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国学术数
学习易学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谈谈我的梅花易数感悟笔记
-Advertisment广告位-
分享到
摘要

学习易学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有挫折有失败,走过不少的弯路。一路走来才知道,学习易学没有明师指路是不行的。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自学或者所学非人,只能是歧路狂奔。后来有幸聆听师父的公开课,里面 ...

学习易学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有挫折有失败,走过不少的弯路。一路走来才知道,学习易学没有明师指路是不行的。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自学或者所学非人,只能是歧路狂奔。后来有幸聆听师父的公开课,里面有关中国数术发展脉络的讲解,解决了我心中不少的疑惑,使我对学习路上的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我的易学之路助益极大,在此,我把听课过程中的笔记分享一些,与大家共同学习!


数术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有哪些知识隐藏起来了?这些隐藏的知识、数术的内容,大家甚至是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


中国古人讲传承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典籍汗牛充栋,但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缺少了一个师法的传承。中国古人讲,传则在师,这个传统在汉代以前的时候是很纯粹的,在唐代以前的时候是相对纯粹的。在宋代以后,包括宋代,就变得越来越驳杂。传之在师就逐渐的被传之在书所替代。



我们讲的传之在师和传之在书的替代,主要发生在神秘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宋代以后,科举制逐渐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或者说是唯一的方法,辅之以荐举,乱世的时候还有卖官鬻爵等情况,但是科举已经变成了一个最主要选拔官员的方式。所以儒学的师承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化的教育体系的内容。我们中国的雕版印刷是从宋代开始正式的流行起来,随着宋代以后的图书化,图书越来越多,随着书籍的雕版印刷的发行,造成图书数量的快速增多,很多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传承就流传出来大量的图书。这种图书化的传承就造成了自然科学和神秘学,就是我们的数术体系,这一系列的传承中的师法的衰落。



所以说古人学之在师,宋人以后学之在书,而且很多文人在介入到图书的这种学习和研究中,就逐渐的把数术更加推到了一种学之在书的状态。所以我们从宋代以后数术就面临着一个师法的传承衰落的或者说是丢失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师法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师法在古代的传承里面是一个引路的方式。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图书,那么这些图书有可能里面它是隐藏了东西的,那么隐藏的是什么?第一个是真正进入到图书真实内核中的口诀,古人讲叫传书不传诀,我可以把这本书传出去,但是真实的口诀我可以把它保留起来。核心的技术是保留在有限的人手里面的。中国古代没有专利法,它没有专利权保护,那么传书不传诀的这种方式是传承人自我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就是传书不传诀的问题。



第二点,师承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你的技术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师承是你的引路人。我们讲数术既然它是一门技术,它是需要人学习,需要人操作的。那么在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技术规范。古人把这个东西叫规矩,数术它里面是有规矩的,所以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门数术的操作,一整套技术的操作,它是有流程的,他在每一步上都有着需要去关注的点。你按照这些技术的流程完整的把它操作下来,你就可以得到从技术层面到理论层面的这一系列的操作技术。


我们现代很多学习数术的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较之于民国以前的古人而言,增加了一重文字上的困难。我们现代人对于古人的图书在学习过程中是有一定障碍的。现在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从民国以后,中国一直在推行白话文,解放以后,对于数术我们又曾经有过一段比较禁忌的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师承的缺失,到后来数术图书的泛滥,再到后来变成了人们对数术本身的一个陌生,就大家都觉着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但是你真正深入的去了解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了解的途径是存在着障碍的,障碍既有年代的原因,也有我们现在所学知识和古代知识之间差异的原因,就造成了现在很多,即使是想从图书上去学习数术的爱好者,在你真正去接触中国古文图书的时候,他是看不懂的,这个看不懂已经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了,而是学术上的理解力和学习力的问题了。



第二点,随着我们现代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对于书籍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动,我们现代的图书出版量是大规模增加的。这其中随着我们从一九八几年以后的几次数术热,也出版了大量的现代人白话翻译过的图书。那么这些图书我们用真正的学术眼光去考量过去的这些图书的时候,你发现翻译者本身也是有问题的。翻译的人,甚至于我们看到早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图书,去做白话解释的人,甚至连文中的句读都没有搞清楚。里面很多句读是错的,有时候你看到一本现代出版的图书,读起来的时候特别费劲,还不如没有句读。如果没有句读,没有它的断句,读起来会更通顺一些。否则的话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你还得把它原有的句读给忽略到,然后再去看这本书,看着就特别难受。


