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形意拳古典拳论汇解 传统武术厉害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028次阅读 2次回复
微辞功
2017-10-29 08:13:10
形意拳的诸多拳论谱诀,都是历经数代人在实践中作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验证理论的反复研炼总结的硕果。做出总结而留以文字者,他们都精通易理易数,且中医理论等古典哲学及文化素质修养相当的高。而且,由于时代文化的局限,文体格式大异,每一句话的含义又是相当的深邃,今人读之,可谓是索然不解。时下有关形意拳方面之大批量的著述中,都占有大篇幅的“古拳经”、“古拳论”、“古拳诀”。然而,他们不是照录原文,就是人云亦云的简单解释,给人们的认识仍是模棱两可,没有给武林之后学者们一个明白之语言。近年有很多读者给我写信、打电话,探讨这方面的问题,问能否有人将形意拳的“拳论”作一个以理服人的明白解释。
本人也爱好研读古典拳经拳论,早年学习中医时曾专修《黄帝内经》及一些古医典等书,以及宗教哲学、史志经传方面的著述,查阅手边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各类拳经、拳论、拳诀、拳谱,其文体格式语句,最早者也不过是明末清初的,而最多者是清末民初的文体格式;语句多为半古半白,难于理解者则在于文中词义多含中医理论与拳技汇合阐述的这方面内容。本人今将流传较广的形意拳“拳论”共七篇汇辑一处,作一番浅显解释,以供爱好者参考。
此举并非本人故作卖弄,实乃于古籍今著中挪移借代而为一己之观点。因为阐发前人之微旨,展示出古论真谛,本为吾辈人之事,大胆亮出一己之观点与天下武术理论爱好者们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互相获益,方不悔在武林道上走一遭矣。
一、形意论
(原文)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外一气之流行,故达摩祖师本之,而创是拳。其旨在养气,在益力。动作简而功无穷,故名之曰形意拳也。
(解)此论重点阐述形意拳这一名称的由来。关于形意拳的名称,自古至今有称之为“意拳”、“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的,从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着逐步的深入,从拳法拳理的完善上对其名称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合理的称呼,形成了与其前身完全不同的一门拳学。
形者,实指的是人体本身的形体。人的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宣明论》)。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故曰:天地是大生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器,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意者,指人的思维意念。“意”由“心、音”两单字复合,可见“意”是“心之声音”,意是心音外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心与意”义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情况、精神状态等。《灵枢·本神》中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所以,一切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感觉运动等都直接由大脑主宰,这也就是“意”之所出处。
高度灵敏的五官四肢是人类的外形,高度发达的大脑器官及其思维活动是人类的内意。正是由于人是形与意的统一体,人才成为宇宙间万物之灵,人才能够区别于其它生灵而感知世上万事万物。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者,即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均由内在的“心神”作为主宰的。是体内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脾藏意: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脾藏意,指脾与意念有关。“脾藏营,营含意”(《灵枢·本神》)。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的功能失常,“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
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故曰:“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
意与志,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满盈,则精神充沛,志的思维意识活动亦正常。若髓海不足,志无所藏,则精神疲惫,头晕健忘,志向难以坚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虽由心(大脑)所主宰,但其功能活动受五脏的调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可见“喜”是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有利于“心主血”,但喜乐过甚则伤神,喜乐者神惮而不藏。肺藏魄,在志为忧,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为魄之灵,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年老时肺气虚衰,语言善识,这从病理上阐明了肺与魄的关系。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乃神之变,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魂的精神活动包括谋虑,故又有肝主谋虑之说。怒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精神变化,是不良刺激;怒伤肝,常致血液上逆,气机升泄。脾藏意,在志为思。意,是意识;思,是思考。正常的思考有赖脾的健运,思考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导致情绪抑郁,饮食不思等,即所谓“思虑伤脾”。肾藏志,在志为恐。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由此可见,人体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忧、惊等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调节,但主导于心。此即是“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的真正内涵。
“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者,从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所提示,即是内外相感,外在形体的四肢、五官,以及筋、脉、皮、骨、肉等都是与内之五脏相连而互生,主宰一切者为心(脑),因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
意由心所发,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心”是心理活动的前导、先锋,是引发“意”的号角、命令;“意”是执行“心”命令的使者,是“心”动之表现,是心理活动之表现,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外在形体而言,心是动作要求,意是思维注意。人如何能够内外相感,形与意如何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依靠的是先天真一之气的运行(注:有关气的详述见“形意拳一气论”)。
相传六朝时期天竺僧人达摩于少林寺开创禅宗之际,曾在上述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创立了一套健身功法叫“易筋经”,主要的目的就是调养“气机”而增劲长力,使人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形意拳也就是得到“易筋经”的启示,从而结合中医学原理所论之形与意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医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与“脏腑”,筋、脉、骨、肉等的关系,创立了以五行配五拳而合于五脏的锻炼方法。拳式简单,但每一拳的运动对相应的脏腑、筋脉等锻炼、调养和充足则有着不可低估的效应。由于此拳是以内意和外形高度紧密配合为前提的学问,使人体运动的生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结合统一的整体归一,形意一体,内外合一,构成形神俱妙,周身通灵的高超境地,故而将这门拳学称之为形意拳。
