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3768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21 08:30:37
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转编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使见奇”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往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力归一”。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圆”,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缓,以便于观察,也就是自检。如此这般一遍一遍的练去,最后直至身体动作无论快慢,都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处处相合。顺畅而没有滞点。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为关键。倘若身体一用拙力,心里一急一燥,那无疑就和内家拳的法则背道而驰了。用功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内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于实际当中毫无意义可言。
         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
         郭老在《论形意拳明劲》一篇中说到:明劲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所以体质不坚,故发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气血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至于身体筋骨不能健壮”。而“明劲易骨之道”则是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内,练至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毕矣。正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体”是也。注意,这里说的“六阳纯全”正是“后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第三部分的开头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卦爻的变化来给大家予以说明,人是怎么从先天落入后天,又如何运用“顺逆之理”从“后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
        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在内家拳这三个阶段当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明劲”阶段,习拳者的大小关节都要打开。周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身体动作才能做到无一处不合,发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闾和胯最为关键。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此处为一身之根节,如果打不开,人体上,中,下三节就不能统一。发力就会脱节,所发之力非整体而是局部。问题还不光如此。关节不开,周身不能统一,不仅仅是造成习拳者在发力时,劲力不能由脚跟起,通过腿,腰,肩,臂最终达于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习拳者在技击当中与对方所发之力产生“硬碰硬”的顶撞。
         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一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国传统内家拳在技击当中有其非常独特的内涵。在上一个段落中已经说过,做为内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到“来力不受”,在此同时,还要做到“去力无阻”。这也就是内家拳为什么能够做到“硬打硬进、没遮拦”的道理所在。倘若敌我双方力一接触便产生顶力而受制于对手的话,那么就只能是靠运动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攻击或化解了。所以说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么,什么是“来力不受和去力无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具备了这层功夫的习练者,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记住,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这叫做“逼迫式”打法。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身体也就会自动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无论是形体的贯通还是神气的薄厚,习练者必须在平日的练习中,于身心都不用力的状态下长此以往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所收获。否则,未亦有得。八卦,太极,包括其它内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