所以我们在金口透易梅花占的后面的几期课程中,我们更倾向于招收零基础的学员,对于那些对数术有热爱的的学生,我们从头开始教,他只要有学习能力,有对数术的爱好,同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接受度,实际上教起来要容易很多,只要按照我们师承的规范,按照我们传承的脉络,按照原始的技术基础,只要做这种规范教学,就相当于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反而这种零基础的学员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学起来更快。对于很多过去学过其他数术门类的,曾经自己在这种数术的学习圈子里面摸爬滚打反复左冲右撞的,我们遇到过这种学员,这样的学生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比零基础的学生学起来要困难。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把原来存在的问题把它纠正过来。


人是千人百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有的人他可能接受新的东西要容易一些,有的人相对就固执一些。就像一张纸一样,如果它原来只是用铅笔画上的字,拿橡皮可以把它擦掉。如果是拿钢笔画上字,我们可能用改正液能把它遮盖掉。如果它是拿刀刻上去的,你想给他把这东西补上就非常的难。那么我们在反思,产生这种问题和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的时候,我们感觉需要和大家可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沟通,沟通是离开技术的,尽量的针对于文化和传播传承这种角度去和大家探讨术数到底是如何演变成我们现在的这个样子的。


宋代的帝王对数术的占卜是非常热衷的。像太祖皇帝赵匡胤,太宗、徽宗,当时的民间以及我们现在看史书的记录,都有依靠占卜的力量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据说也是应验了此前的政治符谶,按当时的一本笔记所记载:梁沙门宝志铜牌记,其中多谶未来之事。唐之后有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个年代称之为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第一是梁,是朱温当年所建立的一个王朝。说梁朝的时候有一个沙门,沙门是僧人。有一个僧人宝志在他所做的铜牌记这本书中有很多寓言,这些谶语中就有一条记载说: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说有一个真命天子,要在济川这个地方降生了。开口张弓是一个弘字。子子孙孙万万年,其子孙后代能够有很长久的时间保有天下。



据说推背图里面也有专门的一个图,也有这么四句诗,说此帝出身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自然穆穆乾坤大,敢将火镜照心悬。所以后人也说,你看推背图历来的谶语之中都有宋代立国的这种天命,天赐的福命。所以历代的帝王能够当皇上能够一统天下,能够有九五之尊的这种荣华富贵都是有天命。但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这里我们不能多做评价,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大的课题,这个课题叫政治谶语。数术里面我们有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卦例,我原来讲课的时候跟大家讲过这种例子是不能作为实际预测规范的。这几种例子之中有一种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种政治性的卦例。



这一卦之后时间不长陈国就内乱了,陈国当年出生的婴儿已经长大了,这个敬仲就跑到了齐国,在齐国做了官,然后这一支就在齐国定居了下来,并且常年活跃在齐国的政坛之上,为了避当年的陈国之乱,这一支就归为田氏,中国古代有姓有氏。陈国的姓氏是属于妫(gui 一声)姓,到了齐国那么这一支就为田氏,田氏在齐国繁衍生息了十四代人,这样的话三百多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到了这时候田氏已经在齐国发展成为了一个可以把持朝政的贵族。所以到了公元前的379年,田氏就正式的取代原来的齐国国君,然后建立了田氏齐国。我们知道齐国的来历是当年的时候,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之后,论功行赏将齐国这块地方封给了吕氏的后人,所以齐国在此之前的时候是属于姜姓吕氏,等到田氏代齐之后,就变成了妫姓田氏,他的姓氏就转换了,已经不是一个齐国了。




从敬仲奔齐到田氏代齐,这期间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所以古人就认为说,你看看这一卦有多神奇,是周朝的太史一卦算了300多年,给敬仲出生算卦的时间是公元前的702年,等到田氏代齐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是公元前的386年。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时间段是379年,田何就已经正式的代齐,但是还没有获得朝廷的册命。等到了公元前的386年,周安王就正式册命,就相当于是诸侯的共主就已经承认了,既然说你已经拿到了实际的控制权,那么我承认你在齐国的地位,所以386年是田氏正式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的时间,这期间一共是316年。所以古人说你看这卦算的太神奇了,一下算了300多年的时间,终于我们看到卦的应验了,当年算卦的那个人都已经变成骨头,骨头都找不着了。我们后世还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神奇的卦例来不断的复原。



大家想想,敬仲奔齐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政治谶语。之所以举这样的例子,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历来不缺想象力,古书中处处都有这种造神的故事,但故事就是故事,不是事实。但偏偏这种吸引人眼球的东西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传之于后世的心易梅花易数,其中的故事性描述与上述例子如出一辙,没有慧眼,怕是也无从分辨!