至于世面上有人将形意拳名称含义解释为象形取意,即模仿动物动作特长而来,其实这种认识是从望文生义的表面去理解的。五行拳者,是以内五脏外五拳相配合的内意外形;十二形拳者,则是应合于人体内之十二经脉、十二筋经,整个拳法演练都以内意指导外形,以外形表达内意,二者相辅相存。形,指的是人体及四肢;意,指人的思维内意,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本身出发的。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形等。十二形所取的十二动物,乃是受五行学说的五行特性,即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方法”的观点而形成的。其实在形意十二形拳中的每一动作并没有哪一动作与某一动物的动作相同,只是一种抽象关系而已。至于得到其它任何之启示,但仍脱离不了人本身的内意外形,故而应该明白形意拳是以人体本身的后天人为修炼达后天返先天的学问。名副其实的解释才能体现出形意拳本身的真实含义。
二、形意拳一气论
(原文)太极本混混沌沌,无形无意,而其中却含有一气,其气流行宇内,无所不至,而生机萌焉。名曰“一气”,亦曰“先天真一之气”。由是气而生两仪,而天地始分,阴阳始判,人类亦于是乎产生。故是气也,实为人类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人能养是气而保之弗失,则长生,断丧之而听其涣散,则夭死。形意拳者,是以后天人为之锻炼,参阴阳,合造化,欲旋乾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是气,而使之登于寿域者也。故是拳虽变化万端,玄妙百出,若概括言之,总不外乎炼气二字而已。
(解)形意拳的拳法技击和健身法则等,都是围绕着人体本身来完成的,所以他的基本理论均直接来源于中医学说,是在中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了拳法要求和理论的。遂此,本人将从形意拳锻炼的根本实质之“炼气”的原由来历于“一气论”的内容谈起。
本节的“一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的部分内容。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指天地间)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医权初编》中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机能。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故曰:“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景景室医稿杂存》)。总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就是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过程,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饮食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化为营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过程。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父母之精相合构成人的形体,精为生命物质——气的一种,“精乃气之子”(《脾胃论·省言箴》),实即气为身之本。身即形体,气化为形,形以气充,气为形体之本,形为生命之根。天地是大生化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器。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机能。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医学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统称为“神”。就人的机体与生命功能而言,神则是对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称谓,形与神俱,生命物质存在于机体之内,人的机体则显露出生命功能。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也是生命物质的产物,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如是神根于形,形根于气,即机能源于形体,形体源于生命物质——气。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来源有二,先天之精气(先天真一之气)和后天之精气。先天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中的营养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呼吸精气,则能寿蔽天地。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赖化生宗气进而化一身之气。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故曰“诸气皆生于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肺为呼吸橐龠,虚如蜂窠,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医易一理》),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化生宗气,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故而《医门法律》曰:“肺主一身之气”。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谷之精气,并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注入心脉,通过经脉布散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在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肾为生气之源,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所以说:“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医述》)。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说:“父母媾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医权初编》中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如果能善于保养、调和、补充此“气”,即可以预防疾患,延缓衰老而寿超生命之极限。反之,不注意养气而听其涣散,则难免疾病丛生,未老先衰。
形意拳就是在此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而诞生,用以后天人为的方法锻炼后天之气,加以补足、保养先天真一之气,达到养形、养气、养神、保精、补血的功效;以养浩然之正气为本,调节阴阳之平衡,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达生久视。
形意拳的拳势演练虽然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将之概括起来主要是在“炼气”;其“炼气”之法首先就是通过肺(后天呼吸)的呼吸来完成的,乃由后天而返先天的程序。后天之法是通过调息法,即脏腑(肺)的呼吸来练功,这一过程是明显的,人人都能觉察;而先天之法是练意气之功,即通过丹田的呼吸来练功。丹田的呼吸是内呼吸,它不是在肺中进行,而是由人之体内血球、血液、神经、体液和全身细胞来完成的潜在的隐幽的呼吸。这种呼吸是人在母腹中就具有的,由先天祖气——即肾间动气孕育出来的。肾间动气为生命之根,奇经八脉之源,肾精保养有方则元气自充,元气充则力足,人才精神旺盛,身体健康,所以有“肾为先天之本”一说。有了先天原本的功能,才有后天的存在,即脏腑的呼吸。而后天的肺的呼吸,能吸入大气中的新鲜氧份,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促进新陈代谢,又可以后天的营养补充先天。所以先后天的关系是互化的,互为其根。先后天的配合练习,可以使先祖气与后天胸中的大气融为一体,形成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即气化现象。此时,脏腑的呼吸可不调而自调,甚至达到“胎息”的境界,使人体能极大限度地汲取并消化宇宙间的营养成分,而绝少支出自身的精气神,达到身壮力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目的。

周思恩

2017-10-29 08:13:19

功夫不是能劈个叉,翻俩空心筋斗,放放徒弟就是真功夫!远超普通人的杀伤力,速度,技巧才叫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娣汴

2017-10-29 08:13:25

大道至简!太复杂了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周思恩

2017-10-29 08:13:19

功夫不是能劈个叉,翻俩空心筋斗,放放徒弟就是真功夫!远超普通人的杀伤力,速度,技巧才叫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娣汴

2017-10-29 08:13:25

大道至简!太复杂了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