当然养形先养气。桓谭在《新论?形神》中说:“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神形合一则生,神与形分则死。所以要修性功以全神,炼命功以全形。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性与命本来是一物,不可分为两橛。就其‘灵机’而言,便谓之‘性’。就其‘生机’而言,则谓之‘命’。所谓一体二用也。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即是‘性’。假使有灯而无油,此灯必不能发光,可知离命即不足以见性,若徒知保存灯中之油而不善于发挥其光明的应用,仍旧常常处于黑暗境界,则亦何贵有此灯乎?由知‘性命’两者,乃互相为用而不可分离也”。可知“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所以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序》说:“凡学道之士,能识神气之道,即是阴阳、性命之道也。故曰,无别诀,神气而已矣”。《易外别传》:“内炼之道,以神气为本”。 以上引证性命双修即神气合一之修,能神气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则返回太极了,然后就接近道了。真如陈撄宁所说:“能得一,万事毕”了。 四、 大道太极拳之修炼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拳道合一”,太极拳道为体,用以修道养寿,太极拳技为用,用以防身。乃文乃武,体用合一,都归于大道。故称为大道太极拳。练太极拳者,必修大道,修道者必炼太极拳,这叫“拳道合一”,“拳道同源”。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内容很多,首先要特别注重静站功的修炼,我们称之为“太极静功”;其次,要注重动功的修炼,动功主要有“太极松功”、“大道太极拳式功” “大道太极拳推手功”。这些内容都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讲述。 现在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道太极拳的修炼法。大道太极拳练法就不能像流行的太极拳那样练习了。根据《授秘歌》的理论指导,大道以后天返先天之炼为首要,即是还原之修,宇宙的造化过程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神气。还原之修则要凝神聚气,神气合一,性命合一,这是两仪返太极,然后再由太极返无极,这样就能与道合真,天人合一了。但说得容易,修炼谈何容易。先要修静功,静而生阴,太极静极而动,动而生阳,阳气发动而上升,阳极生阴,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样循环而周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炼,最后达到虚灵之体,感摄虚无之气,而使体内达纯阳,达纯阳是目的。再后炼阳化虚,再把虚空粉碎就可彻底归无了,能与道合真了。这种修炼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与道合真,但这是方向。 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极之炼,现在以吴图南老师的“定式太极拳”为例说明。所谓定式太极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一动一定更符合太极动静之理及归无之理。根据《道德经》的理论,修炼时必须遵循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又归于无”。有归无是还原之修,无生有是造化之机,从无中要观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还有一个是要“动静相因”。动静相因是乃太极静而生动,动而生阳得阳气。太极动而生静,静而生阴,锻炼阴精(气),这是太极之修。原理弄清以后,在练习实践中要贯彻进去。现在简述如下: 在行拳之前先要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但这是要一步步提高。这就是说,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这时先进入太极态,功夫好的能很快进入无极态。此时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为锻炼阴精,以炼精化气。这时在脚底涌泉开始感到发热,此时静极由涌泉之气发动,是谓太极之动,太极动而产生真阳之气,真阳之气触发和导引第一个动作。这是由内气发动而动作的是修炼之动,此时要明白“神主行”、“气主动”、“腰主形”的要领。当这一动作达到极点时,便进入第一个动作的定式。此时静定而形不动,心归无,又称为“有归无”。这个状态为动极而静,阳极而阴,又进入新的太极态。静定片刻之后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这个真阴之气,比炼功前的真阴层次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这个真阴层次愈高所能招摄的外部虚无之阳气的层次也愈高,这在道家称为“回风和合”。这样,再一次的静极而动,太极动,动而生阳,所生阳气又触发和导引第二个动作,这一真阳之气又将比第一动所产生的阳气层次要高,其太极的层次也要高。当这一动达到极点时进入第二个动作的定式。此时又静定而进入新的太极态。这一太极静而生阴,其真阴之气又新的增长而超过第一次静定时的层次,同样将会招摄的真阳之气层次也将提高,这样不断的修炼,内气发动,动之定、定之动,称为“动静相因”。而“无生有”“有归无”称为“有无相生”。这样体内的阳气将会不断提高,不断充盈,不仅纯阳提高了,身体强壮了,而且由于内气增长了使内功增强,人的生命力将旺盛而延年益寿。这就是“一动一静修太极”、“太极内功步步升”;“一有一无悟大道”、“大道之修长生路”。 此外,在修炼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每一动之吐必降坤,每一动之吞必升乾,乾指头顶,坤指足底。如果功夫纯熟层次更高时,静得快,静得深,还虚、入空、归无来得快,由无生有触发快,由有归无归得快。可以看出整个修炼过程是贯彻了“静”修性,“动”炼命,“无”修道,“有”悟功,“动”练拳,“定”炼功。“阳”升督,“阴”降任。所以这种后升又前降,左转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脉都能打通。由于后天返先天,所以太极内功来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无限。 最后引入张三丰二段精论作为本文的结束。 张三丰《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说:“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张三丰《太极行功论》说:“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所以:“太极本从无极中生,无极是个‘无’,万物皆由无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极。修太极之道,必从‘无’处立根。能‘无’方能致于广大,入精微,御万物而不拘役于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极而不知此‘无’字诀者,未得吾传”。 大道太极修炼歌 无形无象修大道,有无相生动静因;全身透空悟太极,不落身上炼阴精;应物自然神化速,万般变化如新接;西山悬磬神虚领,延年益寿常青春;虎吼猿鸣心肾交,抽坎填离乾健体;泉清河静甘露生,玉池清水灌灵根;翻江播海周天调,元气流动天人合;尽性立命在穷理,性命双修返无极。
旦璋

2015-1-18 23:36:27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上的能详细介绍一下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旦璋

2015-1-18 23:36:27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上的能详细介绍一下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