现在流传下来的易学典籍汗牛充栋,但其中鲜有真传。因为古人真正的传承是传之在师,不是传之在书!这个传统在汉之前是很纯粹的,其分水岭就是在宋代!



邵雍邵子在宋代,无论是当时还是去世以后,都具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包括易学上,儒学上和政治上。后世很多易学著作都托名邵子所著,要想弄明白邵子在易学上的影响力,首先要了解邵子的生平事迹。



邵子当时居住在洛阳,离开封不远,当年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官员,如富弼、司马光等人都在这里。司马光视邵雍为兄,邵子观梅的梅园就是富弼花钱买的。富弼、司马光这些人放到现在都是国级干部,虽然失意,但是影响力还是有的,邵子与他们过从甚密,所以后来邵子这么大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先天之学独步天下,和当时结交的圈子以及宋代的文人政治也有极大关联。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到唐朝开始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真正的科举取士,是要到了宋代。科举取士的这种政治制度为宋代的政治生活注入了非常鲜活的活力。使那些出身于寒门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的政治核心,它直接的结果就是宋代读书人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加。




宋太祖赵匡胤的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所以宋朝对读书人是最宽松的朝代,很多名人都陷入过党争,但是都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比如司马光和苏轼。科举制度和对读书人的宽松态度,造成了宋代是取士最多的朝代,从举人来录取的比例差不多是3%,考取进士的人数是三万多人,做为基数的举人那差不多就有100多万,那乡试的录取比例是1%,那全国的文人差不多有1亿人次,1亿不是实体的人,因为有人会反复参加科举,但人数也相当可观,这和中国之前的门阀社会阶级固化不流通的情形是天壤之别。这么多的文人寄希望于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滋生了宋代士人占卜之风的盛行。



宋代科举是每三年一次,每三年全国各地赶考的举子云集东京汴梁,汴梁城里面光占卜算命的就有一万多人,从流传下来的宋代笔记就可以看出来。范镇的《东斋记事》就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张士逊(仁宗朝的宰相)和寇准去大相国寺游玩,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请他算完了之后,说这两个人有宰相之命。出来后又碰上了张齐贤和王随,这两人也去算,算完了之后,先生说今天真奇怪,一连碰上了四个宰相。这四个人当然不信,逢人就说碰上了个骗子,实际上寇准和张齐贤是真宗朝的宰相,王随和张士逊是仁宗朝的宰相。等这四人当上宰相再去寻访此人,发现已经穷饿而死了。类似这样的记录,宋代笔记里面还有很多,但是此类记录也只能当做故事来看。



北宋还有一件著名的事情,就是徽钦二宗信任道士郭京导致北宋亡国,这是历史上真实事件。当年金兵围困汴梁城,宰相何栗推荐的郭京。郭京自称可以修炼遁甲神兵,深得皇上的信任,但是修炼好了之后,一开城门被金兵打的打败,终致北宋亡国,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到东北,受尽屈辱而死。可见有宋一朝,从上至下,皆信数术,但这时候的数术早已变味,一脉传承就是从宋开始乱掉的。




我们学数术有吃庙堂饭的,有吃江湖饭的。庙堂之中的人所学叫庙堂之学。庙堂之学是钦天监和兵阴阳。国家是要给俸禄的,但是日常针对的是皇家或者是官府的日常的占测。所以他针对的人员对象是比较固定的。好处是有固定的俸禄,不好的地方是不能算错。如果算错了,轻则贬官,重则杀头。所以基本上是脑袋掖在了腰带上。所以庙堂之学求的是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胡说八道,今天忽悠两句,明天脑袋就没了。庙堂之学之中,所用的方法,就要是不易的东西。


江湖之术吃的是大概率。我不用每天面对同样的客户群。东京汴梁每逢三年,全国各地投考的这些举子们就来了,就跟旅游区一样,旅游区为什么坑人呢?因为他知道有90%以上的人来了旅游区之后,十年之内不会再来。所以逢到旅游区坑人的多。江湖上吃大概率也是这么一个情况,我知道我所预测的人是一个群体,这一个群体有可能是一万人,有可能是5000人,那么我需要的是在这5000人里面保证有算对的时候就行了。同样的十句话给100个人说,总有5个到10个人是能对上的。



所以数术盛行,造成有宋一代,数术、占卜比之前的历代以及同时期的周边国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有个历史学家叫王曾瑜,王曾瑜先生曾经讲,宋朝虽然是当时世界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但是其巫盛行绝不在周边的国家之下。宋是文人社会,但是宋代军事力量上,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型国家,与他同时代的有辽、金、西夏。金把宋还一直逼到了长江以南,占领了北方的大量的国土。所以真正保留下来一部分北方的汉族华夏文化,反而是在金和辽的占领区,它保留下来了一部分这种中原的北方的原来的固有的华夏文化。



数术到了南方以后又产生了一个变异,变异就和北方的华夏文化与南方的江南文化,或者叫过去的荆楚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互相渗透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现在研究辽金的话,对于数术它也有一个很深的信仰,西夏同样也是。我们看现在留下的西夏陵的整个布局,就是按照过去中原风水的五音姓利的方法来排布的,就是昭墓葬。风水到了南方,反而变成了我们现在看的江西盘,不再按昭墓,很多时候是一山一葬,这不是中原的传统,中原传统有他的脉络,只是大家已经不知道了。中间产生的变异已经太极端了,在宋代的时候风水是产生变异最极端的一个数术。



南宋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里面记载:街更有夜市卖卦,蒋星堂、玉莲相、花字青、霄三命、玉壶五星、草窗五星、沈南天五星、简堂石鼓、野庵五星、泰来心鉴三命。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灌肺岭曹德明易课。又有盘街卖卦人,如心鉴及甘罗次、北算子者。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有在新街融和坊卖卦,名“桃花三月放”者。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



他这里面就记载了好多的相士的名号。蒋星堂、玉莲相、花字青、霄三命、玉壶五星、草窗五星,这都是搞星命的。泰来心鉴三命,三命是四柱的简称。这是我们四柱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三命通会。所以你看他前面有夜市卖卦,有测星命的。有测四柱的。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灌肺岭曹德明易课,这是占卜。还有盘街卖卦人,如心鉴及甘罗次、北算子者,甘罗是十二岁拜相,当年是秦国甘茂的孙子,在吕不韦的门下做门客。当年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封官拜相的一个传说。所以这个人被称之为甘罗次,说他是后面的甘罗,比甘罗稍微的晚一点,那么他应该也是十几岁就成名的这么一个人物。


所以大家看,宋代开始的士人社会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由此应运而生出这些卜者。古人也是很会宣传的,这和今天某些大师的宣传套路是一样一样的,给自己标榜名号,然后在某些人流集中的街市或是宗教场所边上摆摊。后世有所谓江湖八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算命占卜做为金门稳坐第一把交椅,可见江湖始终是那个江湖,千年不变。



宋朝的时候,卜士阶层做的好的可以往来于朝堂之上。现在社会如某林之流的大师,攀龙附凤,行走于政商两界,和过去是一样的。你问他手里有真东西吗?大概率是江湖把戏。差一点开课办班,到处讲学的,有真东西吗?看看广大易友学易的艰辛史,也就知道大部分是鱼目混珠了。




古人说“圣人不居于朝堂者,则必在医卜之中”,汉代的贾谊和宋忠见到司马季主之后瞿然而悟,知道除了人世间的蝇营狗苟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境界。卜者的至高境界是由术入道,但现在易学的现状确是伪术横行,人陷其中却不自知!


数术从宋代开始乱是因为落第的举子多,大家为了混口饭吃,大多是没有师承的,而且宋代印刷术又流行,印书的成本又降低了,所以宋代以后的数术书籍很少有能看的,除非你自己的高度很高,可以分辨。



学数术最重要是师承,过去庙堂之学有钦天监和兵阴阳两种。自宋以后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和读书人越来越多,很多没有师承的落魄文人自己写书、臆断,后学者又不明真相,以书为师,导致真正能用的技术越来越少,造成了之后伪术横行的虚假繁荣局面。



明清时候的数术就更驳杂了,因为已经找不到源头了。明清时候考据学发展,大部分学者是整理故纸堆,以书为师。可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数术想从书上学,那真是掉了个大坑。


纪晓岚大家都知道吧,大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编撰官。他在《李虚中命书》的序中说,唐朝人断命是用三柱,不是用四柱,也就是年月日没有时,但事实是这样吗?


纪晓岚的这种说法是来源于韩愈,当年韩愈为李虚中写的墓志铭里面说: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与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纪觉得这里明明说的就是以人出生年月日的支干来推断命运。


后来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又说,他在读古书的时候发现,韩愈所说“所直日辰”的“辰”就是时,所以李虚中不是用六柱还是用八柱,可见大儒没有师承,在技术上也是靠蒙的。


纪晓岚还算有研究精神的文人,知道考据,知道修正。从宋到清再到当代,很多文人、大师的书就是互相抄,比如某当代泰斗出的四柱预测学,里面就是从各种古书上堆砌罗列,反正都是古人的话,说了不算错,至于能不能学会,看你悟性了。


当然这种传统从宋朝就开始了,像《五行精纪》,很有名的一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就会写上,比如说这个是珞琭子附录里面的,那个是子平演绎里面的,那个是三命说里面的等等。可见抄书的传统古已有之。



现在有些大师自称以书为师,美其名为学院派,但书就是转相传抄,以讹传讹,以书为师又怎能可靠?梅花易数这本书就很典型。当然,以人为师也未必可靠,因为真正有传承的人不多。


像世传本梅花易数这本书,可以肯定是位高人所写,但是其中错漏百出,真假掺杂,一步一坑,没有掌握真传者根本无从分辨。但有真传者,仔细分辨其中脉络,还是很有趣味的。



梅花易数讲体用,无论是有动爻的为体,还是无动爻的为体都不对,体是体,用是用,两个概念。体生用,用生体,体克用,用克体,体用比和等等这些结构性的框架,一是没说全,二是用的方法不对。


世传本梅易强调易象、外应、甚至修心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要掩盖其结构上的不足,或者说是要刻意隐瞒其结构,因为结构才是不易的部分,没有这个,是断不了卦的。

尤其是修心的说法,太具有迷惑性。所谓“卜者人格越是显现,卦相就越正确”这类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水平的高低和人品没有因果联系,所有技术概莫能外,占卜就是技术,无它。


偏偏却有很多人对修心提升技术的说法信之不疑,试想如果不告诉你九九乘法表的口诀,光让你上思想品德课,你学的会数学吗?



而梅易中的易象、外应都已经是附在骨架上的皮毛,甚至是皮毛外的皮毛了,写书人故意强调这些,显然也是有意为之。

以古人书为凭,其谬大矣!很多人会认为,古人诚不欺我,其实古人是骗你没商量,尤其是在数术上。



唐宋前古人写书还是为了传承,自宋后印刷术的发展和科考兴盛导致的文人增多,写书更多是为了赚钱,故事怎么编的吸引人,销路就会越好。


数术和修道不一样,修道需要静心体悟,感而遂通,数术要的是真诀,如同三三见九是真诀,师父告诉你三三一十六再怎么体悟也没有用的。



举例来说,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历来无人解释清楚,因为要解这句爻辞,首先要变卦,乾卦变成天风姤卦。


地元卦就是巽卦,天元卦是乾卦,外乾金克内巽木,这是问招卦,诀曰:外边取索多谋害,人在家中访不宜。而巽卦中藏辰、巳二支,辰为龙,所以爻辞才说:潜龙勿用。


随着网络的兴起,很多人用电脑起卦,这就有很大问题。人是处在三维时空当中,而电脑是二进制的电子时空,二者都不在一个维度,这样起卦如何能断?


就连梅花易数现存的多种起卦法,什么日时起卦法、物数起卦法、音声起卦法、字数起卦法等等,无非是简化起卦程序,细究其背后易理,离正途远矣!



正宗的起卦法只能是求测人手摇起卦,唯此才能做到与所测事件的时空相对应,古人称之为“兆”,这样得出的卦才有预测的意义。



现代微观量子力学中有一派“平行宇宙”的理论,即“薛定谔的猫”在盒子打开一刹那,就分裂成活的和死的两种状态,现实世界看到如果是活的,则另有一个平行宇宙的猫是死的。这与起卦真正的原理不谋而合。



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的,对于事件选择的不同,理论上可以形成无数个平行宇宙。手摇起卦就是要圈定问卦人对于事件选择的一个视角,也即是一个当下最好的选择。




由于对于事件选择的不同,会导致多种不同结果,就像会有多个平行宇宙一样。摇卦的行为,理论上可以产生64(本卦)*64(变卦),即4096种可能,但你只会选最好的那一个。


问卦人摇出的这个卦,是与他所处的时空相对应的,所以看卦象就能对他当下所处时空的事件进行模拟预测。除手摇起卦外,其他起卦法都做不到高精度的还原当下时空。



而现在通行本《梅花易数》当中的各个起卦法,基本上都是单爻变化,所以它成卦的数值范围是64*6,384种可能,其差别可见一斑。



纵观梅花易数的起卦法,其遵循的原则就是“简单”二字,随心而起,入眼之物皆可成卦,这无非是降低数术的门槛,离大道远矣!直至今日,随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皆能起卦,就是这一流毒的延续。



纵观梅花易数的起卦法,其遵循的原则就是“简单”二字,随心而起,入眼之物皆可成卦,这无非是降低数术的门槛,离大道远矣!直至今日,随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皆能起卦,就是这一流毒的延续。


且面对同一问卦人所问的同一件事,如果有两个预测师,其可以随心自由选择起卦方法,这样断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统一标准,断错了无法复盘,断对了也是蒙上的。这就从根本上打乱了数术的技术标准,使技术彻底变成了玄学。


易学,向来强调“无思无为,感而遂通”,但是无思无为不是随心所欲,而应该是求测人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下客观自然成卦的,注意是求测人,而不是卦师。


因为求测人和卦师本身就不在同一个时空内,求测人要问的事情,是他自身的时空,或者说是因果,卦师不能越俎代庖。



真正无思无为的起卦法,比如龟卜之法,比如大衍筮法,还有就是类似梅易这种卜法中的手摇起卦,这些方法都是预测人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下起出的卦,预测才有基点上的意义。


反观现在梅花易数中起卦的方法,服色占,音声占,数字占,尺寸占等等,无不透着人为选择的痕迹,且随心所欲,根本没有定法,这种在立式基点上就毫无规则的方法,怕是写书人在写书之初就是有意为之的。



而且如果两个卦师同时预测,每个人起出的卦都可以根据自己认为对的起卦方式来起,这就破坏了数术起式的底层逻辑,没有了唯一性,既无法断卦也无法验卦。


一门技术如果从源头上就把路引错,后面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梅花易数就是这么一本真假交杂的书。所以后来书里才又写什么三要十应之类类似修行修心的东西,把技术引向更加虚无缥缈的境地。


作者在三要灵应的序言里面写:夫易者,性理之学也。性理,具于人心者也,当其方寸湛然,灵台皎洁...,对于中国哲学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性理之学是宋代儒家搞出来的意识形态。肇始于二程,大成于朱熹。强调的是自身修养。修身固然可行,但对于技术性操作的易占,如果加入这些就完全混淆了规则,这如同说你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学好思想品德。


现在很多学易的人还犯些很严重的问题,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美国大选、飞机失事这些和自身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也能起卦算算,还煞有介事的分析,殊不知很多事情不用算,用概率也能蒙出来。



殊不知,你与要测的事件根本没有交集,不在同一个时空之内,这种卦断着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数术学的底层逻辑其本质有些类似理论物理,有严格的使用范围以及合乎逻辑的技术推导,其立式起卦都有很深的学理背景,但是源清而流浊,以至传到如今错漏百出,花样繁多。


还有一个专门迷惑人的大坑,就是外应。偏偏还有好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外应是梅易作者精心编制出来的,目的是弥补技术体系上的缺失,如果说解卦的技术是皮,外应就是毛,如何使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偏偏作者把它编的还有模有样,让外行难以分辨。


作者在《三要灵应篇》中指出,之所以占卜不灵是因为心灵不纯净,没有达到“方寸湛然,灵台皎洁”的程度。这样取外应就不准,占卜当然不灵了,关键是心灵上的纯净哪有个标准?在这里面打转转,自然是学不明白的。



而且学外应要求有悟性。比如民间流传的女子测丈夫占卦的例子,邵子的徒弟见扇面脱落,认为是骨肉分离。而邵子则说,穿衣见父脱衣见夫,今晚就到。试问这种抖机灵似的占卜,让人如何学的会?



现在很多人认为梅花易数这本书是邵雍邵子所著,实际上不是。这里面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



秦汉之前,包括数术在内的文化传承是有家法的,那时候是口传心授。只要弟子没有自立门派,著作言论都要归名于师父,诸子百家都是如此。


到了宋代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师授变成了书授,所以传承的底层逻辑就变了。师授是为了传承,而书授是为了销售谋利。


所以宋代以后的数术书籍一定会写的花里胡哨,里面充斥着各种类似神话的故事。在作者上,也是拉大旗扯虎皮,基本上是托名一些名气大的古圣先贤,什么邵雍、李淳风、袁天罡、麻衣道人等等。可能有人会说托名有什么关系,只要内容有价值就行。但深究其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是要创造神秘效应,就像《功夫》电影最后,老人给周星驰那本“如来神掌”,看似是秘籍,实则迂阔无用,背后无非是卖书赚钱而已。



所以宋代以后的数术书籍一定会写的花里胡哨,里面充斥着各种类似神话的故事。在作者上,也是拉大旗扯虎皮,基本上是托名一些名气大的古圣先贤,什么邵雍、李淳风、袁天罡、麻衣道人等等。可能有人会说托名有什么关系,只要内容有价值就行。但深究其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是要创造神秘效应,就像《功夫》电影最后,老人给周星驰那本“如来神掌”,看似是秘籍,实则迂阔无用,背后无非是卖书赚钱而已。


更有甚者,近年来不时有人号称手里掌握当年邵子不传梅易之秘籍,蒙蔽广大易学同好,偏偏还有人趋之若鹜,想来都是不知历史传承演变之故,可叹!


梅花易数实际上是很值得从营销学、传播学、甚至是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人的本性天然对怪力乱神的内容保有高度的兴趣,所以书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例子用来吸引读者,但若是深究背后,自然是漏洞百出。



像书中序言叙述邵子得书的经过就十分传奇,先是枕破而得字条,上面写着此枕头损坏的时日,进一步又到老者家中得到了秘籍,这套路和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得到武功秘籍的路数是一模一样,我实在怀疑,像金庸先生这样的小说家是看过梅花易数的。




其实这也不奇怪,有宋一代,从皇帝开始就对数术推崇备至。宋太祖黄袍加身,也是应了当时的符谶: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河北涿州人,正是冀州分野,“弘”字也应了“开口张弓在左边”。




更为有名的是宋徽宗,即位之初没有子嗣,道士刘混康建言将皇宫东北角地势加高,可以多生子嗣,后果如其言。于是徽宗大兴土木,不断将此处加高加大,号为“艮岳”。不止如此,在靖康之变中,徽宗还轻信郭京所谓的“六甲神兵”之术,终于酿成惨祸。


而且宋朝的科举制打通了阶级流通的层级,使得平民有机会实现阶层跃升,所以像八字这样的预测术在宋代及以后才大行其道,因为阶层流通了,个人的命运才更具指导性意义,这正是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相应的文人数量增加,占卜之人也相应增加,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卖弄神通的江湖术士和有传奇性质的笔记小说,数术真正的传承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败坏的。



宋代数术书籍比之于前代其数量急剧增加,仅《宋史·艺文志》所记载的数术书籍即有千余种之多,数术方法也增加了,如相法中,就有“杂相骨听声”、“中定声气骨法”等新出相法。



而且宋代的风水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南方地理多山多水,原来北方是聚族而居,所以南方以《葬书》为代表的乘生气,八卦九星,三吉六秀、洪范五行之术等方法大行其道。而曾阳一初变为“曾杨一”再变为“曾杨二”,又演变成后来的“曾杨二仙”,最终成为曾文辿、杨筠松江西风水一脉。



而梅花易数对于真正断卦方法隐藏的也极深。首先,梅花易数占断的时候先分体用,它的说法是把一个卦分成体卦和用卦,但这个说法实属混淆视听,真正的应该是“以事为体”,“以动为用”。


梅花易数中真正骨架型的应用“动占”,即体生用,用生体,体克用,用克体,体用比和,这也没有说全,而且有错误的地方。


真正的占法应该是先分四象,然后根据之间的生克关系看动占,动占有八个,这是预测中真正的骨架,就是“不易”的部分。



梅花易数正是因为隐藏了这一部分骨架性质的内容,后来才不得不发展什么心易、什么重视外应,这些毫无技术规则,完全凭心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为自己留后路,因为每个人的心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至于为什么不准,你自己去问你的心,和我教的人没有关系哦!


现在很多人鼓吹修心用外应,但是轮到自己用起来又能有多少的准确率呢?偶尔一次说中,欣喜若狂,就更加笃信不疑,但是用十次呢?算卦追求的不应该是稳定性吗,至少断每一件事都应该达到70%的准确率,而不是算十个卦加起来准确率70%,但是是一次很准,下次可能连边都不沾,这样算准确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扔硬币也有50%的准确率。


梅花易数还强调断卦要看爻辞,如“潜龙勿用”利见大人”之类。周易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根据占断规则编制的用于师承授受的教材,里面的辞句自然包含着占断规则,因此反映到占验吉凶中,是有一定准确率的。



但是周易里面的卦爻辞是有解断基础的,不了解规则,即所谓的“术”,而单纯的只用爻辞断卦,和瞎蒙无异。比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首先需要将乾卦初爻变成阴爻,这样就变成了天风姤卦,天元贵神将神都为乾金,克地元巽木,这是“问招卦”,口诀为:外边取索多谋害,人在家中访不宜。是外出不吉,唯有安居。且巽卦中藏“辰”,为龙,所以爻辞才说“潜龙勿用”。



又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是因为坤卦初爻变,为“地雷复”卦,天元贵神将神皆为坤,地元为震,此为鬼动悔折卦,诀曰“乖佞损害病佯合,讼牵他人宅不宁”,震木上见三重坤土,为阻隔。同时震卦寄宫有卯木,坤卦有未申,申为秋令,为霜冰,申金克卯木,卯临申为绝,主财货车马损伤,路途有阻,如同人要远行而阻隔重重,所以称之为“履霜,坚冰至”,提醒行人要多加注意。


再比如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时需将初爻二爻的阳爻变为阴爻,得天山遁卦。地元卦艮的地支寄宫中有丑、寅。丑对应着牛宿,牛宿中有天田星官,是天子的田地。二三四爻的将神巽卦,地支中有辰、巳,辰为龙,龙在田上,所以叫“见龙在田”。地元艮卦五行属土,天元乾卦五行属金,土来生金,这在八动占中是父母动宝成卦,诀曰:方生干兮父母兴,父母君亲皆喜忻,印信擢拔多进益,须知祭祀祥福祯。内来生外,需要祭祀,求谋,送礼,所以才说,“利见大人”。



由此可见,如果不知解易的底层逻辑,即“术”,而只单纯的靠爻辞来断卦,其准确率和瞎猜无异。更何况爻辞辞意晦涩难懂,千百年来诸位大家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原因就是底层技术的缺失。



周易可以视为古圣先贤记录占卜方法的经验集或者说教材,每一句卦辞和爻辞都有其写作的含义,且解断的方法也不一样,焦氏易林一书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有掌握真正的“术”的时候,才能冲破种种迷雾,还原易之本来面目。



现在很多学易之人,总是混淆概念,傻傻分不清修行和数术的关系。修行没有止境,可以用修心修炼等诸多方法来循序渐进达到。但数术是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和做菜是一样的。技术才是最需要明师来告诉你真法的。作为一名厨师,你可以要求自己有更高的道德标准,通过做菜来感悟人生,但是没有老师告诉你菜怎么切,油、盐怎么放,自己悟到哪天才能真正学会做菜呢。



《焦氏易林》实际上也是属于“变占”的系统,是一卦变六十四卦。要想解易林,也需要用到“变占”的方法。



易经说卦中所列的卦象,既有本来象,也有变化之象,但是“变占”的方法隐而不传,后人不知怎么用,所以才会将《说卦》中所列的卦象全都归在易卦“本象”之下,这就是易经占法的技术性缺失。如乾为马、坤为牛之类卦象,其实都是属于“变占”传承的应用。



周易的卦爻辞本身就是两套不同的系统,解卦辞和爻辞是不同的方法。爻辞需要用变占,卦辞则是用“错综复杂”。



梅花占,古称“观梅占”,其渊源与“观枚”古法有关,中国古代数术传承中有“枚占”之法。



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归藏》简,其中简文有“节曰: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殳占老考,老考占曰:“吉。……”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有“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其中所载的“殳占”、“枚占”即“枚占”之法。



“枚占”起卦的方法最早是用三枚竹片,以竹青为阳,竹黄为阴,抛之而占。到了秦朝以后,就用秦的半两钱,因为天圆地方,易于分辨阴阳,而且平常获取也比较容易,所以枚占就逐渐演变为“以钱代筮”之法,而“枚占”一词反而逐渐隐藏起来,不为世人所知。



“枚占”之法的名称,也称之为“观枚占”,到了宋朝,由于图书业的发展,大量数术类图书面世,从而演绎出“邵子观梅”的故事,名称也变为“观梅占”,是以成为现代所称的“梅花易数”的方法。


古法“枚占“的传统,起卦是用竹片三枚,分辨阴阳,抛之而成卦,后世用钱,也是因为阴阳易于分辨。



具体起卦方法是:必须求测人自己摇卦,不可别人代替。用相同钱币三枚,由求测人自己定阴阳面。二阳一阴,为少阳。二阴一阳,为少阴。三阳为老阳,悔卦化为阴。三阴为老阴,悔卦化为阳。



评论
2163人参与,3条评论

精彩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